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7日 星期五

盡諸般的義


盡諸般的義
        當下,耶穌從加利利來到約但河,見了約翰,要受他的洗。約翰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15耶穌回答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於是約翰許了他。耶穌受了洗,隨即從水裏上來;天忽然為他開了,他就看見神的靈彷彿鴿子降下,落在他身上。從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馬太福音3:13-17

        和合聖經修訂版:馬太福音3:15耶穌回答他:暫且這樣做吧,因為我們理當這樣履行全部的義。於是約翰就依了他。(「義」或譯「禮」)。耶穌接受洗禮是盡諸般的義,白話一點就是:我們理當這樣履行全部的義務。也就是說我們在生活上因為我們的角色,有一些事情就得按規矩去做,也許沒有明文規定,或法律約束,像我是我家裡的一份子,我就得分攤家事,分攤責任,沒有家規規定,但心中有責任感。

       有些事是被法律規範的,到了18歲,就可以公投,20歲,就可以選舉,我們也可以不投票不選舉,也不會被罰,但我們有身為公民的角色,我們要盡到公民的責任,所以去投票了,雖然排隊等了很久。
        做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有很多義務,有些有法律規定,有些沒有,比如要守交通規定,這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在沒有人的時候,沒有監視攝影機的時候,我們會守交通規則嗎?有一次一位剛從德國回來的老師,我約了他一起用餐,我在餐廳等他,他來電說已經進入校園,但等了二十多分鐘才到,既使從東到西,也不過兩公里多,為什麼開車要開這麼久,這位新來的老師是東海畢業的,應該不會迷路吧?他的回答卻讓我印象深刻,他說學校限速30公里,他就以30公里車速前進。一個月後,同樣的餐廳等他,同樣電話說已經進入校園,但只要五分鐘就到了,他笑說他已入鄉隨俗。在德國,有些道路雖然沒有限速的要求,但只要進入學校、公園、商業區等範圍,大家就會慢下來。

       在台灣服兵役是男性公民的義務,以色列男女18歲都得服義務役,男性三年,女性兩年。新加坡國民服役也是一項公民義務,該制度強制所有年滿18歲的新加坡男性公民為國服役兩年。有一位到維也納當牧師的新加坡宣教師,兩個兒子年歲滿的時侯自動回到新加坡當兵,讓我非常的訝異,他們國家是怎麼樣訓練他們的國民這麼樣守法,反觀我有台灣的朋友想盡方法逃兵役,還有因此阿公阿嬤被限制出境的。提後2:4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那位新加坡牧師的兩位兒子當時都在維也納唸書,為了不將世務纏身休學回國當兵。
       有關交稅,耶穌也認為是一個公民必須要面對的義務,而且要誠實交稅。太22:15-21當時,法利賽人出去商議,怎樣就著耶穌的話陷害他,就打發他們的門徒,同希律黨的人去見耶穌,說:夫子,我們知道你是誠實人,並且誠誠實實傳神的道;甚麼人你都不徇情面,因為你不看人的外貌。請告訴我們,你的意見如何?納稅給該撒可以不可以?耶穌看出他們的惡意,就說:假冒為善的人哪,為甚麼試探我?拿一個上稅的錢給我看!他們就拿一個銀錢來給他。耶穌說:這像和這號是誰的?他們說:是該撒的。耶穌說:這樣,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耶穌要我們服從在上掌權的政府,雖然很多人希望他成為猶太人復國的革命家,但他沒有推翻政府,反而要大家配合政府的稅務政策。

       有一項調查,越進步的國家的公民越有公民意識,公民意識就是人民對於公民角色及其價值理想的自覺反映,包括公民對自身的社會地位、社會權利、社會責任和社會規範的感知與信念,以及由此而來的自律性。我在美國的弟弟要將自家的草坪變成混凝土地,因為他受不了星期一到星期五澆水養草星期六星期天除草的日子,混凝土車到達,工人在做模板時,對面鄰居帶著警察來關心,說要改變草皮需向市政府申請,不然要受罰,還要恢復原狀,自己的土地自己竟然沒法主張? 於是他採取消極方式,就不除草了,當雜草叢生時他收到市政府環保局的罰單,還提醒游泳池要清洗乾淨,若滋生蚊蟲又得吃罰單。美國很多社區不能在自己的花園裡曬衣服,只是因為不美觀影響瞻觀,真的是多管閒事。

       所以耶穌可以不可以不受洗? 因為他是救主,他理當可以省略這個受洗的程序。約翰也想要攔住他說:我當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這裏來嗎……但耶穌認為要尊重這個制度,也就是要盡到當基督徒的義務,所以他就欣然在約旦河受施洗約翰的洗,也為教會立下了清楚的入會規則,現在普世教會兩個重要的儀式就是洗禮與聖餐禮了。(註一)
   
        盡諸般的義除了上述的公民、社會、服役、交稅及信仰上,也同樣能用職場、學校、及家庭上。在聖經歌羅西書第三章提到家庭關係:你們作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這在主裏面是相宜的。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不可苦待她們。你們作兒女的,要凡事聽從父母,因為這是主所喜悅的。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惹兒女的氣,恐怕他們失了志氣(3:18-21)
       在職場上:你們作僕人的,要凡事聽從你們肉身的主人,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總要存心誠實敬畏主(3:22)。你們作主人的,要公公平平地待僕人,因為知道你們也有一位主在天上(4:1)
但以理和尼希米的老闆都是外邦的君王,但以理因為尼布甲尼撒王解夢當上總理,管理巴比倫全省及巴比倫的一切哲士。但以理工作態度非常好,但以理書6:4說他忠心辦事,毫無錯誤過失。
       而尼希米在波斯擔任亞達薛西王的酒政要位,必是皇帝的親信大臣,深得皇帝寵信。後來他要回耶路撒冷重修城牆,當時亞達薛西王還通知大河西的省長准許尼希米經過,直到猶大;還請管理王園林的亞薩給尼希米木料,作為營樓之門的橫樑和城牆與房屋使用。亞達薛西王也派了軍長和馬兵護送尼希米。後來尼希米作猶大地的省長,但他說:我與我弟兄都沒有吃省長的俸祿(尼希米書5:14)。但以理和尼希米不僅服務外邦老闆,還找機會為上帝作見證。他們的老闆個性古怪,像尼布甲尼撒王喜歡搞個人崇拜,建立偶像。但他們卻忠心工作,而且取得信任,被老闆器重。
       聖經歌羅西書3:23-25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裏必得著基業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那行不義的,必受不義的報應,主並不偏待人。

