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30日 星期一

中興新村的徬徨


參加了中興新村當地愛村人士與公視「我們的島」所合辦,由陳樂人導演導覽的中興新村建築巡禮後,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翻回三十年前的教科書尋找花園城市的資料,印象中霍華德的花園城市理論是結構很清楚的擴散性區域使用分區,包括了農工商行政文教及住宅區的區位劃分,透過緣帶做爲區隔,形成清楚的配置圖騰。然而從一整天騎著單車作微觀的過程中,我不容易感覺出花園城市的分區架構與層次,只有低密度的建築與綠地有着親密的連結關係而已,這在居住密度很高、住商不分的台灣當然視為特別,但在歐美很多低密度的住宅區也都是如此,甚至我在馬來西亞的家,也是最一般平民住宅的一樓排屋(low house)配置也是如此,也就是台灣所謂的連棟住宅。除簇群配置、前後綠地、囊底路、住商分離等花園城市理論中的設計概念外,道路系統、使用分區、串連的步道綠帶等均沒能感受到其系統性,當然在光明里五百戶的配置可以看到較清楚的結構層次,但整體的中興新村城鎮架構是模糊的。

在省府變國家後,中興新村突然在歷史中退埸,它不再具備行政中心的角色後,第一件發生的事就是人口外遷,兩千四百多戶的公家住宅在精省了十四年後只剩下一半還有人居住。接下來就是一堆空屋與閒置的公共空間,不只浪費資源,也會形成治安問題,因為都是公家宿舍,居住者在搬遷過程中製造了大量垃圾,而損壞的建築沒人維修,現在已是千瘡百孔,再過十年,當這一代的都淍零,中興新村不就成為廢城?


所以一群在地的有知人士開始計劃要保存中興新村,而當政府介入要植入新的空間形態與使用機能不符合在地者保存中興新村的期盼或對政府的介入政策有疑慮時,救濟於是展開,所以就有了申請世界遺產的計劃,以此來提醒政府要重視中興新村的價值不僅是土地開發與產值,而是文化與歷史,因此有心人士開始收集整理中興新村的各種資料,期以保存硬體的中興新村。


花園城市的理論是建構一個符合居住的城鎮,不管是農工都可以在一個合理距離與綠化品質中工作與居住,也可以解決大家往都市過度集中的問題。所以一個城鎮,或是花園城市,是因人的居住與使用,城鎮的活力才會彰顯出來,若只是保存建築,那只是一個博物館,週末才有人來瞻仰。想想看中興新村變成一個大博物館是多麼可怕的事,因為範圍太大、建築空間也太多了。所以中興新村重要的不應只是硬體設施與建築,而是建築與建築之間所留出來的鄰里空間,這與東海大學的空間配置很類似 1,其實東海大學很多建構概念和建築形式與中興新村很像,這再另文討論。而中興新村的五十多種住宅型式所構劃出來的鄰里空間,是台灣常期被房地產所左右的住宅文化所怱略的,房地產看重的是坪效與型式,所以導致錯誤的價值觀,所謂好的房子是大面積與高級建材以及淸楚的社會階級,這與我們在教housing時是全然不同的,住宅建築除了合理居住空間外,還要強調人際互動、鄰里關係,文化表現與社會意義,這些教學所討論的空間理論都在中興新村出現了,但這不能只有硬體,而人是最要的因素,空間因人的介入才顯得精彩有價值。


所以要解決中興新村的問題,當務之急是要將人找回來。中科高等研究園區進來,除了強調會引進200家廠商,帶來13,000個就業機會,提供11,000人遷入居住,而現在的公共設施與兩千多戶住宅顯然不敷使用,這期間將會有多少的房舍被拆除? 因為高科技需要的是大面積的廠房,對原本碎化的住宅空間與綠化是完全不一樣的格局概念;而會有多少的過客(外勞)與污染? 高科技需要大量的水電消耗,外勞會帶來治安的隱憂,化學廢料的排放會破壞微氣侯,增加二氧化碳,提高環境溫度……而這群高科技人士是否認同花園城市的概念,還是只是一群將農地變成豪宅、莫視土地倫理的投資客?


