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總統大選有很多與農有關的議題, 從豪華農舍到二元柿子, 熱鬧非常, 我們來看看木匠耶穌如何看待農業.
耶穌與農夫
耶穌不是農夫, 相信他有很多農夫朋友, 因為從聖經中看到耶穌有豐富的農業知識, 當時的加利利與迦百農都是以農為主的城鎮, 也比鄰加利利湖, 有不少漁業, 所以耶穌的門徒有好幾位是魚夫, 像彼得和他的哥哥安德烈, 約翰和他的哥哥雅各, 巴多羅買也可能是漁夫; 也有幾位是農夫, 像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和達太, 以及奮銳黨的西門, 根據研究都是農夫; 還有兩位門徒是財經人員, 一位是稅吏馬太, 另一位是出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 至於腓力和多馬二位門徒的職業背景還不太確定. 所以耶穌也是在當時的普羅大眾中召選門徒, 農夫與漁夫當然入選, 而這被耶穌揀選的門徒, 在短短的三年中, 他們被訓練成基督精兵, 福音團隊雖然被徹底摧毀, 但他們卻不喪志, 反而冒著危險, 積極的將福音傳出去, 他們有如此能量, 重點在那? 原因為何?
當然, 他們有一好老師, 耶穌, 但在聖經中卻看不到他們上課的情況, 只看到耶穌帶著他們叭叭走, 參加婚喪喜慶, 不是辦桌就是流水席, 那有學到什麼? 但三年下來, 這批學生卻完全接受到老師所要傳授的精神, 甚至是基督信仰的精髓, 他們之前的表現令人擔心, 搞不懂耶穌的教導, 現在卻全都了解了, 因為耶穌給了他們一個極度優異的環境讓他們學習, 是無形的, 卻是豐富的; 就像保羅在哥林多後書說的: 似乎是誘惑人的, 卻是誠實的; 似乎不為人所知, 卻是人所共知的; 似乎要死, 卻是活著的; 似乎受責罰, 卻是不至喪命的; 似乎憂愁, 卻是常常快樂的; 似乎貧窮, 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 似乎一無所有, 卻是樣樣都有的…. , 為甚麼? 教室在外面, 多危險, 到處都會受到誘惑, 學生很容易變壞, 但耶穌要他們學習對自己誠實, 天上的上帝隨時監看, 我們要對自己負責, 當門徒走進人群, 是立即與現實社會接軌; 耶穌的門徒學校是隱形的, 沒有教室, 更沒有門牌, 但大家都知道耶穌學校的學生都是非常的積極, 他們到處去幫助別人, 醫病趕鬼, 供應食物….; 但這些樂善行動卻換來很多的攻擊, 宗教領袖要他們收斂一點, 不要走火入魔, 妖言惑眾; 殖民政府要他們不要秘密聚會, 不要搞革命, 不要破壞器公共秩序, 要效忠政府, 要繳稅, 要安靜生活; 但是他們仍然做他們要做的宗教改革與推動彌賽亞運動 , 所以宗教界與政府都要追殺他們, 他們雖然似乎要被處死, 卻仍是活著的; 他們被責罰, 被鞭打, 卻是不至喪命的; 他們處境危險, 任務繁重, 生活困苦, 應該憂愁, 卻是常常快樂的, 因為可以與主同工; 自己雖然貧窮, 卻是能叫許多人心靈得著富足的; 看起來似乎一無所有, 因為耶穌連枕頭的地方都沒有, 他們卻是樣樣都有, 一點都不缺. 因為他們有一個好老師, 這位好老師除了教以無形, 更為他們預備了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外在環境是當時的以色列, 有著豐富的文化, 有猶太人, 阿拉伯, 希臘, 羅馬的文化, 當時的以色列, 已有羅馬式的華麗建築, 圖書館, 競技場, 當然政治不太穩定, 百姓生活長期受壓制, 外人統治, 是亡國的痛苦, 是在亂世中, 但時勢造英雄, 門徒就是在亂世中成長的. 我很著迷在民初所謂的大時代的故事, 當時革命, 北伐與對日抗戰, 豐富又悲壯的歷史背景出現了很多有志青年, 文人雅士, 像徐志摩的人間四月天, 巴金的家春秋, 那時的外在環境就像是一塊肥沃的土地, 培養著一群一群的有志之士, 而內在環境, 耶穌為他們預備了很多討論與實習的機會, 讓他們在第一線, 但最重要的是耶穌給他們權柄, 傳道, 醫病與趕鬼 . 門徒透過耶穌所賜的聖靈轉換成能力, 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就是使將福音傳出去. 我們在這裡看到, 耶穌提供了一個好的成長場所, 一個有學習有挑戰的場域, 門徒只要在這裡, 就會有果效.