       我們成為基督徒,我們的義務是什麼? 我們在教會裡,成為教會的一份子,我們的權力義務又是什麼? 馬太福音六章耶穌講了著名的八福,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溫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承受地土…..91:14-16神說,因為他專心愛我,我就要搭救他;因為他知道我的名,我要把他安置在高處。他若求告我,我就應允他;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使他尊貴。我要使他足享長壽,將我的救恩顯明給他。這段詩篇提到一個基督徒可以得到很多很多的福氣:要搭救他要把他安置在高處….我就應允他….我要與他同在….使他尊貴….使他足享長壽….將救恩顯明給他…. 也是很多福氣,那我們要得到這些福氣需要做什麼? 專心愛我….知道我的名…..求告我…. 這就是我們基督徒的義務,容易做到嗎?馬太福音的八福都是人的品格:虛心的人、哀慟的人、溫柔的人…..。詩篇講的是對上帝的執著:專心愛我….知道我的名…..求告我,也就是對神要專心,知道我的名就是多讀聖經,求告就是禱告,也就是要專心讀經禱告,這是神要我們最基本的態度,也是基督徒的義務,我們每天都要花時間來達到,比如晨更,或分別出來的一段時間,專心讀經禱告。

        在教會裡,成為教會的一員,我們的義務是什麼? 也許每一間教會或教派都不太一樣,但一樣的就是主日要到教會做禮拜,要參加教會辦的造就課程,適合自己年歲及需要的活動,加入教會成為會員,配合教會宣教策略…..

盡諸般的義就是履行全部的義務:
1.為國家在上掌權的禱告,做合乎聖經教導的決策。
2.履行一個公民的責任與義務,奉公守法。
3.做好家庭角色的責任。
4.做好職業的工作的責任。
5.做好基督徒與教會角色的責任。
6.一個道德和行為上的規範的責任。
7.承擔社會問題,積極參與公益。

馬太福音5: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註一
:耶穌在出來傳道前,經歷了加教會的基本門檻,就是受洗。

2018年10月22日 星期一

我們要出類拔萃還是與眾不同

        馬太福音5:16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        
       我們都希望自己能出類拔萃,在班上名列前茅,在公司業績最好,在同行中職位最高,在家裡是最被寵愛,或最被家族尊重的一位。       在教會有屬靈的恩賜,很會服事,裡外都是恩典,因為聖經說在教外有好名聲…. 我們都希望如此,也一直努力為此禱告,但事實上是否如此?

       馬太福音5:16說:你們的光也當這樣照在人前,叫他們看見你們的好行為,便將榮耀歸給你們在天上的父。聖經告訴我們要將光照在人前,光是我們的好行為,好行為卻不一定是好成績、或好業績,當然好行為跟得救與否也沒有關係?但好行為可以讓旁邊的人愉悅,哥林多前書13章愛的箴言中都是好行為:不嫉妒、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好行為就是很有教養很有禮貌的人。     
  
       耶穌在挑選十二個門徒的標準是什麼? 他們每位都是出類拔萃? 其中最少有四位漁夫,約翰、雅各、彼得、安得烈,他們是最強的漁夫嗎? 聖經說他們出海不一定能補到魚,甚至整夜無功而返,在船上遇到風浪還會害怕喪命,這是什麼漁夫? 海就是漁夫的天地,船就是他們的家。他們竟然怕風浪? 他們晚上補魚,白天也應該很忙,他們要補網,要準備出海的工具與設備,要處理沒賣掉的魚,要做成一夜干? 他們好像也沒興趣拓展漁事業,開一家撒西米專賣店,或成立魚罐頭工廠,或蓋個漁市場,或弄個漁貨拍賣市場。那他們的興趣在那?
       他們好像對追求生命的意義比較有興趣,他們追隨施洗約翰,後來追隨耶穌,他們追求的不是在他們的專業-捕魚,所以在漁夫群中不是出類拔萃,卻是與眾不同。       
       一直到施洗約翰將他們轉介給耶穌,耶穌看到他們的潛力超過他們的履歷。耶穌看到他們付出了代價,馬可福音說:耶穌對西門和安得烈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耶穌又招呼雅各和約翰,他們就把父親西庇太和雇工人留在船上,跟從耶穌去了。這是耶穌要求我們的態度:你捨得嗎? 捨了事業,也捨了親情。          

       聖經提到很多人就是捨不得,年輕的官就是一列。他跑來問耶穌:「良善的夫子,我該作甚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年輕的官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聽見了就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年輕的官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足。意思是他捨不得,也就是不願意付出代價。這個年輕的官的履歷好不好? 少年得志,年輕當官,又有高尚道德:不姦淫,不殺人,不偷盜,不作假見證還孝敬父母,在現今的社會裡,他是出類拔萃,人生勝利者。為什麼耶穌給他這麼的挑戰? 好像很為難他呢? 耶穌給我們每人的挑戰都不一樣,但都是在我們每個人最敏感的神經裡。彼得這些漁夫是對家族事業繼承的挑戰,離開舒適圈吧! 年輕的官是財產,這是他好不容易才賺到的,卻要我放棄,強人所難。       
      耶穌選擇了與眾不同的門徒,幾乎是跌破大家的眼鏡,當時耶穌聲名大噪,他宣佈要選出他的重要幕僚,相信大家都很期待他能選出優秀的團隊,因為當時大家認為耶穌的團隊是要挑戰政府的黨外組織,一定是社會知名人士,有地位有學歷。沒想到耶穌卻選了一群不怎麼樣的人,也有人批評為烏合之眾。但耶穌看到的不是當下的他們,而是有了耶穌付於的新生命之後改變的他們,也就是將來的他們。也許當下他們都不怎麼樣,但他們卻與眾不同,像愛亂說話的彼得,他還三次不認主的見風轉舵主義者;還有脾氣暴躁的約翰,耶穌叫他雷子,還要求天上降火燒滅撒瑪利亞的村莊;疑心很重又個性軟弱的多馬、沒辦法處理耶穌交代五千個人吃飯的任務,他只好求救安得烈…. 這些人真的不是普通人,原本都是魯蛇,卻因認識耶穌成為勇腳,出類拔萃。
       
