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感恩的季節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四6-7)

感恩節已過,但感恩的心不能停止,關係到我們對生命的態度。特別是在年底,更是我們數算神恩典的時刻。

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1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分離主義」,他們宣佈脫離英國國教,組成了一個與上帝立約的子民的團體,另立教會,主張清除英國基督教聖公會的腐敗。到17世紀中葉時,英國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這群背叛英國國教的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1609年,他們只得在遷往荷蘭避難。但荷蘭的世俗化,加上寄人籬下,在荷蘭的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因遠在異國他鄉,孩子們受不到英國式的教育,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為下一代保留住祖國的語言和傳統,他們想到了大遷徒-就是前往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新大陸,那裡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沒有國王、議會、教會。於是,清教徒領袖布萊福特(William Bradford)召集了44名清教徒,加上58名陌生同伴共102人,在1620年9月6日,登上了長30公尺的木帆船-五月花號,從荷蘭出發,開始冒險航行。他們選擇的日子乃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渡洋季節,加上船隻太小,在狂風暴雨中的航行了65天,在11月10日抵達美國麻塞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途中有一人死亡。

大約有一個月的時間,移民們不敢貿然靠岸,仍然以船為家。在此期間,他們派出了偵察隊,乘坐小船在科德角灣沿線尋找定居地。他們發現了一個適合他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這是一個天然的海港,非常適合船停泊。港口附近有一個優良的漁場,有大量的海產。不遠處有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這塊土地環繞起來。其間有一條小溪,可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淡水;也有開墾過的肥沃農田,一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一群雖然殘破,卻足以遮風避雨,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房屋。唯一令他們感到迷惘的是,這塊到處都有人類生活遺跡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個人影。後來才知道,這裏原來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印第安村落,幾年前天花流行,全村無一人倖免,這才成了這群異國漂泊者的最佳避難所。

不過對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好過。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漫天的冰雪,簡陋的房舍,在冰天雪地裏,缺少必要的裝備,也缺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不少人累倒或病倒,惡劣的飲食,難以忍受的嚴寒,一個冬天過去,102名移民,只剩下了不到50個。每個人的心頭,都被一種空前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一個剛剛開始的美夢,就這樣被打破了嗎?

第二年春天,1621年1月16日的一個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進了普利茅斯村,給他們送來了許多生活必需品作禮物,並指導移民們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教他們辨識植物、捕魚、狩獵、耕作以及飼養火雞等技能。這一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導和幫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終於闖過了生活的難關。就在這一年秋天決定舉行盛典,感謝上帝的眷顧,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他們邀請了90名印第安人前來參加節日慶典,印第安人也送來了五隻鹿作為禮物。就是11月底的一天,移民們大擺筵席,桌子上擺滿了來自山林中打來的野味和自產的玉米、南瓜、火雞等製作的佳餚。慶祝活動一共進行了3天。

在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假期。今天,在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耶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它是一個長達4天的假期,也是傳統的家庭團聚日子。感恩節期間,散居在外地的家人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裏,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美國的速食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烤火雞和南瓜派都是必備的。這兩味「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拓荒精神。每年美國總統都會在白宮裡赦免一隻火雞,讓牠們在農場終老一生,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傳統。

所以感恩節是美國的節日,與台灣一點開關係都沒有,但感恩的心,卻是我們共同需要的行動。只是很可惜,感恩節漸漸成為消費性行為,吃喝玩樂、相互送禮,甚至帶著狂歡,藉機揮霍與放縱。

感恩節在感恩什麼? 從上述的史實中我們看到了移民們為三件事情感恩:1.土裡生出的土產、2.家庭得以團圓、3.分享心情與食物。對很多人來說,也許這太平凡了,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些事,對現今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大概不會為吃喝存感恩之心,這也許也是我們最缺乏的,為最基本的需求與供應感恩。

但對於這群移民,卻是經歷很大的困難與危險後才能獲得這些成果,也可以說,他們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在英國他們被唾棄,好不容易漂洋過海卻碰到寒冬與疾病,死亡慘重,所以他們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機會。他們的信心堅強,因為他們走一條從來沒走過的路,就像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吾耳到迦南去 ,是往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去2,他們相信神所應許的是一個天國的國度,是一塊新天新地,在他們受夠政治壓迫與流離顛沛之後,他們走上了信心之旅。

雅各說:信心需要行為 3。若果他們只有計劃而沒有行動,這事就不會被成就。他們在上船之前需要努力的準備糧食、飲水、衣物、日常用品,要滿足一百零二人、六十多天的海上生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四百年前的航海技術絕不會像今天的進步與方便,航道、氣象、海象、導航等均是件未知數,他們需要有信心的勇氣,因為他們在冒生命的危險。

希伯來書提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4」接下來就是描述一堆信心的偉人事蹟。這一群英國的清教徒移民歷史就是一件信心的事,他們要到流奶與蜜之地,就像摩西帶著60萬男丁出埃及,對他們來說,也是到一個他們未曾去過的地方;保羅的第一次佈道旅行也是走向沒去過的地方,在有策略性的計劃下,他在歐亞建立了無數的教會,奠定了異地宣教的基礎。

「等侯」就成為信心很重要的功課,這群新移民等待了11年後才由荷蘭到美國,過了一個冬天,才能得到幫助,再過一年才有豐收。好事不會馬上臨到,需要等待。

以色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5,他們生活在艱苦與絕望中,在異地生活也面臨信仰的試探與困惑,上帝是否已經不再信實? 上帝的能力是否比不上巴比倫的神祇? 於是神藉先知以賽亞預言以色列百姓將返回猶大,重建錫安,但以色列百姓卻一等再等,等得不耐煩了,就群起包怨 。於是先知以賽亞向這些對上帝不滿、懷疑以致心灰意冷的以色列人發出呼聲說:「為何埋怨上帝,說上帝離開我們,上帝豈不看顧我們的事?」接著更提醒、鼓勵他們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要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6

換句話說,人若得不著上帝的幫助,問題不在於上帝,乃在於人不肯等候上帝的緣故。

一個真正等候耶和華的人,在他身上會發現內在潛力的功效。要記取「不等候上帝」,常常是負面的例子。亞伯拉罕就是一例。亞伯拉罕眼見上帝所應許的兒子還未得著,就聽從老婆撤拉的話,納夏甲為妾,雖然因此得子以實瑪利,事實上卻是種下了後代的仇恨,直到如今,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糾紛不斷,這是亞伯拉罕性急不肯「等候」上帝的時間,用了自己的方法所建構出來的禍根。所以我們不可性急,要學習耐心等候上帝的時間。

禱告不只是要向上帝說話,更是要聆聽上帝的聲音。保羅有「主對我說話」的經驗,當他為身上的一根刺,三次求上帝除去這刺時,上帝沒有同意,但是保羅卻說:「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7 」因此,這根刺,經過禱告之後不但沒有打擊他,反而使他信心更堅強,因為他聽見上帝的安慰。

五月花號上的英國清教徒在第二年開始了感恩的慶典,除了食物與團圓,很重要的是分享,他們將自己擁有的分享出去,包括物質的食物與精神的愉悅,當然也會分享支持他們飄洋過海的基督信仰,所以這些移民的白人不像我們在電影上看到殺害印地安人的樣子,也有很多白人致力於將福音傳給印地安人,所以在感恩之後不是事件的停止與結束,而是要將感恩的事分享出去,是獻上土產,邀請鄰人一同分享,款待的日子。

我們雖然有移民的歷史,卻沒有特別的某一天大遷移,也沒有某一天的紀念,我們的中秋節就像美國人的感恩節,在秋收之後,這時候人們渡過等待糧食的時候,有了新糧食,一定會很高興,所以要慶祝並感謝神。

聖經中有不少經歷上帝拯救與恩典之後的「感恩節」:創世記第四章該隱和亞伯的獻祭,是最早的感恩記載;挪亞一家洪水出方舟之後,是另一個感恩的時刻;以色列人出埃及,成為猶太人歷世歷代傳頌、感恩的日子,逾越節就是為紀念此事。在新約,耶穌醫好彼得岳母的熱病,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8;耶穌在大城小鎮到處佈道傳福音時,有一群被祂治好的婦女跟隨著耶穌,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的所需9,這都是在感恩之後為主所做的事 。這事情也告訴我們感恩之後要有行動,就是去擴張上帝的國度。

我們每天所面對的生活仍會遇到失敗、挫折與苦難,我們難免會陷入埋怨、批評的低沉當中,不容易覺得對這些逆境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地方。然而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面對這些挑戰時,與其不斷的責怪自己、他人、上帝或環境時,何不心懷感恩,那麼「感恩」就可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抉擇的選項,也是扭轉我們心情的關鍵,因為「感恩」的同時,就是深深的相信天父的慈愛與信實時時刻刻同在、且永不改變。

現代的教會,我們不會將我們的土產拿到教會來表達感恩,像拿米飯、水果、蔬菜、牛羊雞鴨…到教會獻上感謝,我們改用奉獻金錢和服事來象徵我們對上帝的感謝,但我們也可以拿食物來款待朋友。在節慶中,像感恩節或聖誕節,不妨邀請不信的朋友到家裡來晚餐,趁機會分享我們的信仰。很多弟兄弟姊妹對請人吃飯會有很大的壓力,因為要整理家裡,還要有豐富的食物,我們通常太在意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用外買的方式也可以,主要的是氣氛,提供一個優質安靜的場域(台灣的餐廳太吵了),也不會這在外國社會裡常常請客只有一道菜,他們會說這是最好的食物;但在台灣,滿桌的食物也會說「沒什麼吃的,不好意思」。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與朋友的機會,要知道,被請到家裡用餐的意義是被接納與尊重,是最高貴格的禮數。

準備一張感恩卡,表達對上帝的感謝,在這一年當中你最感謝上帝的是什麼事情?寫下來,全家一起分享。教會也可以準備一個地方,貼上我們的感謝,彼此分享這一年來,獻上感恩的喜悅。這也是一種回應上帝的方式。

親愛的主耶穌,感謝您這一年帶領我們經過人生的每一個路程,我們為順利的情況獻上感謝,在不順利的時也學習「等候」,等候主的意思,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念超過上帝的意念。求主時常提醒我們,在生活中學習等待與感恩,讓我們每一天,都是一個有力量的開始。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1英國的清教徒精神,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威克裏夫(Wycliffe),他被稱為「宗教改革的晨星」。他從聖經汲取勇氣和靈感,並且因為敬畏上帝而不畏人間權貴,這兩點大致就是清教徒的基本特質。而丁道爾(William Tyndale)的表現則被認為是清教的精神表徵,他熱切希望一般人都能讀聖經,可是困難重重,他沒有經過主教們的同意就把聖經翻譯出版;他也未經皇上的批准,就離開了英國,前赴德國,得到路德和其他弟兄們的協助,完成了聖經翻譯出版大業。這兩件事所表明的態度都是清教徒對當權者的一貫作風,表明他們看重真理過於傳統與政權的勢力,並堅持照著自己所認定正確的方式,去自由事奉上帝。最後丁道爾被燒死在火刑柱上。他臨死時禱告說:「主啊,請你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他死後的第二年,英譯本聖經(king james) 在英國全國發行,這也大大地推進了英國的宗教改革。


