2022年6月24日 星期五

行走台中 下 行走草悟道

 

行走台中

行走草悟道

下午從科博館熱帶雨林走到國立美術館,全長3.6公里,可以看到台中、甚至台灣這三四十年的城市變化

行草悟道


這段步道早期叫經國綠園道,只有2公里,在2007年市政府提出改建計劃,由跨國設計集團AECOM設計,設計概念是從書法中的「行草」來詮釋空間中的時而緊湊時而靜謐的活動強度、氛圍與尺度。其間有濃有淡,百密有疏。所謂行草:計白當黑,首字領篇;左右揮灑,疏密相間,密不透風,寬可跑馬,行草悟道。(圖一)

設計概念就可以看出來與之前的經國綠園道的差別。因為新的步道不再就只是一條鋪滿地磚、種些大樹、栽些花草,再擺上幾樽偉人或強調忠孝仁愛的雕塑就夠了,當然還少不了獅子會或扶輪社所贈送的獅子或時鐘雕像,不需主題故事、更不用地景設計。但在草悟道看到了地形高低變化,行走的步道彎彎曲曲,樹也不整齊的種,花草也東一塊西一塊,休息的地方一下是亭子一下又是階梯,雕塑也改名叫公共藝術,有些抽象到不知所云,顛覆了我們對步道的認知。從威權到民主、從傳統到現代,草悟道著實帶來很大的改變,也帶來震撼。現在只要從台灣大道走到市民廣場,我們可以體驗到草悟道行草般的奔放,地景豐富多元,但再走下去,接下來的步道就回到了舊有的經國綠園道,你會感覺得到是兩個全然不同的環境。


科博館算是台中很重要的建設之一,當時由任職中興大學工學院院長的漢寶德教授籌備興建,不只建築本身,連周邊景觀都整體規劃設計。1986對外開放,1999熱帶雨林溫室及植物園完成。目前每年有三百萬參觀人數,排名台灣第二。相信台灣年輕的一代因學校規定都參觀過科博館。科博舘範圍很大,展覽內容豐富,但建築分散,空間規規矩矩,不會讓人震撼,也幾乎跟科學沒什麼相干,這跟以建築行銷的原則不一樣,也許科博館很有信心,因為𥚃面內容太豐富了,就不用靠外表吸引人了。(圖二)

科博館建築雖不怎麼樣,但也是當時台中市的指標性建築,附近很多房子也相繼四起,包括了很多豪宅,像麥當勞上的龍邦國寶就是台中最早期的豪宅,但𥚃面住的幾乎都是外傭,可見台灣的經濟實力。


小口磁磚、二丁掛、噴磁漆、大理石、花崗石、琺瑯板、帷幕玻璃都代表著不同年代的建築作品,整齊劃一的國際樣式、有著希臘羅馬柱列的後現代主義、東一塊西一塊拼貼的解構風格、歪歪扭扭的現代風,爬滿花草的綠建築….也是不同時期的建築流行符號,在草悟道都可以一覧無於。(圖三)

這裡也有台中第一楝國際觀光飯店,就是全國飯店,我當時負責第二期的設計及申請,因為法規的要求臨建築線的都要退十公尺,將限制範圍扣掉,剩下來的就是建築本體,以建蔽率計算出來的容積跟本蓋不滿,加上還要跟隔一條計劃道路的第一期相連接,光是申請觀光部及交通局的行政程序就夠累了,沒想到過了二十多年竟然拆了。 

精采的建築歷史縮影

除了地面上的步道精彩之外,地上的房子也幾乎是台灣近代建築的歷史縮影。當然這一帶是台中市精華區位,日據時代的房子早被拆光,光復後的反而有留了一些。不同的外飾材質,不一樣的建築語彙,但構築的方法卻幾乎看不出,因為台灣的房子還是鋼筋混凝土為主,不管是鋼筋混凝土或鋼構,最後都是穿了一件貼面磚的外衣。但還是有特別空間的出現,像早期的勤美術館和在2022年才開幕的PARK 2,表現出不同於傳統的展覽與商業空間。期待四千坪的「勤美之森」大型複合式建築開發案能再次的讓草悟道更精彩豐富。(圖四)

世華國際大樓前的PARK 2位在草悟道核心區位,既已在公園旁,於是打破公園既有樣態,探索公園與城市的更多可能,以沙漠植栽打造視覺景觀上的獨特感,並以弧形鋁網牆系作為建築訴求。