       彼得成為羅馬教會的第一位主教,也就是第一任梵蒂岡教宗、約翰寫了偉大的約翰福音、三本約翰書信及啟示錄,耶穌也將母親瑪利亞委託他照顧,從一個性情激烈的人轉化成充滿愛心的人。       
        Sir Ken Robinson的「讓天賦自由」一書中提到一位叫茱麗安.(Gillian Lynne)的小女孩故事:她小學時表現很糟,那是1934年的事,學校告訴給她母親說:我們認為茱麗安可能有學習障礙。她無法專心,她總是動來動去。就像我們常被說屁股長了針一樣,也就是現在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後來她母親帶她去看精神科醫生。醫生和母親討論完後,醫生告訴茱麗安,他需要私下和母親談談。於是他打開房間的收音機就走了出去。然後他與她的母親在隔壁的一間隔著玻璃的房間看著正在隨著收音機的音樂跳起舞來的茱麗安。醫生注意到她的身體柔軟,姿勢自然美麗,醫生轉向她母親說:茱麗安沒有病,她是個舞者,帶她去上舞蹈學校。她媽媽真的送她去學跳舞,她說當她走進舞蹈教室,裏面全是和她一樣的人,他們都無法端坐不動的人,這些人都是在舞動中思考的。於是她開始學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現代舞等等。她最後去應徵「英國皇家芭蕾舞團」的一個角色,她成為獨舞者,在皇家芭蕾舞團裡有個很傑出的職業舞者生涯。她最後成立了自己的舞蹈團,認識歌舞劇大師韋伯。她為歷史上最受歡迎的幾齣歌舞劇編舞,像「貓」和「歌劇魅影」。87歲時,她在2014年獲得「大英帝國勳章」。她娛樂了數以百萬的觀眾,在今年71日過世。當時若換成另外一個醫生,可能會叫她吃藥,叫她安靜下來。       
       美國一位剛畢業的大學生去一家汽車公司應聘面試,他發現一同去應聘的幾個人都比他學歷高,他排在最後一位,在等待的過程,他看到其他人的態度與能力表現都很好,他對自己已經沒有信心也不抱希望了。當輪到他走進董事長辦公室時,發現門口地上有一張紙,他很自然的撿了起來,看了看,原來是一張廢紙,就順手把它扔進了牆角垃圾簍裡。這一切過程董事長都看在眼裡。他進到董事長辦公室,就說:「我是來應聘的亨利.福特。」董事長就發出了邀請:「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經被我們錄用了。」福特那個不經意的動作撿起一張廢紙,丟到垃圾簍裡,帶給他輝煌的一生,最後公司名字也改為福特。生活中一些很不起眼的小事或細節,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素質,看出他做人做事的態度。而這會對我們的一生產生巨大的影響。所以不要忽視平時的身邊的小事!當時的福特與眾不同,後來卻是出類拔萃。      
       我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建築師公司上班,當時一星期工作五天半,也就是星期六上午半天。早上八點半上班,工作到十一點就開始清潔環境,除了自己的工作空間要整理,也要清潔公共空間,像會客、會議室、圖書室、材料間、門窗、廁所等,每人可以選擇自己要做的公共空間。但有一個地方一直都沒人填,就是廁所。於是我就每星期六都掃廁所,因為要沖水,會弄濕衣服,所以要帶衣服去換。這對我只是一個習慣性的態度,因為在家裡每天也要洗廁所丟垃圾,是很自然的事。但老闆卻注意到這不經意的行為,就交給我很多重要的案子,我也不負所托,替公司拿到不少案子,也為公司拿了不少獎項。當時暑假有一個月的工作營,我就帶著不行就辭職的必死態度向公司請假,卻意外獲準假期,接著發現薪水照發。後來與老闆成為好朋友,請他到家裡吃過好多次飯,也向他傳福音,雖然到現在他還沒信主。而我在這裡工作了十年,接著自己開業十年,回學校教書二十年,現在我們仍是好朋友。最近還特別請他協助學校新建的新體育館當評審。       
       我們對工作的態度如何? 根據各家人力銀行統計,歸納的結果大概就是:溝通、合作與品格。聖經裡歸納的更簡潔:愛神愛人。      
       東海大學最近十年在推廣博雅教育,重點就是彌補專業教育沒有強化的人格訓練。書院學生必須接受多元知識的課程,也要學習品格、溝通及團隊合作,還有體能與耐力的操練。同學畢業後就業,發現很容易在職場上被看到這些特質,所以有不少同學很快的升任主管和店長。而且不會常換工作,我的經驗也是如此,既使要走,也學會了才走,那可能是好幾年的事了。       
       創世記二15耶和華神將那人安置在伊甸園,使他修理看守….. 這是聖經中的工作神學,我們工作,是為我們的創造主做工,而我們是按照祂的形像造的,為反映祂的榮美。 即使在完美的世界中,人依然要工作。工作是上帝的禮物,而非咒詛。       
       歌羅西三22-24保羅說:無論作什麼,都要從心裡作,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因你們知道從主那裡,必得著基督為賞賜,你們所事奉的,乃是主基督。所以我們不只將事情做完,還要將事情做好。      
       馬太福音廿五21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這也是重要的提醒,小事上要忠心,才有大事做。       
       台大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的河馬教授張文亮說:成功不是不好,而是個機會,為主發光;失敗也不是壞,而是機會,學習謙卑。在失敗裡學的,永遠比成功多。我們在成功的時候,得意時候,所犯的錯,常比失敗時來得大。當一個人自認成功的時候,可能是已經失敗。自認失敗的時候,可能是已踏上升為高的起步,成功與失敗,都不是自己訂的,是上帝說的才算。      
     「先別急著吃棉花糖」一書中說:為什麼有的人成功 (樂業、愉快),有的人失敗(債務、埋怨)? 他相信,成功與失敗的差別,並不光是努力工作的程度或是夠不夠聰明,而在於擁有「延遲享樂」的本事。這是史丹佛大學一個歷經三十多年的實驗。這個實驗把小孩子單獨留在房間裡,給他們一人一塊棉花糖,讓他們選擇是要馬上吃掉棉花糖,還是等十五分鐘就可以再多一塊棉花糖當獎賞。研究人員發現,能夠等待獎賞的小孩,長大以後,全都比那些馬上吃掉棉花糖的小孩成功。      
        哈佛大學克里斯汀生教授「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每個人要找到人生的目的,過程中需思考要拿甚麼尺度來衡量我們的人生;我們往往在人生下半場才會體會哪些是重要的。從我年過半百,只有兩事最重要:與神同在及與健康同在。       
       要出類拔萃還是與眾不同? 其實你在上帝的眼中是唯一的一個,當然就是與眾不同。但若你將自己交給上帝,衪就成為你的主人,你要相信上帝最在意的就是你,我們是祂用重價買回來的,祂會讓你知道自己就是天使,祂會讓你出類拔萃。