2創世記1:31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

3雅各書2:17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4希伯來書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5猶大國滅亡後,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為奴七十年。波斯古列王元年,下詔准許以色列人歸回本鄉重建家園。在所羅巴伯及耶書亞率領下,約五萬人回到迦南美地。並開始重建聖殿、家園。然而,在這段期間中,當初歸回的熱情逐漸冷卻,不僅疏忽祭祀,更與外族通婚。

6以賽亞書40:28-31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等候有信任、倚靠、順服的意思) 。

7哥林多後書12:7-9….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他台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8馬太福音8:14-15耶穌到了彼得家裏,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9路加福音8:1-3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這時刻的需要

在80年前的美國,有兩個年青人,道森卓門(Dawson Trotman ) 和迪克一同為聖經中所謂的大應許禱告,於是他們查出一些關於迫切禱告的經節,像耶利米曾對主說:「主耶和華啊!你曾用大能和伸出來的膀臂創造天地,在你沒有難成的事。」(耶32:17) 接著主對耶利米說:「我是耶和華,是凡有血氣者的上帝,豈有我難成的事麼?」(耶32:27),然後上帝又再一次告訴耶利米書:「你求告我,我就應允你,並將你所不知道,又大又難的事,指示你。」(耶32:33) 於是他們效法主耶穌清晨到曠野去禱告,所以他們決定每天清晨五點到七點到山上和上帝見面,包括星期天,在那裡可遠離嘈雜。

道森是個卡車司機,迪克是個水電匠,每天他們必需趕在八點以前到另一個城市上班。他們決定先嘗試兩個星期,若有需要的話,可以持續下去,除非他們在心裡能很清楚的對上帝說:「我們深信祢已垂聽我們,我們深信祢必要賜下我們所求的。」

他們每天早上一起禱告兩個小時,但在星期天要禱告四小時,開始為主日學和主日學的孩子提名禱告,也為附近的社區禱告,也就是他們為他們正要做的事情和身旁的人群禱告,並且使心靈保持開放,讓上帝可以全然啟發,很快的上帝回音了他們的禱告,在主日學上道森帶領三位小男生信主,而原本六個男孩的小班也開始增長,後來有225孩子接受主。他們也接到不少年輕基督徒的邀請:「到這裡來教我們如何幫助那些孩子。」

第三和第四週他們的禱告範圍擴大到其他城市,包括了舊金山、奧克蘭、西雅圖和波特蘭。他們迫切禱告:「主啊!請使用我們在這些城市裡。」在第四和第五週他們已涵蓋了美國的各州,他們禱告說:「主啊!請使用我們為祢在奧勒岡州領人歸主。請使用我們為祢在麻省領人歸主。」

每天早晨他們為美國四十八州的每一州禱告。在第七週,他們買了一張世界地圖,把它留在山上。每個早晨取出這張地圖,並為中國、日本和韓國禱告,求上帝能使用他們在那些地方服事,當時他們也發現在中國旁邊有一個叫台灣的小島。在第六週四十二天結束時停止了山上的禱告,因為他們感到擔子輕省。他們停止祈求上帝使用他們,開始感謝主因祂必如此成就,因為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希11:1)

之後道森住進醫院,在病床上躺了一星期,有不少時間可以思考。就在那時產生全備精兵的構想,而基督教導航會的工作也因此展開了。到現在超過110個國家有導航會的事工,他們大都在配合眾教會做門徒栽培的工作。

他們被使徒行傳一章八節所激勵:「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着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他們願意讓聖靈引導祈求最大的事情。並開始開放家庭提供聚會與查經,也漸漸深信「家庭」就是世界拯救靈魂的大本營之一。

接著的另一件事也讓道森相信神給他的使命就是門徒栽培。有一位在美國西維吉尼亞艦隊上的消防員史斑士(les spencer) 成為道森禱告簿的名單:「主阿! 求祢今日與史斑士同在,幫助他在認識基督的知識上更多有長進。」一天傍晚道森請史斑士回家吃晚餐,接著他們到山上一起禱告。道森將車子停在山上,就在車內讀起聖經來。突然有警察過來問他們幹嗎?是否喝了酒? 道森見有此機會,也邀請警察一起讀聖經,他也回答了警察所有的疑問,警察當場信主,三人一起跪下來禱告。史斑士目睹整個過程,看到道森熟練的使用聖經而大受感動。他向道森說:我願意砍掉右手來學習像你一樣的熟悉及使用聖經。道森回答:「你不需要用右手交換,你只需要來參加查經班,好好查經、背經及應用神的話就可以。」這件事奠定了道森用門徒栽培來作為一生服事的方式,雖然佈道家葛禮翰也熱邀道森參加葛禮翰佈道團來協助事後栽培其成千上萬的決志者,但道森婉拒了,理由是人太多了,意思是道森只能小班教學,大班則沒法渡了。

葛禮翰的佈道大會動輒幾萬人參加,每場決志信主的人也很多,記得大學時曾當過葛禮翰佈道會的培談員,光是培談員就好幾百人,看到有好幾百甚至上千名決志者走到台前,真的很震憾也很感動,當時感覺神的力量透過一個人來彰顯出來,但這個人是很有恩賜的,能言善道、靈命高超,是江湖高手中的高手,而這個人,絕對不會是我。

後來看到一本書,葛禮翰為了成千上萬的決志者著急,甚至憂愁,因為他沒法餵養他們,他們作過統計,這些決志信主者存活率不到五巴,這個問題彰顯出個人栽培的重要,也帶出速食文化性的迷思。

在我們生活的實質領域中,上帝為每個嬰孩預備了父母親。把孩子生下來只是實行父母親責任的開始。一個嬰孩缺乏適當的照顧和對疾病的保護,會讓這個嬰孩成為病嬰。父母親的責任就是保護、餵養、供給、引導和訓練小孩。小孩必須被撫養長大成熟直至能負起社會公民的責任,父母才能退場。公民的特性就是父母親忠實實現自己責任的結果。

如果我是一個牧師,在我的心中教會就像個大家庭,我必須要惦記著教會中的每一個人,必須想到每個人的需要,儘可能地供養他們。但牧師一個人怎能滿足這些人? 就必須靠教會中的屬靈同工一起做才會有果效。這些人就是教會中不同年齡的會眾,他們能針對個別需要,提供個別幫助,光靠牧師一個人是絕對做不到的。嬰兒是不對父母親負責任的,除非他們到達一定的成熟,但父母卻是一開始就要對嬰孩負責任的。他們一定得負起上帝所賦予他們的責任來照顧嬰孩。

上帝的計畫就是如此。福音事工的栽培工作應該是由群眾來負起責任的,而不是交在已經過度忙碌的牧師手中。「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以弗所書4:11-12)「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摩太後書2:2)這句經文中看到四代的關係-我 (保羅)、你 (提摩太)、的人(能教導的人)、別人(被教導的人)。

「栽培」的關鍵字是什麼?

我們不只是幫助新決志者看一張單張或一本屬靈書刊而已,也不只是讓他們能每週都去作禮拜,當然這是最基本的;得救的理當進入教會,保羅也派人去看他們的信心如何,免得他的勞苦變成徒然(帖前3:5)。栽培涵蓋了重生之後基督徒生命和成長的每一面。上帝將初信者交託給我們,我們當然要帶他們在靈性上成熟並結滿果子。「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西2:7)。

栽培就是屬靈的小兒科。小兒科當然的是專門醫治並看護從出生到十八歲的小孩。這很清楚的寫在帖前 2: 7~12「只在你們中間存心溫柔,如同母親乳養自己的孩子.…你們也曉得我們怎樣勸勉你們、安慰你們、囑咐你們各人,好像父親待自己的兒女一樣。要叫你們行事對得起那召你們進他國得榮耀的上帝。」

若果我們一直忙著擴大帳蓬(以賽亞書54:2)並加長繩索,而現在該是加強打樁的時候了,免得大家的勞苦變成徒然。

我認為這就是教會這時刻的需要。

當然要看是什麼人在思考這個問題。如果我走在街上看見一個乞丐手拿著破碗,這時刻的需要是什麼?一枚銅板。如果一個女人被送到醫院,這時刻的需要是什麼?一個醫生。

但在基督徒的工作裡,這時刻的需要是什麼?我通常開始列下一張我們感覺是需要的清單,當這些事情如果滿足的話,就會解決我們所有的煩惱,其實不一定。

有人說:「如果我有更多的同工…」更多的同工是答案嗎?今天許多的傳道人希望能有個助手,而很多的差會也盼望有更多的宣教士。許多回國的宣教士們的呼聲通常就是需要更多的同工以應付事工的需要,對他們而言,那就是這時刻的需要。

也有人說:「我們需要時間。如果我們有更多的時間…」還有人說:「如果我不是這麼老,如果我再年輕的話….」,有人說:「如果我在二十歲時就瞭解我目前所瞭解的,我能為主做比現在的多過一百倍以上,為什麼我當初不瞭解呢?」「如果我們有錢…那我們就能擁有更多同工,更多設施、文字資料、交通器材……只要我們有錢…..」。

在這世界的有些地方他們說交通不便,或是缺乏好的交通工具,或是缺乏更好的醫療設施。有許多宣教工場這時刻的需要是一台筆電及單槍投影機,但如果得到了這些,然後便會有其他的需要一件一件地跟來,銀幕、光筆、擴大器、印表機…..。

什麼是這時刻的需要?坦白說,我不認為前面所提那些是真正的需要。我深信宇宙的主宰控制一切,祂會用自己的方式供應我們所需用的,在祂自己所定的時間。

我相信這時刻的需要就是一隊為主而活的精兵,他們都相信祂不止是上帝,而且祂也會按著祂自己的應許成就一切,沒有任何一件事會難倒祂。那是唯一的方法來達成祂最大心願---把福音傳給每一個人。現在如此,過去跟將來也都一樣。

那要怎麼樣做呢?

