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夢谷啼明鳥-東海生態藝術步道


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名喚『夢谷』.

我們用藝術換回已逝去的空間,使那原本可以成為東海與他們連接的空間再被溝通.

過去東海大學有著一條名為夢谷的休憩步道兼具生活場所,在接著的都市計畫開發後;居民與東海的生活被隔離起來,又接著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使夢谷被東海遺忘,這是居民在一個對空間沒有權力的一刻.

聶華苓的一段文字,如是描述:「大度山常有人講到夢谷。在有風的黑夜,有人背著柴和肉,到那兒去烤肉,風在紅紅的火柴上呼嘯;他們唱著歌,一直到天明。有的人在傍晚到那兒去,只是為了哭泣,哭泣抓不著的愛情。」-司馬中原 啼明鳥第一章.

啼明鳥是作家司馬中原描寫東海大學工作營社團的故事,以一個虛構的啼明鳥來喚醒世人的良知及對夢想的追求,此作品造就一直以來無數青年在夢谷找尋啼明鳥的蹤跡,當工業區徵收夢谷之後,這樣的風潮在失去具有精神意義的場所後隨即退去,本計劃正以夢谷啼明鳥為一個生活空間工作營的型態,復甦一條生態道路,在一個群體共同追求同一個理想下,這步道被被銜接回過去夢谷的軀體,靈魂則被新東海的一群一齊放入.


一.當藝術成為點與點的連結

「夢谷啼明鳥-東海藝術生態步道」延續2009年「擦掉-台中東海湖空間再造計畫」的設計理念「減法藝術」,加上重新定義公共藝術,將原本藝術扮演人與美之間的中介角色,蛻變成連接人與美的溝通語言;當公共藝術成為點與點的的連接,線型藝術生態空間的蛻變故事於是在東海生態步道再現,計劃再次將東海校園中過多的人工步道水泥舖面拆除,以民眾參與施作與日後維護,並以生態工法修復被人工切割的生態得以連續,再現自然的生態環境.並期能進一步發展成一個永續的生態教育場域,透過環境保護的概念,以東海大學為一示範場所,延伸修復自然的概念,提出回收再利用之價值,將是一個完整的結合空間,藝術,生態與教育樣本與指標.東海生態步道將從西邊東海別墅開始,穿越東海校園到東邊台中工業區,全長約3公里,將動員一百位以上志工參與施作與維護.

2006年「校園放牧」計畫:2006年,我們在文建會「95年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的補助下,企圖用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以環境切入公共藝術設置的話題,成功的規劃了一個減法的公共藝術,將舊有的水泥硬舖面及女兒牆護堤打除重新讓空間鬆動;因而得以讓生物及人得以共處於此一場域中。為台灣公共藝術開

2009年「擦掉─台中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2008年,文建會首辦「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東海湖再次以「擦掉-台中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榮獲「97年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最高金額補助,「擦掉」將延續「自然與修復」,由東海大學創藝院曾成德院長與原設計者建築系彭康健老師共同負責主持完成修復任務。

這樣的成果,讓我們不論從教育或藝術建設層面,都想將計畫擴大推行,讓東海湖擁有更多的附加功能,不再只是一個牛奶加工廠的工業用癈水池或路過的平台,隨著湖岸景觀的改善,其使用人數明顯增多;而隨著湖畔軟化後,湖畔的親切,生物們也都感受到了,生態漸漸豐富,現在的東海湖成為人與自然共好的場域。

目前東海湖已全面完工但計劃還沒有完成仍在持續進行中,我們將進一步在東海湖北側建設一人工濕地,將牛奶加工廠的工業用癈水不直接排入東海湖,而經由人工濕地的沉澱與過濾後,再排入東海湖,以增加湖水的含氧量,更適合水中生物的聚集與生存。

因已將所有的水泥覆地徹底掀開並重新建設,還給自然一個會呼吸的皮層,東海湖的生物多樣性出乎的豐富,也已形成天然的生態教室,吸引很多台中幼稚園及小學生到東海湖上自然課,東海大學校園解說社還特別開設生態課程培育種子老師(大學生.教職員.東大附小家長),為申請來東海湖上課的學生或參觀的社團作導覽.除此,東海湖也租借場地給學校及附近社區社團舉辦活動,像音樂會,裝置藝術展…讓東海湖的藝術場域不僅是靜態展演,也成為動態的展演,而自然的美學效應範圍也向周邊環境持續延伸,藉此連接附近的社區,讓環境更貼近時代潮流與樂活,並使生態與藝術教育得以更加落實。

