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在巴比倫河邊


River Of Babylon 在巴比倫河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uLGsajp-o&feature=results_main&playnext=1&list=PL0DFB5CCB2FFA3330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在巴比倫的河邊
where he sat down 當我坐下
and there he wept 就哭了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當我們想起了家鄉錫安
*from the wickedness 是兇狠的敵人
 Carried us away captivity 擄掠我們
 Requiring from us a song 要我們唱錫安的歌
 how can we singing out lord song in the strange land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so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 口中的隻字片語
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內省我們的心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over tonight 今晚要相信你所看見的神蹟


詩篇137:1-9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裏, 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 說, 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 以東人說,拆毀, 拆毀, 直拆到根基! 耶和華啊, 求你記念這仇. 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 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 那人便為有福! 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 那人便為有福!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 他們一想起故鄉便禁不住要哭了, 但俘擄他們的外邦人還要戲笑和折磨他們, 還要他們唱家鄉的歌來娛樂大家, 他們傷心到不能彈琴不能歌唱, 他們後悔無助的落入痛苦的深淵中. 詩篇末後三節, 突然變成家仇國恨的怒氣, 甚至要摔死敵人之嬰孩來洩憤, 聖經怎麼會出現血債血償的心理呢? 詩人在數算以東人和巴比倫人的不是時, 求上帝為國家民族報仇, 從當時「以牙還牙」的文化背景來看, 毫不遮掩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 相對於新約, 耶穌基督強調彼此寬恕與愛人如已的觀念, 早就推翻舊約的復仇心態, 然而說是容易, 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 才能夠看到基督信仰的深化.


這是聖經詩篇作者對家鄉故國的追念, 一想起錫安就哭了. 英國19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也以此詩篇為基礎, 改寫成一首有名的詩: 「在巴比倫的河邊我們坐下來哭泣」, 同樣深憾人心.


在巴比倫的河邊我們坐下來 , 悲痛地哭泣, 我們想到那一天, 我們的敵人如何在屠殺叫喊中, 焚毀了撒冷的高聳的神殿: 而你們, 呵, 她淒涼的女兒! 你們都號哭著四散逃散.


當我們憂鬱地坐在河邊, 看著腳下的河水自由地奔流, 他們命令我們歌唱; 呵, 絕不! 我們絕不在這事情上低頭! 寧可讓這只右手永遠枯瘦, 但我們的聖琴絕不為異族彈奏!


我把那豎琴懸掛在柳梢頭, 噢, 撒冷! 它的歌聲該是自由的; 想到你的光榮喪盡的那一刻, 卻把你的這遺物留在我這裡: 呵, 我絕不使它優美的音調和暴虐者的聲音混在一起!


這首詩篇也是「流放文學」的代表作, 聖經有許多流放的例子, 從創世記一二章之後, 流放事件就開始, 始祖亞當夏娃的墮落, 該隱與亞伯的第一宗謀殺, 寧錄的巴別塔事件, 挪亞的洪水…..人類從神面前, 從家庭, 從社區, 甚至在語言上遭流放, 亞伯拉罕, 雅各, 約瑟, 摩西, 路得, 但以理和以斯帖……還有其他許多人, 都過著流放的一生. 耶穌出生和最後一被釘都是流放, 逃到埃及, 最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道: 以利! 以利! 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 我的神, 為什麼離棄我?1 這就是最痛苦的一次流放經驗- 被神離棄. 所以「流放」根植於基督教文化背景中, 也因此舊約有六座城逃城, 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2.