詹宏志先生的「新村如何成為古都」為中興新村下了一個註解:它不同於眷村,它不是軍隊的文化,而是公務員的文化,他們大部分也不是有權有勢的人,不過是在官僚體制基層討生活的人,他們有著各省份的故事,在那個戰亂流離的時代,這是他們僅有的選擇2 。這就是生活,剛巧有一個專門為他們設計的城鎮,也專門為這一群曾流離失所、來自不同地方的人而設計的鄰里空間,在這裡他們一同生活,族群融合,重新編寫大時代故事的續集。

所以要如何將缺席的空間填上人口,再由這群新移民繼續編寫大時代故事的完結篇? 鄰近中興新村的大都會台中市也不像台北一樣擁擠到需要附近城鎮來疏散人口,但以台中到中興新村的二高車程只需三十分鐘,相信會有一群人願意移居至此。政府只需確立政策,將空屋重新分割,太小的可以兩戶變一户,上下不同單位的變成透天,適合現代中產階級的面積。在所有權屬上,可以獨立買賣產權過戶、設定地上使用權或租賃,再將改建規則詳定淸楚,有基本的改建藍圖,將改建責任交給新的使用者去執行,只要價格合理,管理得當,相信能在最少的公款上完成中興新村的改造,搞不好還能造就出一些像日劇全能住宅改造王的專家達人。保存外觀與鄰里公共空間,像歐洲很多古建築將現代化設備置入舊空間中,讓破落的房子得到新生命。而陳樂人導演所強調的聚落保存,雖然在他的記錄片中都只介紹房子,但言語行中,不難理解到陳導演是在談房子裡的故事,怎麼樣燒熱水、怎麼樣煮飯、上樓梯時會碰到誰,所以都是居民生活的點滴。若要像很多學者專家要完整的保存中興新村,我初步的想法是由新移民去攪動,而不是只從建築下手,因為建築沒有人,他只是個靜物,有人,有活動,有喜怒哀樂,有悲歡離合,建築才有生命,才有故事訴說。


原本的中興新村只是單純的文官行政空間與宿舍空間,不像花園城市的雛型包含了農工商區域,中科高等研究園區的200家廠商進入就打破了舊有的概念,而以中興新村發展至今來看,它不需要生產,鄰近已經有南岡和竹山工業區了,他只需要住商,一個單純的生活圈,既使商業也只是滿足基本生活所需的服務業與零售業,讓中興新村保持著原有的慢調生活步驟,親切的鄰里尺度,底調的建築型式,豐富的人際互動。


在一天的走馬看花中,中興新村的房子因當時趕着搬遷,加上國民政府遷台不久,百廢待舉,經費有限下,大部分建築的施工品質都不堪理想,有些設計也大有問題,有趣卻不實用、公共面積過大、材料粗糙等,有些則已不符現代居住要求(每年國民所得民國40年的154美元到99年的16471美元,我們的生活空間需求已提高很多),加上年久失修,是否需全面保存還需要討論與研究。有學者說中興新村是公家宿舍的大本營,但也只是大本營,很多公家眷舍建築形式在此並沒有出現。

中興新村見證了台灣近代史上的人口大遷移,也是台灣少有的有計劃性規劃的城鎮,除了生活空間,也是當時的政治中心,有其一定的歴史價值,如何保存,怎保存則一定會有不同意見,但事實上現在的台灣早已不是過去的台灣,台灣現在要再弄一個中興新村幾乎不太可能 (雖然最近二十年馬來西亞與緬甸分別在首都其他地方另立中央行政中心),雖是威權政治的產物,但也確實記錄著一件曾經偉大過的事實。

現在的生活方式是工作與生活分開,這與過去花園城市規劃理念不盡相同,反而中興新村的原本設計是可以符合現代的需求,所以當短程通勤可以換取一個舒適的生活環境是值得的。中興新村剛巧可以成功扮演這份純住宅的角色。

1東海大學校園設計築師陳其寬曾說過東海之美是校園中的虛空間。彭康健,東海大學校園規劃的人文省思,雅歌,1996。
2詹宏志。新村如何成為古都,台灣壹週刊417-419期,2009.05-07。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