認識了我們對決志者的重大責任和權利之後,讓我們回到現實的情境,看看在我們的情況之下怎樣可以幫助他們在基督裡建立根基。

1.為他們禱告

我們要確信禱告是全世界最有能力的事情,我們看到主耶穌花很多時間在禱告,特別是在做重要決策前,像在揀選十二門徒時,耶穌整夜禱告:「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路6:12) 而在我們開始要將生命投資在一兩位人身上時,同樣是個重要的決定,我們要向上帝立約,我要負責將他們養大成人,並幫助他們明白真理、踏上生命之道,並且被神所用。禱告也是告訴我們這件事需要耶穌托住,不只靠人而是靠神。

2.準備工具

當然一本聖經就夠了,但在起初一些簡單有趣的查經材料是不錯的工具。但重要的是幫助他有個人靈修的習慣,甚至陪他一段時間。在此過程中其實自己是最大的收獲者,因為教學相長,透過教導幫別人,自己更要充份的準備。除了靈修習慣的建立,有系統的研讀聖經也很重要,每個星期可以有一次的查經班來協助他更多了解聖經,也可以為自己的需要與問題在聖經中找到答案。

另一個你所需的工具是準備一個簡單而合適的紀錄系統,這是一個方法讓我們可以知道進度,並可記下他們個人的需要。這些經常的紀錄對我們瞭解這些人及能為他們有效的代禱。

3.選擇做這個工作的人

當早期的教會有特別的工作要做時,他們從眾人之間選出:「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使徒行傳6:3)使徒們太忙了,以致於沒有時間來做這些特定的工作。在每天的飯食上,他們選擇了有屬靈深度和生命見證的人,就如同司提反,他那有力的證道和殉道證明了他就是個與上帝同行的人。

那我們要選什麼人? 原則上上帝看重每一個人,每一個人在主裡的價值都是一樣的。我們也可以做得很大,但除非我們很有恩賜,像葛禮翰牧師一樣,這份講稿中排除這些有特別恩賜的人,而針對像我一樣的凡夫俗子,可以講話但卻沒法長篇大論,不是教會領袖卻能願意學習跟隨基督。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被選擇,但事實上卻不是每個人都會有意願或願意被選,所以有些原則性的態度必須要被列出,我們稱之為「胖」(FAT),F代表faithfully忠心,A為available可及性,T則是teachibility受教的心。忠心是基督徒的基本配備,他不只要對基督耶穌忠心,要對所屬教會忠心,也要對關心他的人,也就是他的保羅忠心,因為聖經提到: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 (哥林多前書4:2)。而受教的心同樣重耍,他願意自己學習聖經,也願意透過你來學習過信仰的生活,耶穌在加利利海邊呼召門徒,門徒願意跟隨他,也願意向他學習。

但現在最大的問題卻是時間,現代人的時間都破表,意思就是忙碌:「我很有心,也很愛主,我可以每星期天來做禮拜,但除此之外,我沒時間。」這也叫「可及性差」,也就是我們最難找到的人的特質。

路加福音14章有個故事提到可及性:「耶穌對他說:有一人擺設大筵席,請了許多客;到了坐席的時候,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請來吧,樣樣都齊備了。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頭一個說:我買了一塊地,必須去看看,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買了五對牛,要去試一試,請你准我辭了。又有一個說:我才娶了妻,所以不能去。那僕人回來,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家主就動怒,對僕人說: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領那貧窮的、殘廢的、瞎眼的、瘸腿的來!僕人說:主啊,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還有空座。主人對僕人說: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勉強人進來,坐滿我的屋子;我告訴你們,先前所請的人,沒有一個得嘗我的筵席!」(路14:16-24)

我們的可及性強嗎? 耶穌將機會給了別人,因為他們太忙了,有人說:魔鬼只要讓我們忙碌就夠了。

上帝正要帶領我們看到教會事工新時代的來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發現主耶穌基督最後的一個命令已完全實現了: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我了,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9-20)

道森在1956年在紐約休倫湖為了拯救落水的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修復

以弗所書2:13-15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

工業革命,西方掘起,工作形態改變與工廠大量生產導致了我們的家庭結構瓦解與土地過份開發的現象,日積月累下地球已負荷過重,很多人就把責任推到基督教上,因為西方國家代表基督教文明,基督徒是最會利用地球資源的,當然也是最會破壞地球資源的。西方國家大量殖民亞洲國家,從印度到東南亞再到大洋洲,掠奪資源也控制資源,記得英國人在我住的馬來西亞小鎮怡保,就在全世界錫礦產量最大的近打河流域上,他們用採錫鐵船(dredge) 到處挖錫,鐵船大小如運動場,可以移動,挖完錫就會留下一個個水深十多二十公尺的廢池塘,也常會發生溺水事件,他們取走了錫,留下了完全沒有警惕告示的水池,除有危險,也產生地勢下陷,環境變化的問題;英國人也大量砍伐熱帶雨林,改種高經濟效益的外來樹種「橡膠樹」,製造高污染的輪胎、乳膠床墊、鞋墊鞋底等,改變了原生動植物的生態環境;西方人士在亞洲不僅開採及亂墾,也包括了射殺珍貴動物,做成高貴皮草,所以很多對環境被破壞的矛頭指向基督教,西方文明等同基督教文明,基督徒不做環保,還破壞自然生態,這是聖經告訴他們說:「治理這地」的結果,因為「治理這地」的意思是代表著控制這地,隨便對待也任意使用這地,因為上帝會讓自然平衡的。

有一件發生在南太平洋復活島(Rapa Nui)的故事,在1722年復活節前夕被荷蘭船隊發現,取名叫復活島。全島面積120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座火山,也有600多尊百噸以上並充滿神祕的巨型人頭石像,然而島上一片荒蕪,資源貧乏,水土流失,沒有大樹又缺乏淡水,老鼠是島上唯一的野生動物。讓人無法理解是島民如何構築這些石像? 而當時的島民人數只有幾百人,身體平均營業不良,因為島上貧乏,食物來源有限。

然而科學家卻從在島上採集的花粉證明,島上原本水源充足、綠意盎然,在肥沃的火山土壤上長滿了濃密的智利酒椰子,而最後毀掉這一切的不是天災而是島民自己。

因為復活節島肥沃的土壤以及宜人的氣候讓居民在此安居樂業,人口增加,最多時曾到達兩萬多人,但卻開始分出社會階級而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系,加上競爭心態,數量越來越多、尺寸越來越大。然而因為運送石像需要用到大型木材,因此他們不停的砍伐樹木,當最後一棵樹被砍下後,昆虫沒法生存,動物開始消失,候鳥不願再來,氏族間還繼續戰爭,他們相信他們手做的石偶像會祝福他們,於是他們繼續建造,但當最後一艘木船壞掉之後,他們再沒有木料造船,也無法出海捕魚,他們也無處可逃,只有在島上等死。

海產原本是島國主要的食物來源,一般依賴度達90%,但專業學者對島上當時生活垃圾進行了分析,島民的食物構成中魚類占不到四分之一,主食變成種植雜糧與雞畜。而土地也因為樹木的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越來越貧瘠,植物的品質越來越不好。

其實復活是個丘陵地勢,他們只要站在北邊的至高點就可以一覽無遺的看到整個島的情況,他們一定看到島上的樹木被砍光,卻沒有採取修復,反而更變本加厲的破壞,最後無法收拾。

耶穌基督降世為人,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補人與神的關係,這作為祂的任務,用十字架的方式成為代罪羔羊,藉此我們才能回到與神和好的初衷。

當亞當夏娃犯罪離開伊甸園後,上帝要他們負擔起犯罪的結果,就對亞當說:「…..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裏得吃的。地必給你長出荊棘和蒺藜來;你也要吃田間的菜蔬。你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3:17-19),也就是土地將成為人類生存最大的利用元素,也就是現在所謂的消費性元素,包含了依存在土地生活的植物與動物。於是人類開始開墾種植,挪亞方舟之後更是被允許獵補飛禽走獸當作食物、衣物及日常所需,而原只來是餬口的簡易農耕卻變成了亂墾亂耕的局面,於是長期漠視環境的惡質化,導致現在的大自然反撲。然而人類對大自然的影響卻不只是侷限於地表面,而是擴張至大氣層,而且藉由大氣的運動,影響逐漸佈及全球,大幅提高了全球的暖化。

於是全球氣溫失常,天災頻傳。2011年在世界各地發生的天災比往年更多,日本311強震和海嘯,澳洲、韓國、泰國、越南柬埔寨均有大水災,死亡人數超過千人;菲律賓和巴西被颱風和暴風雨攻擊,引發嚴重的土石流,分別有上千人喪生失蹤,幾十萬人流離失所,光是泰國水患,就有一萬棟房屋毀損。發生嚴重地震的地方有紐西蘭基督城、土耳其、智利、羅門群島、中國河南、雲南….. 據統計,過去10年發生的地震,總共奪走全球78萬人的生命,佔所有災害死亡人數的六成,而且直接影響了20億人的住居和生活,也深深影響我們的經濟。

當地球壞了,修復應是當務之急,但卻有很多反對聲音,甚至有人說氣候暖化是個騙局,更有者努力探索其他星球,計劃有一天可以移居宇宙,壞了的地球就可以不要了。

曾幾何時,角落的補鞋阿伯不見了,修理紗窗的叫聲不再出現,現在的我們衣服還沒破就丟,東西還堪用就淘汰,或就去買新的,車子被撞拿去板金卻被告知板金部門已裁撤,那就直接換一片新門或新的保險桿吧…東西壞了,或舊了,不再修理,而是換新,這種不修補及要換新的觀念也影響到現代的社會:朋友交惡、放棄,老板不對眼、走人;配偶不和、離婚、再換一個;這種人與人關係的取捨就像消費性習慣,不喜歡就換一個。但聖經馬太福音5:23-24卻告訴我們:「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聖經提醒我們與弟兄和好比向上帝獻禮物還要優先。

和好或修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要更花時間與代價,上帝為了修復人與祂的關係,犧牲了祂的獨生兒子,這代價是很高的,是因為祂看我們為至寶,是用重價把我們買來的(林前6:20)。這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更努力的去修復被我們破壞的關係,不僅是人,也包括環境。

人與神的關係被破壞是人不順服,不是上帝的問題,但上帝採取主動的方式去修復。我們也常認為錯不在我,在等待另一方面來修復,但可能另一方面也同樣認為錯不在他? 我們只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這也是聖經的提醒。所以神要主動修好,對環境也一樣,要從自己做起。所以修復關係是我們事法上帝的最好方法。

君王與祭司
基督徒在世上作鹽作光,我們除了要與神和好,也要與人和好,更要與萬物和好,這是神交付給我們的責任,因為祂在創世紀裡有兩處提到亞當的責任:要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裏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1:28);接著創世紀2:15又說: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所以亞當有治理與修理看守兩種責任;治理是董事長要做的,修理看守是總經理要做的,也就是一個是管理階層,一個是執行階層。這與彼得前書2:9所說的君尊的祭司有同樣的論述,就是我們都是有君尊身份的祭司 1,也就是君王與祭司雙重的身份,我們是服侍萬王之王的祭司,也是與基督一同作王。所以君王是治理國家,祭司是處理獻祭及聖殿中的事情,也就是修理看守。

而對環境保護,我們理當回應上帝交付給我們的責任:治理這地也修理看守這地。我們要確認這世界是神的產業,是神委託我們來管理的及看守的,所以要保養顧惜,不是任意取用,無盡消耗….