2018年8月11日 星期六

我這樣過了一生



我這樣過了一生
腓立比書三12這不是說我已經得着了, 已經完全了; 我乃是竭力追求, 或者可以得着基督耶穌所以得着我的。

    去年的父親節我談了我父親的一生,在那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年代,能選擇的人生不多,能存活下來就已經不簡單了。所以安居樂業就是他的首選,他只做過兩份工作,而且也是相關聯的,當時從出版社被常有業務往來的廣告公司挖角,結果他選擇了廣告設計當他的一生的志業。

    他討了個老婆,生了五個孩子,一輩子專心在他的工作,也忠心在他的家庭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看電影,我們最常做的家庭活動就是遊車河,吃飽飯之後大家擠在一部車子兜風去。
    父親為什麼要選擇這麼安全的一生,看不到冒險的精神。後來才知道他在婚前被政府誤認為是異議份子,甚至是馬來西亞共產黨成員而被關,出來後他就很少言語,沉默寡言。我的一位唐哥也因當時的政局變動而失蹤,伯母也一生走不出憂鬱症的折磨。

    我們每一位是否都要為自己的一生負責? 很多時候我們生不逢時,天災人禍、戰爭、亂世.... ,我們也不能選擇自己出身的家庭。我因為出身貧寒而認為上帝不公平,因此憤世嫉俗。我因為出身名門而感謝上帝,因此可以才奮鬥三十年。我們究竟如何來看待我們的一生?

    有一部得到金馬獎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改編劇本獎的電影-我這樣過了一生,描述一位從大陸來台灣的女生桂美。在表親的介紹下,嫁給育有三個孩子的永年。結婚後,桂美發現了永年好賭成性,永年還因此被解雇。桂美生下雙胞胎之後,面對困難的家計,開始做起家庭手工,也積極尋找可能的機會,於是找到去日本幫傭的工作,永年也一起過去。努力工作,存了些錢,兩人回到台灣,用上海霞飛路之名,如願在台北開了「霞飛之家」餐廳,原本以為可以安心過日子,沒想到永年外遇、大女兒未婚懷孕等問題接二連三的發生,桂美默默地承擔下這些壓力,繼續負起家計的責任。隨著孩子的長大成人,先生回到身邊,自己卻得到癌症。她白手創立的餐廳「霞飛之家」竟也成了子女媳婿爭分一杯羹的財產...。整個故事從桂美二十幾歲一直到五十四歲,因癌症去世,前後二十五年之久。這部電影那麼叫好叫座是因為女主角桂美肯定了女性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她把一個家庭治理好,也代表了台灣當時社會經濟的成長,從無到有,從貧困到富庶。但她卻在苦盡甘來,還沒開始過好日子的時候就得到癌症,她感嘆生命無常,勞勞碌碌過了一生。詩篇90:10-11…..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歎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

    台灣從五十年代的農業社會步入八十年代工商社會的演進過程。桂美這種以丈夫為中心,以家庭為重的觀念,也是華人婦女傳統社會的生活準則。桂美與傳統婦女所不同的是,她生活在由農業社會轉向工商社會的台灣,不再像前輩默然承受「三從四德」的束縛,雖然生活有過困頓,也不屈服命運擺佈,從不逆來順受,桂美一方面要勤儉持家,一方面要相夫教子。她除了憑自己勞力打工,更在家庭中替代丈夫負擔起養家的重責,表現了華人婦女面對許多困難環境下所散發出的堅毅精神和頑強的生命力。

    從父親到母親,不管男與女,我們都要面對自己的一生,聖經箴言31章才德的婦人記載著十全十美的女子:才德的婦人誰能得著呢? 她的價值遠勝過珍珠。她丈夫心裏倚靠她,必不缺少利益;她一生使丈夫有益無損….. 她的丈夫只需在城門口與長老同坐,丈夫的工作是公共性的,坐在城門口就是掌權的表示,就是長老級的,好像現在的鄰里長,是治理公共性事務的重要人物。家裡所有衣食住行都要妻子張羅,讓人非常的羨慕。
   
    聖經也有很多選擇的例子,彼得原本是個漁夫,有不錯的家族企業,有自己的船與雇工,也有一門補魚的技術,在當地魚貨市場有不錯的聲譽。首先是由弟弟安得烈介紹,說遇見彌賽亞了。於是兄弟倆就跟隨了耶穌,後來被選作門徒,彼得也從一位漁夫變成一位宗教家,從水中走上陸地,後來成為梵蒂岡第一位教皇。若彼得當時不做這個抉擇,他覺得當漁夫也可以傳福音,在漁船上貼滿基督教的標示,在賣魚的市場上也順道來場佈道會,甚至開一間生魚片專賣店,來吃撒西米的每人送一本聖經,每星期天買一送一大特價。他還可以成立基督牌魚罐頭公司,罐上都貼上經節或四律或福音橋等傳福音資料,而且每賣十罐送一罐的相對價錢捐給教會….    
兩千年過後,有誰會記得這位魚罐頭大亨? 或這位撒西米師父? 他的影響力會像門徒彼得一樣無遠弗屆? 能夠兩千年來影響無數人的生命?