每天早上都有學生參與環境清潔,媽媽社團維護四週植栽,學校總務處事務組每季都有派員修剪樹木,東海湖的計劃還在持續……

二.夢谷啼明鳥設計理念

1.連接藝術 橋樑-藝術是溝通的媒介,更是橋樑般連接人與美、美與自然、自然與環境。
2.減法美學 修復-將失去的恢復,多加的拆除,回到原來地貌林相。
3.環保藝術 尊重-原有的保存,過去的記憶,癈物再利用的美學。
4.生態藝術 自然-提供一個人與動植物共生的環境。
5.參與美學 創作-直接與環境互動,從下而上藝術創作。

設計概念
藝術成為一條溝通的橋樑
將人與美.人與藝術.人與人之間的媒介

藝術一直扮演著溝通的角色也就是在人與美之間的溝通藝術讓人了解美的意義.藝術是一種對美的呈現,包括了自然美與人工美,藝術不能脫離人群與自然而獨立生長與生存,所以歷史上最早出現具藝術位格的作品是初民在石壁上的記錄畫像和刻有象徵意義的圖案或符號,然後是具有美學意含的金屬器皿雕塑,再來是與展示宗教和王權有關的石造建築……但不管利用任何的媒介材質,溝通是藝術極需表達的呈現,透過這些藝術作品作為媒介,我們開始體驗生活的美學與時代的特質意義。

但藝術的多樣性與多元化已很難從單一的作品去反應藝術家對美學或社會意義的表達;藝術已從視覺發展到現今可以與社會上任何事件接軌與掛勾,政治、科技、環保、弱勢族群、種族…,所以「夢谷啼明鳥 - 東海生態藝術步道」將串連多樣的藝術表現來呈現其豐富性,就像「擦掉-台中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成就了五項藝術相關的果效.藝術(ART):希臘文及拉丁文是「聯結」或「適合」之意。哲學家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說藝術是自然的模仿.萊森(Lessing)說藝術是以美為理想,而完成的自然. 托爾斯泰(Tolstory)更說藝術就是表現當時的意識, 傳佈於公眾。所以廣義的藝術是「凡是有美的價值之活動」,而狹義的藝術則是僅指單一的藝術作品,像繪畫與雕刻等。

1.連接藝術
人類要互相溝通靠的是表達生活中的舉目所見的一切物乃至舉手投足眨眼斜嘴都是人們可以作為表達情感的工具。然而,除了對眼前的對象作表達,如果要向更多人乃至不同文化語言的人傳達訊息或情感,便需要採用可以耐久或方便攜帶傳播的媒介,於是就出現了不同媒材型式的藝術作品。所以藝術一直做為溝通的媒介,但現在除了溝通的角色,藝術要扮演橋樑,橋樑不僅溝通,它是直樣介入參與,橋樑原本就是空間,連接了不同的點,當點與點連接,就修補了因城市區域的分割而產生的裂痕.而橋樑的線型形態空間也拉長了藝術的時間與面積,多元與多樣就開始發酵,連接不僅溝通,也對話,更是參與,還有延伸,當更多的點連接,面積擴大,所可及的社群也更多,也表示民眾的參與也更強.所以當藝術成為點與點的連接,線型藝術生態空間的蛻變故事將會讓東海生態步道作為示範點,開展公共藝術介入空間的新典範.

2.減法美學
減法有別於一般想法的不同並非多才是美豐富才是好現代主義建築師密斯說過:少就是繁 ( less is more ) 是一種追求精簡的哲學,也是一個留出空白的極簡美學。減法是個嚴密動作,要靠詳細的思考、精挑細選後身體力行去蕪存菁,減去多餘有如國畫般留下空白處增添畫面的流動性;相反的過於複雜的增添,使畫面如死水停滯,不再流動。這樣的概念曾經做為是東海湖以藝術介入空間活動的主要概念,也是最重要的精神,在這次的「線型藝術生態空間的蛻變故事」中,東海生態步道的規劃過程中更加強調並以身體力行致力於美學與生態的意義以傳達「減法理論與實踐」。
在長達三公里的生態步道,有一半是新開闢的,另一半是原本存在的,新開的當然全數採用生態工法,而原本存在的步道都是不環保的水泥步道,所以計劃全部拆除,壓碎再回填,並以細石與木屑鋪設,讓步行者有一條健康、生態、環保、自然與美麗的步道.所以現存的水泥鋪面、砌卵石鋪面、不透水水泥河床、水泥階梯和四週的人工裝置全數拆除,再一次實踐減法理論。

3.環保藝術
很難定義東海生態步道是屬於地景藝術或大地藝術他是一種綜合體,或是一種綜合藝術,是超越了環保意識,也超越了傳統藝術環保藝術不僅是利用廢棄物像木料、輪胎、光碟片等廢棄物製作成「化腐朽為神奇」的環保藝術品而是以節能省碳的觀念降低環境溫度及用現場敲除的人工水泥鋪面材料轉換成回填級配和藝術作品,己所不欲,勿庸贅言,不要的東西不能給別人,也應此地面能直接透水,溫度也會降低,土壤得以飽水,也得以豐富地下水,植物也得以長成,環保與生態,連連相扣.
除所有的現場敲除材料不外棄轉換成可再使用材外,所有工法與加進來的材料,都以人工加工法與環保材料為主;以人工加工為主而不是以機械代工,主要是精準度與保留原始開發痕跡,建築詩人路易斯康講過:好的建築是要看到怎麼樣被蓋起來,所以以手工為主來開拓生態步道,材料也要合乎程序與施工說明施作,按步就班一石一將一木的置入,所有材料均為環保材,包括太陽能照明等.