馬太福音10:31說 …我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不是麻雀不貴重,只是我們更貴重。因為馬太福音10:29:
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麻雀)也不能掉在地上。

愛神愛人
馬太福音22:37-39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最大的誡就是愛神愛人,所以我們說愛某個人意味著也關心他所有的東西,若我們說愛他卻摧毀他的財物及東西是相互矛盾的,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我們爲了基督的緣故要好好照顧這世界,因世界是上帝造的,祂一定深愛這地,這也是所有上帝的子民愛上帝的一種最基本的表現。

若基督徒聲稱愛上帝,卻絲毫不關心祂所擁有的地球,不但不理會地球所遭的濫用,自己也還成為浪費資源、過度消費的濫用環境一份子。耶穌説道:你們若愛我,就必遵守我的命令(約14:15),呼應了實際的信仰倫理委身,也是環境理論的重要指標。上帝的命令開始於照顧地球的基本創造使命,順服這命令是我們責任的一部份,和其他神創造世界時納入的義務與責任是一樣的,如生養眾多、遍滿這地,工作與休息的節奏,婚姻等。

聯合國推行碳中和的概念,就是透過一套計算方式來計算自己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然後透過植樹或其他方式把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期以達到環保與平衡的目標,雖然有人戲稱為贖罪券,但在現今的社會中,既使不開車、不坐電梯、自備水壺...我們還是很難不排碳,所以透過碳中和的計算方式,計算出自己的每年二氧於化碳化排放量,再種回等同量的樹來平衡,也未尚是個不錯的想法。

發明小兒麻痺症疫苗的喬納.沙克(Jonas Edward Salk) 說過:如果昆虫在地球上消失不見,五十年內地球所有生命也就會結束,但若人類從這個地球上消失,五十年內地球所有生命也都會欣欣向榮。沙克所講的是將生態與人類看成是對立的,人類的確是自然的殺手。但從聖經來看,上帝把人擺在地球上是對地球很大的祝福,因為地球可以得到人的照顧、人的痛惜,這是我們的責任。上帝早將地球造好,上帝知道地球需要人,也知道人需要地球,我們與地球是生命共同體,要一起成長。

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過簡樸的生活,這也是耶穌的榜樣,他帶著門徒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只穿一件褂子。
[1]彼得前書2:9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



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


提前4:8-9: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

最近最熱門的事幾乎就是體育運動,有倫敦奧運又碰到林書豪回台,特別是林來瘋在台灣的行動被每家電視臺跟蹤,都是用雙畫面來報導,也就是不管是播報什麼新聞總會有一個子畫面來追蹤林書豪的一舉一動,這是重大事件才會有的做法,像選舉、颱風等重要新聞,可見大家都瘋了。當這些運動員,或說是體育明星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就是價高如雲,當運動員待遇好高,都是天文數字,所以不需要唸太多的書,只要會打球就可以了,不管是什麼球,只需一樣精通就夠了。所以像林書豪又會唸書又會打球的人出現,馬上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人,因為顛覆了正常的邏輯,因為一般人只會一樣,他卻會兩樣,加上他表現出另一種特質,就是他的信仰,他在球場的言語與動作在在告訴大家他不僅是基督徒,而且是跟他打球有關,他能打贏球都是耶穌的保守和祝福,當然他的球技很好,彈性很夠,與隊友默契夠強,常常協助隊友得分,所以他的這些與一般人不同的特質出來了,就變成了偶像,不管是王建民、陳偉殷、曾雅妮…. 都是我們台灣人在世界體育舞台上出色的明星,

也是我們夢想被實現的象徵。但是運動員不會永遠在高峰在贏球,若輸了? 或受傷了,很快的另一位強者會來取他,這就是現實社會,若果我們只是為了自己,或只是強調身體的極限,那真的在走下坡時什麼都沒有了,但若是有其他更高的因素,像為了社會公益、社會公義….那就會不一樣,像林書豪,很高興能看到在台面上的風雲人物可以在媒體前為主作見証,這些影響力不可小看。

聖經裡提到運動的經文不多,我們較熟悉的是提摩太前書四章八至九節:「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操練身體就是運動,有益處卻比敬虔低,唯有敬虔,益處多多,而且帶著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並且這些話是值得相信的。是不是如此,基督徒就不太需要運動,反正選擇上好的就夠了,像耶穌稱讚馬利亞選擇最好的就是坐在耶穌面前聽他講道,而馬大選擇煮飯又愛包怨是比不上最好的,但馬利亞聽久了可能會肚子餓,肚子一空就不能專心聽講,所以當馬大也是有需要的。這些教導並不是要我們不運動不吃飯,而且要是我們懂得事情有輕重,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這就是重要秩序,在碰到衝突時如何做抉擇。

運動與信仰幾乎看起來無關,運動就是動動身體,讓身體活絡活絡,流身大汗,促進新陳代謝,能跟好朋友一起競賽也真的是件愉悅的事。但什麼時侯開始,運動從單純競賽變成賭博,現在則是商業化,主辦運動的國家或地區會有達到商業有效發展。而運動員代言各種產品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反映,所以運動商業化的積極意義在於能促進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能促進與競技運動有關的產業,如體育器材、設備、服裝的發展等。

有很多企業機構出資支持運動隊,他們代表企業參加各種比賽,提高企業知名度,為其產品開創銷路。但消極方面是有當大企業、廠家出資球隊就是體育的社會化趨勢,也就是運動得靠金錢維持,所以才會有運動道德的事件發生,打假球, 放水的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連倫敦奧運也有如此不符合運動倫理的事件。

主辦運動比賽的單位將運動的所有權如轉播、商標、和運動員有關之商品,球衣、球鞋、帽子...等相關文物之權力授權出售給做營利,就是商業化運動。現在要看到純粹無商業行為的的體育活動了已經很少了。

奧林匹克運動會,有分冬季與夏季,都是四年一次,相互交叉就是每兩年會有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根據希臘神話,西元前9世紀的艾里都國(Elidos) 爆發內戰,國王艾非托斯於是詢問女祭司,如何才能使他的人民免於戰亂之中。女祭司告訴他必須要為眾神舉辦運動會。國王於是決定每四年舉辦一次運動會,而交戰的各方基於天神的份上同意在運動會期間停止戰鬥,並且把運動會命名為「奧林匹克」,傳說希臘的奧林匹斯山是眾神聚集之地。所以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奧運會於主前776年舉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在之前奧運會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只有短跑一個項目,長度約為192.27公尺,因為根據傳說這是海克里斯神腳長的六百倍。後來其他項目逐漸加入到奧運會中,有拳擊、摔角、搏擊和田徑,包括賽跑、跳遠、標槍和鐵餅等。新項目的加入使得運動會的長度從一天延長到五天,其中三天有比賽,其他兩天則從事宗教活動。最後一天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可以參加一場盛宴,享用在比賽第一天時供奉給宙斯的一百頭牛。奧運會項目獲勝者的獎品是橄欖枝編成的花環以及莫大的榮譽。雕塑家們還為獲勝者雕刻人像。因他們約定奧運會舉行期間,各城邦互不交戰,久而久之,橄欖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徵。但在393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除奧運會,認為這是一項「異教徒的活動」,因為那時羅馬已是基督教國家了。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所要展現的是人類最基本的理念:「美」,古希臘人要把「美」敬奉為神,認為「美」應當是屬於神的,而人的身體最能表現美,特別是在人體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時,肌肉結構就會顯得粗壯、結實,若再加某些身體姿勢而更能產生出力道,這就是希臘美學。而裸體時,身體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將人體肌肉中的力道完全展現出來,所以當時的運動員都是裸體的。當猶太人看到希臘人的運動會時,簡直大開眼界,也直接認為是褻瀆上帝了。

奧運從此停辦了近兩千年,直到1892年由法國的顧拜旦男爵公開提出恢復奧運會,並把範圍擴大到全世界,他也是位敬虔的基督徒,所以停止與復始都是基督徒。顧拜旦男爵重新訂定奧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強。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終於在希臘雅典正式舉行,會期以不超過16天為限。有三屆 (6,12,13) 因戰爭的原因沒有舉行,但是屆數仍然按照順序排列。而現今的奧運則強調:「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所以「團結、和平、友誼與進步」是現今奧運的精神。

1896年奧運只有14個國家241名運動員參加,金牌43面;而倫敦奧運有205個國家地區,參賽運動員有10500名,共有302面金牌。

上一屆的北京奧運,華麗、熱鬧、奢侈,我們看到偉大的建築,震撼人心的開幕式,中國掘起,這在當時是全世界都感覺得出來的,而身為華人也是與有榮焉,我們終於可以出頭天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彰顯人的能力,人海戰術、超高科技,所以人可勝天的宣言很清楚,中國終於結束了東亞病夫的時代而成為亞洲巨人。我們看到北京奧運是人的榮耀,是國的威武,上帝在那裡? 倫敦奧運的總召認為以後再也沒有奧運可以超越北京奧運,因為那是金錢與權力的呈現,中國也藉此機會向世界宣告他的地位,而錢與權就是他們所能表現的。加上奧運早就籠罩在政治與經濟的陰影下,信仰在體育界是被忽略了。

聖經啟示錄18:2有提到有關鳥巢的事,有人以此來提醒我們要為中國迫切禱告:「他大聲喊著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因為北京奧運的主題館就是叫「鳥巢」。

今年倫敦奧運開幕式中,卻是驚喜的看到有回歸基督教信仰的特質。當我們在看電視轉播時,倫敦奧運以《耶路撒冷》為開始曲,以《與主同行》為結束曲。讓我想到英國終於想起自己是基督教國家。上帝曾給英國很多的祝福,曾經成為日不落帝國,但幾何時,強大的權力讓英國墮落,加上殖民主義式微,英國漸漸在世界舞台上淡化,而工業革命也帶給英國結構性的改變,國家變強了,家庭卻變弱了,信仰更是可有可無,因靠機器可以勝過一切。其實英國曾經是宣教士重要的出口國,特別在十九世紀到廿世紀,很多著民的宣教士像新樓醫院的馬雅各醫生、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做牧師、盲人教育的甘為霖牧師都是英國人。

理論上奧運始於希臘,但倫敦奧運的開幕曲卻是《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信仰的起源地,而結束曲是《與主同行》,這意謂著英國已回歸基督信仰,而奧運也從異教到基督教,這是一段感人的信仰歷程。

我們看到開幕式上的基督教文化的呈現,但這些意念如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呢?