    彼得選擇了一個相對困難的決定,他只是個漁夫,他的工作只要找到魚場,技術性的撒網,收網時如何讓魚不受傷,有好的賣相,接下來就是讓沒賣掉的魚風乾做成一夜干,他要觀察風向,控制鹽酸,把握時間….. 。但彼得跟隨耶穌後,成為門徒,工作性質完全不一樣,原本沒有讀書習慣的得培養讀書精神,找出書中顏如玉,每天讀經禱告,還要訓練傳福音的技巧。以前靠手補魚,現在得靠嘴巴將真理講出來,而且要有條理,讓人心中感動而接受主耶穌的救恩。過去是開船出海,現在是靠腳行走;之前重點是魚,現在是人,馬太福音四20耶穌對他們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他們就立刻捨了網,跟從了他。對彼得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改變,等於是轉行了,雖然他從小在猶太教會堂長大,對聖經及宗教儀式不陌生,但要成為工作,還是有很大的認知距離。

    從剛剛所列出來漁夫每天的工作,彼得是非常忙碌的,他在出海前還要補破網,準備工具,冰箱補冰,觀看海向,因為加利利海在地勢低窪的盆谷中,群山環抱,經常突然發生強烈的風暴,門徒在渡海中也曾經遇到多次的風浪。所以彼得帶職事奉,那還有時間傳福音?
   
    保羅跟彼得又完全不一樣,保羅在宣教初期是不折不扣的帶職事奉。他不僅在猶太人中賣帳,也將帳賣到其他地方。三次的佈道旅行,看到保羅因為帳篷生意在哥林多結識了從義大利來的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妻。聖經使徒行傳說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
    保羅每到了一個城市,就會參加當地的紡織公會,為自己的業務拉一拉、舖一舖。保羅也會到當地的猶太人會堂聚會,在腓立比沒有發現猶太會堂,卻在河邊遇上一群敬虔的婦女, 因此認識了賣紫色布的婦人呂底亞,這種紫色染料非常罕有,與保羅所賣的安哥拉羊毛帳篷同樣都是高級貨,只有貴族或較為富有的人才有能力負擔,保羅也帶他們全家信主並領了洗,於是呂底亞請保羅住到他們家去住。保羅從年青時就開始學習以哥拉羊毛織造帳篷的技藝,這個手藝可能是家族傳承的。在他開始傳道時,他仍然以這門手藝來賺錢養活自己,也因為他這門手藝,讓他可以在地中海區旅行傳教,生活不致匱乏。
    從保羅的書信看到他經常強調自己辛苦勞碌,晝夜作工(帖前二9),以維持生計。所以製造帳棚是保羅的主要職業,他同時製造帳棚與傳福音,就是一方面製造帳棚,自力更生,另一方面全力宣教。製造帳棚是一門辛苦的手工行業,不像現在都是機械代工,甚至電腦控制織法及圖案。

    當時市場對帳棚的需求量不少,當時的帳棚就像是現在的房子,是生活必需品,在遊牧民族是重要的,所以在中東地區應該是不錯的生意,但到了歐洲以農業為主的地區將很不容易經營。

    保羅的工作內容是編織帳棚,傳遞手藝給學徒,售賣製成品給顧客,並且與願意駐足下來的路人閒話家常,也趁機向他們傳福音。雖然編織帳棚是保羅的主要職業,且佔用了他日常生活大部分時間,但使徒行傳記載保羅三次宣教之旅過程中,所到之處幾乎都從事帳棚工作。所以對保羅而言,織帳篷為的不是在傳道之餘求溫飽,而是完成傳福音使命的最佳策略。

    彼得與保羅在服事過程中有同工過,彼得帶著老婆,保羅帶著一群同工,不管他們之間有沒有衝突,但當他們做了決定,就全力以赴,將上帝所託付的工作盡力完成。馬太福音廿二36-39  有一個律法師問耶穌:夫子,律法上的誡命,哪一條是最大的呢? 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倣,就是要愛人如己。

    盡心,盡性,盡意一共三個盡,可見上帝要我們盡最大的力量去完成祂要我們完成的工作:愛神和愛人。

    現在所唸的科系是不是上帝的意思? 現在的工作是不是上帝的旨意? 現在交往的男() 朋友是不是上帝的安排? 現在的家庭,討的老婆、嫁的老公是不是上帝的旨意? 為什麼那麼多問題? 要生多少個孩子是上帝所喜悅的? …..

    為什麼? 為什麼? 為什麼?
    相信上帝會覺得很煩。現在不是摩西時代,上帝不會親自對你說話,也不是耶穌時代,耶穌已回到天國去,你沒法與耶穌面對面,現在是聖靈時代,上帝的靈會跟你說話,你要學會聆聽上帝的聲音,你要學會感受到上帝會讓你的心靈有平安。但我們的生活太忙碌太吵雜,我們聽不到上帝的聲音。就像在台灣西岸看不到銀河,因為光害太利害。但你到了山上、離島…..銀河好好的掛在天空上。
   
    我們有沒有盡心盡性盡意去將書讀好,扮演好學生的角色? 我有沒有專心在我的工作上? 有沒有摸魚? 有沒有將被交待的事情做完,甚至要高標準的做好。我要求學生寫完成專案的心得,就有學生兩行交差了事,但也有學生圖文並茂裝訂成冊交過來。我要去見某個高官,只要組長替我安排好時間及交通工具就好了。但有些組長會替我影印好所有相關資料,還有東海鮮乳加優酪乳當作禮物,還提醒我要記得按錄音筆,錄音筆就在我的西裝左邊口袋。

    在家庭裡有沒有對他或她忠心? 我有沒有花時間在家庭上? 有沒有陪另一半散步、聊天、吃飯、看電影、旅行…. ,有沒陪孩子? 最近孩子的狀況我了解嗎? 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五16 - 18:「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裏向你們所定的旨意。