世華國際大樓由美國KPF建築事務所設計,據說是一瓶洗髮精的縮影概念,樓高47層,1995年動工,為國際知名連鎖洲際酒店(InterContinental Hotel)。1998年因財務因素停工,由國泰金控收購,2001年復工, 原計劃的飯店改為辦公大樓。2004年完工。2006年麗緻集團進駐,24- 45樓為亞緻飯店,其他為辦公樓。2020年因大環境經濟不景氣,飯店停止了營運 

勤美術與勤美之森

而「勤美之森」總銷高達120億元,包含豪宅、酒店、長老教會及藝術館。豪宅由李祖原建築師設計,飯店是紐約Gary Handel,地景及未來勤美術館則由日本隈研吾規劃。2018年「隈研吾的材料公園」在此展覽。隈研吾以「綠意」形容他眼中的台中城市風貌:我非常喜歡台中這個城市,我跑遍了很多國家,但是能夠有像這麼好的天氣、這麼多美麗綠意的城市其實並不多…..。在建築完工前,原本將工地圍籬旁的工務所改建成為一座「工家美術館」,作為「勤美之森」建案的工地服務設施,也是連結在地文化與共享概念的新型態美術館,並期待詮釋工地文化與精神。但在工安考慮下暫停參觀。

勤美在此發跡,勤美誠品綠園道是一棟重要的建築,之前叫做大廣三百貨量販店,地下室到三樓為商場,四至十四樓為停車場,十五至十七樓是餐廳。1996年開幕,當時也算是很時髦的建築,後來業主破產,1999年被查封,房子停滯了好多年,2005年勤美以17億收購,𥚃外重新包裝,穿了一身花花草草以綠建築身份出現,大家為之眼睛一亮,其實內裡還是不環保的鋼筋混凝土。勤美再接再厲,2012年收購全國B館改建成勤美術館,2013年啟動勤美之森計劃,並以快50億轉讓給南山人壽,勤美仍然取得15年經營權。

勤美誠品綠園道因為面對的是市民廣場,市府也經常在此舉辦各種活動、像國際花毯節、啤酒節、爵士音樂節很容易讓人群聚集,也成為台中人約會集散之地。

市民廣場之後,草悟道的精彩在此告一段落,因為接下去的步道就是舊的經國綠園道,沒有改變,整齊的草坪,兩旁擺滿了傳統的雕像,環境還不錯,相對於豐富變化但又很喧嘩的草悟道,這段步道算是安靜的,沒有攤販,所以也沒有什麼人。(圖五)


舊經國綠園道


一直走到大墩文化中心(舊稱台中市立文化中心)轉入美術館時,步道又開始有了變化,有用各種高貴石材碑刻出書法的公園,數量很多所以稱「碑林廣場」,蒐集了當代書壇耆宿之手澤墨蹟,遊憩其間也悠然自得。從碑林廣場到地形高高低低的館前雕塑園區點綴著42件公共藝術,有現代的也有傳統的,與周遭青綠園林相互輝映,算是此段行程的一個高潮。但過了馬路看到了美術園道幾個大字的招牌,只有草坪的步道擺放著零零落落的雕刻,則是譲人失望。美術園道從美術館前至柳川河畔,全長約一 公里,凡而途中原為美軍與日僑居住的區域出現了許多主題異國餐廳,也吸引了許多年輕人前來消費,也粧點著園道幾分特殊風情。(圖六)

走到此,心情有點迷惑,但也累了。乾脆就走到旁邊的審計中心休息了。

新文創園區

草悟道也罷,經國綠園道也罷,其實步道兩旁也有很多值的去的地方,舊社區更新的審計中心、摩登的范特喜、展覽豐富的美術館、沙漠風情的PARK2 …..都是精彩的空間,也有精彩內容。

范特喜與審計368新創聚落都是廢棄的老舊眷舍改建成創新的文創園區,皆可串連既有的草悟道及美術館形成產業群聚效應,型塑台中市園道文創產業廊道。范特喜曾是自來水公司廢棄的老舊眷舍,而審計新村則為台灣省政府審計處員工宿舍,在1998年凍省後閒置而荒廢多年。目前一間間翻新老屋猶如草悟道的一道墨汁帶過的痕跡,集結了微型創業創作者在此落地深根,在老屋間注入新活水,形成了饒富文化力道的小聚落。范特喜如今已深耕十多年,審計新村2015年開始經營,依舊沉浸於巷弄間的靜謐,讓人在日常中不經意地發覺生活的美好。(圖七)


