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22日 星期四

潛水艇計劃

2003年第一屆 倍加學院學術研討會
事工策略探討-如何在教會進行倍加事工-潛水艇計劃


這是一個還在進行中的計劃,而且計劃還必須常作調整,我們祈求主開路,讓此計劃在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中得到紀念。


背景
在教會進行倍加事工的方法在國際導航會的計劃事工中有不少的例子,在台灣也曾有很多的嚐試,但大部份都不屬於主流事工或都不是由總部推動而少有統計數據或心得交換,因此有心在教會進行倍加事工者都不得不單獨行事,也因如此,事工沒有任何支援,還必須自行面對,很容易灰心,事工變得較鬆散,但這反而對教會的衝擊是最少的,因為大部份的教會擔心空降一群外力來計劃在教會裡進行不被重視的事工,他們除懼怕偷羊賊外,也擔心一群來路不甚清楚的人左右了教會的政策。


導航會的教會事工多是直接由幾位同工在教會開門徒訓練班,因而導航會也有一系列在教會執行門徒訓練的課程(註1),但這些同工大都不會參於教會的其他服事,這往往會產生緊張氣氛,通常教會長執都希望較成熟的弟兄姐妹能分擔教會眾多且繁雜的行政業務,像管飯食或辦活動等,但對導航會的同工而言這都不是重點而大都會拒絕,當然,這些服事若不能跟倍加事工結合,則是對空氣打拳,毫無功效,但一味的只想做自己想要做的則會很容易與教會產生對立的情緒。


教會
任何一所較有規模的教會,都會有其一套嚴密的組織系統,他們會希望某些工作交給某些他們認為合適的人,而教會卻不常有造就的課程或活動,因此教會在期待一些成熟且有心服事的基督徒從天而降,教會就可以即刻使用。這與上述的空降部隊不同,空降部隊希望做自己要做的,這裡提到的是教會希望他能做的,於是人被放在不對的位置是很普遍的現象,像一個可以帶隊去打仗的人卻被交託去安排當招待,一個對植堂沒負擔的人因為他的年長關係而去負責評固是否要植堂,這是非常可惜的。但若從教會的角度來看時,我認為能被教會接納與信任是很重要的,最好不要帶著任何的背景,是用個人或一個家庭的方式加入教會,這樣教會才不會有疑慮,當教會希望你要有服事時,你可以以先適應與需要觀察來作短時間的拒絕。當我們剛要進入某個計劃中的教會時,最好要有一段觀察期,除了觀察教會也在尋求可以服事的地方,你這時可以選擇一個不致於花太多時間卻仍然可以觀察教會的事工。


想起當時我剛進入現在的教會時(註2),就受到執事同工的邀請,希望能分擔教會的一些事工,我當時就接了成人主日學老師的事工,也是我認為較不花時間又可以觀察教會有那些喜歡上課學習或受教的人(註3)。當時也有一些導航會的同工在同一個教會聚會,但他們大都只是尋找一個聚會的埸所,也看不到有任何的動作,所以我們彼此間並沒有互動。

觀察
觀察是很需要的,記得耶穌在初期傳道時花了很多時間去觀察跟隨他的人,他也給跟隨他的人觀察他的機會。耶穌從會堂出來,就同著雅各約翰到了彼得和安得烈的家,彼得的岳母正好害熱病,耶穌醫好了她(註4);然後耶穌上了山,隨自己的意思設立十二個門徒(註5),這些事的發生都是要事先觀察,耶穌先與門徒接觸,到他們家,幫助他們家人,門徒則同時觀察耶穌所做的,接著耶穌選擇了12位作他的門徒。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更了解教會與教會的人,因為我們計劃要在這裡尋找到一些願意學習的人。我們在觀察的過程裡可以理解到教會對門徒事工的接納程度,而找出可使力的地方。其實很多教會都知道門徒栽培的重要性,只是做法和程度上的不一樣而已。


我也發現經常發生的問題是我們大量的使用導航會的材料與強調導航會的事工技巧,這很容易被定位與讓教會有所警惕,假若我們以耶穌的栽培門徒作榜樣學習,以保羅的宣教策略作例子研討,相信所有的教會都樂以接受。最近教會要我開一門有關耶穌生平的課,我則以耶穌為老師的角度去探討耶穌如何用老師的身份教導門徒,換湯不換藥,都是我們熟悉的資料,但我全部資料重新整理與打字,出現的方式是一份屬於教會的講義而不是導航會的書本。


聚會
教會裡會有不同的聚會,像禱告會晨更等,能參加此些聚會也許會幫助我們多認識教會,但此些聚會多是由少數教會中堅分子在支持,這就再乎你想要找些什麼樣的人?通常一個資深的基督徒是較難去接收一些新的方法,而倍加門徒的異象又是老掉牙的原則,我們又沒有太多成功的例子作引力,而且還要求別人花時間花代價來查經,這幾乎是很奢求。


而在參與教會的初期,有一位教會的長執問我有什麼方法可以提昇對教會的向心力,我說若有一個弟兄聚會,一定可以加強溝通、增進感情,進而更多學習聖經,教會必能成長,於是此位長執很主動的找到了一群弟兄計劃每週一次的查經聚會,我也很感激此位弟兄的熱心,因此也很興奮的準備材料,期望教會的倍加事工得以開始。但開始聚會後發現了不少問題,其一、這些人大都是因為不好意思拒絕此位長執而來的;其二、大部份來參加的都是教會的重要同工,而且年齡大都比我年長,在教會時間都比我久,應該是我向他們學習;其三、他們幾乎都是資深的基督徒,每人都有一套服事的方法與原則;其四、他們都很忙,包括發起的那位長執,所以大家常常輪流缺席;其五、人數太多(有十多位)、難於控制。看起來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但實質上很難於行,他們不會輕易向你學習,不太願意付上代價(包括事先準備),而最重要的他們不是我找來的,我就很難要求他們,所以此聚會經行了三四個月就停止了。
後來回到聖經裡找答案,發現到十二個門徒都是耶穌親自找來的,這一點說明了我沒有主動尋羊,沒有花上時間來作事先的觀察,這註定會失敗。
主耶穌要我們親手找人,但不一定是一群人,而是只有一少撮人。


禱告
當然禱告是在整個計劃中最重要的,我們將需要與現況、困難與期盼放在禱告中,但我發現到禱告具體化的重要性。一開始的禱告是很籠統的,因為我也不曉得會如何進行。而經過上次弟兄會的經驗,我的禱告也變得更具體。首先我求主賜下幾位可以談得來的弟兄,第二,查經的需求不是由我提出而是他們發覺有此需要,第三,我需要一個同工。而經過一段時間禱告,剛好當時教會成立家庭小組,我則主動加入其中一組(註6),因為與這一組的小組長較熟悉,而小組有些弟兄在平時就較談得來,於是在每個月的小組聚會中我們彼此互動,我也多次提醒小組的組織與功效。過不久,我接到小組長的電話,問我是否可以成立一個小組同工的查經班,但人數只有三四位而己。其實我在當時的禱告中就是求三四位,這是我能力可及,也是我比較熟悉的人數,而這三四位中的兩位(除我之外)也是我一直在禱告中提名的。神是信實,祂應許了我們具體的禱告。


小組
小組同工的查經班開始了,我們用了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導航會編著的家庭生活查經系列叢書(註7),因為重點在於家庭,所以我們也計劃了不少的家庭活動。而同工查經也同時為小組的成員與活動禱告。家庭小組每月聚會一次,小組同工查經每兩週聚會一次,帶給同工的時間壓力不大,而且組織結構較鬆散,大家聚會時氣氛輕鬆,小組長家裡佈置舒適與點心非常豐富,也吸引了小組的其他弟兄參加,當時小組人數增加,也加重了我們的責任,但此時卻碰到兩個很大的外力影響,幾乎讓小組停擺,這也是倍加事工依附在其他團體裡最容易發生的困難(註8),教會要我們一分為兩組與主要的同工被邀請擔任執事。一分為兩組是因為小組人數增多(註9),被邀請擔任執事是因為有人覺得我們事工有果效而被推選,結果我們四位同工有三位被選上執事。由於這事,所有我頭腦中的計劃則被延後,因為執事必須負責教會事工,又需召開各種會議,果然三位同工中有一人負責教會教育事工及成人主日學校長,一人是兒童主日學校長,另一人是負責教會對外的社會福利事務事工;但我更擔心的是這些同工會不會再回來學習做倍加事工?數年後,只有兩位繼續參與查經,但也感謝主另一位仍熱心服事主,只是不再在倍加事工中而己。


查經
因為小組被分成兩組,加上當執事的同工開始了忙碌的服事,小組查經人數開始不穩定。因此我們也開始邀請一些非小組但卻認同我們看重家庭觀念的人來參加查經,我們從小組同工查經到小組弟兄查經到弟兄查經班三個階段,經歷了很多困難與錯挫,但也學習到如何配合處境來調整我們的腳步。


弟兄查經班的成員因為有相同的背景,大家談得來是很重要的因素,因此查經的時間就會拉得較長,不過也提供了一個講話發言的機會,其實40歲左右的男人有很多的特點,他們有著穩定但又稍嫌單調的工作,對社會國家又有一套觀察原則與關心的看法,所以每次聚會都有談不完的話題。以前就聽說社會事工不容易做,因為大家都很忙,工作、家庭、又有教會的服事讓這一階段的弟兄分身乏術,這點後來也証實是對的,但忙碌的生活並不是主要的妨礙,反而是不是可以讓大家看到在主裡成長的價值才是重點。


對一開始的弟兄查經班時我們在禱告裡也有很具體的向主求我們所希望的人,1.中年男人,40歲左右、2.要有家庭及小孩、3.在教會沒有特別的服事甚至不一定是要信主的、4.願意彼此尊重,有事不能來聚會要先通知、5.願意彼此保密,分享只停留在聚會中;反而預先要做作業等這些在校園事工的重要要求沒有成為我們的訴求,因為他們願意來才是最重要的。結果發現這些有同樣背景的弟兄在一起時,我們所碰到的問題也都相近,歸納有下列數點:1.小孩教養與教育的問題、2.與配偶相處之道、3.都有對電腦使用的問題(我們這一代學校都沒教電腦,但現在職業上都被迫要使用電腦與網路)、4.對自己專業上的突破與瓶頸、5.沒有什麼機會講話或發表自己的看法、6.很少運動、體力減退。


所以尋找背景相關的人在一起是很重要的,因為關心點相同,我們也針對大家的問題與需要設計我們的查經內容與活動,像上述提到的家庭生活查經系列,是針對家庭所碰到的問題,包含了配偶與小孩,也有像針對職業的、理財投資的、個性成長等課題,我們也配合家庭的情況設計一些全家的活動,因為我們有責任讓弟兄的另一半知道她先生在做什麼?參加什麼樣的聚會?漸漸的人數就多了起來,有一段時間必須分成兩組查經,這分組查經也成為了同工訓練帶領查經的很好機會,就有弟兄願意出來帶查經與討論,這也奠定了我們另有同工查經訓練的基礎。


但這時教會開始有聲音說弟兄查經班沒有立案(教會所有的週間聚會都會登記並且登錄參加人數),我們事先跟本沒注意到這些程序問題,但透過解釋也加上不太再意就沒什麼事了。


為了弟兄查經班的弟兄後面的家庭也需要關心的原則,於是我們有定期的運動時間,我們一起(三四十人)去體育館打籃球、桌球羽毛球等,結束後一起用餐,浩浩盪盪一群人,非常熱鬧,有一次適逢聖誕節,聚餐時小朋友也有交換禮物等活動,那時開始我就思考如何將查經班變成可以打仗的軍隊、弟兄們的家庭變成成立教會的可能性。


這時我們也辦了一系例教養孩子的課程,就像以前參加導航會所辦的相似課程,我們請照顧小孩的保姆為了要讓父母能專心聚會,唯一不同的就是我和妻子帶領主持。我們彼此分享,也從聖經裡尋找答案,會後我們也一起聚餐,很多弟兄家庭得到鼓勵與幫助。我們也享受這個能和整個家庭討論生命問題的機會,我們最常引用及豉勵大家的話就是:父母送給小孩最好的禮物就是夫妻相愛。


但撒旦也在這時攻擊我們,我妻子脊髓長水瘤壓迫到神經而行動不便,只辦了數次就停了,一年後妻子接受手術但沒法切除水瘤,不過疼痛大有改善,正在復元中,若身體許可,我們計劃儘速恢復聚會。
家庭的事工是很值的投資的,看到夫妻感情進步,教養孩子有栽培的觀念,這就是倍加的一部份了。


組隊
如何將查經班變成可以打仗的軍隊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這是踏出可能可以倍加的重要步驟,但是用什麼型態呢?以前學生事工的工作營需要時間,但長時間生活在一起卻是培養感情與默契的最好機會,不過這些弟兄都要上班,我們碰到的第一個困難就是時間。其二是地點,若是自己找地點,他們會不會因與自己教會沒關而願意跟著去呢?其三是如何說服他們?正在傷腦筋時,我們的教會原本有一批到南部的短宣隊沒有人要去,我就大膽的接下來,但又碰到另一問題,我沒有資格帶隊,因為教會規定短宣隊要有專業傳道人才能帶隊,為此又是一段爭論,感謝主後來還是順利成行。而因為是教會既定政策,地點又是教會宣教策略地點(配合恒春基督教醫院),所以弟兄查經班大部份的弟兄都願意前往,有些是請幾天假,有些是週未趕到,甚至有些是整個家庭投入,真的是太讓人感動,神替我們開了路,我們也安排了行前訓練,以及結束後到南端渡假的計劃。