    我們要為所擁有的感恩,將落在我身上的事情盡心竭力,上帝會在這些事上加上祝福。也許並不是很有前途的科系、理想的工作、經常吵架的冤家情侶、不是富足的家庭…. 但你要為此感恩,也要知足。將現在的責任努力做好。你可以向上帝求更好的職業,更好的家庭情況,但不能求換一個更好的家庭。如果我們不努力,沒有盡心盡性盡意去做,上帝會抽回對我們的祝福。也就是說原本認為是上帝旨意得到的專業、工作、家庭…. 因為我不努力,我不好好的經營,因為是上帝的工,上帝會負責任的,我就可以便宜行事,清菜蘿蔔,那上帝會收回祂的旨意。

    提摩太前書六8「只要有衣有食,就當知足。」不是要我們沒有戰鬥力,而是為目前的狀況感恩知足。
    人在最小的事上忠心,在大事上也忠心;在最小的事上不義,在大事上也不義。倘若你們在不義的錢財上不忠心,誰還把那真實的錢財託付你們呢? 倘若你們在別人的東西上不忠心,誰還把你們自己的東西給你們呢?路加福音16:10-12

    保羅說:「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我知道怎樣處卑賤,也知道怎樣處豐富,或飽足,或飢餓,或有餘,或缺乏,隨事隨在,我都得了祕訣。我靠著那加給我力量的,凡事都能作」(腓立比書四11-13)


2018年6月9日 星期六

2018秋季 畢業祝福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這是聖經詩篇第一篇的二三節經文,提醒我們在追求真理時,就會像在溪邊的樹,因為在肥沃的土地上,所以成長得茂盛,讓人乘涼,還會結果子,供應食物。東海就如一塊充滿養分的沃土,四年的時間應該可以讓我們得以紮根穩固,樹幹健壯,畢業後就是開花散葉,結果纍纍的時候了。若是覺得有些枯竭了,歡迎回來東海,讓東海的養分持續滋潤,東海將是我們一生的祝福。

四加四十的祝福

       詩篇1:2-3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最近是畢業季節,特別是當老師的,六月送走一批,九月又要迎接新的一批,每年送往迎來,四年的時間,這些學生學到什麼?現在的大學已走向專業化,大部分的學生選擇了想要一輩子可以養活自己的科系,當然在台灣不是每個人能夠如願選到自己所喜歡的科系,成績大概就決定了你所要唸的。大部分的人都是聽天由命,只有少數人會奮發圖式,明年重考,使命不達,絕不罷休

    重點是我們期望用四年來預備接下來四十年的工作,從25歲到65歲的工作年齡,就是以大學所學為基礎,我們可以用一個形容詞來陳現:四加四十 (4+40) 。也就是你用四年時間學習與裝備,接著你就靠這四年所學的用四十年,這種投資很值得,從時間看只需付百分之十的投資,財政部在2016年公布的「各年齡平均薪資」算出「台灣人一輩子不吃、不喝、不消費,平均能存到1803萬。若以私立大學一年學費十萬計算,投資四年40萬,回收1803萬,平均一年45萬,數目不多,卻有45倍的收入,看在來非常值得。所以大家都願意讀大學,因為投資報酬率很高,而且除了賺到45倍的投資外,對自身的學歷、品格、知識及信心上都能提升。雖然社會上常在討論是否每個人都得唸大學,但現在大學都在扮演專業訓練的角色,建築系就是培養建築師,國貿系就是訓練外貿人材,音樂系就是培養音樂家…. 高等教育的衡量標準是技能獲取和就業安置。不再是要培養更好的公民,讓他們去領略浩瀚的歷史和各種多樣的文明,分辨事非,知書達理。

    台灣國人平均壽命為80歲,其中男性77歲、女性83歲。也就是說65歲退休後還有十五年的生命,我們扣掉工作之後的日子我們要怎樣過?我們從那裡獲得知識與方法來過這最後的十五年?大部分的人都不會在60左右開始去上關於老人生活的課。我們只會針對工作做職業訓練,我們卻不會對生命中三個重要的階段做事先訓練,就是當人丈夫或妻子、當人父親或母親、生命最後階段的生活。這三個階段非常的重要,因為沒有人可以取代我們的角色與替我們過這三階段的任何的一段生命。我們也可以經常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很多家庭問題發生,家暴虐童,台灣離婚率世界第四亞洲第二,2017年結婚14萬對,但離婚有5萬對,達百分之36。所以家庭這種社會最小的,也是最重要組織結構,穩定社會風氣與秩序的單位開始瓦解。

    反而我們花最多時間接受的教育訓練與工作,是最容易被取代的,而且是很多人可以取代我們,並且做的比我們更好。也許要生命走到一大半才能體會出來,我們也會說社會的結構就是如此。我們沒有被告知,政府又沒有特別設計針對這三個階段的提醒與安排,大家都只是得走且走,碰到問題才來解決。當然有上過課有受過訓練就不一定沒問題,只是有職前訓練,總是比較安心。

    聖經傳道書12:12….讀書多,身體疲倦。
    若要我們繼續學習,真的會疲倦,也不一定有什麼好的效果,我們只要好好的讀一本書就好,就是聖經。聖經究竟是什麼樣的書?

    箴言2:6因為耶和華賜人智慧,知識和聰明都由他口而出。
    所以要認識耶和華就是要從聖經上面去認識,所以讀聖經,就可以得到知識和智慧,這些知識跟智慧包含的範圍非常的廣,日常生活所需在聖經裡面都可以找到原則,就好比是一本人生說明書。我們買東西,特別是電子產品,都會附帶一本使用說明書,那我們的人生說明書在那裡?就是上帝早就為我們預備好的聖經,可是我們卻沒有習慣去閱讀,所以碰到困難就不曉得如何解決。所以好好讀聖經就是了解上帝在我們生命中的作為是什麼?