散步、行走、閒晃、漫遊、溜踏….都是走步道的方式,但心情顯然不一樣。聖經約伯記 9:11 說:他從我旁邊經過、我卻不看見.他在我面前行走、我倒不知覺。當下次你再走一趟草悟道時,你又如何走呢?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很多,體會很多,收穫也很多。

 這是2022年春季台中學課程帶學生走台中市的筆記。彭康健。


行走台中 上 走走七期


 

行走台中 走走七期

行走台中 行走草悟道

    今天「台中學」的課程要走一整天的路,上午走七期,從秋紅谷經台中歌劇院到新市政中心;下午走草悟道,從科博館熱帶雨林館到台中國立美術館。 

城市行銷學

在城市行銷學中,除了利用節期及活動、博物館美術館及歷史建築的公共場域和吸引外來投資,也有透過都市計劃以特殊建築與景觀來達到目的,不是比第一,而是唯一!之前台中市某位市長就很有這個概念,他提出了一系列城市的包裝計劃,包括了充滿禪意的草悟道,罕有的古根罕博物館,高聳的台灣塔,超大的台中經貿園區,都是用大型的城市空間改造,希望藉此來吸引外縣市的人來消費及定居,提高城市知名度,當然也會藉此改善整個城市的環境,一石二鳥,基本上是一個不錯的行銷方式。

七期是台中市房價最高的地段,豪宅林立,.環境優美,這是一個計劃中的發展區域,是城市行銷很重要的案例。在1986年台中都市計劃第一次通盤檢討,為了要舒緩舊市區的擁擠,將台中港路 (臺灣大道) 以南與文心路以西的七期規劃為副商業中心,讓台中由單核心大城會朝向雙核心城會發展的模式規畫。但隨著人口持續成長、都市規模快速擴張,台中市的發展逐漸向西移,於是1996年將原副商業中心變更為新市政中心,並決定將新市政府與市議會大樓設於此,也掀開了七期重劃的整體發展。但後來新市政中心因經費不足整個計劃延滯而讓市府得改變計劃,並於2003年爭取到古根漢基金會同意在台中設立古根漢美術館的亞洲分館,由已過世的著名女建築師札哈帝 (Zaha Hadid) 設計,並將原新市政中心重新規劃成「古根漢園區」,原規劃的市政府與市議會大樓將改委美國的法蘭克蓋瑞 (Frank O. Gehry、西班牙畢爾包古根漢美術館建築師)重新設計,行政院也宣布補助古根漢五十億元的興建經費,並將古根漢列入新十大建設「五年五千億」的計畫中,但後來遭立法院擱置,2004年全案中止。台中市府不死心,2007又提出一個80億建造費、樓高318公尺的「臺灣塔」國際競圖,地點選在剛退役的水湳機場,也就是台中水湳經貿生態園區內。20119月第一階段競圖由羅馬尼亞籍建築師Stefan Dorin的「漂浮的眺望」取得第一。同年11月第二階段競圖結果由日本建築師藤本壯介 (Sou Fujimoto) 獲得首獎。在塔上可望見台灣海峽。臺灣塔建築面積約一公頃,總預算65.8億,預計201612月完工。但後來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替換,「臺灣塔」也胎死腹中了

    當然台中市仍然不會停止大型城市空間的計劃,地方政府或民間團體也都熱心的透過著名的建築師來設計建築,在台中已經至少有五棟建築是由獲得建築界的奧斯卡「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建築師設計的作品:包括了貝聿銘 (I.M.Pei) 的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安藤忠雄(Tadao Ando) 的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伊東豊雄 (Ito Toyo) 的台中國立歌劇院、理察邁爾 (Richard Meier) 的市政富邦和富邦天空樹豪宅、以及還沒完工的妹島和世 (SANAA) 的台中城市文化館。

這是一連串計劃藉著建築空間作為城市行銷的過程,因為建築不只是一個硬體工程,而古根漢美術館也不只是一個博物館,而是一個國際性文化的產業。古根漢美物館中有幾個重要的特色,就是建築物都有特殊空間形式,最成功的就是西班牙的畢爾包,有百分之八十二的觀光客到畢爾包只為了去看那座建築物;接下來古根漢很會經營獲利,還可以讓一個城市火紅起來,甚至起死回生。當時漢寶德先生還特別撰文期待古根漢美術館能提升台中市的文化體質:我很支持在台中建古根漢分館的計畫,我認為台中號稱文化城,多一座國際級的美術館有助於提升市民文化素養及台中市的國際地位,也希望由這座美術館帶來商機…..

