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耶穌與農夫

引言

最近總統大選有很多與農有關的議題, 從豪華農舍到二元柿子, 熱鬧非常, 我們來看看木匠耶穌如何看待農業.


耶穌與農夫
耶穌不是農夫, 相信他有很多農夫朋友, 因為從聖經中看到耶穌有豐富的農業知識, 當時的加利利與迦百農都是以農為主的城鎮, 也比鄰加利利湖, 有不少漁業, 所以耶穌的門徒有好幾位是魚夫, 像彼得和他的哥哥安德烈, 約翰和他的哥哥雅各, 巴多羅買也可能是漁夫; 也有幾位是農夫, 像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 以及奮銳黨的西門, 根據研究都是農夫; 還有兩位門徒是財經人員, 一位是稅吏馬太, 另一位是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至於腓力和多馬二位門徒的職業背景還不太確定. 所以耶穌也是在當時的普羅大眾中召選門徒, 農夫與漁夫當然入選, 而這被耶穌揀選的門徒, 在短短的三年中, 他們被訓練成基督精兵, 福音團隊雖然被徹底摧毀, 但他們卻不喪志, 反而冒著危險, 積極的將福音傳出去, 他們有如此能量, 重點在那? 原因為何?


當然, 他們有一好老師, 耶穌, 但在聖經中卻看不到他們上課的情況, 只看到耶穌帶著他們叭叭走, 參加婚喪喜慶, 不是辦桌就是流水席, 那有學到什麼? 但三年下來, 這批學生卻完全接受到老師所要傳授的精神, 甚至是基督信仰的精髓, 他們之前的表現令人擔心, 搞不懂耶穌的教導, 現在卻全都了解了, 因為耶穌給了他們一個極度優異的環境讓他們學習, 是無形的, 卻是豐富的; 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的: 似乎是誘惑人的, 卻是誠實的; 似乎不為人所知, 卻是人所共知的; 似乎要死, 卻是活著的; 似乎受責罰, 卻是不至喪命的; 似乎憂愁, 卻是常常快樂的; 似乎貧窮, 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似乎一無所有, 卻是樣樣都有的…. , 為甚麼? 教室在外面, 多危險, 到處都會受到誘惑, 學生很容易變壞, 但耶穌要他們學習對自己誠實, 天上的上帝隨時監看, 我們要對自己負責, 當門徒走進人群, 是立即與現實社會接軌; 耶穌的門徒學校是隱形的, 沒有教室, 更沒有門牌, 但大家都知道耶穌學校的學生都是非常的積極, 他們到處去幫助別人, 醫病趕鬼, 供應食物….; 但這些樂善行動卻換來很多的攻擊, 宗教領袖要他們收斂一點, 不要走火入魔, 妖言惑眾; 殖民政府要他們不要秘密聚會, 不要搞革命, 不要破壞器公共秩序, 要效忠政府, 要繳稅, 要安靜生活; 但是他們仍然做他們要做的宗教改革與推動彌賽亞運動 , 所以宗教界與政府都要追殺他們, 他們雖然似乎要被處死, 卻仍是活著的; 他們被責罰, 被鞭打, 卻是不至喪命的; 他們處境危險, 任務繁重, 生活困苦, 應該憂愁, 卻是常常快樂的, 因為可以與主同工; 自己雖然貧窮, 卻是能叫許多人心靈得著富足的; 看起來似乎一無所有, 因為耶穌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 他們卻是樣樣都有, 一點都不缺. 因為他們有一個好老師, 這位好老師除了教以無形, 更為他們預備了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外在環境是當時的以色列, 有著豐富的文化, 有猶太人, 阿拉伯, 希臘, 羅馬的文化, 當時的以色列, 已有羅馬式的華麗建築, 圖書館, 競技場, 當然政治不太穩定, 百姓生活長期受壓制, 外人統治, 是亡國的痛苦, 是在亂世中, 但時勢造英雄, 門徒就是在亂世中成長的. 我很著迷在民初所謂的大時代的故事, 當時革命, 北伐與對日抗戰, 豐富又悲壯的歷史背景出現了很多有志青年, 文人雅士, 像徐志摩的人間四月天, 巴金的家春秋, 那時的外在環境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 培養著一群一群的有志之士, 而內在環境, 耶穌為他們預備了很多討論與實習的機會, 讓他們在第一線, 但最重要的是耶穌給他們權柄, 傳道, 醫病與趕鬼 . 門徒透過耶穌所賜的聖靈轉換成能力, 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就是使將福音傳出去. 我們在這裡看到, 耶穌提供了一個好的成長場所, 一個有學習有挑戰的場域, 門徒只要在這裡, 就會有果效.