短宣
短宣隊的工作包括了上午兒童聖經學校、下午義診、睌上探訪,並且配合當地教會。我則多安排了一些訓練課程,希望能密集的多了解大使命的計劃。其實整個過程蠻像學生事工的工作營,大家生活工作在一起,上午兒童聖經學校時有些弟兄沒教課,我們則利用時間替教會油漆斑落的圍牆與鐵門;下午義診除了醫生看診,我們沿街廣播傳發傳單,辦街頭佈道會,大家輪番作見証﹔睌上除了探訪,我們也上訓練課程,雖然時間很短,大家也很忙碌,但是幾天下來彼此的情感大增,工作起來也更有默契,就讓我想起與以往工作營很相似,以前是一個月,現在是一星期,以前多是勞力工作,現在則是勞心工作,大伙忙了一天,睌上還要準備明天的工作,大家卻還聊到很睌,還一起去泡溫泉。在這期間,我將「神的心意在教會」的異象與大家分享,大家同意協助教會植堂,並且願意福音移民。我們也為此禱告,求主開路。


短宣結束,家人也都來南部集合,我們去浮潛玩水,也一起有野外崇拜,這樣成為弟兄查經班每年固定的活動。而能與各弟兄的家人一起出遊,是很難能可貴的機會,因為可以藉此機會多認識他們的妻子和孩子,若妻子願意配合先生作福音事工,那將是如虎添翼、事半功倍;若多認識他們的孩子,我們在提供教養孩子的輔導時會更具體的。耶穌花很多時間去了解他的同工,保羅也認識提摩太的外祖母與母親(註10),而我們對我們的同工了解又有多深呢? 這是最容易表達對同工的關心,就是關心他的家人。
後來我們也配合當地國中在暑期開輔導課,將觸角深入地方。
其實每一位上班族都有年假,應該鼓勵他們請年假來作短宣,因為這是很值得的,若他們願意配合,事工將會邁入另一個階段,因為他們已願意付出代價。

同工
弟兄查經漸漸擴大,需要更多的討論與計劃,所以就召集了幾位願意付出更多代價與時間的弟兄,成立了同工查經。經過多次的調整,弟兄查經班中有3~4位弟兄開始了同工查經,利用中午午餐時間,這也是後來要計劃利用中午作辦公室事工的雛型。


同工查經的優點在於讓大家在週間再有相聚,可以有效的討論弟兄查經班的將來;我們的查經內容也將重點放在門徒栽培上,同工們開始更多接觸導航會的查經材料和內容,像大使命、倍加異象等,雖然以前也有討論過這些題目,但不深入,現在則採用類似以前倍加小組同工查經的方式,使用主題或聖經逐章逐節的歸納式查經法,並要求事先作功課,這真是挑戰,因為這樣的查經需要花時間又得要很多參考資料,但有些弟兄因常上網而收集到不少資料,我們也因此電腦裡充實了不少屬靈材料,大家上網技術大增,不過對查經幫助不大,發現查經只有土法練鋼的方法最有效,這部份我們還得加油多鼓勵。


然而同工們著實有改變,他們會認同導航會的做法,這可以從倍加之友成立時需要多位戶籍在台中市的創辦人的例子看得出來,他們都支持並且願意拿身份証出來成為創辦人;其次他們也願意參加導航會的大會;當然在服事觀念上他們也漸漸清楚倍加法則的功效,現在只差有更多的操練,成軍是指日可待的。


支持
我們知道共同做一件事是門徒栽培的重要策略,大到一起主辦退修會小到一同煮飯洗碗,只要一起工作,就形成隊,就有團隊精神的培養;也可以藉著一件特別的事工大家一起支持。就曾經計劃過要一起支持一位在第三世界的海外宣教師,藉此我們關心宣教事工,開拓我們對福音事工的世界觀,我們會有一樣的討論主題,甚至可以為此一起配合出國作短宣,或請支持的海外宣教師來台灣述職時,我們辦討論會等。但此計劃在教會提出時則因為那位計劃回海外作宣教師的資格有問題,因為他沒有神學教育背景,不符合宣教的條件,當然我們也可以不理會教會的決定,但我們沒這麼做,因為不知道用什麼身份差派?這也讓我想到若計劃以教會之名植堂也會碰到我自己身份一定不合乎教會資格的問題?


在人生下半場(註11)一書中提到在人生上半場時大部份對屬靈有興趣的人採取典型的方式就是擔任教會建堂小組的委員、教主日學、或負責籌畫一年一度的退修會。這樣的服事被質疑的問題在那裡?也許在人生下半場我們仍然擔任主日學老師、仍然負責退修會,但我能不能藉此機會培養出一批與我一樣的主日學老師?我是不是能夠帶著一個團隊一起負責退修會,藉辦退修會訓練同工同心合一工作,訓練同工負責任,訓練同工司會講道作見證,訓練同工有團隊的精神…..若果可以如此,我們真的是一個隊在作戰而不只是一個人在支撐,反觀一般教會都會有很多愛主而且很屬靈的弟兄姐妹,一二十年在教會服事仍然是斗然一個人在做,若他們及早培養一些可以接棒的人,他們則可以更提昇自己在服事上的角色,不再是當兵而是當將,他們才會更有影響力。每次想到耶穌主辦5000人的大型佈道會(註11),除了要供應靈糧還要提供食糧,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帶5000人信主還是要培養門徒們去組織大型聚會?團隊精神?愛心與倚靠神?當然帶領人信主很重要,但讓門徒經歷學習並可以接棒持續工作這才是主的心意,因為他的栽培與授權,門徒接下了責任,將福音廣傳到歐非甚至東方,息息不斷的意義就在此。


開課
為了能擴大教會對有心的弟兄姐妹的栽培,我們開了一系列的訓練課程,內容則是導航會的階段性訓練內容,我們用的是門徒(disciple)與同工(ministry disciple/MD)的階段課程(註11),內容有倍加異象、輪子生活、愛心忠心可及性等。一開始我們要求參加者簽暑一份必須全程參與的文件,課程排一年,分四季共24堂,修畢所有課程教會頒發結業証書,修習者完成課業及格後可以担任教會的同工並参與服事。這樣的課程也是經過教會許可並針對特別對象邀請,當然也公開招生。開始時参加的有20多位,我們也得到鼓勵,但隨着功課加重,又有要求背經,参加者隨著天氣轉涼人數也減少了,後來只剩下三四位,麻煩的都是女生,而我們两位男老師很難使力,經過討論第一學期結束後課程暫停,但真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再恢復。


我們也對此課程作了檢討:其實開課授徒是最簡單的方式,因為這不是生活而是上課,上課是追求知識,不是生命,但耶穌教的是他的生命之道。耶穌為什麼不開一間學校或神學院?而要那麼辛苦的帶着門徒東奔西跑?沒有教學講義而是就地取材?原因是耶穌知道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陪跑而不是上課,因為上課只有两三小時,陪跑是陪着他,隨時隨地。這是不變的法則,耶穌已給我們做了典範,要我們跟隨他的脚踪行。


植堂
上面提到共同做一件事是門徒栽培的重要策略,我們嘗試過用很多方式來讓大家有一樣的目標與常在一起的機會,而幾年前的短宣我們看到上帝的心意是在教會,於是大家經過討論後認為成立教會的可能性,因為大家都在同一個教會,所以覺得植堂是可行性的,於是開始了收集資科與和教會溝通的工作,這期間大家培養出一股更深的默契與感情,我們到現場觀察禱告(已找到認為較合適的地點),我們分享與計劃,我們也異常興奮即將要開始新的事工。


但我也知道這不是件簡單的計劃,我們也許有人,但大家都是有工作在身的,我們清楚這個看見,但教會如何想?在教會提出計劃後,教會成立了評估小組,當然碰到了評估再議的結果,就會是一托就沒有消息了。


其實我一直有感動於倍加如何在教會裡作植堂事工的可行性,因為要在原本的母教會裡作倍加事工會有很多限制,比如你辛苦裁陪出來的人卻很容易被教會邀請去當同工,而且母教會會有很多的規範,通常讓你不知從何下手,若以協助母教會植堂的理由則會較易被接受,而這將是一個全新的教會,要推動倍加事工阻力會較少,假使新植教會的同工原本就是你的同工,那你就可以更自由的發揮了。當然這需要清楚的呼召,要有明確的應証,若是,那就去做吧!


也許推動倍加事工不一定要成立教會,但在台灣教會是會比機構更容易被接受,就像台灣人知道牧師是什麼卻不清楚傳道人是幹什麼的一樣。而我們大部份的同工,或說是全部的同工,都是在教會出身成長的,成立教會就幾乎是他們最熟悉的行為了。在一般教會裡,人容易被放在不適合或沒有挑戰的位置,但若可以自主,教會成為操練的場所,可以藉此訓練出更多的同工,更多不同服事的人材。教會則是一個戰場,與魔鬼爭戰的空間。其實在我的經驗裡,我們因從機構出身,沒什麼教會觀念,參加教會只是因為要尋找一個主日聚會的埸所,除此,是非常被動的。


但如何倍加呢?


成立教會也許只是方法之一,但卻是讓他們在較熟悉也較放心的環境中服事。倍加是一種觀念,教主日學的可以訓練出很多教主日學的,唱詩的詩班一直繁衍出不同的詩班,只要他願意去找另一個他,關心、培養,授權,再出去工作,這就是倍加了。我盼望的植堂是有時間性與學習性的,大家一起學習植堂,這是最草根性的,也是累積經驗的,五年到七年,這一群同工會再植堂….。提後2:2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這是我們要做的工作。


成軍
耶穌在傳道的工作上常帶着門徒,想想他們一群人穿梭在大街小巷,他們碰到問題一起討論,他們也彼此扶持隨時補足同工的缺乏,他們是一個團隊。保羅身旁也是一群人,提摩太、醫生路加、西拉、馬可….等,他們也是一個團隊,他們一起作短期宣教(佈道旅行),他們成立教會,他們影響到整個歐洲,重點是他們的團隊精神。傳道書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註14),所以團隊服事是重要的。人都不完全,一個團隊就可以有互補的效果,現在的社會,單打獨鬥的個人英雄主義己經過時了,一個五人團隊可以發揮出十人的力量。若去問教會最缺乏的是什麼?十之八九都會告訴你答案是人。每個教會也許都有一套找人的方法,但在教會裡專門培養同工的事工卻很少,是開設造就課程?神學院延伸制?或求神天降奇兵?耶穌知道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去找自已培訓。耶穌用了三年的時間裁培了11人,他離開時從世人角度看耶穌是全然失敗的,自己被釘死、門徒出賣他、其他的人都跑了;然而兩千年後的今天再看耶穌,他是成功的,因為他一開始就選對了策略。


感謝主,我一開始就在教會找人,一個一個的找,結合起來是一撮人了。我們碰到的困難就是等待,但我也相信這是上帝要我們學習的功課,現在要思想的是在等待的日子,異象與感動如何能繼續的加溫而不是漸漸的冷却。


行動
台灣的零售活動被大型的量販店與小型的便利商店瓜分,大型的量販店需要足夠的財力和人力並要有領導力強的店長來負責,小型的便利商店卻能較自由彈性的經營,並且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有效率的建立了網路,不必太多的成本與人力,但卻可以有效服務某個範圍的人。便利商店深入社區,成為日常所需,甚至取代了社區中心的功能,各項政府通知、收水電電話費用,已經是生活中的一部份了,因為他提供了生活需要、24小時、親切、服務….等。也許用便利商店比喻教會並不適當,但卻可以讓我們思考大教會還是小教會的問題。大教會因人多新的人要加進來較困難,對服事的要求較高也較保守,小教會不需要英雄,有多少人做多少事,若化整為零,成立很多小教會,遍佈全地…..。


其實教會的成熟不是看實際人多人少,而是看教會在神國度裡的擴張與深度,有多少的工人出來服事,有多少的工人被差派,也許小教會的可及性會更高。


後記
潛水艇雖然在水裡,但卻一直透過潛望鏡往水面看,在水面上是看不到下面的活動,但在潛水艇裡卻是很忙碌的,因為他們要想方法了解上面的情況,也要計劃冒出水後的任務。我覺得導航會在教會裡的工作就像在潛水艇一樣,默默的作,不必告知,但卻要清楚教會的情形而如何的配搭,等到有人出來時就可以計劃用福音移民的方式植堂,像上帝要亞伯拉罕離開家鄉,才賜福給他,並應許必成為大國(註15)。其實在潛水艇裡是很危險的,因為對外面會較不敏感,在水裡太久會失去動力,甚至死亡。然而這是比較安全又低調的做法。


這幾年的耕耘,期盼更多的雨水讓種子發芽成長,因為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註16)


備註/
1. 要了解導航會的教會事工課程,可以聯絡導航會總部。
2. 台中榮中禮拜堂,國語禮拜堂系統協助成立的教會,目前正考慮牧師制還是長老制。
3. 導航會事工有一套選擇人的原則,不是絕對卻是很好的參考。所要選擇的這個人必須符合三個條件:1.忠心(faithfulness)、2.可及性(availability)、3.受教的心(teachability),簡稱FAT。
4. 聖經馬可福音1章29~31節。
5. 聖經馬可福音3章13~19節。
6. 教會的家庭小組是用區域分組,我則自行選擇較熟悉與認為有機會進行事工的小組。
7. 中國主日學協會出版導航會編著的家庭生活查經系列叢書共分4本,主題分為:1.丈夫與妻子、2.父母與子女、3.與上帝同行、4.社交影響力,是對家庭成長很有幫忙的查經材料。
8. 東海大學學生團契與倍加小組就有過此種經驗。
9. 後來發現強被分組的原因是擔心我們結黨。
10.聖經提摩太馬後書1章5節 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
11.雅歌出版 Bob Buford著 楊曼如譯 人生下半場 第34頁。
12.聖經馬太福音14章14~21節,五餅二魚的事件。
13.導航會的同工訓練課程,分成門徒(disciple)、同工(ministry disciple)、門徒製造者(disciple marker)、領袖(leader)…..等階段,內容分為1.與神關係.2.個性成長.3.事工技巧三部份。
14.聖經傳道書4章9~12節。
15.聖經創世紀12章1~2節。
16.聖經哥林多前書3章7節。

2010年4月21日 星期三

耶穌是誰?