當巴比倫佔領了以色列, 擄掠了部份的以色列人, 成群地被迫遷居到巴比倫, 這是一種殖民策略, 將殖民地人民大量外遷, 也將佔領國的人民有計劃的移到殖民國, 像台灣日據時代就有48萬日本人滯留, 一方面可以同化, 一方面也可以減低殖民地的人口, 還有他們在當地的關係與勢力. 當這些被擄的猶太人, 他們經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進入巴比倫的邊界之後, 他們將成為奴隸, 當一個人即將成為奴隸, 還有什麼好誇耀的? 當一個人被擄, 還有什麼心情欣賞風景呢? 雖然他們將被帶到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幼發拉底河浩浩蕩蕩地在他們身邊奔流, 勝過以色列的任何江河, 巴比倫雄偉的大城矗立在他們面前, 城邑高聳入雲, 城牆寬大壯觀, 還有數不勝數的風景名勝, 空中花園, 但他們也只是長歎了一聲: 別轉過頭去,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在這群猶太人馬上要踏入未知之地, 而且是被強迫移民遠方, 他們非常悲傷, 他們認罪悔改, 但為時已晚, 其中有一個人被上帝感動, 寫下這首詩篇: 「我們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將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他深感悲哀, 回想到耶路撒冷所在的錫安山, 那是他的家園, 是上帝賜給他的, 也是他們敬拜上帝的地方, 但卻因為他們轉去拜偶像, 忘記上帝與他們的約定, 犯下罪惡與淫亂, 結果上帝安排了巴比倫的軍隊侵入, 毀去一切, 猶太人從此流離失所, 到處流浪, 一直到1948年才復國. 他是個善於彈琴的人, 他看到河邊的柳樹, 可能就想到以前歡樂地在聖殿敬拜, 並舉著河旁的柳枝 , 大家一起歌唱, 奏琴, 跳舞, 讚美上帝. 但他現在卻在付上犯罪的代價, 他反省他所做的, 他說: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於是, 他將琴掛在柳樹上3, 將喜樂留在邊境, 琴不過河. 柳樹可以承受琴的重量嗎? 詩人可能將琴掛在垂柳的主幹, 而非掛在軟弱的枝條上.


當年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建立了猶太國度, 摩西歷經寄居埃及與在曠野流浪, 終於在迦南建立了統一的聯合王國, 由掃羅王任第一位國王, 再由大衛王, 所羅門王分別治理合約120年, 最終分裂為南北兩國, 後由亞述與巴比倫攻佔而亡國, 雖有多次回歸與復國, 但都是短暫的, 曇花一現, 所以猶太人的歷史就有如一部人類流放的故事, 從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人類就從此進入不斷遭受流放的狀態. 流放, 是犯錯後的代價, 離開伊甸園, 或離開居住的城鎮, 或逃到逃城, 這都是懲罰的方式,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 也是被上帝懲罰, 所以他們就一心想要歸回, 要回到上帝所賜給他們的地方, 於是所羅巴伯, 尼希米, 以斯拉等都曾帶隊回歸家鄉, 所羅巴伯重建聖殿, 尼希米重建聖城圍牆, 而以斯拉則恢復敬虔聖潔的生活及敬拜, 帶領百姓施行宗教改革, 這都是著名的回歸事件.


在一般認知上, 家鄉故土很重要, 很多人不願客死他鄉, 而要復歸故里, 落葉歸根, 特別是華人更是要死在自己家鄉或家裡, 在舊約也是同樣道理, 大家都要歸回.


在歷史當中, 遷移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猶太人遷移到巴比倫是被逼迫, 但亞伯拉罕遷移到迦南卻是神的計劃, 是依計行事, 為要擴展版圖, 是要建立國家. 但也有的遷移是為生活或避難, 耶穌小時遷移到埃及是避難, 以掃帶著族人遷移到埃及是為生存. 很多華人遷移也是為生活, 到海外去是當外籍勞工, 原本都是短期打工, 賺夠錢就回家鄉去, 在近代史中很多華人出來了卻回不去, 是因為中共取得政權後, 很多華人就不敢回去而在當地落地生根, 歸化為當地人. 我們家族就是如此, 因此取得當地身份而定居下來, 我是第3代, 在當地出生, 受當地文化與教育影響, 早就對當地認同, 認定是當地的人, 而當地政府也不允許我們自稱「中國人」, 我們是「華人」, 是華裔馬來西亞人, 雖然在台灣住了三十年, 我還是對我出生的國家認同, 生我養我育我, 就像母親一樣, 不管親生或領養, 養我育我就是認同的條件. 但我已移居台灣, 會不會要回馬來西亞死? 我想我不會, 因在新約時代有不同的教導.