    七期重劃區因是新市政中心在此落根,所以原本就規劃出新市政府與新市議會兩棟相對的辦公大樓,利用步道相連。計畫區內的府會園道、市政公園及夏綠地公園形成十字交叉的綠園道,成為連通各重大建設的軸線, 縱向的近百公尺綠園道北接新市政府、南接新市議會,橫向的九十公尺綠園道,由東側的文心路延伸到西側的台中國家歌劇院,讓新市府議會或歌劇院舉辦活動,皆可透過綠帶之串聯,但此串連綠帶並沒延伸至秋紅谷。

美麗的錯誤

    秋紅谷原為台中國際會議及展覽中心,計劃以BOT方式招商,也就是市府出地,民間企業投資興建及經營,在一段時間後,再轉移由政府經營。2004年由台中某知名建設公司取得開發權,2005年開始動工,計劃2008715日完工。但建設公司挖走有價的卵礫石土方卻遲遲不蓋房子,荒廢兩年後變成深二十多公尺的大窟窿,若繼續蓋還要花很多錢,還得投入經營,回收何年何日? 於是市府終止合約,將錯就錯,委託台灣餘弦建築事務所規劃設計,將已挖成大坑的基地規劃為人工湖的綠地景觀公園,並具有滯洪功能,成為休閒景觀生態的都市綠地,工程2.3億!也因此雙方還打了官司,最後市府勝訴。2012年底秋紅谷落成啟用,2014年還得到65屆世界不動產聯合會公部門基礎建設及環境適意工程類的首獎。

    有人說秋紅谷是一個美麗的錯誤,市府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更地目,也在很趕的時間完成工程,很多細節都來不及考慮,多數設施的高程都低於地下水位,還須常態性抽取地下水等問題,但2017年一場大雨秋紅谷果然淹水了,發揮了滯洪池功能?

也許熱潮已過,到秋紅谷運動的人不多,谷中雖有很多看起來起伏不一的步道,但卻找不出系統,沒有外、中、內圍的層次,一直走重覆的路。傍晚常有一群人在練太極拳或教瑜珈,教練站在斜坡上,其他約二十多人站在平地上,就發現到秋紅谷被分割到很碎化,找不到一塊較大的空地來作有彈性的活動!

當然市府有很好的維護保養,碎石和木屑一直補給,走起來也很舒適。整體性還是很動人,下挖的谷,與塵囂錯開,滿植樹草,靜謐的池水,在城市裡呈現出一座綠州,也因為在下挖的基地上,若不抬頭,四週都是綠色的樹木,有給人環抱郊野的感覺。但城市的噪音卻沒被消除,汽機車的喇叭声、公車的上下車聲和行人的吵雜聲干擾了秋紅谷的寧靜!

記得有一次在東京的街上,也看到了一塊下陷的戶外咖啡店,在兩棟大樓之間,空間不太,下挖約兩三公尺,種滿了大樹,在進入咖啡店前要穿越一座水幕,水幕的落水聲音很大,坐在樹下的小園桌上喝咖啡,聽到的是落水聲,看到的是也是綠色的圍籬與撒落在身上稀落陽光,閉上眼睛,好像置身在有瀑布的森林𥚃。水幕是一個過渡,高差階梯則是另一種沈澱的過程。秋紅谷雖然也很美,但沒有處理五感中的聽覺!著實可惜!