4.生態藝術
生態藝術不僅只是將生態用畫筆攝影或多媒體記錄下來,而是更積極的去誘引各種生態在環境中生存東海大學在五十多年前只是一片甘蔗田,收割後是塊無樹的曠野,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每種一棵樹都是經過詳細思考與設計,地點,樹種,樹形,功能,長成後的環境變化,養護,時間,及人在其中與安全性等.像在體育館外朝西就的廣場上種木麻黃,除了防風,也不會因樹的形態遮住體育館,所以在體育館前成為了自然的戶外表演廣場,若種榕樹就沒有這種效果;活動中心是學生休閒活動的空間,種滿楓香可以感受到季節的變化與生活的流動…人只是自然的一部份人無法脫離自然而生存.
自然界中的任何一點改變,都會對人類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所以在東海生態步道的設計上,對環境的敏感將是工作的重點,種什麼花草樹木,置入什麼藝術作品放進什麼街道傢俱都得詳細評估.
在這裡,不僅是要傳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還要聯繫人與自然間的情感;藉著我們敏銳情感與觀察力的展現得藉由生態藝術引發共鳴,人與自然將不再陌生,而能與自然界中的萬物取得永續的平衡.也能藉此獲得新的啟發與感動.
「生態藝術」與「綠色美學」概念外,同時還探索「再現自然美」.「種植計畫」與「復育計畫」的藝術行動方式與價值並以批判性檢視的方式探討在現況之環境生態相關議題與問題,以及思考與探討可以怎樣運用藝術行動方式來面對這些問題,藉此在於推廣生態藝術,凝聚更多師生與社區居民能夠加入運用生態藝術實踐環境生態保護的行動行列。

5.參與美學
東海湖的經驗,不僅讓社區民眾參與勞動活動我們更開設課程與推動環境藝術作品競圖,以修課學生,東海學生,包括附中,附近社區都被邀請參加,再聘請學者專家來評審,選出優勝作品,並獎助也協助他們完成一比一的實作作品.透過此些活動,可以儲備與鼓勵年青藝術家.所以從單純的參與工作到積極的參與創作,在藝術普及化上能有效的達到不錯的效果.而東海生態步道的藝術多樣性能讓他們體驗不同的藝術層面,包括了生態和環保的現代環境議題藝術創作,及減法和連接等社會議題藝術創作,相信這些開放性的教育與創作方式能讓我們台灣的藝術創作者走出畫室與美術館,關心社會,關心環境.就像蘇珊雷西(Suzanne Lacy)所定義的:新類型(公共)藝術.

三.夢谷啼明鳥計畫目標
1.構築一個永續的社區與生態教育場域:
東海湖在設計與執行計劃過程中,發現東海校園的生態與藝術的環境特殊性,我們期能進一步將之發展成一個永續的生態教育場域,透過環境保護的概念,以東海大學為一示範場所,延伸修復自然的概念,提出回收再利用之價值,構築及保存校園中特屬的記憶體件,將是一個相當完整的生態結合空間,藝術,教育的樣本與指標.

2.將美學教育、生態教育與環境教育付諸於身體力行:
我們將藝術置入空間分兩部分,一為「東海生態步道的修復與延伸計畫」,另一則是「民眾參與修復整建與維護計劃」.所以我們不只能達到「美學教育」的效果,也能有「環境教育」,「勞作教育」與「生態教育」的功能,身體力行,一邊學習一邊施作.

3.成為串聯起社區民眾交流活動的樞紐:
東海生態步道將從西邊東海別墅開始,穿越東海校園到東邊台中工業區,全長約三公里.民眾參與將號召附近社區,東海教職員社區與東海學生一起來施作,當然有關原有約一公里水泥舖面拆除,攪碎,舖設,壓密,節能照明等均由專業工程公司施工,而民眾將由此學習以作為日後負責維護的藍圖.

步道材料則以校園倒木,石頭與木屑為主,只有碎石從外運入,東海生態步道將大部份原有步道修復被人工切割的生態連續,重現自然的環境.

我們相信教育是需要時間的累績,尤其是美學教育,我們確信在美的環境待久了,自然地審美的品味將會跟著提升,因為這樣的理念,我們不以漂亮的政績為目標,我們看的是一場用時間證明的展演成效,而「人們的參與」是我們現階段最大的期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