一開始兒童唱詩班唱《耶路撒冷》,基督教信仰的起源地,影響著倫敦、英國、美國以及全世界。第二幕《黑暗的撒旦磨坊》,用來比喻英國的工業革命,整個場館從英國淳樸的鄉村轉換到工業革命時期的景象,表演者也從農夫化身為紡織工人,礦工,鋼鐵廠工人還有工程師,帶領觀眾們回到工業革命時期被譽為「世界工廠 」的英國。這些曲子都是在英國家喻戶曉,是各大正式場合必演的曲目之一。

接下來兒童唱詩班演唱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女王》,唱詩班裡有殘障、失聰的孩子,他們引吭高歌,激勵人心,這也彰顯基督教精神,在主裡任何人都是寶貝。(馬太福音10:42…..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接著「豆豆先生」以英國式的幽默用單指彈奏電影《火戰車》,帶觀眾溫習了英國經典奧運的經驗,這是一部基督教電影的主題曲,獲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主角是一位真實的奧運金牌得主李愛銳,奪冠後卻到中國傳教,最後死在山東。

這是一段淒美的故事,一個可以藉著金牌名利雙收的年輕人,竟然放棄榮華富貴,到遙遠的中國宣教,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如此抉擇,就是他的基督信仰。

李愛銳雖然是英國人,卻出生在中國的天津,因為他的父母是前往到中國的傳教士,也因此他從小便接受到良好的基督教教育,有十分堅定的信仰。李愛銳5歲時,隨父母休假回國,隨後就讀於倫敦中學,這間學校就讀的學生幾乎都是傳教士的孩子,都在具有基督信仰的家庭中長大。李愛銳在學校時,他在短跑方面的天賦就已經展露無遺。

1924年,他被英國選為奧運國家代表隊的一百公尺短跑的選手,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加緊的練習,然而不管他平時練習的再怎麼累,或是時間再怎麼緊湊,禮拜天他一定會守主日去教會做禮拜,並且休息。當奧運比賽的行程表公佈後,他所參加的一百公尺短跑項目是在星期天早上舉行,得知消息後,心裡非常掙扎,因為他深知星期天是敬拜上帝的時間,沒有什麼比這還要重要。但他是當時獲取金牌呼聲最高的選手,若是不去比賽,等於是將垂手可得的金牌拱手讓人。因此很多人勸告他說,若是拿到金牌,不僅可以榮耀國家,更可以榮耀上帝,甚至是當時的英國王子也來勸他參加比賽,甚至有「叛國」的指責,但是,他心意已決,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放棄比賽的決定,當時與他一起參賽的另一位英國選手尼爾坎帕貝爾說:「『李岱爾只說,我不在星期天參賽。』(英文原名Eric Liddell,李愛銳是中文名字),一切都顯得非常平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真的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不受任何的權勢影響,他相信上帝一定會與他同在。而他的決定很快便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當事態陷入僵局,另一位英國運動員林賽爵士將自己7月11日星期五400公尺的參賽資格轉讓給了李愛銳。李愛銳也欣然接受,在最短的時間內刻苦訓練,雖然這不是他擅長的中長距離。比賽當天,他的表現令全世界震驚,他不僅奪得400公尺的冠軍,還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當時他年僅22歲。後來他在分享時說道,他得勝的秘訣是,前兩百公尺要用最快的速度以及最大的力氣來跑,後面的兩百公尺,就完全交給上帝了,奇怪的是反而跑得更快。當時他的心中感受到的是:「上帝說,尊重我的,我要看重他。」因此,雖然沒得到一百公尺的金牌,上帝卻也賞賜他另外一面更得來不易的金牌。(李愛銳還得到兩百公尺銅牌)

在奪金之後,李愛銳在英國如日中天。當時他也拿到了愛丁堡大學的化學學位,成為英國不少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然而,他卻婉拒了所有邀請,幾乎放棄了運動生涯,懷著對中國的眷戀,在隔年1925年的夏天回到了天津,在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新學中學」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有記者問他:「真的很高興將生命奉獻在現在的事業上嗎? 你難道不留戀那閃爍的鎂光燈、蜂擁的人潮、激動的觀眾、大聲的歡呼、珍貴的慶功宴嗎? 」他回答道:「當然,有時人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一切,但我更喜歡我在中國所從事的工作,因為這方面的價值遠超過你所說的一切。你知道嗎,這份榮耀是一個永不朽壞的冠冕」。

1934年,李愛銳與同在中國宣教的加拿大護士佛羅倫絲結婚。1937年抗戰爆發,懷著第三胎身孕的妻子帶著兩位女兒先回加拿大避難,沒想到從此天人永隔,也來不及看到第三個孩子的一面。

1941年日本佔領天津,1943年日本人決定把在天津的敵對國僑民,囚禁到山東省濰縣的一個集中營裡作為人質。李愛銳也被列在1500名遣送人員的名單內。此後3年的囚禁生活中,李愛銳生活極端艱苦,但他還是幫助孩子們學習化學及運動,沒有教材,他就憑自己的記憶編寫。他永遠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營裡,孩子們覺得他不僅是位優秀的老師,還是慈祥的長輩;和他年齡相仿的也對他敬重有加,那樣的良師益友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著實罕見。載紹曾 (戴德生的第四代曾孫),也是濰縣集中營裡小難民,他對李愛銳的形容是:他真實磊落、堅持不懈、謙遜虛己、由衷關懷、是有信仰的人。

1945年2月,備受折磨的李愛銳在集中營中因患腦瘤不幸過世,年僅43歲。大家在他的墳前豎起一支簡單的十字架,由於找不到油漆,他們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寫下了「李愛銳」的名字。

在集中營最後的日子裡,他曾寫過一首詩,表述了他對人生的感慨:「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他以一顆愛主的心,在自己的運動事業在顛峰之際,來到中國,飽受戰亂之苦。無神論的朋友們為他超然的運動能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信仰基督的人們也對他飽含敬意,稱他為主奉獻了一生。

這真是活用了「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的教導。

倫敦奧運接著由著名歌手桑迪演唱了經典基督教歌曲《與主同行》,這首歌是亨利法蘭西斯在1847年在病榻上創作的。在他完成作品三個星期後他就去世了。他原本是位醫生,卻跑到一個鄉下漁村去當牧師,因環境潮溼而疾病纏身,原本計劃要到溫暖的義大利去養病,卻在出發前幾天病逝。這首曲子是彌留之際對於死亡的真誠敬畏的表達。也因為與主同行,世界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

接著,七名火炬手點燃主火炬。為甚麼不是奧運的五大洲,而是七,這也是七代表著完全,也是象徵上帝的神聖數字。

其實運動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沒有運動就代表我們放任自己的身體,就像我們熟悉的基督徒平衡生活-輪子生活中水平輪輻的交通與見証,我們若只看重垂直輪輻的讀經與禱告是不夠的,我們只吃飯不運動,也許一開始沒問題,但終有一天一定會發生問題,我們要進也要出,我們要過平衡的生活。

為什麼在運動員和基督徒之間就無法有神聖的關聯? 我們都有共同的敵人,可共同抵禦一些不良的品德,諸如不節制、怠慢、懶惰、遊手好閒、軟弱、放縱肉體,以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違背自然及不道德的因素。這也是很多運動員的問題,吃禁藥、上夜店、他們工作壓力很大,所以要用糜爛的生活來淹蓋自己的情緒。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就是入世,基督徒不是超凡脫俗的神仙,也不是藏身山谷洞穴的隱士,更不是躲在寺廟裡整天朗誦經文的僧侶。我們要入世,而且是積極的入世,對於符合聖經真理的事物,我們就要支援和參與,不能視若無睹。我們決不拘泥於躲在教會裡讀經和禱告。我們的讀經和禱告,是為了我們要做世上的光和世上的鹽,要在這個塵世裡活出主的樣式來,也期許以此來影響這個世界,榮耀主的名。

所以我們要將信仰回歸到生活,運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在運動時將福音帶出來? 我們有歸主籃球隊, 76歲的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藝人鄧志鴻、孫越、陶大偉等,平常他們會到學校和監獄,一邊打球,一邊傳福音。我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去運動,建立友誼關係,要帶他信主就有很多機會。

運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以自由意志來選擇艱苦的修行式訓練。這種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內在於人性,可以引發或喚醒我們的潛能以及整體的利益,幫助我們提昇並去突破限制,基督信仰也是一樣,更能喚起我們內心世界的提昇。所以運動和信仰彼此的經驗是有共通的意義。例如運動有助人宣洩內心的壓力、或給人堅定的意志去拒絕食物、或是欣賞別人的技巧、學習和隊友合作、或帶給人挑戰自身限制所得到的滿足感,這些已經可以說是喚起我們的潛能與優良的素養,用基督信仰的語言即是在靈性的增長了。就如一位有紀律、意志、專注、堅持的運動員為了鍛練自己,可以放棄睡眠而清早起跑步;一位有同樣素質的基督徒為了可慕神的話,也同樣放棄睡眠而清早起床讀經禱告,只不過是跑步與靈修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若我們能一邊跑步一邊禱告讚美,還邀請人同行,那運動就跟信仰連接了。

所以專注於運動以求達到目標的人,就像基督徒操練靈命一般,有其超越的屬靈程度。而運動的意義,不僅只是為喚起我們優良的素質,也能幫助我們潛在的軟弱。像溜滑板、滑雪、攀岩等被視為追求刺激的極限運動,其能超越自身的恐懼及憂慮;跑步、登山、游泳等被視為有氧的健體運動,能強化耐力及意志力;高爾夫球、保齡球等休閒運動,也能培養人的專注力和技巧的精確掌握度。所以我們可以用運動來幫助我們對基督信仰達到更敬虔有效果。

大家努力去運動吧!









