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

戰爭的烙痕 記越戰的反戰歌曲


時間長達二十年的越戰 (1955-1975),是由美國支持的南越,與受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支持的北越之間的戰爭,死亡人數有110萬, 60萬人受傷,33萬人失蹤。美國的軍事花費至少2500億美元,造成當時美國嚴重的經濟衰退,許多年輕人莫名其妙的被送上遠方的戰場卻可能從此長眠在異國土地上。1960年代,美國人民開始了大規模的反戰抗議活動與街頭暴動,情緒高漲,甚至漫延到歐洲的英國,也因此造就了反戰歌曲的一代盛世。   














/戰爭帶來的傷痕是一輩子的痛楚下列網站可以看到很多越戰的真實相片
http://www.nydailynews.com/news/vietnam-real-war-marks-conflict-50-year-anniversary-gallery-1.1474566?pmSlide=1.2203454
/美國掀起了大規模的反戰示威下列網站也可以看到很多當時的示威現場相片.
http://www.vietnamwar.govt.nz/memory/john-miller-anti-vietnam-war-protest-photographer

        當時的反戰歌曲反應出美國民間對於當時諸多社會議題普遍不滿的情緒,也出現了一群自稱「嬉皮」(hippie)  的年輕人,他們除了反戰,也反抗傳統習俗和當時的政治,他們提倡非傳統宗教,批評西方國家中層階級的價值觀,也因為他們迷失在一連串沒法認同的主流社會價值體系中,他們開始放縱身體,藉由吸食迷幻藥來達成精神上更高層次的提升,並徹底地性解放,高呼口號「只做愛,不作戰」(Make Love, Not War)。這種被稱為次文化的嬉皮哲學在胡士托音樂節 (woodstock) 達到高峰,為其三天(1969.08.15-17),在紐約的Bethel舉行,原本計劃五萬人的聚會卻來了五十萬名追隨者,被公認為是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時刻。















1969年的胡士托音樂節 (woodstock), 32位音樂家及50萬的群眾參加被譽為「50個改變搖滾音樂歷史的時刻」之一可上官網查詢更多資料. http://www.woodstock.com

      
反戰歌曲的創作很多,而且跨越英美兩國,時間也很長,不同時期的歌曲也象徵着那段時間的現象。當時美蘇處於冷戰狀態,兩極的對峙,軍備競賽的升級和局部地區的衝突和爭奪不斷,使得戰爭的陰影非但沒有隨著二戰的結束而消散,反而加深了民眾對核戰的恐慌,在這樣的社會心理影響下,就出現了不少宣導和平的歌曲,他們用較溫和的語調來陳述戰爭的可怕,像Pete Seeger的「花落誰家」Where Have All Flowers Gone (1962) Bob Dylan的「隨風而逝」blowing in the wind (1963) 就是代表冷戰時期的創作,用敍事性的民謠歌曲方式吟唱, 曲調温柔,意義含蓄且深遠。接着美國對越南的戰事逐步升級,沉重的軍費包袱和軍隊傷亡數字的不斷增加使得美國國內反戰運動的聲勢越來越大,爆發了數次參加人數超過十萬的反戰遊行和示威,人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政府竭力粉飾的這場戰爭背後的非正義本質追求東南亞的霸權,以及它對美國人民造成的巨大心靈創傷,此時的反戰歌曲也隨著國內日益聲勢浩大的反戰運動一起變得目標更加明確、態度更加尖銳、表達更為犀利直接,控訴政府的謊言。反戰歌曲也因此經歷了演變的過程,從含蓄到熱烈,搖滾樂式的曲風開始進入了歌曲的創作,而英國披頭士(The Beatles) John Lennon的「給和平一個機會」Give Peace a Chance (1969)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的「幸運的兒子」 Fortunate Son (1969) 就是在這段激烈的反戰期間的代表曲子。當然還有很多好聽又深富意義的反戰歌曲,其實這些分類只是以時間排列,而從歌詞中所表達出的方式,卻是不盡相同,前者于迥,後者直接。
  Bob Dylan  blowing in the wind /Peter, Paul and Mary Leaving on a jet plane/Tom Jones  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      


1967 John Denver 寫的「我將乘噴射客機離去」Leaving on a jet plane,由Peter, Paul and Mary演唱,是一首描述情人分離的歌曲,要離開愛人的那種愁悵與不捨表露在整首曲子裡……我不想為了道別而叫醒你,但天已破曉,計程車在等著,我是如此的孤單我即將搭乘噴射客機離去,不曉得什麼時候才能回來….當我回來,我會為你戴上結婚戒指…….作者用一個故事的情節道盡分別的孤寂與無奈,破曉時分是一個事情即將發生的時刻,需要搭乘飛機就是一段近的距離,何時才能回來就是到一個沒有把握可以回來的陌生國度, 只盼望會有一天能回到故鄉,帶着婚戒,親手為那等待我回來的戴上……. 當時多少美國青年被徵召出征,他們除了要與親人分開,一班一班的飛機將他們帶往遙遠的東方,還要打一場完全搞不清楚的戰爭,戰死沙場就是大多數人的下場。