2009春 台中市惠來里教會青年崇拜講道內容(1024)

以路加福音2章52 節'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為串連,分6堂講完.
1耶穌-耶穌是誰?
2智慧-如何得智慧?
3身量-如何有好的體能?
4人與神的關係-天人合一?
5人與人的關係-我的弟兄(姊妹)
6增長-長大成人


太13:54-56 來到自己的家鄉,在會堂裏教訓人;甚至他們都希奇,說:這人從哪裏有這等智慧和異能呢?


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裏嗎?這人從哪裏有這一切的事呢?


他住在街尾,他們家開了一間木工店,從他父親約瑟就開始經營,耶穌因是長子,從小就在店裏幫忙,所以他接下這家族事業,主要的工作是替人蓋房子,也作作房屋修繕,有些傢俱設計施工.生意不錯.



他在猶太會堂的私塾中上學,他平常就很愛跟人討論信仰,但有點叛逆,總愛提些不同的觀點,對聖經很執著,但對會堂領袖與社會高層有諸多意見,他總能找到他們的做法有瑕疵,他會提醒他們要注意不要走偏了.



但他越越來越變本加厲,還喜歡與文士辯論,他在會堂裏朗讀與解釋聖經,而且觀點犀利,與其他文士完全不同,但大家都很喜歡聽,因為他講話很好聽,內容也很有能力,常常指出高層有問題,對老百姓卻多有憐憫,鼓勵我們不要一味聽上面的,要我們自己讀聖經,當然這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部份的人書唸不多,工作也很忙,讀聖經容易打瞌睡,也不易讀懂,安息日到會堂去聽文士講道就好.也因為如此,那些法利賽老大和文士鼓吹大家抵制他,這也給大家壓力,因為大家平日要他們幫助解決很多生活問題.說的也是,耶穌是老幾?他不是木匠的兒子嗎?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他妹妹們不是都在我們這裏嗎?他為甚麼會想變成我們的會堂領袖?他有上過先知學校嗎?有唸過神學院嗎?有被按牧嗎?若都沒有,他憑什麼帶領我們?為甚麼要聽他的?哦!他是施洗約翰的門徒? 施洗約翰不早就掛了嗎?他們的團體早就解散了,而且希律下令他們是叛亂團體,是不合法的.



耶穌他曾化身成一個人到世上來接近我們,體驗我們,所以他不只有神性,也有人性.他與我們一樣,只是住在街頭巷尾的一位平凡人物,但他卻有上頭來的使命,他一直在往使命直奔,不管有多大阻礙與困難,危險與避迫,他要完成他來到世上的目的-為我們作了挽回祭,用他的生命救贖失落犯罪的我們,讓我們有新的生命,永遠的生命.



耶穌是誰?
他是鄰居的小孩, 就像電視劇光陰的故事一樣,在竹籬巴內的一群年青人一樣在追求夢想.



耶穌是人,所以給了我們很多很好的學習榜樣.
耶穌決定萬事,沒有任何事是由別人決定的,他的實際生活,直到他實際的死,這正是他在起初所要生活的方式,他的死也正是他在起初所決定的方式,他預定這樣的生命結局,是他一開始的時候就決定的,他已充分的準備所要臨到他的這些轉變,他絲毫沒有偏離他原定的正路.



在耶穌的生平中,不僅沒有意外的事和被迫的事,是很安靜的超越了所有的環境和情況,也超越足以搖動其他生命的各種勢力,不是他的母親,也不是他的弟兄,或他的門徒,或他所要服事的百姓,或是要想殺滅他的仇敵,或是撒但本身及其試探,能夠使他從所選擇的道路上轉移一步,當人以為是勝過了他的時候,其實他們是成就了他的旨意,約翰福音10章18節說:沒有人奪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權柄舍了,也有權柄取回來.



他自己所選擇的道路,始終明顯的擺在他的腳前,他的腳步靜靜踏在他的道路上,他們發現在這條路上並無阻礙,凡他所作的,就是他所要作的,他以百折不撓的決心和毫無差錯的確信來完成他的計劃.



我們的計劃在那裡?約翰福音10章10節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在主裏,你的豐盛生命是什麼?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你有在為你的目標作準備嗎?耶穌為他的計劃作了很充分的準備.



他熟讀聖經,廣泛獲取知識.



耶穌對聖經很熟,魔鬼試探他時,耶穌用神的話抵檔攻擊, 耶穌講話或講道也會常用到聖經,路加福音24章27節提到:於是從摩西和眾先知起,凡經上所指著自己的話,都給他們講解明白了.他對神的話不只讀,也講,也背,更是行出來,應用出來.



這是基本功夫,就像在學功夫時的砍柴挑水頓馬步……聽讀研背應用五字手指才能抓緊聖經.



耶穌也在一般知識上多有涉取,他雖然只是木匠,但他不僅知道眼中有刺的痛苦,他也懂農業,他知道果樹要修剪,耕田時手扶著犁,種子撒在那裏?也了解那裡有魚,何待時下網……我們的準備如何?我們花16年唸書,加上幼稚園或研究所,可能超過20年,這就是預備被神用,每一行業每一個人都可以被神使用來見證神彰顯神,若你是廚師,你可以研究附合聖經原則的食物,聖經說不能吃的食物都是不健康的,是為我們好.若你是醫生,你不只醫冶身體,也要醫冶靈魂….不是要做最好的,是要活出基督,要像馬可福音10章45節說: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我們要服事人,幫助人,體恤人……



若耶穌真是藝人,他一定會用各式各樣的演藝節目,使信仰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而且具體實用.耶穌在聖經裏他面對撒都該人,法利賽人,文士這些高檔的人,便談論一些神學的難題,面對凡夫俗子,他就用撒種,葡萄樹,飛鳥,捕魚等等生活裡的一般事物闡述真理.有些人用漫畫,流行音樂傳講福音,有些人用古典名畫,古典音樂介紹福音,耶穌在每個時代,興起不同的基督徒來為他工作,並代表著祂,信仰與生活結合.神可以使用不同的人完成他的工作.



耶穌配合家庭,努力工作.
馬可福音6章3節:這不是那木匠嗎?耶穌接棒家族事業….三十歲中年轉業,家裏接納,耶穌準備了30年,現在終於可以做自己想要做的事.但之前,耶穌是配合家庭的,他是長子,理當子承父業.所以耶穌尊重家庭,這是好的見証.
人際網絡的建立
耶穌努力的建立人際網絡,在他木匠的工作中,他幫別人蓋房子,做傢俱,建位了他專業的網絡,他在會堂講解聖經,他也建立了他信仰網絡,他也同樣經營他的家族,他參加社團(施洗約翰),他廣結良緣,就是他的預備....

目標清楚
他也設定了栽培後進持續計劃,12個門徒重要過五千人.

我們呢?
鎖定計劃沒?

你可以改變世界

本文刊登在基督教導航會簡訊128期.2010.1-2



最近在編寫倍加學院的教材講義, 將泛黃的資料拿出來重新閱讀, 道森卓門寫的「這時刻的需要」, 仍然深深打動我, 沒有時空的距離與差異, 雖然時隔數十年, 所談當時的需要也是現時我們的需要. 我們有很多缺乏, 像很多的設備和資料, 單槍銀幕電腦或各種的資料工具, 但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是人, 人是耶穌道成肉身的目的, 祂是為人而被釘死, 也因人而復活, 所以最有價值的就是神的話與人的生命, 我很感謝在剛信主時就被灌輸這觀念, 這不只針對信仰, 也影響到我們的生活與工作, 但看到現實社會, 對人的指責多過給予機會, 攻擊大過鼓勵, 我們對人的憐憫比不過對物質的興趣, 我們看不到人的無限潜力與價值, 我們只在乎有價市場上的浮動數據, 然而耶穌卻看彼得的潛力, 不是彼得三次不認主的背叛, 而是彼得三次不認主之後的改變, 「你餵養我的羊」才是耶穌的重點.


神用重價把我們買來, 是要我們可以榮耀神, 所以不要小看我們年輕或軟弱, 或是年老, 人的最大價值就是將自己交在神手中, 由神來改變我們, 所以彼得才由小石變磐石, 頑石透過神就能點頭, 不然彼得頂多只是近海補魚船隊的頭家, 或經營一家活魚多吃店, 賣賣沙西米, 怎麼樣能影響世界, 改變世界? 漁夫變成教宗, 這是真的.


最近有一本頗暢銷的書,「這輩子只能這樣嗎」, 提到一個醫學的專有名詞:「高潛質低成就」, 也就是說小時了了, 大未必佳, 很多人覺得自己徒有一身好才華, 卻總是被埋沒, 或曾幾何時, 還認為自己有的是機會, 但現在人生的高峰已過, 也只能抱怨自己欠缺栽培, 或沒碰到伯樂, 一生就這麼樣子過了. 當然我們可以重新定意什麼是「高潛質」或「低成就」, 因為有高潛質, 就會有低高潛質, 但人是互相效力的, 是彼此扶持的, 美國的獨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 就強化了一個互動與互助的社會, 在上帝的眼中更是如此, 所以我們可以透過上帝的手來改變自己, 更可以改變世界, 上帝可以讓我們「低潛質高成就」.


也許像書所說, 我青春已過, 體力已盡, 自身難保, 又怎麼樣改變自己, 更不要說去改變世界了. 但我們可以去幫助一個人, 带他認識主, 栽培他在主裡成長, 告訴他大使命, 讓他看到需要, 因為他年輕, 他有機會能改變世界, 像早期很多的西方宣教士改變了東方的一個村, 一個鄉, 若這位年輕的弟兄如此, 你就是直接參與改變世界的工作了. 所以只要我們有行動, 世界就因此改觀, 因為你所關心的可能是載德生, 葛理翰或宋尚節.


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悲劇不是在於他輸了, 而是在於他差點就贏了. 在主裡我們沒法也没權柄去說誰輸誰贏, 但我們要面對的是主再來時要在主面前交帳.


長了翅膀不會飛是悲哀的; 但若長了翅膀卻亂飛, 那是危險的, 所以我們要在飛在主的航線上. 新的一年, 彼此勉勵, 走在主的道路上.





貫徹減法美學的公共藝術-綠色工法再造東海湖

本文摘自'電子藝術雜誌', 2010.  feb. 17, vol.40.
文/林咨伶
圖/彭康健

榮獲綠色時尚大獎 減彩工作室成功出擊
你對於東海大學東海湖的印象還停留在哪一個階段?甫獲2009第一屆學學文創「綠色時尚行動類學生組」最具影響力大獎的「擦掉—台中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將顛覆你對東海湖以及公共藝術的印象!