2012年5月9日 星期三

修復,被遺忘的責任


耶穌基督降世為人,重要的工作就是修補人與神的關係,這作為祂的任務,用十字架的方式成為代罪羔羊,藉此,我們能回到與神和好的初衷。

當亞當犯罪離開伊甸園後,土地成為人類生存最大的消費性元素,包含了依存在土地生活的動植物,我們開始開墾種植,挪亞方舟之後更是獵補飛禽走獸當作食物、衣物及日常所需,而原只來是餬口的簡易農耕卻變成了亂墾亂耕的局面,長期漠視環境惡的質化,導致大自然的反撲。

當地球壞了,修復應是當務之急,但卻有很多反對聲音,甚至有人說氣候暖化是個騙局,更有者努力探索其他星球,計劃有一天可以移居宇宙,壞了的地球就可以不要了。曾幾何時,角落的補鞋阿伯不見了,修理紗窗的叫聲不再出現,現在的我們衣服還沒破就丟,東西還堪用就淘汰,或就去買新的,車子被撞拿去板金卻被告知板金部門已裁撤,那就直接換一片新門或新的保險桿吧…東西壞了,或舊了,不再修理,而是換新,這種不修補及要換新的觀念也影響到現代的社會,朋友交惡、放棄,老板不對眼、走人,配偶不和、離婚、再換一個,這種人與人關係的取捨就像消費性習慣,不喜歡就換一個。但聖經馬太福音5:23-24卻告訴我們:「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與弟兄和好比向上帝獻禮物還要優先。基督徒在世上作鹽作光,我們除了要與神和好,也要與人和好,更要與萬物和好,這是神交付給我們的責任:治理這地 (創1:28),人類作為全地行使主權的角色,是有照顧全地的責任。

在「失控的進步」一書中提到南太平洋復活島的故事,在1722年復活節前夕被荷蘭船隊發現,取名叫復活島。島上有600多尊百噸以上並充滿神祕的巨型人頭石像,然而島上一片荒蕪,資源貧乏,沒有大樹又缺乏淡水,讓人無法理解是如何構築這些石像。然而科學家卻從在島上採集的花粉證明,島上原本水源充足、綠意盎然,在肥沃的火山土壤上長滿了濃密的智利酒椰子,而最後毀掉這一切的不是天災而是島民自己。因為復活節島肥沃的土壤以及宜人的氣候讓居民在此安居樂業,人口增加,但卻開始分出社會階級而以令人敬畏的石刻雕像來榮耀自己的世系,加上競爭心態,數量越來越多、尺寸越來越大。然而因為運送石像需要用到大型木材,因此他們不停的砍伐樹木,當最後一棵樹被砍下後,昆虫沒法生存,動物開始消失,候鳥不願再來,氏族間又繼續戰爭,但他們卻相信他們手做的石偶像會祝福他們,於是他們繼續建造,但當最後一艘木船壞掉之後,他們再沒有木料造船,也無法出海捕魚,他們也無處可逃,只有在島上等死。

聯合國推行碳中和的概念,就是透過一套計算方式來計算自己排放二氧化碳的總量,然後透過植樹或其他方式把這些二氧化碳排放量吸收掉,期以達到環保與平衡的目標,雖然有人戲稱為贖罪券,但在現今的社會中,既使不開車、不坐電梯、自備水壺...我們還是很難不排碳,所以透過碳中和的計算方式,計算出自己的每年二氧化碳化排放量,再種回等同量的樹來平衡,也未尚是個不錯的想法。當然最好的方式就是過簡樸的生活,這也是耶穌的榜樣,他帶著門徒出去的時候,沒有錢囊,沒有口袋,沒有鞋,只穿一件褂子。

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的專業回應神要我們學習祂修復的觀念,但最要緊的是要確認這世界是神的產業,是神委託我們來管理的,所以要保養顧惜。



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大智若愚


今天四月一日是愚人節。


保羅寫給哥林多教會的書信中說到愚拙與智慧。林前1:18-31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神的大能。就如經上所記:我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智慧人在哪裏?文士在哪裏? 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裏? 神豈不是叫這世上的智慧變成愚拙嗎? 世人憑自己的智慧既不認識神,神就樂意用人所當作愚拙的道理,拯救那些信的人,這就是神的智慧了。猶太人是要神蹟,希利尼人(希臘人)是求智慧,我們卻是傳釘十字架的基督;在猶太人為絆腳石,在外邦人為愚拙,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猶太人、希利尼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因神的愚拙總比人智慧,神的軟弱總比人強壯。弟兄們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如經上所記:誇口的,當指著主誇口。


保羅提出了愚拙人與智慧人,愚拙人就是那些了解十字架的道理,相信耶穌救恩的人。為甚麼相信耶穌的人會是愚拙的? 因為當時社會看重希臘哲學,很多人要學習這些深奧道理,好在大庭廣眾中以智慧的言語辯論,這些懂希臘哲學的人才是公認的智慧人。新約聖經就是用希臘文寫成的,而希臘哲學深深的影響當時的世界,大約在主前三百年左右,希臘出了三大哲學家,就是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師徒三人,一個比一個厲害,到了亞里士多德,他一個人就寫了超過一千部書,將人類思想過的東西都包括在他的著作裏面,他甚至成為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雖是如此,希臘的哲學仍然不能滿足人心的需要。路加醫生是希臘人,他寫路加福音給希臘人,就是指出希臘哲學的缺失;也只有耶穌基督才是人類真正的導師。所以保羅說:智慧人在哪裏? 文士在哪裏? 這世上的辯士在哪裏? 智慧人、文士和辯士都是當時很有社會地位的人,就像現在的電視名嘴,他們懂天文地理、政治經濟,他們不僅在電視上高談闊論,也出寫作出書,影響至鉅。保羅描述他們傳福音到哥林多並不是像那些哲學家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他們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 (林前2:4)。保羅強調了神的智慧勝過希利尼人的智慧,也超越了猶太人對神蹟的可慕,所謂神的智慧就是十字架的基督福音,這在猶太人認為是絆腳石,在外邦人認為是愚拙,是別人看不起的言論,沒什麼高深的學問,被看成是世上的小學。


上帝的智慧卻被看成愚拙,所以上帝反過來,將那些自以為智慧的人滅絕、將他們看為愚拙;但因十字架得救的人,卻是神的大能。所以神要滅絕智慧人的智慧,廢棄聰明人的聰明。這就好比大智若愚。


愚人節,是一個不屬於基督徒的節日,這是源於法國的一件事件。1564年,法國採用新的曆法,將原來的元旦從四月一日改為一月一日,但是,因為舊的曆法沿用已久,改了新曆之後,大家一時之間還無法適應。每當四月一日時,總是有人會半開玩笑地照樣送禮、宴會及拜年,趁機捉弄取笑那些守舊的人,久而久之,就演變成一個專門愚弄人的節日,叫做愚人節。當時大都只是送個漂亮的空禮盒,收禮者興高釆烈的在眾人面前打開禮物,接著一臉錯愕的失望,就達到被愚弄的目的。後來越來越走樣,大家彼此愚弄,搞得大家神經兮兮,完全變了調。


愚人節逐漸成為是一個以愚弄他人來取樂的日子,這個日子裡充滿了欺哄他人而來的歡樂和被人欺哄而來的鬱悶。在這一天,如果一不小心就會成為被欺哄的對象,所以這天要處處防著他人,一整天都活在緊張的情緒中,這不是我們要的做的。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以說謊來愚昧人,聖經中清清楚楚地記載著說謊是一種罪,馬太福音5:37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約翰福音8:44你們是出於你們的父魔鬼,你們父的私慾,你們偏要行,他從起初是殺人的,不守真理。因他心裡沒有真理,他說謊是出於自己,因他本來是說謊的,也是說謊之人的父。聖經的標準很明確,所說的與事實不符的就是在說謊,就是在犯罪,更是魔鬼的兒子。不論你是出於善意還是玩笑話。


作為基督徒,我們不能在「愚人節」這天去欺哄他人,不能將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上。作為基督徒,我們應該從世界中被分別為聖出來。


在美國佛羅裡達州,一個無神論者對即將到來的復活節和逾越節實行起訴,他僱了一個律師設立「歧視案件」來控告基督徒和猶太人以及他們所慶祝的聖日;論點是,這是不公平的,因為無神論者並沒有類似的節慶。
這個案子被帶到法官面前,在聽取了律師充滿激情的提案後,法官敲槌宣佈:這個個案不成立!
律師立即站起來反對法官說:法官,你怎麼可能認為這個個案不成立呢? 基督徒有聖誕節,復活節等;猶太人也有逾越節,住柵節和贖罪節等,但我的客戶和所有其他無神論者並沒有這種假期。
法官在他的椅子上俯身向前說:律師,您的客戶是有這種假期的,只不過他不知道,我只能說他的無知真是可悲。
律師說:法官,我們並不知道有任何無神論者特殊遵守的聖日或假日!
法官說:按日曆說4月1日是愚人節。聖經詩篇14章1節說:愚頑人心裏說沒有神。因此,本庭的判決是,如果你的客戶說沒有上帝,那麼他的確是愚人。因此,4月1日就是他們的聖日。
案件結束!
這真是一個熟悉聖經的法官!


所以愚人節不是一個屬於基督徒的節日,它是那些不認識上帝的愚人們的節日。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最得意的學生顏回談完話,他說: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意思是,我和顏回談論一整天,他從不提反對意見和疑問,就像一個愚笨的人。可是,我注意觀察他課後的情況,卻發現他很能發揮我所講的內容,可見顏回並不愚笨。老子有句名言: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 意謂正直的人往往表現得委曲附和,而真正有智慧的人從不張揚,看起來好像很笨拙;而那些善辯的人,言語反而持重,不露鋒芒)。蘇東坡則說: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一個基督徒,經常會受到許多非基督徒的挑戰或諷刺。像當時一些愛主的弟兄就會被叫「神棍」、「神父」,或是「牧師」,都是一些輕蔑與輕視的態度與字眼,或是用高標準來看我們,就有學生挑戰:基督徒老師為甚麼可以當掉學生? 我的回答是:是你自己當掉自己。


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弟兄弟姊妹說:可見你們蒙召的,按著肉體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可見哥林多教會的組成不是怎麼樣特別,因為信中說到有智慧的不多,有能力的不多,有尊貴的也不多;接下來說到神因此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 我們看到哥林多教會的組成份子是智慧不多的,能力也不多的,沒什麼尊貴,是世上愚拙的,也是世上軟弱的…但保羅卻鼓勵他們:叫有智慧的羞愧,叫那強壯的羞愧,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但你們得在基督耶穌裏,是本乎神;神又使他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