1949年有200萬人從中國逃難到台灣, 或說是大撤退, 當時台灣有600萬人口 (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資料), 這與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不一樣, 但都是不幸的事, 因此造成的家破人亡, 骨肉離散, 歷時60年都還沒撫平, 這些當時跟著國民政府逃到台灣來的, 直到1987年, 政府開放返鄉探親, 很多老兵回到家鄉, 卻也有很多是黯然回台, 40年在異鄉的生活早就習慣, 朋友, 飲食, 氣候, 環境……怎麼樣能馬上翻新? 加上家鄉也在改變, 也許桃樹依舊, 但人事已非, 崔護的七言絕句「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 也不過分別了一年, 如今是40年, 早就落地深根, 成家立業, 娶妻生子了, 早把異鄉視為家鄉. 因為40年已是人生一大半歲月, 那就接受第二故鄉的事實, 所以也不算客死他鄉.


除了被迫離開鄉土, 以往遷移都是因本地生活辛苦, 為了能賺到錢滿載而歸, 好在家鄉改建房子做個小生意, 而且家鄉還有年邁的父母, 好儘孝道. 但近幾十年, 移民變成時毫的事情, 而且都是知識分子, 與之前的低知識低成就是不同的, 特別在台灣, 移民到較先進國家大都基於對台灣沒安全感, 加上對政治與教育制度不滿, 還有一些是到先進國家留學而在當地就業滯留不回的, 這等人大概就不會回到故鄉, 因為他們選擇了更好的生活.


詩篇137篇講出了對故鄉的懷念, 孔子離鄉18年回到魯國時跪在城牆外親吻土地, 五百哩路的曲子道出遠征越南的美國大兵的無奈: 如今我衣衫襤褸, 一文不名, 上帝, 我怎能如此回到家鄉…., 歌手文章的「故鄉的雲」也是遊子在思念家鄉: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這些思念故鄉的歌曲也常是在北美的各種僑社在辦活動時聽到的曲子.


然而現在我們遠離家鄉大都是自願, 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或是工作, 若是不錯, 就會選擇留下, 地球村的概念就此產生了, 那裡都是一樣, 就像那一天都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所以看到新約聖經時代, 除了耶穌從埃及回來, 很多門徒都是四方奔跑, 到處傳福音, 耶穌說我們要在耶路撒冷, 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 直到地極, 作主的見證…4 , 保羅最終也是客死他鄉, 死在羅馬.


對故鄉的觀念已在改變, 對空間的情感也不一樣, 以前我們放不掉記憶, 願意付很大的代價來保存記憶, 王者天下, Kingdom of Heaven的電影打破了我們傳統的觀念. 回教領袖薩拉丁圍困耶路撒冷城十三天, 而死守耶路撒冷城的基督徒卻出現不同的聲音, 宗教領袖要戰到一兵一卒都要守住上帝的聖城, 而另一位平民領袖貝里昂則要投降, 願意用耶路撒冷城來換取百姓的生命與自由, 之間產生很多爭執, 最後大家讚成保命, 在薩拉丁勝利的走進耶路撒冷城時, 貝里昂問他, 耶路撒冷有何價值? 薩拉丁一開始說: 沒有價值, 但想了想, 卻說: 也有無盡價值. 耶路撒冷何以如此重要, 兩方人馬只為一座被稱為聖地的城堡殺個你死我活, 一方奉基督之名, 另一方則是奉阿拉之名, 到現在還在爭執, 然而貝里選擇了保全人民的生命, 這也是上帝最看重的.