由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所帶領,聯合校內建築系、美術系、工設系、生科系、景觀系以及環科系學生所組成的工作團隊—減彩工作室,以減法美學為概念,將過多人工成分的東海湖進行了一次大變身。彭老師表示,「這個計畫是貫徹減法的公共藝術,強調自然與生態的原則,拆除過多的人工設置,重新提供人與動物一個共生自然的環境,找回東海湖原來的樣貌」。


藝術介入空間 東海湖變身
這項東海湖改造計畫肇始於2006年文建會的「公共空間再造計畫」,當時雖以東海湖為例,成功的規劃了以減法為概念的公共藝術,然而獲得的補助只能完成四分之一的改造。工作團隊當時將周圍的圍牆四分之一拆除,再鋪上部分碎石,經費即用罄;直至2008年,文建會首辦「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東海湖獲得最高經費補助,計畫案才又游刃有餘的繼續進行。


然而當初東海湖的改造計畫案撰寫完成,開始向公部門申請經費時,其實並不順利;彭老師表示,因為國內幾乎沒有這類的案例,還沒開始做就要拆除,況且東海大學屬於私人土地,為何要補助?文建會當時有一堆疑慮。


但是東海湖在經過第一階段三四分之一的改造後,周遭生態開始慢慢產生變化;原本的圍牆會阻礙白鷺鷥向湖面俯衝獵食,動物也因為水泥地太熱,而不喜歡逗留。但是拆除掉一些人工物後,慢慢的烏龜會爬上岸,翠鳥、白鷺鷥、蝴蝶、蜻蜓重新返回,就連國寶級的青蛙也出現;就是因為這些令人驚豔的生態改變,再加上東海大學雖屬私人校舍,但卻是附近社區民眾以及台中市民所共同擁有的公共場域,所以爭取到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最高經費五百萬的補助。

專業生態環境評估 學生與社區民眾齊力參與
東海湖改造計畫從執行至2009年11月完成為止,共歷經三年的時間、約三百名的學生與社區民眾共同參與,也因為這個計畫案而開設了三門相關課程。例如,由生科系所開設的「生態產業課程」,以實地勘查的方式對生態環境以及生物多樣性進行調查,並因此提出12份研究報告。藉由生科系的專業建議,工作團隊也了解到東海湖外來魚種過多,對湖裡生態的平衡造成影響,需進行清湖的動作;彭老師當時邀集教會朋友、社區民眾以及學生共同參與,當時抓了五六千條魚,聽起來或許不可思議,然而生物繁殖功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彭老師甚至建議校方可在限定時間內開放民眾釣魚,讓湖裡生態保持平衡狀態。


另外,建築系也開設了「建築設計」與「建築構造」課程,邀請營造廠人員教導學生如何施做木工等,所以東海湖周圍新開設的道路與步道都是由這兩門課的學生共同實際施作的成果。


執行改造的過程其實有很多需重新思考之處,環科系亦加入改造的行列;當時環科系進行現場水質評估,由於東海湖水質太差,湖內氧氣太低,曾經發生過好幾次優養化魚群死掉的事件。於是工作團隊在環科系的建議下,製作新的生態溝渠,藉此增加水中含氧量;魚兒也因為生態的改變而產生群聚在出水口與逆流而上的有趣現象。


藝術美學融入日常生活
文建會所推動的藝術介入空間計畫強調社區、在地民眾的參與,屏除過去補助大把的公帑大興土木,最後卻淪落為蚊子館的慘酷事實,而改以針對既存之空間環境進行改造的方式,讓藝術美學融入社區與常民生活之中。


東海湖的改造計畫以減法美學為概念而獲得文建會補助,具有一定程度的宣示與指標作用;再加上2009年12月獲得第一屆學學文創綠色時尚行動類學生組最有影響力的第一名大獎,顯見這樣的概念是可被社會接受的。對於首次執行即能獲得這類的肯定,彭老師與其所帶領的工作團隊都相當的開心。


東海湖達成五大成效
彭老師表示,「擦掉—台中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共達到五大效果,包括(1)用減法做公共藝術(2)空間的概念—注重整體空間性,而非突顯某一雕刻物或建物(3)學生和社區民眾的參與(4)環保概念—拆除過多人工物,改以綠工法以及(5)生態的改變。


另外,彭老師有感而發的表示,在執行的過程當中,其實有很多看不見的變化;例如將打掉的圍牆紅磚、水泥地廢材料送至工廠攪碎之後再運回湖邊回填,上層鋪沙覆土再植草,讓週遭生態達到更佳的平衡。他認為做這些看不到的事情比虛擲大把的資源更有意義,之所以獲得學學獎肯定也是基於一個公共藝術案能達到這五大效果所致。


湖畔音樂會
東海湖改造計畫於2009年11月執行完成,適逢東海大學54周年校慶,當時減彩工作室在湖畔舉辦一場秋日周末音樂會,在舒適自然的生態環境裡與空氣中凝結住的美好獨特歌聲中,學校師生與社區民眾共同欣賞與享受著難得悠閒的一刻,同時為東海湖的改變做了最佳的見證!


以減法美學為出發的綠概念
彭老師過去是一位曾執業20年的建築師,然而最後卻選擇重返校園執教鞭;他表示過去蓋了很多建築案,對生態造成諸多破壞,他回到學校教書其實是對自己很深的反省之後所做的決定,所以他鼓勵以綠色工法或材料進行人工建設,就像東海

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

從減法到擦掉-台中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n6evwGBRs



理論與實踐
2006年,在文建會「95年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的補助下,東海湖企圖用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貫徹了一個「減法的理論與實踐」的公共藝術教育計畫,在強調「自然與修復」的原則下,保留了生態景觀並以藝術塑造園林的工法,將東海湖修復為原有的自然地形,拆除人工及多餘的設置,打破原來的紀念性與軸線,強調近水與生態,重新提供人與動物一個自然的環境,確實改善了東海湖的景觀環境,而成為台灣「減法」藝術的指標。

東海湖藝術介入空間的作品目的並不在於創造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而是透過一個事件的藝術介入,讓使用校園空間的師生與附近社區民眾重新認知「東海湖」,並直接參與東海湖的改造過程,有超過一百人次的民眾參與,增進人與環境的關係,提升環境意識,促進使用、親近的意願。東海湖將恢復其原有的地貌,也就是土地漸漸接連湖水成沙灘狀,地與水將不再有隔閡,人也能近水與看水。

這樣的成果趨使東海湖計畫擴大推行,不論從教育或藝術建設層面,讓東海湖擁有更多的附加功能,不再只是一個蓄水池或路過的平台。東海湖的改建,在經過2年的復育,隨著湖岸景觀的改善,其使用人數明顯增多,環境動物也更多樣性,翠鳥飛回覓食、白鷺鷥與夜鷺交替出現、烏龜爬上岸曬太陽、青蛙也能直接回到水裡……。

只是仍有一半的工程仍需要持續進行,並想進一步的將所有的水泥覆地徹底破壞並重新建設,以綠建築的方式構築木棧道,讓東海湖的範圍向周邊環境延伸,藉此與附近的社區連結,讓環境更貼近自然與生態,並使教育得以更加落實,發揚東海湖的藝術與生態特色。

入圍公共藝術獎
東海湖畔-「自然與修復」獲得文建會第二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優秀作品,被強化為公共藝術的創新概念,打破了傳統只有「加法」的公共藝術,而是用「減法」為原本過多的人造環境,拆除多餘的物質,恢復原來的地貌林相,尊重生態、土地,用地景方式重新喚醒生態環保。

2009年,文建會首辦「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東海湖再次以「擦掉─台中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再次榮獲「97年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最高金額500萬元補助,「擦掉」將延續「自然與修復」,由原設計者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另邀同系建築系曾瑋老師共同打造東海湖,未來東海湖除了是一個休憩地點外,還有許多以生態和拆除現況人造物而重新設計的廢料再生藝術作品的設置。藝術創作將融入環境,形塑整體空間,也將重新提升社區民眾及東海師生對生活美學及公共藝術的認識!

重新出發
「擦掉」計畫的藝術設置將分兩部分,一為完成2006年彭康健老師所提的「東海湖畔計畫」第二階段工程,二為延伸彭老師修復概念,提出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構築及保存一些東海湖所特屬的記憶體件。

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包括水泥堤岸及階梯拆除、鋪沙、植草、景觀木棧梯,南向的生態的小徑、東美亭島式計劃,和廢物料再利用,並讓學生與社區民眾參與裝置行動,使東海湖的範圍向周邊環境延伸,並藉此與附近社區連結,讓環境更貼近社區。此再造計畫還將過程作為教材,帶領建築系、景觀系、生物系等相關系所學生以建築工坊實地參與東海湖的整建計畫,由師生一起動手搭建,如「行動藝術」一般,還有實地察視紀錄各項生態變化的方式,進行實習課程操演,實地操作藝術生態結合的跨領域課程。

生態與教育
東海湖的位置獨特,是觀光休憩景點、生物性豐富、附近有國高中小學、音樂及美術系館,一群正在接受生命中基礎教育和美學藝術的美術及音樂系學子,東海湖除延續還原其自然樣貌,恢復其生態多樣性、豐富其美學價值外,將以藝術介入空間做為引子,我們將在這裡開拓藝術展演的可能性,東海湖在改造完成後,將提供校園和中部創作團體一個藝術展演場所與音樂表演空間。

而目前政府積極倡導生活美學教育,希望將藝術介入空間,未來東海湖可與附近縣市單位合作,並培訓校園解說社及創藝學院等相關科系學生深入基地,從美學與生態的角度,針對國中小學生或假日遊客在東海湖舉辦永續教育推廣活動!讓藝術豐富民眾與師生生活。這種作法,將使藝術改造行動效益相對提高,在人的架構下,藝術軟性低調的介入公共生活空間,進而對環境產生更深厚的藝術人文情愫!

團隊精神
東海湖為一團隊合作的創意過程,由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主導,由創藝院曾成德院長召集,建築系彭康健老師負責主持。對彭老師來說,東海湖計劃幾乎是彭老師對建築的另一種反省,因彭老師從事建築設計與監造近二十年,深覺建築對環境的破壞,回東海建築系執教後,相繼開了綠建築與生態工法的課程,並帶著學生親手改善環境與搭建合乎生態的建築裝置。從「減法」到「擦掉」,彭老師將秉持以最生態與最節能的方式完成任務,並帶領學生思考人造環境的重構價值。

2010年4月19日 星期一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2010春 台中市惠來里教會青年崇拜講道內容
以路加福音2章52 節' 耶穌的智慧和身量,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都一齊增長.' 為串連,分6堂講完.

1耶穌-耶穌是誰?
2智慧-如何得智慧?
3身量-如何有好的體能?
4人與神的關係-天人合一?
5人與人的關係-我的弟兄(姊妹)
6增長-長大成人



我不是要告訴大家如何得知識或智慧, 因為追求知識或智慧是我們一生要做的, 只是要從聖經探討如何讓我們更有知識和智慧.


我們得知識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上學受教育, 我們一生大概會花掉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時間在唸書, 小學中學12年, 大學4年, 還有幼稚園2-3年, 就已快20年了, 若要更上一層樓唸個碩博士, 又要多花個兩至六七年, 或更多, 以台灣平均壽命79歲計算, 我們花很多時間在讀書, 也就是準備, 準備進入職場, 但往往預備了20年, 工作有40年, 若唸書30年, 工作卻只有30年, 因在台灣65歲退休, 在馬來西亞 55歲退休, 工作的時間就更短了, 當然, 我們求學不一定是為了工作, 但想想求知識不一定會得智慧, 有智慧的人卻通常很有知識, 聖經箴言2:5-6告訴我們: 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 得以認識神;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 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這有秩序的排列, 先認識神, 神賜智慧, 因為有了智慧, 知識和聰明都出來了. 這就是關鍵, 我們不認識神, 既使讀千萬書, 也只得到知識, 卻沒法得到智慧.


猶太人很看重知識, 所以猶太人的孩子出生後剛會走路, 就把蜜塗在猶太法典或者聖經上, 讓孩子去舔, 讓小孩從小把甜蜜和書本聯繫在一起, 當猶太人的孩子到了三歲時, 他們就會被帶到猶太會堂附設的學堂上課, 教導他們希伯來語, 等到他們會讀希伯來語之後, 就開始拿著有希伯來文的書本來教育他們如何寫字, 接下來他們會讓小孩背誦祈禱文, 他們不要求他去瞭解意思, 只是教他去讀, 而且以背誦爲目標.. 猶太人認爲這個時候如果沒有建立起記憶力基礎的話, 那麽往後就沒有辦法學到其他的知識;. 到了五歲, 他們就開始背誦聖經摩西律法, 在七歲前他們必須背誦摩西五經, 就是創世紀, 出埃及記, 利未記, 民數記, 申命記, 他們配合著旋律, 反覆的朗誦幾百遍, 到了七歲則學習舊約聖經剩下的部分, 以及猶太教法典, 猶太人在滿十三歲接受成人典之前, 就已經全部會背誦舊約聖經, 也透過聖經學習到最基本的學問了. 因為聖經裏包含了生活的各種教導與知識, 猶太人認為一旦腦部這種大容量的記憶系統完成之後, 接下來就很容易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 完成了高功能大記憶體的電腦式頭腦.


所以有32%的諾貝爾獎得獎人是猶太人, 但猶太人的數量只佔全世界人口的0.3%, 約一千六百萬人, 卻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像愛因斯坦, 佛洛依德, 卡夫卡, 蕭邦, 門德爾松, 夏卡爾, 卓別林, 發明小兒麻痺症注射疫苗的沙克和小兒麻痺症口服疫苗的沙賓, 戴爾電腦, 史提芬史匹堡,……根據富比士雜誌公佈的全世界擁有三百億以上財產的富豪之中, 猶太人所佔的比率高達45%, 所以有人說猶太人的數目雖然還不到全人類的1%, 但他們卻經常成為人們的話題, 受到人們的關注, 像索羅斯, 巴菲特,, 洛克菲勒. 摩根…….這些撼動世界的財經專家都是猶太人, 所以有人形容, 三個猶太人在家裡打噴嚏, 全世界銀行都將連鎖感冒; 五個猶太商人湊在一起, 便能控制整個世界的黃金市場.