    剛剛所說到人生的三個重要的階段,結婚、生子與退休後的生活,聖經裡面有很多的地方都在陳述這方面的教導。比如說做丈夫的愛妻子,作妻子的要順服丈夫,做父親的要管教孩子,作孩子要孝順父母;詩篇92:14鼓勵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詩篇71:18我到年老髮白的時候,求你不要離棄我;等我將你的能力指示下代,將你的大能指示後世的人…. 。所以不管你在生命那個階段,聖經中都有使用原則。

    除此之外,聖經還有很多其他的教導和原則,對人類的科學、教育、文學、法律、經濟等領域都有著不同的描述。比如說在經濟上提到說要按公義行事,不可作保,按正直而行…..不可偷盜......不可貪戀人的房屋…. 聖經中有許多人生哲理,讓人從中找著有意義的人生,給人指出了人生的方向。

     聖經是人類歷史中,銷售量最多的一本書;聖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一本著作,最早的約伯記成書在4000多年前;聖經是世界上最多作者所寫成的一本書,作者多達40多位,卻也是同一本書;聖經是世界上成書地點最多,成書環境跨度最大的一本書,有的著作於在皇宮內,有的著作於監獄裡。有的是寫在戰爭時期,有的寫在太平盛世,有的是寫在極具悲慘的人生低谷,有的是寫在人生美滿的喜樂時期;聖經是世界上翻譯成語言版本最多的一本書,翻譯語言達二千多種;聖經是世界上普及性最高的一本書,君王、漁夫、醫生、農民、小孩、成人等等都合適閱讀;聖經是世界上涉及層面最廣的一本書,無論是文學,還是哲學,或是科學,心理學,藝術,政治,醫學,歷史,道德,自然,生物,物理,法律,考古等等。
     有一次聚會後要開車送一位老人家回家,他拄著拐杖,想到剛剛的聚會,忍不住嘆息:記不住啦!想得到的、說得出來的,都是以前記住的,現在讀的聖經,讀過就忘了。老人言語中流露的複雜情緒,讓我深受感動。我們要裝備自己,不能等到七老八十。當然若你老年才信主也是值得恭喜。但在年青時記憶力總是比較好,若我們能用四年來好好讀聖經,好好聚會受裝備,會帶來四十年的祝福,就像大學所學四年,你可以藉此工作四十年一樣。但受裝備,你不只可用四十年,在不同的階段你還可以從中得福。我很感恩在大學時幾乎用雙主修的方式接受教會的裝備,上課、背經、研經、實踐,也就是帶小組、帶查經、帶短宣….,奠定了基礎,要現在再開始,真的不容易了。

    詩篇90:10 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勞苦愁煩幾乎是我們的結論,我們如何打破?就是在主裡,最近參加一個退修會,看到一群在我大學時代帶我信主,陪伴我長大,栽培我成長的屬靈長輩,他們都超過八十歲了,有些已病痛纏身,有些行動受限,但他們仍然在關心事工,仍然在關心我們。他們在年青時所做的,在年老的時候看到果效,他們所栽培的仍在持續做他們之前做的服事。他們在年青所做的決定,就是他們在上帝裡的時間成為他們一輩子的祝福,所以趁還有能力的時候好好裝備白己。

    詩篇1:2-3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這兩節詩篇描述了我們若喜愛讀聖經,而且常常放在心上,會有什麼結果?就像在一條溪邊種了一棵樹,這棵樹因為在溪邊,有充足夠的水份、陽光,他不僅不會枯乾,葉子還會很茂盛,還會結果子。
    我們只要將自己放對位子,就能得到祝福,這位子就是在聖經裡。
    


2018年4月5日 星期四

受難與復活

受難與復活
    2:6他又叫我們與基督耶穌一同復活,一同坐在天上。

    清明節和復活節幾乎都在接近的日子,前年2015年正好是45同一天。今年只差5天,41日及45日,若是華人的基督徒,就會在很近的時間裡過這兩個看起來截然不同的節日,一個在東方、一個在西方,一個是基督教、一個是中國的民間信仰。

    清明在農曆的春分後15天,今年春分在321日,所以清明在四月五日。清明節前3日為「寒食節」。古人從寒食節起禁火三天,只吃泠食,到清明節重新起火,叫「新火」。

    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19年。一次重耳餓昏,介之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重耳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當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之推,而介之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重耳派人上山搜索,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之推,但最後發現介之推母子抱著槐樹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之推。

    所以吃潤餅是寒食節的食物,事先煮好,只需包裹就能吃。因為兩節太接近,後來就合併為清明節。清明節皆在春暖花開時,是踏青郊遊的歡樂季節,卻要去掃墓祭祖,是思親哀愁情緒,形成了矛盾的現象。

    唐朝杜牧的清明詩:「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道出了掃墓者的憂傷心情。
   
    我們家族以前也是如此,分居不同地方的親戚會在清明節那天早上一早相約在山下,一起拿著鋤頭,在亂葬崗上尋找祖父母的墳墓,找著了,就除草整理環境,祭拜之後就會一起聚餐,也蠻熱鬧的,心情也沒什麼起伏,也許是隔了一代,也從來沒看過祖父母,感情很淡,但我的父親就不一樣,會告知祖父如漂洋過海到南洋打拼,卻在日據時代被炸死,連棺材都沒錢買,只能葬在亂葬裡。每逢聽到這段過往,我就想到路得記的拿俄米,他們因國中饑荒,就移居到摩押。但後來丈夫和兩個兒子都死了。她回到家鄉,對家族說:不要叫我拿俄米(甜),要叫我瑪拉(苦),因為全能者使我受了大苦。

       復活節也是與受難節緊連在一起,就如寒食、清明二節日分不開,受難與復活就成為一個節期。在受難至復活這段節期,基督徒也歷經兩種不同的心情。從星期五的受難節到星期天的復活節,從失望到充滿指望,從死亡到復活。

受難節的前一天下午2點多,耶穌騎驢進耶路撒冷,到6點多吃最後晚餐的時間有四個多小時,也就是說耶穌騎驢的進耶路撒冷短短三公里多的路程走了四小時,當時整條路擠滿了人很多人要與耶穌握手、合照、簽名,加油聲不斷,鼓勵不停,所以才需要四個小時。
反觀第二天早上10點多,耶穌背十字架走出耶路撒冷,到12點被釘十字架只走了兩小時,除了西門被要求替耶穌背十字架外,大概不會有人會停下來跟耶穌說話,因為那時耶穌是送上刑場的死刑犯,罪名是叛國,沒有人敢接近耶穌,也是因為擔心被認為是叛國的黨羽,門徒大概只有約翰在現場,其他都鳥獸散了。耶穌中午12點被釘十字架,到下午6點死亡,經歷長達6小時的折磨,真是一段辛苦的過程,慢慢折磨而死。事情從星期四的下午兩點開始,星期五的下午6點結束,歷經28個小時。但過了三天,另一個故事從星期天的清晨5點開始,耶穌復活了。