遠離家鄉, 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悲痛地哭泣…… 是猶太人犯罪被懲罰的結果, 然而我們也豈是常常被擄, 常常被罪帶到陌生之地, 帶進黑暗當中?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他們在外邦地, 因為悲傷過度, 忘了彈奏和唱歌的技巧, 以致於不能彈琴不能唱歌, 失去從神而得的恩賜能力, 我們在安逸的日子, 也可能會失去神所賜的恩賜, 因為我們遠離了神, 恩賜不再為神所用, 便不再是恩賜, 我們的才幹和本事, 若不奉獻給神便會失去永恆的意義. 詩篇的作者提醒我們, 珍惜我們的恩賜, 樂意為神所用, 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彈奏和唱歌是恩賜, 也是表達讚美和感恩的美好技巧, 詩人在逆境中無法彈奏和唱出讚美之曲, 也是一種屬靈光景的淍謝, 主耶穌在走向十字架前夕, 在最後晚餐之後和門徒一起唱詩歌, 使徒保羅和西拉在獄中唱詩讚美神, 他們在逆境中也可以唱出歌來, 因為他們感覺有神的同在, 在逆境中仍有喜樂和盼望. 我們若像詩篇的作者那樣, 只看眼前的磨難, 自然就彈不出曲子, 也唱不出歌來, 在逆境中譜出新歌固然不易, 但在安逸中說句讚美的話, 對我們可能也一樣不容易.


現在我們基督徒沒有猶人的歷史包袱和亡國的痛苦, 但我們仍然可能會自我放逐而遠離上帝, 而我們可能還多一種危機, 就是欠缺認知和懊悔的心, 我們生活過得好好的, 不會想到屬靈的危機. 我們對罪時常不夠敏感, 事情發生了還不一定會感覺出來, 特別在最熟悉的環境中, 像家裡, 我們不大在意, 因為我們很容易同化於屬世的文化洪流中.


所以這篇詩篇題醒我們, 要學會對罪敏感, 要懂得反省, 在逆境中要剛強, 要善用神所賜的恩賜, 因為巴比倫早已消失, 但猶太國度仍然存在. 這世界非我家, 我們只是寄居, 不管流放, 受壓, 失望, 無奈….. 回歸家鄉是撫平創傷的不錯方法, 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主耶穌要我們積極的向前看, 往前行, 因為保羅說: 務要傳道, 無論得時不得時……5.


流放, 是每個基督徒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也是基督信仰的重要課題, 與信心, 勇氣, 受苦和堅忍息息相關. 流放不是籠統地泛指離開或疏遠, 或是孤立, 而是上帝的提醒: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6, 並瞭解我們終究要回歸天家.

1馬太福音27:46約在申初, 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 以利! 拉馬撒巴各大尼! 就是說: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2民數記35:15這六座城要給以色列人和他們中間的外人並寄居的,作為逃城,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
3利未記23:40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
4使徒行傳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5提摩太後書4:2務要傳道, 無論得時不得時, 總要專心; 並用百般的忍耐, 各樣的教訓責備人, 警戒人, 勸勉人.
6箴言3:5-6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 他必指引你的路.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凡夫俗子的精采人生

耶利米哀歌3.23 每早晨, 這都是新的, 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每天的生活開始變得規律, 所做的事情逐漸成為習慣, 幾乎到達一成不變, 上班做同樣的事, 太太煮的飯已吃二三十年, 聊的話題都是那些, 電視節目也都差不多, 甚至星期天牧師講道好像幾乎都聽過……., 我們忘記了起初所求的不就是過一個舒適的生活, 有住有食就當知足? 現在生活不錯了, 卻開始覺得無聊, 無趣, 就會包怨, 為甚麼生活那麼單調, 索然無味?


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俗子, 活得平凡, 生活上沒什麼驚喜, 可能有的驚喜是某些紀念日? 得到某些禮物? 打球贏了? 小孩考試滿分? 或工作成交了某件業務? 其他, 很平常, 也很平凡, 近乎無聊!

如何活得有趣精采, 求神讓我們試著從學習從每件小事上找到上帝的恩典與作為.


有一個泰國的廣告, 短短一分鐘講了三件小題大作的事, 最讓我動容的就是找停車位, 車中的一群人在東轉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停車位, 他們跪下來親吻停車位, 痛哭流涕, 真是誇張的讓人噴飯, 這些例子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映, 但會有多人會將這些瑣碎的事帶到上帝的面前? 廣告雖然誇張, 但對我非常親切, 我也常為停車位禱告, 孩子還小時, 每當外出找停車位都是全家人一起禱告, 而也真是屢試不爽, 都能很快找到停車位. 若我們能將日常瑣事都看成是感恩的事, 那是多麼美妙的事.