「碧草如茵的家園」Green Green Grass of Home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鄉村歌曲,原唱者是美國搖滾歌手 Jerry Lee Lewis,作曲者Curly Putman 創作於 1965 年,後來Tom Jones 將歌曲帶到英國,受到廣大回響。這首歌曲分成三段,第一二段都在描述回家的時候,故城景色依舊,老屋如昔,老橡樹還在,父母迎接,女友雀躍,故鄉碧草如茵……。第三段卻是宣告這是一場夢,夢醒後,望望四週,都是冰冷灰牆,但見衛士,還有隨軍老牧師,手挽著手,走在破曉之中我將再次輕觸那片故鄉如茵的碧草

整首歌曲的主角就是一名陣亡的兵士,在破曉之前由牧師與衛士將屍體運送還鄉,埋在老家旁的老橡樹下,陣亡的兵士就能再次輕觸家園那如茵的碧草……。這與前面的那首Leaving on a jet plane類似,把一首歌轉換成一個感人的故事,極具戲劇效果,帶出來的是極大的震撼,也看到戰爭的無奈。這也是冷戰時期的反戰歌曲含蓄的表達方式,他們以敍述故事的方式去傳遞一件重要的議題,也因此讓聽者能有不同的詮釋與感受。

約翰藍儂 (John Lennon)Give Peace a Chance則顯得活潑俏皮,歌詞以一連串押韻的字彙疊組…..agism Shagism  Dragism   Madism  Ragism  Tagism (手袋主義、蓬亂主義、拖拉主義、癫狂主義、戲弄主義、緊隨主義….) 象徵著人類製造出的「規則」,藍儂不斷在歌曲中表達「消弭規則」的概念,他認為戰爭是起因於這些無謂的名詞限制,人類不必要為所謂「共產」與「民主」開戰,且戰爭不過是政治人物用各種名目操弄人民的手段。而反復出現的副歌「give peace a chance」才是真實意圖的體現,對戰爭的憎惡和厭倦全然表達在副歌中。當時藍儂本人與其妻小野洋子進行「床上靜坐」的活動,藉由非暴力方式讓世人理解和平的觀念。直到1971年他們推出的兩首曲子「想像」Imagine 和「聖誕快樂戰爭結束了」Happy Xmas War Is Over,藍儂的和平宣言哲學被完全貫穿,直指出由於戰爭的摧殘,和平、愛和理解已蕩然無存。藍儂的歌曲比任何形式的武器都來得更直接、更鋒利、更徹底,宣告了戰爭在大眾心目中的完全破產。


John Lennon   Give Peace a Chance      Happy Xmas War Is Over   Imagine

      最後要介紹的是由美國民歌元老Pete Seeger所譜及原唱、後來被Peter Paul and Mary唱紅的Where Have All Flowers Gone,這是一首烏克蘭民謠,歌詞的內容則是取材自俄國小說「悠悠頓河水」(And Quiet Flows The Don),可以說是1960年代最重要的反戰民歌之一。這首曲子像一首詩歌般的優美,歌詞用輪迴般的邏輯訴說着戰爭的荒謬,人們永遠不能從中學得智慧,控訴著戰爭的無情。……花兒到哪裡去了――被姑娘們採走了――姑娘們到哪裡去了――嫁給了年輕的小夥子――小夥子到哪裡去了――當兵上了戰場――士兵們哪裡去了――被埋進了墳墓――墳墓到哪裡去了――上面覆蓋了鮮花…..這樣一個輪迴 (cycle)的邏輯概念將整首歌聯繫在一起並層層推進,文字質樸無華,語調深沉委婉,曲風緩慢舒展,在低沉的吟唱中控訴着戰爭奪走人們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愛情,體現了對生命的關懷。











/Pete Seeger Where Have All Flowers Gone. /Peter Paul and Mary Where Have All Flowers Gone日文黑膠唱片/2003年四位在紐約的音樂會上合體並演唱此曲團員中唯一的女性Mary Travers2009917日因白血病過世,享年72.
長達二十年的越戰還有很多著名的歌手與歌曲,沒法一一描述,這些歌曲也許年華已逝,早就少人吟唱,但卻始終是歷史的最佳見證,雖然是傷痛的烙痕,但歌曲總是較易撫平心中的憂傷、而時隔四十年,仍能感受到歌曲的能量,這群曾憾動世界的嬉皮,也早就成為另一群社會的精英雅皮(yuppie),相信他們永遠都忘不了當年的吶喊,如今卻轉換成對社會的妥協。蔡康永曾說過:美國的戰爭電影大都標榜美國戰士是英雄,高舉美國人的光榮傳統及為國奮戰的精神,但越戰電影卻重寫的戰爭意象,變得極度灰暗,是對人性的壓抑和摧殘,可見美國民間對越戰有深切的反省。台灣,也曾在越戰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除了中繼站與後勤基地,也直接派出軍隊支援美國與南越政府,清泉崗機場與大洋油庫就是提供美軍在越戰期間戰鬥機及轟炸機的飛機所需而構築。

2 則留言:

  1. 今天,歐美的校園反戰如同當年。
    政府,會作出改變!
    暴力,由偏袒以色列開始!

    回覆刪除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