孟民三遷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地方讓孩子可以成長, 但耶穌所指的好地方不只是實質的環境, 也包括了抽象的氛圍. 這次有機會參加了南澳自然田的工作, 看到一個以愛惜及培養土地為念的一群人, 他們從不同的領域轉行成農夫, 用自然農耕法來種田及其他的農作物,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 只是復古而已, 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 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 田長出東西也許量會比慣行農法少 , 但品質卻是好的, 只需靠大自然的土, 水, 風, 空氣, 陽光來調節, 不抵抗大自然的法則, 冬天陽光不夠就種根莖類作物, 像地瓜, 馬鈴薯, 蘿蔔, 不需要太多水份的植物. 自然農耕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 讓土壤發揮他的活性, 所以培養土地是他們最大的工作, 若照顧好大自然, 大自然自然就會回報, 但也只有九成左右作物會熟成, 另外一成會因落地的關係, 像地勢較高, 土壤不夠肥沃, 種子會長得不多, 並且會最早開花結果, 最早熟成, 但品質不好, 如果落地的土壤肥沃水分充足, 那麼就會花開得慢, 但不斷地分出新株, 結果品質動會很好, 所以這就像聖經所說的撒種的比喻, 會有不同結果, 原因都是落在不同的土地上, 有落在路旁的, 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有落在荊棘裏的, 也有落在好土裏的, 而落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結果, 最後只有一種能就結實一百倍, 六十倍, 三十倍.


自然田的經營模式是作物代耕, 及換工客棧(以工換宿).


耶穌講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3-8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 有落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 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 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 就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耶穌解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19-23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 那惡者就來, 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 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逼迫, 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荊棘裏的,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耶穌在解釋撒種的比喻, 種子就是神的道, 就是神的話, 而土壤就是人的心田, 並且他把的心田分成四種, 其中有三種是不良的土質, 就是人的心對神的話產生不良的反應.


第一種路旁的土, 種子撒下去就被飛鳥原封不動地吃掉了, 也就是對神的道跟本還沒聽進去, 像耳邊風一樣, 從右耳進從左耳出來, 不曾在心裡停留. 我們也常會有如此狀況, 妻子說的話沒有聽進去, 結果交待的事一件都沒做, 事情大條了, 發現自己會選擇性聽進去; 學生也是如此, 我習慣上完課會出兩三個題目讓學生回答, 也順便點名, 但也總是讓我失望, 他們都聽到那裡去了? 答非所問, 他們大都是屬於這種土壤, 老師在上面口沫橫飛, 學生在下面魂遊象外, 大家都在浪費時間. 這種聽了卻不明白的現象在我們周圍是很常見的. 然而真正麻煩的是有些人不明白卻以為自己明白, 學生得到了問題的解答,卻不知道答案怎麼得來的, 學生只要考到滿意的分數就可以了, 不知道怎麼學以致用. 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就是這樣, 他們對聖經非常熟習, 熟讀經文, 甚至隨時可以背誦, 教授聖經是他們的工作, 他們可以很詳細地告訴別人任何一個字的解釋, 但是他們卻不能明白這些字所連貫在一起的意思, 因此他們就拘泥在字面的意義, 所以他們無法結出果子來, 他們就像路旁的土地, 不適合耕種.


第二種是土淺石頭地, 這種人對神的道還有一些正面的反應, 表現出很有興趣, 而且心中真的歡喜領受, 但沒有維持太久, 當環境出現困難時, 馬上就會作出將信仰放在次要位子的決定. 太陽一出來就見光死, 耶穌用日頭代表患難, 陽光原本是對植物生長是有益處的, 怎麼變成有害的呢? 哥林多後書說: 我們受患難哩, 是為叫你們得安慰 . 患難在人生當中本來就是有益的, 只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深度來經歷生命中的患難, 在患難中, 要忍耐得夠久, 患難才會變成養分. 有些人聽道聽了很久, 但是忽略了札根的動作, 所以根基不深, 碰到患難就跌倒離開神. 過去所聽的道變成毫無用處. 聖經形容: 土既不深, 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我們中間有不少人喜歡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 卻不喜歡查經, 因為查經要花很多時間, 又很沉悶, 平常沒事一切太平, 但一碰到困難或迷惑就沒法應付, 零零落落的神的話不足以讓他面對困難, 參加教會好像參加俱樂部, 在北美就有很多華人想要擠入中產階級, 就參加了華人教會, 因大部分的華人教會都是高知識分子組成, 也是最容易進入中產階級的管道.