在聖經中誰是大智若愚的人? 摩西有很清楚的特質,神要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摩西對神說:主啊,我素日不是能言的人,就是從你對僕人說話以後,也是這樣。我本是拙口笨舌的 (出埃及記4:10),摩西在耶和華面前說:看哪,我是拙口笨舌的人,法老怎肯聽我呢(出埃及記6:30)? 但神卻回應摩西:誰造人的口呢? 誰使人口啞、耳聾、目明、眼瞎呢? 豈不是我耶和華嗎? 現在去吧,我必賜你口才,指教你所當說的話。(出埃及記4:11-12)。摩西的大哥亞倫應該較會說話,所以一開始亞倫代表摩西發言,但神要揀選的是摩西而不是亞倫,希伯來書3:5 為摩西下了定論: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然而亞倫卻犯了大錯:摩西對亞倫說:這百姓向你作了甚麼? 你竟使他們陷在大罪裏! (出32:21) 亞倫為出埃及的以色列民造了一個牛犢,又拿祭物獻給那像。但摩西卻被看成是忠心的人。


大衛也是其中一位,他長得沒他哥哥身材高大,耶和華就對撒母耳說: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所以選了個個子較小的大衛,而他卻要挑戰非利士人歌利亞,大家都因他年輕就藐視他,但他卻得到了勝利。雖然大衛也犯了很多罪,但地知錯能改,這是上帝看重的特質。


耶穌的例子也讓我們看到他的低調行事作風: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 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約西、西門、猶大嗎(馬太福音13:55) ? 耶穌深藏不露,總是讓人驚嘆他的言論及作為。


我們在生活上自作聰明,可能只是出出洋相,讓人當作笑話而已;但若在信仰及永生的事上自作聰明,忽略聖經的教導,那樣的損失可能是永遠的。所以保羅勸勉我們:你們中間若有人在這世界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因這世界的智慧,在神看是愚拙。如經上記著說:主叫有智慧的,中了自己的詭計 (林前3:18-19),這叫作聰明倒被聰明誤。


有兩個人互不相識的人在一架長程飛行的班機上比鄰而座。一位是位律師,自以為聰明,而另一位卻想睡覺。律師心想:這個人看起來笨頭笨腦的,很容易唬弄。爲了打發漫漫的無聊旅程,這位自認高人一等的律師向這位笨頭笨腦的提議:何不來玩一種有趣的遊戲消磨時間? 笨頭笨腦的很客氣的推辭,説是太累了,想閉目養神,想歇一會兒。律師仍是興致勃勃,慫恿的說:你來問我問題,我若答不出來,就給你五百元。然後由我來問你,你若答不出來,只需給我五十元就行,你看如何? 爲了讓律師閉嘴,好落得個清靜,笨頭笨腦的勉強答應了。律師問: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有多遠? 笨頭笨腦的不經思索,一句話也沒說,就把五十元遞給律師。現在該輪到笨頭笨腦的問了:什麽東西在爬山的時候用三條腿?可是在下山的時候卻用四條腿? 問罷,就閉上眼睛,呼呼睡將去了。律師立刻用手提型電腦上網查閲資訊,並發出電郵給世界所有他認爲跟他一樣聰明無比的親友尋求支援。經過一個小時的折騰,還是找不到答案。他只好把身旁笨頭笨腦的搖醒,很守信用的將五百元遞過去。笨頭笨腦的不慌不忙的把錢裝進了口袋,又倒頭見周公去了。聰明的律師苦苦思索,心不甘,氣不順的懊惱萬分。最後又只好推醒了笨頭笨腦的問道:好吧,你能告訴我什麽東西在上山的時候是三條腿,下山的時候是四條腿的嗎? 這位笨頭笨腦的一句話也不說,就把五十元遞給聰明的律師。他賺了四百元。


蘋果電腦創辦人賈伯斯對史丹福大學畢業生所做的15分鐘演說,他講了三個故事:付不出昂貴的學費而輟學,被自己創立的公司開除,被醫生診斷出絕症......這一連串的人生低潮,對他而言,卻是最美好的考驗,末了的一句: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飢、大智若愚,是他的座右銘。


保羅在羅馬書1:22說: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
我們要拒絕愚人節,要在善上聰明,在惡上愚拙 (羅16:19)。所以我們也要學習大智若愚。

2012年2月7日 星期二

耶穌、我的教練

你們既然接受了主基督耶穌,就當遵他而行,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歌羅西書2:6-7

好朋友也是我的屬靈長輩老李前陣子出了一本小書:「生活教練」,細說了如何有效的將自己的資源投資在別人的生命中,就是要幫助別人在基督裏長大成熟,成為今生在主裏最大的祝福。這是耶穌的榜樣,用他三年多的有限時間去幫助十二個門徒去完成無限的工作,奠定了大使命福音傳遍地極的基礎。


投資,是現代人關心的事,我們投資股票、地產、基金、黃金…. 但什麼是最好的投資標的,相信沒有人敢斷言,因為投資有輸有贏,有一炮衝天也有一落千丈,這都是為要賺更多的錢,但除了錢,還有什麼是值的投資的? 梁恒的「和索羅斯一起走過的日子」就描述索羅斯在股票崩盤後幾乎一無所有,但卻異常冷靜,索羅斯認為大部份的人都不適合投資股票,包括梁恒,因為大部份的人不曉得音樂何時停止,既使音樂早就停了卻還在跳舞。每個人都想透過投資來增加財富,但卻很少人會想到投資在人身上,人有無限的價值與潛力,上帝賜下耶穌就是為人,所以上帝投資在人身上,而耶穌也投資在十二門徒上,透過人福音傳給你我,所以投資在別人的生命中就是投資在天國中,果效是大的。


為甚麼是生活教練而不是生活老師?


教練與老師有什麼不一樣?我們都曾是學生,所以我們都曾有老師,但卻不一定會有教練,除非我們當過運動員。那老師與教練有什麼不一樣?


教練由英文Coach翻譯過來,Coach在英文裡是馬車的意思,馬車不能告訴當事人去那裡?但被教練者可以告訴馬車我要去那裡,馬車可以協助你到那裡。也就是說,教練不會告訴你去哪裡?教練的角色是承諾被教練者可以達到目的。


而老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所以老師告訴我們知識,讓我們明白事實;教練卻告訴我們如何執行;老師談理論,教練要實踐;老師不一定會做,教練一定會做,而且是老練的。所以教練可以指出細節,那些地方需要修正。像游泳教練一定很會游泳,而且大都曾是選手,他們看到很多動作上的細節,若修正細節,速度可以進步,可以更快,但游泳老師就不同,他會游泳,他也會教游泳,但他不一定是專業游泳,他可以教「會」我們游泳,卻不一定會教我們游「快」。


也有人舉出游泳教練,游泳老師和游泳教授的相異與相同:


他們相同之處都是對游泳有一定水準之上,通常教練一定會擁有證照,但老師與教授就不一定,也許只有救生員資格。他們不同之處就是游泳老師和游泳教授是教「會」人游泳,游泳教練是教已經會游泳的人游得更「快」,所以他會找出不能游快的條件,不放過任何一小動作,他知道游快的秘訣,他了解障礙在那,如何解決問題,游泳教練非常仔細,在教學經驗上也比較能應對各式各樣的學員。簡而言之,教練就是以技術來反映學員的學習狀態,並激發學員的潛能,幫助學員及時調整到最佳狀態去創造成果的人。


教練在教導過程大部分是一對一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培訓能增加22.4% 的生產力,若培訓加「教練」能增加88%的生產力。


在實質上,老師教的會比較含糊,無多餘時間進行個人動作的調整,大多數講求效率,要點會簡略帶過,並會為進度而趕課,對於學生會比較鬆散。而教授大都不會要求學生的學習狀況,強調自主學習,因此即使是我們不會他也不會管我們,反正考試不會就是「當掉」。


當然另一個重點就是學生,教練的學生幾乎都是專業的,他通常在此領域上巳經是專業或是很傑出了,要走上職業或專業的路;老師與教授的學生不一定是專業的,他只是要學會。


教練如同一面鏡子,反映當事人的真實現狀和局限,同時引發對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給對方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


美國流行職業教練,他們的座右銘是「無代馬走,使盡其力;無代鳥飛,使弊其羽翼。」管子的「心術上」第三十六篇 。這是說君主好比駕車的馬夫,不必代替馬走,只需坐在馬車上駕馭走馬,就可以使馬盡力盡責;君主也好比養鳥的人,不必代替鳥飛,只需把鳥養得羽毛豐滿,就可以使鳥全力奮飛。


但教練不能只要別人做,自已卻不做,教練的使命就是要幫助他人成功!


有一天,門徒來找耶穌,問耶穌怎麼樣禱告,耶穌首先告訴他們禱告的地點:「不可像那假冒為善的人,愛站在會堂裏和十字路口上禱告,要進去屋內,關上門禱告」(太6:6);再提醒他們禱告的態度:「你們禱告,不可像外邦人,用許多重複話,他們以為話多了必蒙垂聽,你們不可效法他們,因為你們沒有祈求以先,你們所需用的,你們的父早已知道了」(太6:7-8)。接下來就是告訴門徒禱告的內容,就是主禱文:「所以,你們禱告要這樣說:「我們在天上的父,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願你的國降臨;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救我們脫離兇惡。因為國度、權柄、榮耀,全是你的,直到永遠。阿們!」(太6:9-13)


這夠了沒有? 若是老師就夠了,但耶穌是教練,他覺的不夠,於是他再多次的提出訓練的要求。看看以下的經節將可了解老師談原則與理論,教練卻要實踐與實作。


太14:23散了眾人以後,他就獨自上山去禱告。到了晚上,只有他一人在那裏….
可1:35次日早晨,天未亮的時候,耶穌起來,到曠野地方去,在那裏禱告…..
路6:12 那時,耶穌出去;上山禱告,整夜禱告神…..
他親身示範,以身作則,時間、地點、態度…..這是教練通常會做的,因為他老練。


路9:18耶穌自己禱告的時候,門徒也同他在那裏…..
路9:28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雅各上山去禱告……
太26:36耶穌同門徒來到一個地方,名叫客西馬尼,就對他們說:你們坐在這裏,等我到那邊去禱告…..


他帶著門徒一起,要實際演練,他不能只跟他們說:你們都知道怎麼樣回事了,去做吧!下星期給我一個報告……..他要親身示範,還特別安排了實習的實際演練與場所。


耶穌是我的教練,因為他的做法就是教練的做法,他有一套完整的計劃,他知道如何達到目的,他全盤的掌控,一步一步的達成計劃。


首先他挑選門徒,不是每個人都入選,他要選擇有一定水平的人。耶穌選擇的標準我們不清楚? 絕對不是青年才俊也不是社會菁英,但門徒願意放下工作來跟隨耶穌卻是耶穌選擇門徒的重要根據。老師不選擇學生,是有教無類,棒球教練不能有教無類,他一定選擇最好的棒球選手。一個選擇,一個被選擇,我憑什麼被選?是因為我們很行很強,還是我很軟弱?