猶太人在美國有560萬, 佔美國人口比例也只有1.9%, 但是在排名前四百名的美國富翁中, 有一百人是猶太人. 佔四分之一強,美國猶太人的平均家庭收入高出美國平均水平40%,猶太人, 不但「控制」著華爾街, 「統治」著好來塢, 甚至「操縱」著全美新聞媒體, 美國的三大報紙—紐約時報, 華爾街時報和華盛頓郵報都為猶太人所擁有, 美國的三大新聞雜誌—時代週刊, 新聞週刊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的老闆也都是猶太人……在1885年前猶太人起初移民到美國時, 紐約市241家成衣工廠中有234家為猶太人所擁有, 至到二十世紀初期「成衣業」幾乎成為猶太人的代名詞, 凱文克萊, 拉伕勞倫和利維斯特勞斯所製造的利維牛仔褲都是有名的服飾品牌; 而他們也向上提昇, 美國每5個大學教師中有1個是猶太人, 每5個大學生中也有1個猶太人, 並多從事醫生, 律師, 商人, 教師等行業, 足見猶太人對科學和知識的重視.

猶太人從他們的歷史中深切體會到, 知識就是財富, 而且是別人奪不走的財富. 他們曾多次遭到迫害和驅逐, 像屋頂上的提琴手電影中猶太人被蘇聯沙皇突然下驅逐令, 財產被沒收, 有形的財富像房子等會在一夜喪失殆盡, 但知識可以不被搶奪且可以隨身帶走, 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 他們亡國1800年, 亡國卻不亡族, 也不亡文, 希伯來文在以色列建國時被列為官方語文.


有個猶太人的經典教育故事.
父母問孩子: 假如有一天, 你的房子被燒燬, 你將帶著甚麼東西逃跑呢?
一個孩子回答: 錢
另一個孩子回答: 鑽石
父母加強形容: 有一種沒有形狀, 沒有顏色, 沒有氣味的東西, 你知道是甚麼嗎?
孩子們左想右想, 卻找不到答案.
父母笑著說: 孩子, 你們要帶走的東西不是錢, 也不是鑽石, 而是智慧, 智慧是任何人都搶不走的, 只要是你還活著, 智慧就永遠跟隨著你, 無論逃到甚麼地方你都不會失去它.


在猶太人經典塔木德有一則故事.
有一次, 有一群富翁為了炫耀自己的財富, 租了一艘大船出海航行, 他們把自己的財富帶到船上展示, 好不熱鬧, 唯有一個人例外, 他就是拉比, 是富翁請他來當公正的栽判, 當富翁互相炫耀自己所擁有的巨額財富時, 就有人問拉比, 你的財富呢?


拉比說: 我覺得還是我最富有, 只是現在我的財富不能拿給你們看. 半途中, 海盜襲擊了這艘船, 富翁們的金銀財寶等等全被搶掠一空. 海盜們離去後, 這艘船好不容易抵達了一個港口, 但已沒有資金繼續航行了. 下船後, 這位拉比因其豐富的學識和高尚的人格, 很快受到居民的器重, 被請到學校去當老師. 過了一段時間, 這位拉比偶然遇上那些曾經同船旅行的富翁, 如今, 他們都已陷入朝不保夕的淒涼境地, 富翁們深切體會地對拉比說: 你以前講得一點不錯, 一個有學問的人, 等於什麼都擁有. 從這則故事中, 猶太人得出的結論是: 由于知識可以不被搶奪且可以隨身帶走, 所以教育是最重要的.


其實我們華人也是很重視教育的民族, 但為甚麼成就不如猶太人? 顯然猶太人的教育不但比華人成功, 也比世界上絕大多數民族成功. 因為猶太人將學習看成為人生樂趣, 我們則把教育作為手段和工具來用的. 我們鼓勵孩子好好學習是因為有「萬般皆下品, 唯有讀書高」的傳統士大夫觀念外, 另一點就是功利性很強, 讀書是為了出人頭地, 為了升官發財, 為了將來有份好工作. 正因為把讀書學習當作手段當作敲門磚來使用, 一旦達到目的, 就不再前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結果, 每年閱讀書籍排名世界第一的是猶太人, 一年平均是64本, 台灣一年讀書4本, 但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是看書的9倍, 而中國扣除教科書, 課外閱讀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

把讀書學習當作工具和手段來使用的另一個壞處是, 難以培養孩子從學習中得到快樂和興趣. 因此相比之下, 猶太人為學習而學習, 為知識而知識的精神. 我們人把學習當作手段, 有些學者即使已經取得了成就, 一旦有機會當官, 他就寧可拋下自己的專業去當官, 這說明他儘管在這個領域取得了成就, 卻沒有從中獲得快樂, 是當作苦差使來做的, 有機會做官寧可去享官福不願繼續從事自己的研究了.


智慧的觀念就這樣深深扎根在猶太人的心中, 在猶太人的社會中, 幾乎每個人都認為, 學者遠比國王偉大, 也遠比富翁偉大.


在所羅門時代, 知識有限, 大家能得到知識的地方就是到教會去, 認識上帝就是最好增加知識的方法, 所羅門王就曾求上帝賜給智慧來管理百姓而得上帝喜悅. 舊約很多人在海外也被重用, 約瑟, 但以理, 尼希米等, 都是有學問的人, 所以漂洋過海都沒問題.


雖然耶穌對他的同胞猶太人有很多的責備, 但大部分都在高階領袖與宗教領袖, 老百姓是被带壞的, 因為猶太領袖將律法重新解釋, 加油添醋, 10戒成為613條規律, 他們太聰明了, 反而被聰明誤. 我們要學習的是他們對聖經的追求, 而不是對聰明的亂用.


所以我們要清楚得智慧的秩序就是先認識神, 認識神就是多讀聖經, 聖經裏有豐富的知識, 生活雜事, 天文地理, 哲學理學…..以前神學是最熱門也是最重要的科系, 熟讀聖經就會有智慧了解知識, 再去學習應用知識, 而應用知識從思考開始, 就是鼓勵提問, 發掘問題, 像猶太父母會鼓勵小孩上學的時候提問問題, 他們放學回家會被問: 你今天在學校向老師提問題了嗎? 提什麼問題呢? 小孩子回答: 我問老師, 為什麼魚是用鰓呼吸, 不是用鼻子呼吸呢? 它的鼻子在那裏呢? 我過馬路的時候, 為什麼紅綠燈是紅橙綠? 為何老師今天穿了一件咖啡色的褲子? 開始的時候, 他們的問題讓人覺得幼稚可笑, 但是時間一久, 他們的問題就讓人很難回答了, 甚至一些專業的教授也無法回答!


去年底, 哈佛大學一項學生學習成效調查結果, 發現現在的哈佛學生有七成抓不到課程的核心概念, 而且學生只會考高分但不會問問題, 所以學校要求老師每次上課要留時間來給學生問問題和回答問題, 也要老師問學生問題, 鼓勵學生舉手作答, 並解釋給同學聽, 或請學生上台解釋, 為自己的答案辯護. 他們用了一個新的方式增加師生互動, 就是在課程結束前幾分鐘發出「minute paper」, 請學生花四分鐘回答兩個問題, 像你認為這堂課的重要觀念是什麼? 你認為這堂課有什麼問題? 而老師會在下一堂課做出回應.


以賽亞書11:9因為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 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
箴2:5-6你就明白敬畏耶和華, 得以認識神; 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 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你對認識神應該有不同的看法吧!
箴9:10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 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另一個北方的呼聲

2009夏天溫州的倍加學院課程心得
30多位來自全中國的弟兄姊妹一起生活一個月


大陸三十年的開放, 從一個世界工廠到一個世界商場,全世界的企業與有企圖心的人都往大陸跑,因為那裏有商機,大陸一年汽車銷售700萬輛,台灣30萬輛,也就是大陸兩個星期的汽車銷售量就超過台灣一年,冰箱也是如此,上海家樂福一個月的銷售量就超過台灣,因大陸人太多了,充滿了機會,班上的同學,以前的同事,畢業的學生,都往那裡跑,當然福音也不落人後,大陸剛開放就有很多台灣基督徒領袖去作訓練的工作,他們發現那裡的基督徒很復興,一家一家的信主, 一村一村的歸主,卻缺少聖經與屬靈材料,所以他們將台灣教會傳統神學架構帶進去, 這些以神學系統研究為主的培訓方式, 讓大陸成千上萬的熱血基督徒得到了造就, 但他們的行為是違法的, 他們不是在三自教會(自治,自養,自傳),而是在所謂的地下教會,家庭教會,都是偷偷摸摸,要很小心的,他們不敢直接做第一線的傳福音事工,而是作培訓,就是培訓當地的家庭教會領袖,也就是牧師與傳道人,他們非常的用功好學,可以整天從早到晚坐在地上專心聽課作筆記,所以這些台灣的教會領袖發現到一個新興的工為廠,同原同種,同文同語,而且比台灣有成就多了.但也有很多家庭教會被關閉,很多傳道人被拘捕,以前被判勞動,現在卻被罰錢,以前身痛,現在心痛.


現在情況如何? 改革開放之後,大陸從沿海開始到內地,已漸漸地富有,現在大陸百姓大都認為他們富有,他們在幫助台灣走過經濟不景氣,他們覺得大陸就像1970-1980年代的台灣因十大國家建設很富有,開放觀光,新的消費行業出現,人工密集…,這些都是現在大陸的現象.但也因此,資本主義取代了社會主義,人也開始有了過多的選擇與享樂,福音也走下坡了,以前常聽到大陸一村一村的歸主, 但現在已很久沒聽聞, 以前的封閉式培訓現在卻每小時都得要休息, 我們已將台灣教會的不良習慣傳給他們, 幾十年不變的量(台灣幾十年的基督徒人口約3%, 最近到4%, 大陸的基督徒人口約7%), 那就更不用說質了(有人估算台灣有生命力能作工的基督徒不超過基督徒人口的20%), 《時代》周刊駐北京記者David Aikman所寫的《耶穌在北京》提到基督徒已有八千萬基督徒,超過中共黨員的總人數他認為今後三十年,中國人口的三分之一有可能成為基督徒,就像南韓有三分之一是基督徒一樣.當然這只是在預估,但對大陸的事工也不只在中國, 中國有三次大復興,1940在山東1970在溫州,1980在河南安徽,現在在大陸沿海有很多鄉村福音事工,為的是那些從鄉下到城市工作的人以後可以將鄉村帶回福音,同樣的概念也在世界各地進行,成千上萬的中國工人與學生分佈在世界各地,有一天他們不只衣錦還鄉,還帶著福音與救恩回去.


也因此在大陸有些基督徒領袖在接受了三到四年的傳統神學訓練後,有很多的問題出現,很多人愛主到可以離開家裏幾個月出去佈道,不管家裏老弱婦嬬,他們也發現這些神學訓練不完全是他們所要的, 當然這些傳統神學教育也不只是在台灣或大陸, 也是全世界基督教的主流教育模式,但很多傳道人接受過這些訓練但卻不知如何有效的在生活中帶人信主, 也不曉得如何從零開始?最近這兩三年有一群在溫州的基督徒,開始反思如何有效將福音生活化,他們發現到耶穌帶門徒的方式,也剛好有在星加坡的導航會同工在大陸工作,將二七門訓的查經資料介紹給他們, (類似SCL或DFD的查經材料) 他們驚為寶貝, 他們看到了一種有效帶人到主面前, 並可以有效的將所教訓的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的策略, 所以他們就開始邀請我們前往作培訓, 於是我們戰戰兢兢, 心中很不配的接受挑戰. 這次安排培訓的同工, 他要求各位參加者要有一個月全時間參加, 吃住全部在一起, 這也是大陸一般的培訓方式, 他們稱為「封閉式培訓」, 這真是不容易的事, 來參加的都得放下手邊事情專心參加培訓, 若不能請假就辭職, 結束培訓再去找工作, 在經濟特區或大都會也許工作機會很多, 但鄉下就不容易了, 這是高標準的精兵要求. 他們背井離鄉, 付上很大的代價, 有得從北方山西來, 有的從廣西來, 甚至河北的邯鄲, 真是千里迢迢. 只是讓我驚訝的是, 他們一個月集中培訓的內容竟是我們要花一年多在查經班中才完成的 (二七查經資料原設計是一年看完三本), 是我們的效率太差還是他們太強了? 而他們把需要從時間中培養的友誼與團隊精神都省略了, 查經中很多的討論也跳過了, 速成的結果是他們可以很快的再去複製同樣的一個月課程, 結果在短短的數年間向超過一萬位學員上過二七門訓, 此數字仍快速的長成, 這是倍加嗎?


倍加異象在台灣冷卻之後卻在大陸熱了起來,有一位姐妹的筆記寫到加法與成法的對比:你若每天帶一人信主,33年他帶12045人信主,你若一年帶一人信主並帶他成為跟你一樣,第13年就達16384人,遠遠是超過加法,33年則達85億, 超過現在全世界人口.


