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youtube.com/watch?v=pTn6evwGBRs
理論與實踐
2006年,在文建會「95年公共空間藝術再造計畫」的補助下,東海湖企圖用藝術介入空間的方式,貫徹了一個「減法的理論與實踐」的公共藝術教育計畫,在強調「自然與修復」的原則下,保留了生態景觀並以藝術塑造園林的工法,將東海湖修復為原有的自然地形,拆除人工及多餘的設置,打破原來的紀念性與軸線,強調近水與生態,重新提供人與動物一個自然的環境,確實改善了東海湖的景觀環境,而成為台灣「減法」藝術的指標。
東海湖藝術介入空間的作品目的並不在於創造一個新的公共空間,而是透過一個事件的藝術介入,讓使用校園空間的師生與附近社區民眾重新認知「東海湖」,並直接參與東海湖的改造過程,有超過一百人次的民眾參與,增進人與環境的關係,提升環境意識,促進使用、親近的意願。東海湖將恢復其原有的地貌,也就是土地漸漸接連湖水成沙灘狀,地與水將不再有隔閡,人也能近水與看水。
這樣的成果趨使東海湖計畫擴大推行,不論從教育或藝術建設層面,讓東海湖擁有更多的附加功能,不再只是一個蓄水池或路過的平台。東海湖的改建,在經過2年的復育,隨著湖岸景觀的改善,其使用人數明顯增多,環境動物也更多樣性,翠鳥飛回覓食、白鷺鷥與夜鷺交替出現、烏龜爬上岸曬太陽、青蛙也能直接回到水裡……。
只是仍有一半的工程仍需要持續進行,並想進一步的將所有的水泥覆地徹底破壞並重新建設,以綠建築的方式構築木棧道,讓東海湖的範圍向周邊環境延伸,藉此與附近的社區連結,讓環境更貼近自然與生態,並使教育得以更加落實,發揚東海湖的藝術與生態特色。
入圍公共藝術獎
東海湖畔-「自然與修復」獲得文建會第二屆「公共藝術獎」入圍優秀作品,被強化為公共藝術的創新概念,打破了傳統只有「加法」的公共藝術,而是用「減法」為原本過多的人造環境,拆除多餘的物質,恢復原來的地貌林相,尊重生態、土地,用地景方式重新喚醒生態環保。
2009年,文建會首辦「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東海湖再次以「擦掉─台中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再次榮獲「97年文建會藝術介入空間計畫」最高金額500萬元補助,「擦掉」將延續「自然與修復」,由原設計者東海大學建築系彭康健老師,另邀同系建築系曾瑋老師共同打造東海湖,未來東海湖除了是一個休憩地點外,還有許多以生態和拆除現況人造物而重新設計的廢料再生藝術作品的設置。藝術創作將融入環境,形塑整體空間,也將重新提升社區民眾及東海師生對生活美學及公共藝術的認識!
重新出發
「擦掉」計畫的藝術設置將分兩部分,一為完成2006年彭康健老師所提的「東海湖畔計畫」第二階段工程,二為延伸彭老師修復概念,提出回收再利用的價值,構築及保存一些東海湖所特屬的記憶體件。
東海湖公共空間再造計畫包括水泥堤岸及階梯拆除、鋪沙、植草、景觀木棧梯,南向的生態的小徑、東美亭島式計劃,和廢物料再利用,並讓學生與社區民眾參與裝置行動,使東海湖的範圍向周邊環境延伸,並藉此與附近社區連結,讓環境更貼近社區。此再造計畫還將過程作為教材,帶領建築系、景觀系、生物系等相關系所學生以建築工坊實地參與東海湖的整建計畫,由師生一起動手搭建,如「行動藝術」一般,還有實地察視紀錄各項生態變化的方式,進行實習課程操演,實地操作藝術生態結合的跨領域課程。
生態與教育
東海湖的位置獨特,是觀光休憩景點、生物性豐富、附近有國高中小學、音樂及美術系館,一群正在接受生命中基礎教育和美學藝術的美術及音樂系學子,東海湖除延續還原其自然樣貌,恢復其生態多樣性、豐富其美學價值外,將以藝術介入空間做為引子,我們將在這裡開拓藝術展演的可能性,東海湖在改造完成後,將提供校園和中部創作團體一個藝術展演場所與音樂表演空間。
而目前政府積極倡導生活美學教育,希望將藝術介入空間,未來東海湖可與附近縣市單位合作,並培訓校園解說社及創藝學院等相關科系學生深入基地,從美學與生態的角度,針對國中小學生或假日遊客在東海湖舉辦永續教育推廣活動!讓藝術豐富民眾與師生生活。這種作法,將使藝術改造行動效益相對提高,在人的架構下,藝術軟性低調的介入公共生活空間,進而對環境產生更深厚的藝術人文情愫!
團隊精神
東海湖為一團隊合作的創意過程,由東海大學創意設計暨藝術學院主導,由創藝院曾成德院長召集,建築系彭康健老師負責主持。對彭老師來說,東海湖計劃幾乎是彭老師對建築的另一種反省,因彭老師從事建築設計與監造近二十年,深覺建築對環境的破壞,回東海建築系執教後,相繼開了綠建築與生態工法的課程,並帶著學生親手改善環境與搭建合乎生態的建築裝置。從「減法」到「擦掉」,彭老師將秉持以最生態與最節能的方式完成任務,並帶領學生思考人造環境的重構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