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親近神

親近神
詩55:17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

        上星期匆匆忙忙回馬來西亞一趟,一是突然發現護照6月14日到期, 若在台灣馬來西亞辦事處申請,因沒邦交,需三個月,那我暑修就那裡都去不了,而另外是申請到一個研究海峽殖民地建築的案子(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控制馬六甲海峽設立了海峽殖民地,有檳城、馬六甲和星加坡),也得抽空回去收集資料。原本今年寒假就得去,也是已經一延再延。所以在期末考前一週學生在準備期末發表的空檔跑了一趟檳城,待了五天,感謝主也完成了要做的事,很趕卻順利,星期一下午一點十五分去領掛號牌,不到兩點就領到護照,五;並點飛機回台灣。

       在馬來西亞五天,我很快的就回到了生活過十八年的環境,天氣很熱,鼻子過敏,熟悉的食物、以及是走在路上多元種族的擁擠。

        我星期四下午四點到檳城,星期五一大早就去移民局申辦護照,等了足足四五個小時,也包括一小時等拍照(之前在台灣拍好的沒通過檢查),這期間工作人員數次離開座位,有兩次離開時間很久,約半小時以上,我想除了中午吃飯,另一次應該就是一天五次的禱告中的一次了。回教徒每天五次禱告:天亮之前、中午、下午、日落、睡前。而且還得面朝他們的聖地麥加,為了不會搞錯方向,在很多公共場所、或旅館房間的天花板上會有方位指示,大家按指定下跪膜拜就不會弄錯。我在想:怎麼樣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知道禱告時間到了?他們就是透過廣播器放送,每個社區都有回教堂,也都有附屬一座很高的塔,稱作拜樓,聲音就從此而出來,記得母親形容他們天還沒亮之前就吵死人,唸經好像牙痛呻吟。
 
        在移民局等待的時間我心裡是躁急的,因為我星期一就得離開,時間是抓得很緊的,而且星期五是回教徒的安息日,他們若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禱告是有權可以不工作的,所以我得雙眼盯箸那位政務官員,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乎我的時間狀況。但在那等待也沒什麼事做,人多吵雜冷氣無效還沒位子做,又不能上網(雖然州政府誇口全檳城是無線網路城市、移民局不能上網也許因為是中央機構而非地方單位),又不是可以安靜看書的地方,所以就閉目養神,也偶而禱告,又不太敢隨便離開,真是難熬。其實禱告也不能專心,就想到回教徒們一天五次放下工作離開位子出去禱告,真的不是件簡單能做到的事。反觀我們,我們有如此敬虔的態度每天禱告五次嗎? 天亮之前還在睡覺、中午不趕快吃飯就得排很長的隊伍、下午腎上腺素高漲不工作可惜、日落時趕著回家路上塞車火氣很高沒法禱告、睡前已經沒力氣禱告了,只能草草結束一天的生活,勉強告訴主說:謝謝賜我這一天。但也會有例外,就是我們身陷險境,才會比較清醒禱告。

        我們也會批判回教徒的律法主義,為什麼要規定五次? 我們的信仰是自由的,不必受到限制,也就是說我們隨時可以禱告。我真希望自己可以隨時隨地禱告,但我做不到,就像門徒在客西馬尼園子東倒西歪全睡著了,當時耶穌要他們儆醒禱告,因為馬上就被抓了。

       我也不覺得回教徒對禱告的規定化是好的方法,但我欣賞他們將禱告看成串聯生活的方式,時間一到就將事情停下來先來親近神,是不錯的方式,因為禱告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讓自己有機會與神對話,這是將神放在重要的位子最好的例子。

       猶太人一天禱告三次,但以理就是一例。有人要陷害但以理,規定三十日內不管任何人,若在國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拜甚麼,就必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以理卻不理會,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禱告神 (但6:10……就到自己家裏,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每天禱告三次是晚上、早晨與晌午。(詩55:17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到了猶太人被擄七十年後回到自己的國家,祈禱增加到每天五次,除上述三次外,又加上申初與日落。五次時間:早晨日出(早上六點)、晌午午正(十二點)、申初下午(三點)、日落下午(六點)、晚上(日落後兩小時)。所以回教徒與猶太教徒被要求的是一樣的,只是早上與晚上不同:早晨日出與天亮之前,日落後兩小時與睡前,但數量是一樣的。到了新約,彼得與約翰很傳統,在申初上聖殿去禱告(徒3: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彼得也曾在午正上房頂祈禱,看見異象(徒10:9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但保羅卻打破傳統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不住地禱告,) 以及「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6:18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則已打破傳統的祈禱習慣,獲得禱告的自由了。所以我們是按著保羅的神學理論教導在進行,一天禱告五次或隨時禱告都各有優點。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撒上15:22) 。所以神看重的不是禱告的次數,而是禱告的素質。

        耶穌大概也不喜歡默守成規,他一直在批判律法主義或形式主義,或自以為義的問題上,對象就是當時的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好比規定安息日不能洗澡、不能做生意等。所以猶太人的塔木德經典有613條規定,有一位拉比以撒說過:這就是律法主義,就像毒蛇一樣,是會使人癱瘓的毒液,這毒液不僅弄瞎我們的眼睛,鈍化我們的敏銳度,也激起我們內心的驕傲。很快地它就會帶著一長串的標準進入我們的心靈,作為我們要求別人的濾網,這時,我們的愛心就失去了光彩,便會受挫於論斷的態度和批評的眼神。
 所以耶穌要的是一個自由的態度。而禱告突顯出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
     