這次的邀請, 我們也實在不知要教什麼? 因為這些學員大都上過二七門訓, 有些還是二七門訓的老師, 後來經同工討論, 我們仍採用倍加學院的基礎教材, 藉此介紹導航會的倍加異象與策略, 不一定要「速成」,我們是要用時間去換取團體精神, 我們是要在生活中活出基督, 是生活化的門徒訓練. 於是我們不以「講課」方式為主, 而是以「討論」為主, 而學員必需分組閱讀與討論所發資料, 並且做成結論上台報告, 這也出乎意料地有一個進化過程, 前幾天只是口頭報告, 接下來用海報, 然後全部用ppt簡報檔.


這次的第一階段「從信徒到門徒」課程設計, 以「輪子」為主要構架, 一共拆分成16課, 每課6小時, 共96小時, 再加上一本專書「佈道大記」8 課24小時, 合計120小時. 每單元6小時, 每單元有閱讀文章致少兩篇, 作業數題, 也有背經進度, 有些單元還有查經資料. 前兩節3小時由授課老師解釋講義中的幾篇閱讀文章, 儘量用討論的方式, 可以設計幾個問題開放討論, 或補充資料. 後兩節3小時則先複習單元閱讀文章, 再分組討論所發問題, 閱讀文章後面大都有問題研討, 也可含作業的問題, 大約4-6題就夠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另行設計問題, 一小時後由學員討論完回來分組報告. 這6小時不包括詩歌與個人見証(因學員來自全國, 彼此不認識, 個人得救見証可以幫助大家加速彼此認識), 但包括每次的抽背聖經二至三節.


第一階段「從信徒到門徒」的教學資料已完成,當然需要修正,8月又要開始另一梯次,第二階段「從門徒到工人(D-MD)」的門訓課程講義將在七月間完成,第三階段「同工到工人(MD-DM)」與第四階段「工人到領袖(DM-LDM)」, 計劃在明年寒假時完成. 課程主要分成三部分:1與神關係,2.品格成長,3.事工技巧.


為甚麼要傳福音到大陸?不只大陸,全世界都需要,我們更期望大陸可以將福音回傳到英國美國.


倍加學院從2005年成立至今已四年了,計劃是要建立一個後援基地,支持曾參加過倍加查經班, 後來分散在臺灣各個角落各個教會的畢業生, , 可以提供更多的屬靈成長與生活關心.但現在北方有很大的呼聲, 這會讓我們看到另一種的需要, 是一群非常可慕, 卻摸不到有效服事的主的工人, 耶穌在馬太福音9:37 說, 「要收的莊稼多, 作工的人少, 所以, 你們當求莊稼的主, 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這真是我們深刻的體會. 我們現在有了基本的教材, 所以也招募同工來當老師.


我能參與多少?
你可以預備自己,培養自己被神所用, 裝備專業與屬靈生命,為此禱告,奉獻,參與….
這是我們的禱告, 前線與後勤一樣重要, 真的很盼望我們在這場爭戰中不缺席.
也請在禱告中紀念.

現代福音派校園宣教的省思

本文刊登在基督教導航會簡訊124-125期.2009.5-6,7-8.

1860年, 英法與中國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開始, 除要求清政府允許傳教士購買田地建造自宅外 , 在法律上也正式承認教會學校 , 當時所謂的現代福音派 以主流身份在中國廣設各級學校, 成百上千帶著熱血的宣教士以各種身份進入大陸, 擔任各級老師, 翻譯, 出版…,也包括了醫生護士等, 但這有異於之前的宣教模式, 只作植堂與建立教會, 所以在不需要植堂的情況下, 這批專業人士反而開始迷失了宣教的目的, 他們開始以專業人士角色協助中國社會接觸西方文化, 引進科學新技術, 以致於促成了洋務運動 , 也所謂的自強運動, 同治中興(1862- 1874), 模倣西方, 培訓外語人才. 到1875年, 中國已有了350間教會學校, 六千多位學生, 但大都是小學, 一直到1879年, 上海聖約翰書院成立, 基督教高等教育才漸漸萌芽. 直到1921年, 在中國的教會學校學生有214,254人 , 到1925年, 光是大學生就有約三千五百人 , 佔當時整個中國高等學校學生人數的80%, 而整體教會學校學生數佔當時中國學生人口的30%.
美國長老會狄考文在1877年「在華基督教傳教士大會」中, 以「基督教會與教育的關係」為題發言: 不是要把教育提高到作為中國基督教化的一種偉大手段, 而不過是要表明它的重要性並為它爭取到合理的地位….凡是教會為推翻異教信仰所需做的一切都是他 (傳教士) 的工作……一切不與基督教道德標準相抵觸的方法, 手段都是合理的, 它們的使用只取決於便利性原則..… 教育雖然不能代替佈道成為使信教的直接手段, 但是它確可以通過傳播科學知識來「摧毀異教堡壘」, 通過培養學有專長, 具有基督教信仰的領袖人物使國家基督教化.… 西方的自然科學知識是上帝特別賦予教會打開異教邪說大門的工具和爭取人們信仰福音的手段 . 從狄考文的專論中, 顯見在華基督教世俗化已經開始, 傳統的植堂傳揚方式不只因深入民間有很大的危險外, 方式也落伍了, 我們要善用上帝給我們的資源, 因為一切不與基督教道德標準相抵觸的方法, 手段都是合理的, 雖然是權宜之計, 然而在一百多年後來觀察很多當時因此概念而成立的眾多學校, 醫院或福利機構, 福音的果效是有限的, 因為在這些團體中, 基督徒比例是低的, 有些甚至已沒有了宗教色彩.

當時的一位代表人物李提摩太先生在中國40多年, 一直致力以成立大學為目的, 周旋在清朝官史之中, 後來運用庚子賠款建立山西大學, 他沒開拓教會, 也沒植堂, 因他與差會意見不同, 就退出差會, 開始獨立宣教. 李提摩太在1891年接「廣學會」, 發行萬國公報與中西教會報, 介紹西方最新知識思潮和報導中外基督教發展情況, 均為中國報業史上重要先驅刊物, 其灌輸西方文化, 譯述歐西學術思潮, 影響當時中國維新份子, 廣學會出版書報刊物百餘種, 發行全中國. 所以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事工, 但他只對高級知識份子與高層有興趣, 也奠定現代福音派為主流派的地位 . 但另一股非主流的保守福音派卻致力於維持傳統的傳教原則, 就是走入平民, 建立教會, 成立小學堂教導聖經, 這以戴得生為主的內地會為代表, 他們至今仍然維持異象, 內地會1865年由戴德生在中國創辦, 1964年後改稱海外基督使團, 現有大約一千名宣教士, 分別來自十多個國家向17億非基督徒傳揚福音 , 內地會的影響力在當時也許不明顯, 但現在卻是很大的, 很多大學幾十年或一百年來仍是一間, 但內地會的地方教會卻仍在世界各地增加中.

在主流派主導的情況下, 基督教學校的福音色彩逐漸弱化, 很多中學以下的學校只維持一星期一次的崇拜, 學生規定參加, 但不強迫信主. 大學以上那就更退色了, 根本不能強迫學生參加宗教活動, 很多基督教大學基督徒的比例跟其他一般大學一樣. 身帶宣教士身份的老師除了提供學生聚會查經場所, 開放家庭, 安排餐會, 配合教會活動, 當學生輔導, 當然也會帶學生信主, 這都很好, 但大都是被動執行, 像查經如此重要的宗教活動大部份所謂的家長都不參加, 都只供應場地與茶點, 但接下來呢? 這些宣教士老師期滿就得回原國去. 事工就到此結束了.

二十世紀的冷戰時期, 當國民政府遷離大陸, 十三間在大陸的基督教大學計劃在台灣復校, 美援下透過基督教聯董會的建校計劃, 成立了東海大學, 也吸引了一批宣教師東來, 東海大學第一代的宣教士有十數位, 他們大都是教職, 有很多是創系主任, 或擔任重要的行政職位, 像會計長, 勞作教育長等, 當他們回去時他們留下什麼? 好的品格? 美好的聲望? 還是留下福音的種仔? 從四五十年後的今天來看, 這一群東海大學的宣教師大都年過七十, 幾乎都返回原有國退休了, 他們花了十幾或數十年在東海, 開放家庭, 參與小團契, 配合教會, 當然也努力教學, 貢獻不少, 雖然他們都以宣教士身份來到台, 有些甚至不拿學校薪水而只支領差會的奉獻, 但他們不用植堂, 不必建立教會, 也沒有業績的壓力, 所以他們是以教學為主, 傳道為輔, 還是反過來, 傳道為主,教學為輔? 從現實與異象的不同角色來看, 是相互矛盾與衝突的, 教書若是工作, 聖經叫我們當兵的不要叫事務纏身, 所以要專心教書, 以現今台灣大專教學生態來看, 教學, 研究, 服務, 輔導四大領域已經將老師搞得喘不過氣來了, 怎麼樣還有時間傳道?現在如此, 之前也許沒那麼嚴格, 但一份專業教學工作, 也必需要花時間, 所以在缺乏差會監督與必須要建立福音據點的情況下,大部份的宣教士只能作輔助與撒種的工作, 並不是撒種工作有問題, 聖經說撒種與收割同樣重要, 只是撒種不需要太多的策略與長遠的計劃, 海外宣教士終必要歸回, 他們的工作要如何持續? 耶穌知道他只有三年的時間, 他一開始就召募十二個門徒, 福音到地極, 是透過門徒, 耶穌是賜與聖靈.

在此種架構之下, 我們很難看到這批在校園的宣教士老師會有有效的福音效果, 不像在醫療界中有很多被肯定且獲獎的醫生,但他們被肯定的成就是專業, 不是他們宣教效果.

而在東海大學這所在冷戰時代美援下的基督教大學, 宣教士老師的老師角色當然是授課, 而宣教士的角色卻難以發揮, 那一般的本土基督徒老師就更難了. 他們能做的大都只停留在參加宗教活動和提供場所與食物點心, 或能在教會講道, 或在福音場合有些屬靈專題就是很重要的服事了. 事隔數十年之後, 很多以宣教士自居的老師在學術或宣教領域上都是失落的, 幾乎是兩頭燒, 加上家庭, 自身健康或自我成長, 更是雪上加霜. 但最有價值的應該就是當事者在生命的過程中經歷了與上帝的立約, 相信也是他們一輩子最特殊的經驗. 當然其間也有不少宣教士老師能在學術地位上有成就的, 但不是宣教.

筆者本身從事學生事工廿多年, 身旁除多有外國宣教士外, 也有校園與學園的同工, 我們最常談到的是學生的流失率太高, 學生畢業後就鳥獸散了, 所以學生事工原本就很有難度, 但這不能作為藉口, 耶穌的策略就是有效的方法. 學生事工有價值就是因為學生有很大的可塑性, 有社會高級知識分子的優質與熱血, 英美多次的宣教復興都在大學校園中發生, 在1886到1919三十多年中, 美國派往海外的傳教學生就有8140位, 到中國的有2524位 , 所以學生事工是挑戰一群有理想的青年學子選擇投資生命在最有價值的事上, 就是在基督裏, 也因他們會逐漸對四周與社會有影響力.

東海大學社會系練馬可老師1976年在東海的演講「理想, 創造性和東海大學」中講到了宣教士老師的無奈與失落: 東海 …. 最初那兩三年裡…. 充滿了一種真正的理想處義氣息, 每個人都『投入』了一件創造性的事業….我們正在創建一所大學…. 我們大多人都有一種感覺, 就是自身被直接投入進入了一種事業…. 去建造這所大學和去鎔鑄它的傳統…. 真出現過一些極具創造性的工作…. 我們現在對東海已日趨冷漠了…. 我們已失去了直接的, 個人的投入的感覺了. 我們對『能得到什麼』想得很多, 而『能給予什麼』卻想很少, 我們追求每天, 每週事物的常規, 我們充滿一種不求有功, 但求無過的想法…. 漠不關心, 並且愈來愈喜歡批評……

結語
有幸在年青時就能參與基督教導航會的事工, 看到一批主動參與小組查經聚會的宣教士老師, 他們不只提供場地與點心, 還有計畫性的栽培本地的學子, 他們安排了每週的查經班, 禱告會, 數天的工作營, 一週的訓練會, 一個月的短宣, 數不盡的飯局, 旅行, 探訪…..而當他們離開時, 工作還沒停止, 有一群本地人開始接棒, 工作繼續, 反而這樣的宣教士老師是低調的, 但他們是清楚異象, 明白自己要做的, 所以他們的故事是要被記錄的, 可以作為我們在校園事工的激勵與學習, 在激變的現時年代, 迷失是容易的, 在陳映真的「山路」短篇裏, 女主角蔡千惠在安郁的城市生活中忘卻了自身追求的理想, 夢醒時, 結果是可悲的.