我們來看看耶穌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過的?


馬可福音6:2-3到了安息日, 他在會堂裏教訓人, 眾人聽見就甚希奇, 說: 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這不是那木匠嗎? 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 約西, 猶大, 西門的長兄嗎? 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

他有媽媽, 兄弟姐妹 ……與我們一樣.
他是木匠, 所以他在他的工作上有忠心, 他繼承了父親約瑟的木工工作室.
只是他在猶太會堂裡的表現超出了他的角色, 幾乎與他的身份不符, 也超過了街坊鄰里對他的傳統印象, 才會引來注目-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而他們對耶穌的還是只停留在-不是那木匠嗎?
這不是那木匠嗎?
已經是老子號了, 從約瑟到耶穌……兩代了, 在這鎮上也建立了信用, 手工不錯, 剛修好的屋頂不再漏水!我訂做的椅子很堅固, 不會搖搖擺擺!
但為甚麼耶穌還會其他的, 他什麼時侯受到神學的訓練? 還有醫學的訓練?


馬太可福音13:55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 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 約西, 西門, 猶大嗎……
路加福音4:16-22 耶穌來到拿撒勒, 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 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 站起來要念聖經,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 他就打開, 找到一處寫著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於是把書捲起來, 交還執事, 就坐下 ,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 耶穌對他們說: 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眾人都稱讚他, 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 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約翰福音6:41-42猶太人因為耶穌說: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就私下議論他, 說: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 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


耶穌的生活精采嗎? 其實耶穌早期的生活也是普通, 平凡, 有一份職業, 名片不會很特別, 大概只印了店的名字與聯絡的方式, 不像一些名人的名片用好幾摺的, 但他卻從這樣平凡的生活去預備將要發生的大事-他要顛覆世界, 我們的耶穌在他的平凡的工作中去體會大道理:

1.馬太福音7: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這是耶穌工作中的經驗, 木工總是會碰到木刺刺入手中, 要用針去挑出來, 雖然很小, 甚至肉眼看不到, 但卻很痛, 有時會越挖越深, 沒弄出來會在肉中腫起來. 所以眼中有刺那就更痛了. 現在在做木作時要有護目鏡, 以防木屑跑到眼瞳裡, 但耶穌時代沒有護目鏡, 所以耶穌知道木屑跑到眼睛裡會很難受, 何況眼睛中有染木, 那得要開刀, 耶穌用此來比喻不要以為看別人不順眼, 別人也會看我們不順眼, 甚至我們比別人更不順眼. 我們用手指指著別人時, 也同時會有三隻手指指著自己.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段對話:
佛印與蘇東坡兩人是好朋友, 有一次,兩人正在打坐時, 蘇東坡忽然問佛印說: 佛印佛印, 你覺得我看起來像什麼? 佛印回答說: 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接著蘇東坡又問佛印說: 那麼, 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嗎? 佛印回答說不知道, 蘇東坡很高興地說: 哈哈! 我看你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心裡很得意, 以為他這一回總算贏了佛印. 因此他回家之後立刻把這事情的經過告訴蘇小妹, 有智慧的蘇小妹聽了之後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哥哥蘇東坡: 其實, 真正輸的人是你啊! 因為佛印 心中有佛, 所以看你就像是一尊佛; 而你心中只有牛糞, 才會看佛印 像一堆牛糞啊!


2.馬太福音11: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 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軛是在牛背上的一個木架, 由木工師父製作, 使牛可以被控制, 並且能有效的工作, 也能有好的工作成果, 田中的泥土會被翻鬆, 稻米會吸受到泥土的養份, 這是牛與主人同工, 同得美好的果效, 所以提摩太前書5:18說: 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 不可籠住牠的嘴…., 好的軛會讓牛不會痛也不會重, 耕起田來較有效率. 但牛自己是不會負軛的, 乃是主人給牠負的軛, 所以主對我們說: 當負我的軛, 這軛是神所分派給我們的, 我負了, 我就與主同工, 也能與主同得美好的果效. 我們有幸能負主所賜的軛, 這軛多重, 耶穌說是輕省的, 是我們可以承受的, 這是很榮譽的, 是被主看得起, 才有機會與主同工, 所以要珍惜.