       其實猶太教、回教與基督教都是同出於亞伯拉罕,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阿拉伯人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小老婆、使女埃及人夏甲的兒子,以撒則是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兒子,是亞伯拉罕大老婆撒萊所生,他是要繼承亞伯拉罕的產業,顯然在這兩個兒子之間有了仇恨。撒拉看到以實瑪利戲笑以撒,就要亞伯拉罕逐出夏甲和以實瑪利(創世紀21:9-10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她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這導致了以實瑪利在內心對以撒有更多不滿。而神也應許以實瑪利的後裔必成為大國(創世紀21:18…..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這個家庭雖然得到上帝很大的祝福,但也因不夠耐心等待而因娶妾引起了很大的紛爭,一直到現在都無解,以撒繼承了猶太人的系譜,而以實瑪利則成為了阿拉伯人的始祖。原本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鬩牆永遠是一個熱門的新聞。

       中東歷史幾千年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大致和平共處。仇恨的主要原因是在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聯合國將以色列的土地劃給了猶太人,當時那裡居住的主要是阿拉伯人,也是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於是阿拉伯人強烈抗議以色列佔有那片領土,於是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攻打以色列,試圖將他們從那塊土地上趕出去,但卻沒有得呈,反而被以色列徹底打敗。自此之後,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開始存著極大的危機,互相為敵。聖經上很清楚講明神要把以色列的土地(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子孫。

       在使徒行傳第十二章,神透過彼得被關的例子,看見靠著禱告的大能而得勝。當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彼得也被關,整個教會為他切切地禱告。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忽然有一個天使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於是彼得就被帶了出來,通過了三層監牢與鐵門走到教會,在那裏還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彼得敲門,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而跑進去告訴眾人。
       這事件看到眾信徒獲悉彼得被關在監獄裡,就開始聚集禱告!這通常不是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我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去營救,最後真的無計可施時才會禱告。禱告不應該是窮途末路的最後一招,應該是第一要務。神是按照祂的時間表來應允禱告,彼得一直等到預定行刑前夕才被救出來的,當時教會一直在禱告,可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彼得還是在監牢裡,但教會沒有停止禱告,時候到了,神就應允了。我們看到教會合一的禱告大有能力。而彼得能在獄中沉睡,他的信心乃在於神,相信「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而非要求神用人所期待的方式來應允禱告。如果你知道自己隔天早上就要被處決,還睡得著嗎?那個晚上,全耶路撒冷城惟一睡得著的基督徒可能就是彼得!無論結局如何,他在神裡面的信心 沒有落空。

       當時希律握有生殺大權,但教會卻擁有禱告的權柄!後來希律不歸榮耀給神,神就讓他被蟲所咬死。

       我們要有效的禱告,不管是一天五次的個人禱告,或像彼得他們教會的集體禱告,相信上帝都會喜歡,只要不成為儀式或形式主義來限制或論斷就好。以前分享過禱告的手,也就是以五隻手指來提醒我們禱告的順序與內容:感謝、讚美、崇拜、認罪、代求與祈求。我們就能緊緊的抓住上帝。

        中華福音神學院專周學信老師所寫的「拉比傳奇」,有一個三個安息日的故事,也提醒我們除了內在與神的關係,也要有外顯的生活來見証我們的信仰。

       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三個好朋友,一個回教徒、一個猶太教徒,和一個基督徒,他們在毗鄰的田地上耕種。回教徒以星期五為安息日,猶太教徒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
       在秋天,一個星期五近中午的時候,這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剛犁完他們的田地。當基督徒坐著吃午餐的時候,他看到回教徒的朋友還沒有犁田。他心想:「如果他今天不犁田,明天如果下雨,他就不能播完種。我可以幫他犁一點,讓他的工作容易些。」於是,他就這麼做了。毗鄰的猶太教徒,懷著同樣的想法也來了。於是這兩個人沒有彼此商量,就這樣犁完他們鄰居的田地。
     
       隔天當這回教徒發現他的田地已經犁好了,他高興地說:「當我遵行神安息的日子,祂就派了天使來耕我的地」。於是他大大頌讚阿拉。
     
       幾個月以後,到了收割的時候,這三個朋友的作物都長得很茂盛。一個星期天,猶太教徒和回教徒正在收割他們的作物,而他們的基督徒兄弟則在守安息日。當猶太教徒收割完的時候,他注意到基督徒朋友的作物也可以收割了。他心想:「如果他今天不收割,晚上會有人偷,他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的收成,」於是他想:「我要趁天未黑前幫他收割。」於是他就這麼做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回教徒兄弟也這麼想。於是,他們就把他們朋友的作物都收割了。

       星期一,當基督徒到田裡去的時候,他發現他所有的作物都收割好了。「這是神蹟,」他想。「當我休息的時候,神的天使在收割。」

       在打榖期間的某個星期六,回教徒和基督徒在田裡工作,而他們的猶太教徒朋友則待在家裡守安息日。當回教徒完成打榖工作時,他看向隔壁,心裡想:「如果我的猶太教徒鄰居今天沒有收榖,那麼雨水可能會把榖沖走,他就會有所損失。我今天下午要幫他打部分的榖。」他不曉得,他的基督徒朋友也作了同樣的決定。於是,這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打榖、捆成束,還把所有的榖都蓋好。

        當安息日結束的時候,這個猶太教農夫發現他的榖都打好了。他舉目向天禱告:「創造宇宙的耶和華神啊,當我守你安息日的時候,你差派你的天使來到。」
     
        他們沒有高言大志,他們只是平凡的農夫,活出了信仰的真諦,就是愛,愛就是互助。

        他們各有各的信仰,他們不急著將自已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但他們卻將他們的信仰活了出來,而剛巧這三位農夫都很有愛心。同樣的,我們的生活圈中也有很多不同信仰的人,我們又如何活出我們的信仰來影響別人,甚至改變別人? 那就放在禱告裡吧!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