1董黎, 教會大學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藝術的復興, 刊於: 南京大學學報 [哲學,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 2005年5期; 頁. 70 - 81。
2王冬凌, 試論中國近代教會學校的發展軌跡及特點, 刊於:大連教育學院學報, 1997年1期; 頁. 36 - 39。
3現代派, 注重傳教的人道主義和社會性職能… 認為傳教並不僅僅是拯救個人, 更重要的是促成社會進步… 主張對不同文化應理解和尊重; 保守派, 強調保持教會的純潔性, 認為基督教真理只有一個, 因此他們強調的是基督教與當地文化的衝突性, 以及用基督教文化取代當地文化的必要性. 史靜寰, 1991 美國現代派傳教士教育家的形成與中國教會學校的改革 / US Modernist Missionaries and Reform of Chinese Missionary Schools, 刊於:美國研究, 1991年第3期;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749&table=mgyj。
4洋務教育活動分兩個重要方面, 即創辦洋務學堂和派遣留學生. 缺乏培養通用性人才的綜合性學校是洋務教育的嚴重弱點... 洋務學堂的培養目標… 是一種器藝形人才, 加上採用部門辦學的模式, 事實上限定了學生的畢業出路和職業定向, 使他們失去了對典型士紳家庭和工商買辦階層子弟的吸引力, 因此洋務學堂主要也免費吸收中下層家庭子弟為主. 王倫信, 中國教育近代化的啟動與基督教教育策略的調整, 刊於: 華東師範大學學報 [教育科學版], 1999年 4期; 頁. 75 - 81。
5史靜寰, 1991 a, 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台北: 文津出版社
6Hunt, Michael H., 1993 / 1983, 一種特殊關係的形成 : 1914年前的美國與中國 / The Making of a Special Relationship :
7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to 1914, 項立嶺, 林勇軍 譯,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8史靜寰, 1991 a, 狄考文和司徒雷登在華的教育活動,台北: 文津出版社。520 . 9207 / 5053 [C 131916]
9史靜寰, 美國現代派傳教士教育家的形成與中國教會學校的改革 / US Modernist Missionaries and Reform of Chinese Missionary Schools, 刊於:美國研究, 1991年第3期;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749&table=mgyj。
10Paul Cohen著, 蘇文峰譯, 戴德生與李提摩太宣教方式之比較, 基督教入華百七十年紀念集. 宇宙光 1981.
11內地會,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6%85%E5%9C%B0%E4%BC%9A&variant=zh-hant
史靜寰, 1991 b 美國現代派傳教士教育家的形成與中國教會學校的改革 / US Modernist Missionaries and Reform of Chinese Missionary Schools, 刊於:美國研究, 1991年第3期; http://ias.cass.cn/show/show_mgyj.asp?id=749&table=mgyj.
12東大校史會, 1981: 頁. 291. 練馬可,Mark Thelin, 1933年出生於大陸福州, 父親是協和中學的副校長兼傳教士, 母親教授音樂及英文, 1955年畢業於奧柏林學院, 隨即到東海大學擔任英文教師兩年, 之後返美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 1962年再度回到大度山上, 曾擔任社會系系主任多年, 為東海社會系建立堅強的基礎, 培育無數社會學界菁英, 造就許多傑出社會工作人員, 曾獲教育部頒發「六藝獎章」. 1985 年起擔任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董事, 協助推展扶幼工作, 1996年轉至台南神學院擔任宗教社會工作研究所所長, 仍擔任東海大學兼任教授, 1999年榮獲全國好人好事代表.

教養設計學

2010春榮中禮拜堂小組分享


建築與風水
最起初房子就是避風擋雨, 大家一起抵抗外侵, 後來分割房間, 室內階級開始, 接著外觀為了彼此區隔, 也為了取得材料不同, 地點方位不一樣, 長像不同的房子形式就因此產生, 法國名建築師柯比意曾說: 建築史就是一部窗戶的歷史, 也就是建築形式的發展史. 也因為建築因區域性, 地方性, 氣候性, 就有所謂的風土建築, 像三合院, 土角厝, 洞穴建築等, 因有很多地理限制, 加上信仰習慣, 東怕西怕, 就變成了風水, 其實風水跟風跟水有關, 與天地大氣有關, 能通風換氣, 雨水與水源充實, 住得衛生健康, 通風採光不受干擾就是好風水. 以前大羅馬時代, 建築要學九年, 包括醫學, 天文, 地理等, 也就是要上懂天文下懂地理的博大知識.

科學風水
其實風水可以很科學, 但有些江湖術士卻將風水弄得很神秘, 而且可以破解, 很多人就受到影響, 花錢消災, 最怕是花錢不消災, 賠了夫人又拆兵. 最常見的就是這裏擺一個魚缸, 那裏放一個盆栽, 卻不去處理房子的通風潮溼等問題, 只拿統計資料嚇唬人, 人是軟弱的, 耳朵更是軟弱, 聽見了就會心毛, 寧願信其有, 不敢信其無, 就是怕少拜一個神一樣, 像古羅馬古希臘一樣, 他們甚至拜「未識之神」, 所以人就受到影響, 為了配合未知的風水甚至讓生活不方便, 像有水的地方要在左上角, 開門及床頭要在右下角, 就會讓動線加長, 非常不合理. 惟獨基督徒, 因我們的神已超乎一切, 而且聖經說每天都是耶和華的日子, 每早晨都是新的, 所以不受此約束.

但我們要看的是房子的科學風水, 是否通風採光, 不受環境干擾, 我們專業語言是「建築物理」, 就是談陽光, 照明, 大氣, 風向, 節氣, 地理, 方位, 電流, 聲波, 電波…..也就是健康建築.

教養設計學,
最近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及日本慶應義塾大學分別對考上一流中學的學生家庭空間做了研究, 發現到這些優秀的學生家裏都有一些共通的空間設計, 他們大膽的提出一套理論: 教養設計學, 如何透過環境因素輕鬆教出傑出的孩子.

美國傳統教育三元素為3R, reading, writing, arithmetic, 閱讀, 書寫及算數, 現在多加了3X, explore, exchange, express, 就是探索, 共享與表達, 空間如何配合這些元素?

他們提出一種最有效的學習方法, 就是遊牧民族式學習法, 也是「資優生家庭」中的共通要素, 他們就像遊牧民族般根據氣候與草場, 逐水源與草地而居, 所以在家裏任何角落都能發生閱讀的行為, 或說能在家裏任意變換唸書的場所, 舉例有一張小型的移動式書桌, 或是一個移動式的秘密基地. 這是一個讓家裏營造出讀書氛圍的方式, 讓家人在任何時空都有唸書的環境, 這與孟母三遷, 尋找能影響居住環境的企圖一樣, 只是現在由我們自己來塑造而己.

讀書的環境
英國前首相邱吉爾說:「人造環境, 環境造人」,意思就是如此.
從遊牧民族式學習法來看, 就是要讓整個家變成一個「可讀書的空間」, 通常愛看書不是天生的, 大部份都需要培養, 假如家裏都擺洋酒高梁, 那怎麼樣讓孩子不喝酒呢? 假若你們家到處都是書, 而且讓孩子看到父母曾看過的書, 書裏還有父母的眉批或想法筆記, 這有著家庭的記憶, 彼此知道大家在讀的書, 也許彼此也有興趣讀別人的書, 所以我們要書香傳家還是酒色財氣? 這是我們的選擇.

有一張共同看書的大桌子, 也許就是餐桌, 每晚吃完晚餐一起協助母親將碗盤洗好, 空出餐桌,大家把要看要讀的東西拿出來, 孩子是學校的功課, 父親是報紙或是金庸, 母親也許是食譜或園藝, 或候文勇的白色巨塔, 大家坐在一起各看各的, 有時孩子會問不甚了解的作業, 這也是很好的溝通機會. 母親的參與很重要, 因為可以將冰冷的桌面變得很豐富, 茶水點心與水果會在疲倦的時候出現, 讓孩子期望這圓桌時間快快到來, 因在這裏家庭的價值會被重新建立, 這會成為傳承的機智, 發揮出家庭作為社會最小單元的能量.

除了共同閱讀的桌子, 還要有明顯擺放書架或書櫃的地方, 要容易看到取得, 所以不需要門或玻璃, 而且旁邊還要有地方可以坐下來, 也許只是階梯或一個角落地板, 就像誠品書店一樣, 為甚麼不能發生在家裏.

讀書的氣氛
家裏就是要塑造成有讀書的氣氛, 不是電視文化, 但可能是電腦文化, 因為現在很多時候要用到電腦, 甚至做功課, 若在圓桌上擺在自己的筆電也不錯, 其實我蠻同意用msm溝通, 因為是書寫, 書寫通常會經過大腦整理, 整理完了才能寫下來, 這也是我們要培養孩子的能力, 當然禁用火星文. 所以環境能影響成長, 從小沐浴在書堆之中, 自然比較有機會多閱讀, 開卷有益, 是不會錯的.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調查結果, 每年閱讀書籍排名世界第一的是猶太人, 一年平均是64本, 台灣一年讀書4本, 但花在看電視和上網的時間是看書的9倍, 而中國扣除教科書, 課外閱讀平均每人一年讀書一本都不到. 我們不是喜歡閱讀的民族, 若你閱讀, 你就與眾不同.

彈性的空間
在研究「資優生家庭」時, 發現「資優生」都不喜歡限制, 他對很多事情會興趣, 像對媽媽在煮飯, 爸爸在修理, 他們喜歡自行尋找與自行搭建, 所以好的學習或閱讀空間, 就是要有足夠的彈性讓孩子常有新鮮感, 像在客廳露營, 交換房間或重新佈置, 若你的房子是經由大師設計, 所有的東西都已定位, 那就沒有彈性了, 會間接抹殺了孩子的創意. 其實我們的生活沒那麼複雜, 很多空間可以重疊使用, 不像美國的房子分得太細, 有些空間重沒使用, 像客廳, 因已有起居室, 像餐廳, 因已有早餐桌……所以一間有彈性的房子, 就是少隔間, 少隔間就能有更好的通風排氣, 陽光照射的面積增加, 也會讓房子比較衛生, 住得也比較健康. 房子要能用五味去體驗, 看得見家人, 聽得到大家, 嗅得出家的味道, 摸到家的溫暖, 感覺到家的愛.

公寓vs透天
所以不要讓孩子的房間成為孤島, 這並不是說孩子不能有自己的房間, 而是讓孩子的房間門一直保持打開, 讓房間的空間能與大夥的空間可以連接, 這一項則是公寓優於透天, 因為台灣的透天每層面積太少, 一家人分散住在不同樓層, 阻礙了彼此的溝通, 而公寓則大家生活在一個平面上, 接觸到的機會相對多很多.

耶穌家裏怎麼樣佈置我們不曉得, 但耶穌說: 狐狸有洞, 天空的飛鳥有窩, 只是人子沒有枕頭的地方. 他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 可見耶穌的房子很小也很擠, 但也很豐富, 東西可能很多, 但耶穌喜歡帶著他的門徒四周遊蕩, 任何場所都是他可以發揮的地方, 就像遊牧民族一樣, 所以耶穌是實施「遊牧民族式學習法」來教導門徒的.

父母的責任
要讓孩子有傑出的表現, 父母都不能缺席, 也不能交給學校和補習班就夠了, 聖經告訴我們: 以色列啊, 你要聽, 耶和華我們神是獨一的主, 你要盡心, 盡性, 盡力愛耶和華你的神. 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話, 都要記在心上, 也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無論你坐在家裏, 行在路上, 躺下, 起來, 都要談論. 也要繫在手上為記號, 戴在額上為經文; 又要寫在你房屋的門框上, 並你的城門上. (申命記 6:4-9)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責任.

你們作兒女的,要在主裏聽從父母,這是理所當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只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誡養育他們。(以弗所書6: 1-4)

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

2009年88水災記實



8月10日我們原本就要到東港希伯崙教會短宣, 今年已是第三年, 是由弟兄查經班的弟兄與家庭組隊, 主要的事工是對當地的外配與他們的孩子, 但在前幾天, 希伯崙教會曾牧師就告知短宣可能會改成救助隊, 再三聯絡, 確定我們得配合基督教救助協會, 全力支援南台灣的救災工作.


計劃改變了, 但可以參與五十年來最大的水災救助行動, 更是難得機會, 於是急忙採買了一些物資, 像水、麵包、泡麵, 也買了一些清掃工具就出發. 原本計劃經一高走88號公路, 但88不通, 只能繞道, 到東港已天黑了.


東港希伯崙教會已成為基督教界的物資集中地, 他們也在白天開始發放便當與瓶裝水, 也有兩三個教會約二+多人到達, 與我們一樣, 人與物資已到, 但卻不曉得可以做什麼? 曾牧師告訴我們,他們明早九點開會 ,所以十點來教會, 就可以分配到工作.


第二天上午, 聚集在教會的弟兄姐妹已有不少, 大約二三十人,救助協會也弄來了很多器材, 像抽水機, 高壓水槍, 甚至橡皮艇, 整個上午都在準備器具, 下午一點半在希伯崙教會集合出工. 車子有三四部, 到竹仔腳教會後再集合, 由當地教會分配工作. 據救助總部說明, 分配工作在地方教會, 那為什麼又要在總部集合? 第三天上午九點在總部希伯崙教會已有超過兩百人聚集, 車子已多到難於數算, 但在總部集合後又再次在竹仔腳教會再集合一次, 幾位大頭聚在一旁商量, 兩三佰位各路來的「平信徒」就在椅子上枯等了快兩個小時, 才知道要去那? 時間已是快十一點了, 十二點準時提供便當, 深怕餓着大家, 工作時間只有一下子. 中午吃完飯後還提供空間時間睡午覺, 還真的體貼大家. 但相信會有更多的教會志工會陸陸續續到達, 很多教會都只在網頁上看到消息就來了, 滿腔熱血, 有遠從宜蘭, 台北, 由牧師或傳道帶隊, 人與物資隨車而來. 但這樣的管理系統真讓人擔心, 熱血可能會變成抱怨, 救災成為作秀.