路加福音第十八章有個事件說:有兩個人上殿裏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地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18:10-14)


耶穌要找的是謙卑、忠心、自以為不夠、願意改正、且不放棄信仰的人。


我們以前被培訓要培養自己成為「胖子」,才有可能被揀選。「胖子」就是FAT,肥之意,也有油膩、油脂等意義,反正都不是時下流行或喜歡的東西,當然我們不是選胖子當門徒,我們要選有FAT潛力的人-faithfulness忠心的人、available可及性高的人、teachability受教的人。


新加坡有一個教會多加了一個「s」,變成fast,s就是submission,順服。因為耶穌教導門徒要絶對順服,因為「順服」就成為門徒的特徵;門徒因為順服,他就賦予他們能力,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太10:1),讓他們有武裝在身。


揀選了12位門徒後,接著耶穌與門徒常常在一起,甚至到了形影不離的地步,耶穌叫門徒去看他住的地方,他們一起吃飯、參加喜宴、參加喪禮、一起去宣教、一起去退休會,耶穌離開世界時應許我們: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20) 所以耶穌成為教練是他的訓練場所是生活圈子,耶穌常與門徒同在,就近觀察,也隨時訓練,他們一起生活。


當然,耶穌以身作則,親身示範。


接下來,他分派工作,耶穌的事奉目標就是讓門徒承繼祂的工作,把救贖的福音傳給世人。但他也不會袖手旁觀,他會勤加監督,門徒短宣回來之後,耶穌辦了個小型退修會,與門徒相聚, 聽取他們的報告、分享、禱告及計劃。使徒聚集到耶穌那裏,將一切所作的事、所傳的道全告訴他。他就說:「你們來,同我暗暗地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這是因為來往的人多,他們連吃飯也沒有工夫。他們就坐船,暗暗地往曠野地方去。(可6:30-32),這就是祂征服世界的藍圖,建立天國的策略,按部就班,步步為營,終於使那一小撮人成了「那攪亂天下的」(徒17:6),開啓了宣教運動的序幕。


老李的「生活教練」一書提到生活教練有五個目的:
1.愛心關懷-不只認識一個人,還要認識這個人的家人、工作、嗜好…..像耶穌認識彼得的岳母,保羅認識提摩太的母親友尼基和阿嬤羅以(提後1:5),也知道提摩太胃口不清,屢次患病,要他不要照常喝水,可以稍微用點酒。(提前5:23)
2.相互了解-透過一些輕鬆的場合來更深入的了解,而不是用開會的方式,像遠足、旅行…..保羅就透過佈道旅行來栽培他的同工.
3.在聖經中建立-聖經是我們的根據。一開始教練是培跑與指導的角色,但當他可以從聖經中得建造,手中緊握聖經(聽讀研背應用),教練的角色就轉為支持,而不是主導。
4.為他禱告。
5.以身作則。


你要成為教練,之前要成為選手。
誰是你的教練? 你是誰的教練? 或是你有教練團嗎? 一群可以彼此信任、分享、提醒、建議與代禱的人。

讓我們向耶穌學習吧。

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中興新村的徬徨


參加了中興新村當地愛村人士與公視「我們的島」所合辦,由陳樂人導演導覽的中興新村建築巡禮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回三十年前的教科書尋找花園城市的資料,印象中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是結構很清楚的擴散性區域使用分區,包括了農工商行政文教及住宅區的區位劃分,透過緣帶做爲區隔,形成清楚的配置圖騰。然而從一整天騎著單車作微觀的過程中,我不容易感覺出花園城市的分區架構與層次,只有低密度的建築與綠地有着親密的連結關係而已,這在居住密度很高、住商不分的台灣當然視為特別,但在歐美很多低密度的住宅區也都是如此,甚至我在馬來西亞的家,也是最一般平民住宅的一樓排屋(low house)配置也是如此,也就是台灣所謂的連棟住宅。除簇群配置、前後綠地、囊底路、住商分離等花園城市理論中的設計概念外,道路系統、使用分區、串連的步道綠帶等均沒能感受到其系統性,當然在光明里五百戶的配置可以看到較清楚的結構層次,但整體的中興新村城鎮架構是模糊的。

在省府變國家後,中興新村突然在歷史中退埸,它不再具備行政中心的角色後,第一件發生的事就是人口外遷,兩千四百多戶的公家住宅在精省了十四年後只剩下一半還有人居住。接下來就是一堆空屋與閒置的公共空間,不只浪費資源,也會形成治安問題,因為都是公家宿舍,居住者在搬遷過程中製造了大量垃圾,而損壞的建築沒人維修,現在已是千瘡百孔,再過十年,當這一代的都淍零,中興新村不就成為廢城?


所以一群在地的有知人士開始計劃要保存中興新村,而當政府介入要植入新的空間形態與使用機能不符合在地者保存中興新村的期盼或對政府的介入政策有疑慮時,救濟於是展開,所以就有了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以此來提醒政府要重視中興新村的價值不僅是土地開發與產值,而是文化與歷史,因此有心人士開始收集整理中興新村的各種資料,期以保存硬體的中興新村。


花園城市的理論是建構一個符合居住的城鎮,不管是農工都可以在一個合理距離與綠化品質中工作與居住,也可以解決大家往都市過度集中的問題。所以一個城鎮,或是花園城市,是因人的居住與使用,城鎮的活力才會彰顯出來,若只是保存建築,那只是一個博物館,週末才有人來瞻仰。想想看中興新村變成一個大博物館是多麼可怕的事,因為範圍太大、建築空間也太多了。所以中興新村重要的不應只是硬體設施與建築,而是建築與建築之間所留出來的鄰里空間,這與東海大學的空間配置很類似 1,其實東海大學很多建構概念和建築形式與中興新村很像,這再另文討論。而中興新村的五十多種住宅型式所構劃出來的鄰里空間,是台灣常期被房地產所左右的住宅文化所怱略的,房地產看重的是坪效與型式,所以導致錯誤的價值觀,所謂好的房子是大面積與高級建材以及淸楚的社會階級,這與我們在教housing時是全然不同的,住宅建築除了合理居住空間外,還要強調人際互動、鄰里關係,文化表現與社會意義,這些教學所討論的空間理論都在中興新村出現了,但這不能只有硬體,而人是最要的因素,空間因人的介入才顯得精彩有價值。


所以要解決中興新村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將人找回來。中科高等研究園區進來,除了強調會引進200家廠商,帶來13,000個就業機會,提供11,000人遷入居住,而現在的公共設施與兩千多戶住宅顯然不敷使用,這期間將會有多少的房舍被拆除? 因為高科技需要的是大面積的廠房,對原本碎化的住宅空間與綠化是完全不一樣的格局概念;而會有多少的過客(外勞)與污染? 高科技需要大量的水電消耗,外勞會帶來治安的隱憂,化學廢料的排放會破壞微氣侯,增加二氧化碳,提高環境溫度……而這群高科技人士是否認同花園城市的概念,還是只是一群將農地變成豪宅、莫視土地倫理的投資客?


詹宏志先生的「新村如何成為古都」為中興新村下了一個註解:它不同於眷村,它不是軍隊的文化,而是公務員的文化,他們大部分也不是有權有勢的人,不過是在官僚體制基層討生活的人,他們有著各省份的故事,在那個戰亂流離的時代,這是他們僅有的選擇2 。這就是生活,剛巧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城鎮,也專門為這一群曾流離失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而設計的鄰里空間,在這裡他們一同生活,族群融合,重新編寫大時代故事的續集。

所以要如何將缺席的空間填上人口,再由這群新移民繼續編寫大時代故事的完結篇? 鄰近中興新村的大都會台中市也不像台北一樣擁擠到需要附近城鎮來疏散人口,但以台中到中興新村的二高車程只需三十分鐘,相信會有一群人願意移居至此。政府只需確立政策,將空屋重新分割,太小的可以兩戶變一户,上下不同單位的變成透天,適合現代中產階級的面積。在所有權屬上,可以獨立買賣產權過戶、設定地上使用權或租賃,再將改建規則詳定淸楚,有基本的改建藍圖,將改建責任交給新的使用者去執行,只要價格合理,管理得當,相信能在最少的公款上完成中興新村的改造,搞不好還能造就出一些像日劇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專家達人。保存外觀與鄰里公共空間,像歐洲很多古建築將現代化設備置入舊空間中,讓破落的房子得到新生命。而陳樂人導演所強調的聚落保存,雖然在他的記錄片中都只介紹房子,但言語行中,不難理解到陳導演是在談房子裡的故事,怎麼樣燒熱水、怎麼樣煮飯、上樓梯時會碰到誰,所以都是居民生活的點滴。若要像很多學者專家要完整的保存中興新村,我初步的想法是由新移民去攪動,而不是只從建築下手,因為建築沒有人,他只是個靜物,有人,有活動,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建築才有生命,才有故事訴說。


原本的中興新村只是單純的文官行政空間與宿舍空間,不像花園城市的雛型包含了農工商區域,中科高等研究園區的200家廠商進入就打破了舊有的概念,而以中興新村發展至今來看,它不需要生產,鄰近已經有南岡和竹山工業區了,他只需要住商,一個單純的生活圈,既使商業也只是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服務業與零售業,讓中興新村保持著原有的慢調生活步驟,親切的鄰里尺度,底調的建築型式,豐富的人際互動。


在一天的走馬看花中,中興新村的房子因當時趕着搬遷,加上國民政府遷台不久,百廢待舉,經費有限下,大部分建築的施工品質都不堪理想,有些設計也大有問題,有趣卻不實用、公共面積過大、材料粗糙等,有些則已不符現代居住要求(每年國民所得民國40年的154美元到99年的16471美元,我們的生活空間需求已提高很多),加上年久失修,是否需全面保存還需要討論與研究。有學者說中興新村是公家宿舍的大本營,但也只是大本營,很多公家眷舍建築形式在此並沒有出現。

中興新村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也是台灣少有的有計劃性規劃的城鎮,除了生活空間,也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有其一定的歴史價值,如何保存,怎保存則一定會有不同意見,但事實上現在的台灣早已不是過去的台灣,台灣現在要再弄一個中興新村幾乎不太可能 (雖然最近二十年馬來西亞與緬甸分別在首都其他地方另立中央行政中心),雖是威權政治的產物,但也確實記錄著一件曾經偉大過的事實。

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工作與生活分開,這與過去花園城市規劃理念不盡相同,反而中興新村的原本設計是可以符合現代的需求,所以當短程通勤可以換取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是值得的。中興新村剛巧可以成功扮演這份純住宅的角色。

1東海大學校園設計築師陳其寬曾說過東海之美是校園中的虛空間。彭康健,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人文省思,雅歌,1996。
2詹宏志。新村如何成為古都,台灣壹週刊417-419期,2009.05-07。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