3.馬太福音7:24 -27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 好比一個聰明人, 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 好比一個無知的人, 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就倒塌了, 並且倒塌很大.
耶穌的職業是木工, 除了製作傢俱, 他也是建築師, 要替別人蓋房子修屋子, 所以他經常能在他在工作中體驗到大道理. 大家都知道房子要蓋在磐石上, 而且不偷工減料, 因為當房子蓋起來後, 這些都看不見的, 因為都是隱藏住的, 我們看不見房子的基礎有沒深入岩磐上, 我們也看不到柱梁牆板內的鋼筋與混凝土的質量如何? 以前耶穌蓋木造房子, 木頭不能打在地基上, 因為木頭與泥土接觸容易腐蝕, 與水接觸容易被虫蛀, 所以一定要立在堅固的石座上. 耶穌深懂此理, 這是職業道德, 也是處世待人之道, 但因為是看不到的工程, 很多人就會隨便做, 但這卻是工程中最花錢也是最重要的. 房子蓋在沙土上, 沒有被風吹雨淋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風吹雨淋也不會立即有危險, 但沙土會慢慢被沖刷, 掏空, 時間一到, 房子就會倒塌了.


我們的生活散漫, 不努力累集生命的資源, 平常過活不會有問題, 若碰到困難與麻煩, 我們所累集的智慧與能力, 我們的社會資料能否可以有效幫助我經得起挫折與打擊?


一個醫生的養成時間很長, 7年醫學院, 3年住院醫師, 3年的總醫師, 才能成為主治醫師, 還要經過層層的考試, 但這13年還不一定能確保這位醫生的醫術, 而有了醫術, 也還不能保証他的醫德. 耶穌用30年的養成建造自己, 雖然他不需要如此, 因他是神, 但他也是人, 道成肉身, 所以他的成長也是用人的方式: 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 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 都一齊增長. 就是如此意義.


當了建築師30年, 我從我的職業中得到的是什麼? 錢? 身份? 社會角色? 還是從職業生涯中得到人生道理? 或當了30年老師, 我的投資在那裡? 時間換取金錢? 還是力量換取智慧, 或是陶塑學生成為好的器皿, 貴重的器皿?


所以耶穌的生活是精采豐富的, 他除了工作6天, 安息日到會堂教訓人, 平常的日子他一定是整理生活日記, 勤讀聖經, 安息日才有東西分享. 馬太福音登山寶訓也就是耶穌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大道理的精華.


耶穌除了他熟悉的木工經驗, 其他的生活他也很有經驗, 他也了解其他的領域, 因這也會拉近與其他人的關係, 所以耶穌博學多聞, 才會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


1.他看到大家(基督徒)生活的很無奈, 沒有生活目標, 沒有好見証, 也沒有什麼影響力, 於是提醒他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以後無用, 不過丟在外面, 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5:13). 耶穌可能也進廚房, 幫助母親做飯, 了解到鹽對食物的重要性, 他能觀察到細微的事情, 燒菜加鹽理所當然, 耶穌卻能領悟到大道理, 我們基督徒是世上的鹽, 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怎麼樣能再影響到別人呢? 鹽能調味, 將淡而無味的菜郩變得美味豐富, 我們的生命也能像鹽一樣去調和生活中的單調與無奈, 或說像鹽能防腐, 我們能促使生活不被社會的變相價值觀所扭曲. 有人吃飽隔天拉掉什麼都沒留下, 有些人吃飽卻寫下了很多精采的食譜或介紹美食書籍.