我沒有參加過救助協會的活動, 不了解他們的作業程序, 但這兩天的空頭馬車卻讓人無所適從,誰是總指揮? 為什麼晚上不召集各路來的牧師傳道數點人數, 責任分組, 還要等到第二天才協調? 為甚麼晚上不就請災區教會通報需要人力及工作? 為甚麼不事先預估若人數太多如何安排工作? 居住在那? 八月八日傳出災情, 八月+二日還是一盤散沙, 我們的行動力出了什麼問題? 反應是否太慢了.


總部沒有半張災區地圖, 沒有有系統任務分組櫃台, 沒有制服或工作識制系統, 也沒有為那麼多在待命的弟兄弟姊妹安排節目, 禱告小組, 訓練小組, 協談小組……只有堆積如山的物資與吃不完的便當麵包, 一堆在聊八卦的人, 一點都不像作戰指揮中心, 反而像聯合教會大拜拜, 我們又怎樣去面對魔鬼的大軍呢?


好不容易分配到教會的一個會友家去清掃, 天啊! 整棟房子一樓都是厚厚的汙泥, 傢俱又全數在原地, 真是不知從何下手, 一個下午只做兩家都已筋疲力盡. 因為我們有高壓水槍, 還有一位鄰居要求我們去協助清掃, 但當地教會卻認為他是「世俗人」(非教會的會友)而拒絕了. 那我們的鄰舍是誰? 怪不得我們一直給別人有自私的感覺. 我們當然要到非基督徒家去, 不然他們怎麼樣能看到我們的好行為呢?


第三天我們被分配清掃教會, 教會的戶外也是滿地厚厚的汙泥, ニ三十位年輕人在沒有指揮但卻有着衣著一直都乾淨的監督在盯着大家工作, 當然還有很多沒事沒工具的人閒坐著, 後來有較年長的外來志工出來作工作分配才上軌道, 教會外邊積滿汙泥的地方還很多, 為什麼教會優先? 就有非基督徒的朋友對我們說: 自己人幫自己人. 身為基督徒的我深感慚愧.


救災的目的是只有救災嗎? 送物資? 清掃? 捐款? 好像辦郊遊? 我們只有看到他們眼前的需要嗎? 外邦人也不一樣伸出援手, 而且伸得更多. 當雅各匆忙收拾行囊逃避哥哥以掃的追殺時, 父親以撒為他禱告的內容不是求神保守雅各平安脫逃, 而是要他娶個迦南女子, 生養衆多遍養全地, 成為多族. 以撒看到的是雅各的未來, 而不是只有眼前的困難. 我們如何去面對水退後的家園重建? 信仰再造?


我們能做的太有限, 能給受災戶的幫助實在很少, 我們只是出現少時, 除非我們長駐. 一個教會、一個團契能一起出來救災是很難得的機會, 是培養同工默契的好場合, 能同心協力, 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這就是我們很重要的學習目標之一. 這次也看到看到一家大小投入救災的隊伍, 你們為孩子做了很好的榜樣, 對社會有很好的示範作用, 值得鼓勵.


教會最近會將會掀起樂捐風潮, 也會有更多的人投入救災, 特別是週未時分, 但我們的指揮系統呢? 物資已夠豐富了, 軍隊也參與救災與環境清潔, 全台灣的救援器具都在南台灣集合, 大家都看到眼前的需要, 那我們基督徒的眼光呢?

本文並不是要吐糟, 只是看到那麼多熱血的基督徒願意付出時間代價, 我們的屬靈長輩就要有責任抓住機會帶他們打一場漂亮的屬靈戰役, 在此也呼籲大家為這些在前線的禱告, 求主的手托住他們, 賜給他們智慧與力量, 讓他們在南台灣為祢作出美好的見証.


詩18:16他從高天伸手抓住我,把我從大水中拉上來。

在秋天, 一個旅人

2009年秋天,走了一趟絲路,一段陌生的旅行,但心中卻是有複雜的情緒....
http://picasaweb.google.com/107677438272754200238/KKGHUH#5462129441327193650

我喜歡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的「如果在冬夜, 一個旅人」, 他不談旅行, 卻帶著我走進一個故事又掉落另一個故事裡, 讓我陷入跳躍式的情節而不自覺的追逐下一個故事, 撲朔迷離, 在斷斷續續的追索和跟蹤中認識了故事的主角, 但卻迷失在重迭的故事迷宮中, 也許這就是旅人, 他要在人生的旅程中從陌生的環境與人群中尋找自我.


這次甘青之旅, 我不把他算作旅行, 我將他定位成休息, 大多時候其實更接近散心. 休息或說散心, 有種難分難舍的情感, 因為都是在複雜的負面生活中生產出來的正面情緒, 反正需要暫停, 調整呼吸, 好讓自己可以重新出發.


這次旅行去的人少, 大部份的人都不太熟悉, 碰巧我喜歡在人群中將自己暫時隱藏, 冷眼旁觀在身邊發生的情事. 所以我走進了一個陌生的地理國度, 學習去認識那些在此環境中成長的歷史故事, 於是踏上了旅程, 幾乎每天從一個地方掉落到另一個地方, 從一個歷史點轉換到另一個歷史點, 雖時隔千百年卻在短時間連接, 幾乎坐上時光機器, 讓我陷入了不能自拔的空間領域裡去追尋一個又一個片斷的場景,, 嘩! 好卡爾維諾! 我學習在陌生的環境中重前檢視自己.


中國的歷史與地理對一個在異地長大的遊子是缺席的, 從蘭州西寧張掖到敦煌, 除了敦煌, 幾乎都沒聽過, 只有從頭學起. 多次來中國都是業務, 也從沒好好的看一看這傳說中的大國, 這次旅行因有東海與蘭大的妥善安排, 不必自己張羅, 所以可以好好當一個旅人, 一個在秋天的旅人.

走絲路, 是歷史的腳印, 我在旅程中摸索, 豐富的人文與影像帶著我追憶早期的旅人是如何去譜寫這段塞外之曲, 我吟唱著梁靜茹的絲路: 誰帶我踏上孤獨的絲路, 追逐你的腳步…..我將眼淚流成天山上面的湖, 讓你疲倦時能夠紮營停駐, 羌笛聲, 胡旋舞, 為你笑, 為你哭, 愛上你的全部, 放棄我的全部…….這是現代人重新詮釋屬於他們的絲路, 但絲路的孤獨卻真的在我們數算多少部來車時顯現出來, 感受到絲路的溫度真的不高, 甚至在秋天已經要穿冬天的大衣. 但喜歡上絲路卻在看到那長年積雪高山峻嶺, 黃沙滾滾的大漠風光之後, 想到當時的商旅, 他們會不會不停的迷路? 離鄉背井, 沒有地圖, 踏上大漠, 只有理想, 還有天上的星空, 一直到遇見了在絲路的愛人, 他們就扯下面紗, 結束了旅程, 不再沒有出路, 不再風塵僕僕.


走到嘉峪關, 好像年少離家老大回的心情, 以為天大地大從小外出闖蕩江湖, 卻不曉得自己的國家早已是泱泱大國, 超大的空間尺度讓類似歸家的我心中幾份落寞, 繞了個大圈子結果美夢卻在家鄉. 長城除了防禦, 城關卻好比現今的海關, 我們最常接觸到的海關就是機場, 機場也是彰顯國力最直接的場域, 所以很多國家都將機場蓋得富麗堂皇, 看到當時的嘉峪關, 多少塞外人士初到中國, 看到碩大的城牆, 總會是張口結舌, 驚歎中國的偉大吧! 關外更是熱鬧非凡, 等領簽證的, 商旅, 下崗, 外勞, 傳教士 ,客棧, 酒樓, 食堂, 商家, 廟宇………, 好不熱鬧的場景, 但在那個時代會有多少真正的旅人? 大家出外都是要掙個生活, 討個糊口, 有什麼人會想要周遊列國, 增長見聞呢? 既使孔子也是想將仁德思想推廣出去才周遊列國呢! 像卡夫卡(Franz Kafka)說: 離開這裡, 就是我的意思! 旅行是與自己的地方產生一種疏離的感覺, 人就是這麼微妙, 不好安居樂業, 反倒要追求流浪的感覺.


來到敦煌莫高窟好像看到昔日眾多的街頭畫家在單調的黃土峭壁上塗鴨, 佛教世俗化剛好給了他們創作的靈感, 中西合壁的媒材讓人眼花撩亂, 看到的西域早已是世界村莊, 各國英雄好漢雲集, 東西文化彙集, 真有點搞不清楚誰是主流文化誰是次文化. 在此不能拍照, 我反而將參觀過的十多個洞窟用剖面圖方式記錄下來, 雖然沒法丈量, 但空間比例的對照卻是觀察敦煌石窟最建築的方法之一, 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鑿洞的工法與限制, 不同神祗有沒有因不同位格而影響到洞穴尺度, 藝術家對空間與神祗的關係如何詮釋, 認養者的財力也會影響到洞穴的規模, 這些都是有趣的議題, 有人將街頭塗鴨畫家形容成視覺強暴, 也有人說是反抗的藝術(反抗威權), 但自從建築師Yona Friedman 設計的暫時性裝置「塗鴉博物館」到知名品牌Louis Vuitton文化空間的「無聲書寫」展, 開始邀請塗鴉創作者展出作品, 塗鴉不僅發生在街頭, 更走入博物館與畫廊, 當然也進入藝術機制, 莫高窟在當時就已將街頭塗鴨帶入藝術殿堂, 而且有效管理, 可見大國風範早已鋒芒畢露.


在西寧藏傳佛教塔爾寺與張掖大佛寺中, 我慶倖自己不再以個人行為達到稱義的辛勞, 不必連續跪拜或繞圈來求取心靈的潔淨, 不必讀萬卷經書只要一本聖經就可以找到生命的意義. 中國人是個喜好複雜思想的民族, 捨棄單純一神思考而就多神的領域, 我從小就被家裡所拜的各種神祗弄得頭暈眼花, 那個比較大是我兒時的疑惑? 一神解開了心結, 其實人到中年就會想過簡單的生活, 不只衣食住行簡化, 頭腦也要單純, 不需要過多追索神秘主義, 我就很同意建築師Mies van der Rohe「簡即繁(less is more)」的想法, 節約生活, 豐富生命, 耶穌就說過: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斷不得進天國.


月牙泉與青海湖讓我想到水資源的萎縮, 這是人類的問題, 也是地球的問題, 中國改革開發三十年, 用工商業開發改變了東南邊沿海城鎮的發展, 卻也帶來了開發過度, 環境嚴重的污染. 這次走了絲路, 看到了中國對開發新能源的嘗試, 風力, 太陽能……. 這是中國跳躍式的發展, 從公共電話到手機(缺家用電話), 從錄音帶到光碟(缺家用錄影帶), 從單車到汽車(缺摩托車)…….浪費能源的設施也能跳躍, 火力發電到風力太陽能發電, 中國已跳脫了只享受別人的研發成果, 而是投資更多的物力人力帶頭研發新的能源系統. 開了道路就多了車子, 中國現在每天超過一萬輛新車上路, 加上印度的便宜車大量上市, 地獄來的能源怎樣可能降價, 我們期望中國帶領世界去研發天上的能源, 給世界帶來希望.


上帝已給了中國大好江山, 豐富歷史, 多元文化, 就要善用這些美好資源, 不必再搞太多的工業, 就像歐洲早就用景觀與歷史成為強國, 也賺取了不少的外匯, 旅遊不只好山好水, 也是包含服務, 衛生, 禮儀, 人民素養……..等. 當我看到青海湖變成魚雷發射台, 祁連山下的遊牧者騎著摩托車放羊……我興奮異常, 也驚訝無比, 穿越時光鴻溝, 真不知自己身在何處何時. 保存文化不能方便就好, 或隨意而行, 是需要詳細思考.


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清楚描述了旅人的心境: 每當抵達一個新城市, 旅人就再一次發現一個他不知道自己曾經擁有的過去……他鄉是一面負向的鏡子, 旅人認出那微小的部份是屬於他的, 卻發現那龐大的部份是他未曾擁有, 也永遠不會擁有的. 所以, 我去過絲路, 但永遠不會擁有絲路, 絲路只留在心裡.


後記:
這次旅行要感謝所有的同行者, 東海與蘭大的老師與同學, 當然也包括了我不認識的幕後人物, 你們包容我經常脫隊, 刺激你們說我飲食身體很正常, 我不是故意的. 而我看到你們的用心, 巨細靡遺, 無微不至. 也看到蘭大老師的愛心與專業, 學生的活潑與熱情, 有機會要跟韋與沈老師再喝一杯, 也要向陳老師多多請益, 還有謝謝小張陪我到處尋找電池. 而小劉的地理歷史專業令人印象深刻, 張師博的妙手開車也讓人非常安心. 希望我們的交流能延續下去, 東海與蘭大可以有新的開始, 新的合作計畫……


甘青之行, 我還在尋找那異地的自我, 但卻先找到一群好朋友.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