第三種是在荊棘裡. 主耶穌用荊棘來比喻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 世上的思慮可以是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 會憂慮的人什麼事都可以憂慮, 錢財? 身體? 工作? 家庭? 馬太福音說: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 喝甚麼, 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天上的飛鳥, 也不種, 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哩! 其實我們也很容易落入荊棘堆中, 真的很多事情會讓我們擔憂, 我們工作一忙, 就會停止聚會. 有一次徵試的口試在星期天, 有一位新老師因為要參加東海教會的主日崇拜而要求停止口試一小時半, 我們這些老基督徒都很不好意思, 碰到這種情形我們就會自動向上帝請假, 而那位新老師給了我們當頭棒喝, 讓我們非常羞慚. 還有一位教會的朋友因為升官而在聚會分享時痛哭流涕, 因為他就得工作到晚上九點才能下班, 星期六日都得到學校進修管理課程,就不能參加主日與週間的聚會與帶門徒而悲傷, 一般人會因為被公司器重而興奮不己, 基督徒反而因失去服事的機會而傷心.
以前天主教就用隔離的方式來逃避世上的思慮, 蓋了很多修道院, 讓人躲到裡面去避開這些試探, 這樣的隔離, 隔得了一時, 隔不了一世, 荊棘不能用隔離的, 要大力剷除.


第四種就是好土, 是指聽道聽得明白的人, 這種人能夠結果, 而且是倍數結果. 這代表我們能帶人信耶穌, 栽培人成為門徒.
耶穌在講撒種的比喻時, 用這麼多的話來分析解釋這幾種土壤, 祂的目的是什麼? 他希望門徒聽清楚, 有反應, 可以檢視自己是那一種土壤, 而我有沒預備好自己的土壤, 準備讓神的種子發芽長大? 這四個階段, 可能是我們與主關係的過程階段, 也有可能是我們一輩子的寫照. 但重點是聽, 我們有專心聽嗎? 有聽明白嗎? 有心神領會了嗎?


而耶穌的心聲就是: 好土何處尋?
農夫盼好土, 這的確是每一位農夫的心聲, 聰明的農夫一定要先從土壤下手, 沒有好土, 他的工就白作了.
主耶穌所說的第四種土是好土, 不管黑土白土到大度山的紅土, 能結果實的就是好土, 能結果實的好土屬靈意義是指: 聽道能明白的人, 而聽道明白的具體表現就是結果實.
好土能結果實, 壞土不能結果實, 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最容易看出來的差別就是好土軟, 壞土硬, 因為好土很軟, 所以根才可以札得深, 根札得深是能結果實的條件. 這軟硬之差同樣表現在人心, 心裡柔軟的人比較容易謙卑在神的話面前, 神的話比較容易在他的心中札根, 心硬則反之.


那麼, 壞土能不能變成好土呢? 能否土質改良呢?
蓋房子的土質改良和耕種的土質改良是相反的, 蓋房子的土質改良是把軟的土變硬, 而耕種的土質改良反而是要把硬的土變軟, 把土裡面妨礙生長的東西除去, 成為鬆軟的好土. 現在農耕的技術很發達, 很多以前不能耕種的地方現在都可以耕種了. 農夫盼好土的意思就是耶穌期盼人心對神話語的態度是柔軟的, 希望神的道能夠札進每個人的心裡越深越好. 不過土質改良和人心的改造有一個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土壤沒有自由意志, 人心卻有自由意志. 農夫要怎麼去改造土壤, 基本上土壤不會有意見, 但是每個人在自己內心改造上面有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那麼好土的特徵在人心裡面是什麼意思?
馬可福音4:20那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 又領受, 並且結實, 有三十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一百倍的.

1.哥林多後書6:8-10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2.在猶太人中彌賽亞與君主,救世主同義,每當猶太人受到本族或異族的統治者的壓迫和欺淩,生活痛苦無法忍受時,就會有一位猶太人宣佈自己就是眾所期待的彌賽亞,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眾相信,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救世主馬上就要降臨了,但該運動從人的角度來看都失敗了,包括耶穌案例.
3.馬可福音3:14-15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馬太福音10:1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
4.普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農作物耕種方式,也就是傳統農法.
5.哥林多後書1:5-6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哩,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哩,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6.馬太福音6:25-29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哩!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