    從秋紅谷走到歌劇院,因沒有規劃串連步道,那就有機會穿越高貴的七期豪宅,途中還可以微觀到很多高級的名店,也有一些特別的商家,類博物館的分子藥局、空間豐富的蔦屋、吳寶舂麵包店…. 。而每棟豪宅都有不同的設計,但都庭園深深。因為大都有開發空間容積獎勵,公共空間不能圍起來,有美麗的花草樹木、小橋流水、耀眼的公共藝術,但想進一步走進去看看,就會有保全走出來看著你,幾乎跟你說該止步了。  

七期因為規劃了很多公共空間與公園,也有百貨圈,台灣人喜歡住在熱鬧的都市,生活機能豐富也方便,又臨近一高的中港交流道,加上建商想儘方法爭取開發空間容積獎勵和容積轉移,顯然密度提高,上下班時段、或有慶典時,交通總是繁緊,但還是很多人買厝的首選,因為雙重滿足:彰顯身份與消費能力。

美聲涵洞

    討論台中歌劇院建築的資料很多,我們也曾經用了兩個學期的課來介紹當時台灣的三個歌劇院: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高雄衛武營歌劇院及台中國家歌劇院。其實台中歌劇院規模最小經費也是最低的,卻是引起最多討論的,這就是建築的特質與城市行銷的結合。因為歌劇院的無梁無柱設計是工程興建的難題,就像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1954年開始設計,1958舉行動土典禮,接下來停工至1962年底才重新開工,1963年年底才落成使用。從動土到完工這四五年間也是一直卡在施工方法,考慮過磚造、木造、鋼構、鋼+….,後來碰到結構工程師鳳候三才決定採用鋼筋混凝土噴漿工法,在留下來的施工相片中就可以看出整棟建築模版是整體呈現的,跟灌漿工法逐段搭模版逐段完成是不一樣的。陳其寬教授在「教堂與校園設計的緣起-我的東海因緣」一文中只用一小段描述此錯誤過程:本來我們打算用噴水泥的方武,薄殼本來可以用此法,後來拿去檢驗承壓,結果不理想,只好改用混凝土的方式…..。台中歌劇院也有相同的問題,如何分割成58個曲面結構? 如何用免拆模的鋼絲網彎折成形、再噴漿完成? 原本計劃是在工廠預鑄完成再運到現埸吊裝組合,但量體太重不易運送,後來改成在曲面結構鋼絲網彎折成形後就運到現場,加以架設固定,再進行混凝土灌漿作業。

台中歌劇院2001年開始籌備,2005年公開競圖,日本建築師伊東豐雄獲得設計權,但到2009年歷經五次流標,才順利發包,由麗明營造承建,2014年完工。預算也從24億追加到43.6億。但更麻煩的是委外經營11度流標,最後台中市政府不得不將歌劇院轉移給國家,2016年回歸政府經營,文化部每年將編列3億供養歌劇院。按最近進入歌劇院人數統計,五年共750萬人次,但購票聽音樂會的人次是116萬,也就是有約85%的人是進去參觀的,所以歌劇院一樓幾乎像個百貨商場,人聲沸騰,熱鬧非常。曾出現過在歌劇院一樓大廳擺設三百張塑膠紅椅供中場休息的觀眾吃便當,有人戲稱:國家歌劇院變成國家夜市了!其實這也是建築師庫哈斯 (Rem Koolhaas) 設計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的概念,他到了士林夜市看基地時,看到在地人穿著拖鞋拿著板凳在看歌仔戲,沒想到在歐美高級的歌劇在台灣是這麼的自在隨意,所以他也希望台北表演藝術中心一樓也能像夜市一樣熱絡。

    這棟被國際媒體譽為「世界九大新地標」的建築,空間中的美聲涵洞(Sound Cave)是其最大特色,也就是說整棟建築有兩大系統相互獨立,一個是實質的涵洞,就是劇場本身,另一個是虛體的公共連接部分,所以在進入歌劇院後就像進入洞穴,而內外相融的孔洞就成了內在溝通與外界聯繫的關鍵性界面,給人走入自然的體驗。也因此導出很多結構構築與公共安全不容易克服的防火與逃生問題,但設計團隊都一一解決了,所以時間與造價就是代價。

歌劇院在七期的存在是錦上添花,因為它既不考慮與四週環境的關係,純粹以表現主義來表達建築與資本主義掛勾的本質,從這點觀看,那還可以與七期的富裕搭配。不過歌劇院與秋紅谷一樣,很難拍到一張純建築空間的相片,因為四週都是超高建築,既使在歌劇院的屋頂也是如此。

有一棟更是彎彎扭扭的建築,卻強烈的表現出與環境的關係,就是日月潭的向山遊客中心,在遠處看向山,幾乎什麼都看不到,為了不破壞天空線,建築量體儘量壓低,低調的空間表達出對日月潭環境的尊重,卻在空間設計上強化了對四週的視覺效果。