這是一個價值觀混淆的時代,用棕櫚葉歡呼耶穌進城的人也是第二天叫耶穌釘在十字架、唾棄耶穌的人。

但耶穌復活,帶來的是永遠生命的盼望。

記得剛信主時參加了一個查經班,有一位從馬來西亞來的校醫帶我們這些還搞不太清楚信仰的大學生認識基督信仰,有一次被詢問相信不相信基督再來我們都要復活的事? 我回答我不在乎,只要今生過好,貢獻國家社會就夠了,將來如何不重要。這位校醫馬上斥責我,說我還沒真正信主,又重新跟我解釋得救的確據,也就是福音橋再說一次,再作一次得救的禱告。我們之前的長輩對信仰的基礎非常嚴謹,細毫不能妥協。

復活的對我們的意義是什麼? 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像我們因信主而生命得著改變,這就像復活一樣,完全變了一個人,像電影界有一位長輩演員孫越,信主前後連長相都變樣了,從面目猙獰到慈眉善目,從看起來像壞蛋的反派角色到可歇可親孫叔叔:您好,我是你的老朋友。

當然這也是生命得到改變,舊的生命已經死了,新的生命降臨,就像是復活一樣。但耶穌的復活是具體化的身體復活,是我們死亡的身體得到復活,我們期望是如此嗎? 我們還是只認為今生好好做一個基督徒就夠,永遠的生命好像只是一份可有可無的禮物?

若我們相信基督再次降臨時我們死去的身體可以復活,與基督一同在天堂裡,那我們就要為那永恆的生命投資,因那是永恆的,我們要努力的在事先裝備好才能知道在天堂中如何生活,若我們要移民,事先也要準備好,學好語言,學習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地理,免得到時手忙腳亂。

約翰福音1224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麥子在秋天撒種,冬天冰雪覆蓋,看起來是死了,但春天一到,雪一融化,就長出了新芽。現在正值春天花開的季節,在冬天全部樹葉掉光的小葉欖仁和美人樹,都長出新葉,看起來死了,卻是又活過來了。

我們在世上的生命有限,詩篇9010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生命短暫,如何能看到我們生命的連續也可以從我們的家族的連續看到不同的狀況。

有一次聚會時討論到我們的信仰背影,有一位弟兄分享他是第四代的基督徒,前輩留下來的都是過去成為基督徒時被迫逼的受苦過程,真是如詩篇所說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 若果一代二十年,經過八十多年的信仰過程,現在信仰情況大都不好,留在主裡仍有正常信仰生活的只有少數。在對我們這些第一代的基督徒是何等的警惕,我們連第二代要持續在主裡也不容易,信仰是沒有世襲的,不像伊斯蘭教,只要父母親是伊斯蘭,孩子就一定是,怪不得伊斯蘭成長的那麼快。所以信仰的連續是需要努力的。當然不是都是如此悲觀。

有一位住在加拿大第一代的基督徒,現在八十多歲,第三代已是大學生了,他們祖孫二十多位都是敬虔的基督徒,連上小學的小孫子都能得到祖父60節背經獎。這位八十多歲的長輩說:禱告與確信、陪伴與關心,一樣不能少。他們經常旅行拜訪兩位住在遠處的孩子,美國的舊金山和中國的北京,對另外一群在他年青時在台灣栽培出來的一批基督徒,他也是採取同樣的原則,他們從60歲退休到現在二十多年已回台灣58次,這些聯繫關係的代價是大的,光是飛機票就是一筆很可觀的費用。

前一陣子,我大姐的小女兒在雪梨流產,忙碌的她馬上飛到澳洲去,她也是第一代的基督徒,她女兒也是她結的果子,她用行動來聯繫關係。

二百多年前美國紐約州有兩個家族的故事, 可以給我們有寶貴的啟發。
馬克思朱克(Max Jukes)是個不信主的酒鬼,經常為非作歹。在他的1200多個後代子孫中,超過400人是因行為不檢染疾而致肢體傷殘,310人是街頭職業游民, 乞丐, 200位是妓女, 130個判重刑的囚犯,60職業小偷150多個酒徒7個職業殺人犯,整個家族生活在貧窮、 疾病、犯罪的墮落環境中,無法翻身! 其中僅有20個人有謀生的技能,這些技能還是從監獄裏學來的。朱克的家族不僅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每年還耗損政府數百萬美元的資源!

另一個家庭的主人叫約拿單愛德華(Jonathan Edwards 1703-1758),夫妻都來自敬虔的牧師家族,有11名子女,他們堅持以基督信仰為生活準則來教導子女,讓孩子在充滿愛與溫馨的環境下成長,對他們而言,品格更勝於知識,而當孩子們擁有自律,負責的德行之後,相對的,他們長大後,在社會上的影響力也漸漸擴大。200年後,他們近千名子孫中,出了300名以上的傳道人、宣教士、神學教授,140位法官和律師,14位大學校長,120位大學教授,60個傑出的醫生,60位著名作家,無數個成功的企業家,國會議員,及一位美國副總統。約拿單愛德華是個家喻戶曉的屬靈人,引發了1740年代美國東北的「屬靈大覺醒」運動,曾任普林斯頓大學校長。愛德華家族帶給美國社會、教會、家庭的貢獻與影響,難以估計!

雖然信仰是個人的事情,我們不會因為我有復活的生命,我的下一代也同樣有復活的生命,我需要努力,幫助我的下一代也可以得到復活的生命,這也就是我上次分享的局內人事工,上帝將我放在那裡,我的福音工廠就在那裡。

從清明節到復活節,原本死後無盼望,到復活與主同在,這是基督信仰的必須過程。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5:17)

我們信主後要改變我們的生命,讓生命有正向的影響力,特別是我們的家人,最值得我們投資在他們生命裡,他們在基督裡有無限的價值。也要相信有一天我們都要復活,與上帝永遠同在,那真是好的無比。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