2.他看到大家為生活操心, 擔心東擔心西, 於是他說-所以我告訴你們,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 喝甚麼, 為身體憂慮穿什麼; 生命不勝於飲食嗎? 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 也不種, 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馬太福音6:25-26). 接下去,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 它也不勞苦, 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哩!(馬太福音6:28-29).
耶穌平常帶著門徒叭叭走, 除了上課, 也醫病趕鬼, 當然他的細心也讓我們驚嘆, 他竟然在忙碌的行程中觀察到天上與飛鳥與地上的野花, 而且還可以講出大道理. 有一位學生的作業讓我感動, 他用一片每天都會經過的樹林來解說他的創作概念, 他每天經過, 卻視不不見, 樹上的葉子轉紅或變綠, 地上的草坪乾了或青翠…. 他都看不到, 當有一天他慢下腳步, 卻發現有一棵樹很像他小時侯父親為他在家門的樹下所做的鞦韆, 還有他母親在樹下為他講故事, 他想到親人的關係因為太習以為常了, 反而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親情.

台大張文亮老師的《帶著蝸牛去散步》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 我唬牠. 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 我扯牠, 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 牠流著汗, 喘著氣, 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 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 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 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耶穌也懂農業與漁業, 當時是農業社會, 務農及補魚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工作, 所以耶穌要去了解這些狀況, 才能有效與他們接觸, 去影響他們. 耶穌了解的農業也是很細微的觀察, 他對種子特別的熟悉, 於是他講了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4-8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 有落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 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 就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馬太福音13:18-23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 那惡者就來, 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 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逼迫, 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荊棘裏的,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這種撒種子的例子每天都有可能發生, 種菜就是短期農作, 撒種子與稻田的插秧不同, 秧是一株一株的插, 種子是一把一把的撒, 所以種子會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耶穌觀察到有四種現象, 有撒在路旁的, 有撒在石頭地上的, 有撒在荊棘裏的, 也有撒在好土上的, 種子的命運也因所散落的地點而有不同, 撒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就像聽見天國道理卻不明白的, 魔鬼來了就把所撒在他心耶穌的奪了去; 撒在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但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迫, 立刻就跌倒了. 有撒在荊棘裏的,當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有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當耶穌用撒種的比喻來向農夫解釋救恩時, 農夫就很容易明白, 因撒種是他們日常的生活.


補魚也是, 耶穌不是漁夫, 卻招收這麼多漁夫來跟隨他, 他在馬可福音1:17對門徒說: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結果有四位漁夫捨了網與船來跟隨耶穌, 是因為耶穌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招募他們. 得人是猶太人從小的教導, 是他們最想做的工作, 就是當拉比, 猶太教的老師, 也是猶太人在世上最高的境界; 得魚是人生存的依靠, 是用漁網般的數量, 當然值得門徒投資.


所以耶穌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理的比喻.
我們怎樣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呢? 怎樣將小故事變成大道理?
其實耶穌的道與保羅的道相比, 耶穌顯然是在講生活小故事, 而保羅講的則比較深, 比較神學, 是理論性的.
有人說: 聰明的人會因為吸收消化一個小故事而得到啟發; 愚笨的人只會跟著小故事裡的「很有道理」而被敲昏頭而瞎起鬨,搞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什麼收穫.


聖經告訴我們,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箴言1:7); 聖經也說: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詩篇1:2-3). 所以:
1.花時間讀經
2.留心我的環境周圍有沒有看到神的作為-這要很用心看, 聽, 想.
我們可以在生活的三個領域裡為主活出好的見証, 領他們信主, 幫助他們成長, 再透過他們去影響他們所接觸到的別人的生命.
1.我們的親人
2.我們的朋友-同學, 鄰居, 社群…我們的生活圈.
3.我們的同事-工作場所.

其實我們並不平凡, 也不是沒有價值. 耶穌為什麼死? 是為了我們! 我們是耶穌用重價買來的. 所以要在我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6:20).
耶穌為什麼不求天父讓他在拿撒勒過完他平凡的一生, 發展木工或建築事業? 也許也能影響很多人……
他將生命投資在12個門徒上, 兩千年後, 耶穌的策略被証明是可行的, 他顛覆了世界,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基督徒.
所以不要自怨尤人, 要知道我在主裡有無限的價值, 是非常的重要……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