    伊東豊雄表示,台中歌劇院好比人的身體,有許多向自然開放的開口。建築整體充滿聲音的洞窟,採用彈性的格狀構架系統,將空間相融合,形成「無接縫建築」具流動延伸性的結構。所以歌劇院值得買票進去聽一場音樂會,深入去體驗有趣又獨特的空間,不要只是走馬看花,或只吃一個便當喝杯咖啡。

展現民主精神

從歌劇院走到台中新市政中心有一條頗具紀念性的步道,不像草悟道的多元與變化,這跟新市政中心作為衙門有關。新市政中心的設計概念是透過透明的玻璃帷幕牆來象徵政府的施政原則,台中市政府當時的說明是新市政中心建築的概念是展現出民主精神、民主運作不同的活力及政府決策的場所,所以整棟建築透明清澈,但也因此付出了很多代價,在亞熱帶的台灣既使追加巨款變更成低輻射玻璃 (Low-E),仍然熱氣難消,成為市政府能源的大負擔。

新市政大樓在1995年公開競圖,共有44個國家130件作品徵選,可見當時空前熱絡,評審結果由瑞士韋伯+侯佛建築師事務所 WeberHofer AG Architects)獲選第一名,台灣本地由劉培森建築師事務所配合,但因經費不足遲遲無法興建。後來預算從36.8億追加到54億.若含市議會則高達67.9億。2005年動土,2010年完工,歷經15年,台中縣市也在這段時間合併成大台中市。

1970年代在法國巴黎,Renzo Piano Richard Rogers設計的龎畢都中心,也是用了整棟玻璃帷幕與強化鋼構來反映出四週古典磚石老房子的表現方式,也就是這棟房子是一個玻璃盒子,看到的都是對四週環境與氣候的反射,用這種方式來與環境結合手段非常高超。

市政與市議兩個獨立建築量體彼此面對面,建築物的軸線與線型公園步道結合,成十字型的步道,對稱整齊的公園系統展現出紀念性空間的模式,加上很大的廣場與超高的挑高,更彰顯出衙門的威嚴性格,不是要透明親民嗎? 但呈現出來的空間量體卻是超大高眺,這就是當時對市政府空間的定義,就是要表達出市政府扮演的角色,就是嚴肅的官僚體系行政大樓,也要考慮辦大型的活動所需的寬闊廣場,看起來氣派,但用起來呢?

很多年輕的市民喜歡在玻璃門窗前練舞; 在挑高有遮掩的大空間裡卻找不到座椅,很多老人家只能坐在人來人往的階梯下休息。週末市政府是不開門的,所以裡面的便利商店也是不開,市政願景館也不能進去,當然廁所也不能用。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Kengo Kuma)設計的日本新潟長岡的市政廳卻讓我重新思考公共建築能提供市民何種生活的可能性? 記得有一次晚上九點坐地鐵經過此地,發現還很多人在這裡逗留,有約會的,有聊天

的,有練舞的,也有運動的,便利商店仍在營業,甚至市政廳還有人在加班,這麼晚了,仍然有很多人在活動。

公共建築如何增加民眾參與感? 如何減少公部門空間中難以親近的隔閡感? 隈研吾的市政廳看起來是

更貼近公共的生活。所以長岡市政廳一樓有銀行、商店、角落空間,以及可做為表演與球場的多功能彈性場地,並有屋頂,市民活動不受天候影響。在這裡改變了我對公部門建築疏離與冷漠的印象,看到的是城市的生活和活絡的市民參與。所以除了到洽公之外,市政府還有什麼吸引你我前往的理由呢?


有龐大的市政中心、有熱鬧的歌劇院、美麗的秋紅谷、整齊的步道,喧嘩的百貨公司、還有高級的豪宅,所以七期帶來的經濟效益是熱絡的,七期成為台中市最具有挑戰國際性文化水準的精華地區,市場上房價行情已挑戰每坪一百萬的單價。有人說重大的建設就是為了要帶動民間產業,才是政府的目標,你說呢?

聖經路加福音 12:34説:因為你們的財寶在哪裡,你們的心也在哪裡。所以台中市是在追逐金錢還是追逐幸福?

這是2022年春季台中學課程帶學生走台中市的筆記。彭康健。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