孟民三遷也就是要找到一個好的地方讓孩子可以成長, 但耶穌所指的好地方不只是實質的環境, 也包括了抽象的氛圍. 這次有機會參加了南澳自然田的工作, 看到一個以愛惜及培養土地為念的一群人, 他們從不同的領域轉行成農夫, 用自然農耕法來種田及其他的農作物, 自然農法不是新興的農法, 只是復古而已, 在沒有化學肥料與化學農藥的時代, 農民幾千年來都是從大自然運行裡學來的自然農法來耕種, 田長出東西也許量會比慣行農法少 , 但品質卻是好的, 只需靠大自然的土, 水, 風, 空氣, 陽光來調節, 不抵抗大自然的法則, 冬天陽光不夠就種根莖類作物, 像地瓜, 馬鈴薯, 蘿蔔, 不需要太多水份的植物. 自然農耕法最重要的是去做環境的保護和生態的維持, 讓土壤發揮他的活性, 所以培養土地是他們最大的工作, 若照顧好大自然, 大自然自然就會回報, 但也只有九成左右作物會熟成, 另外一成會因落地的關係, 像地勢較高, 土壤不夠肥沃, 種子會長得不多, 並且會最早開花結果, 最早熟成, 但品質不好, 如果落地的土壤肥沃水分充足, 那麼就會花開得慢, 但不斷地分出新株, 結果品質動會很好, 所以這就像聖經所說的撒種的比喻, 會有不同結果, 原因都是落在不同的土地上, 有落在路旁的, 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有落在荊棘裏的, 也有落在好土裏的, 而落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結果, 最後只有一種能就結實一百倍, 六十倍, 三十倍.
自然田的經營模式是作物代耕, 及換工客棧(以工換宿).
耶穌講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3-8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 有落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 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 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 就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耶穌解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19-23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 那惡者就來, 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 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逼迫, 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荊棘裏的,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耶穌在解釋撒種的比喻, 種子就是神的道, 就是神的話, 而土壤就是人的心田, 並且他把的心田分成四種, 其中有三種是不良的土質, 就是人的心對神的話產生不良的反應.
第一種路旁的土, 種子撒下去就被飛鳥原封不動地吃掉了, 也就是對神的道跟本還沒聽進去, 像耳邊風一樣, 從右耳進從左耳出來, 不曾在心裡停留. 我們也常會有如此狀況, 妻子說的話沒有聽進去, 結果交待的事一件都沒做, 事情大條了, 發現自己會選擇性聽進去; 學生也是如此, 我習慣上完課會出兩三個題目讓學生回答, 也順便點名, 但也總是讓我失望, 他們都聽到那裡去了? 答非所問, 他們大都是屬於這種土壤, 老師在上面口沫橫飛, 學生在下面魂遊象外, 大家都在浪費時間. 這種聽了卻不明白的現象在我們周圍是很常見的. 然而真正麻煩的是有些人不明白卻以為自己明白, 學生得到了問題的解答,卻不知道答案怎麼得來的, 學生只要考到滿意的分數就可以了, 不知道怎麼學以致用. 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和文士也就是這樣, 他們對聖經非常熟習, 熟讀經文, 甚至隨時可以背誦, 教授聖經是他們的工作, 他們可以很詳細地告訴別人任何一個字的解釋, 但是他們卻不能明白這些字所連貫在一起的意思, 因此他們就拘泥在字面的意義, 所以他們無法結出果子來, 他們就像路旁的土地, 不適合耕種.
第二種是土淺石頭地, 這種人對神的道還有一些正面的反應, 表現出很有興趣, 而且心中真的歡喜領受, 但沒有維持太久, 當環境出現困難時, 馬上就會作出將信仰放在次要位子的決定. 太陽一出來就見光死, 耶穌用日頭代表患難, 陽光原本是對植物生長是有益處的, 怎麼變成有害的呢? 哥林多後書說: 我們受患難哩, 是為叫你們得安慰 . 患難在人生當中本來就是有益的, 只是我們有沒有足夠的深度來經歷生命中的患難, 在患難中, 要忍耐得夠久, 患難才會變成養分. 有些人聽道聽了很久, 但是忽略了札根的動作, 所以根基不深, 碰到患難就跌倒離開神. 過去所聽的道變成毫無用處. 聖經形容: 土既不深, 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我們中間有不少人喜歡參加教會的各種活動, 卻不喜歡查經, 因為查經要花很多時間, 又很沉悶, 平常沒事一切太平, 但一碰到困難或迷惑就沒法應付, 零零落落的神的話不足以讓他面對困難, 參加教會好像參加俱樂部, 在北美就有很多華人想要擠入中產階級, 就參加了華人教會, 因大部分的華人教會都是高知識分子組成, 也是最容易進入中產階級的管道.
第三種是在荊棘裡. 主耶穌用荊棘來比喻世上的思慮和錢財的迷惑, 世上的思慮可以是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情, 會憂慮的人什麼事都可以憂慮, 錢財? 身體? 工作? 家庭? 馬太福音說: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 喝甚麼, 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天上的飛鳥, 也不種, 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哩! 其實我們也很容易落入荊棘堆中, 真的很多事情會讓我們擔憂, 我們工作一忙, 就會停止聚會. 有一次徵試的口試在星期天, 有一位新老師因為要參加東海教會的主日崇拜而要求停止口試一小時半, 我們這些老基督徒都很不好意思, 碰到這種情形我們就會自動向上帝請假, 而那位新老師給了我們當頭棒喝, 讓我們非常羞慚. 還有一位教會的朋友因為升官而在聚會分享時痛哭流涕, 因為他就得工作到晚上九點才能下班, 星期六日都得到學校進修管理課程,就不能參加主日與週間的聚會與帶門徒而悲傷, 一般人會因為被公司器重而興奮不己, 基督徒反而因失去服事的機會而傷心.
以前天主教就用隔離的方式來逃避世上的思慮, 蓋了很多修道院, 讓人躲到裡面去避開這些試探, 這樣的隔離, 隔得了一時, 隔不了一世, 荊棘不能用隔離的, 要大力剷除.
第四種就是好土, 是指聽道聽得明白的人, 這種人能夠結果, 而且是倍數結果. 這代表我們能帶人信耶穌, 栽培人成為門徒.
耶穌在講撒種的比喻時, 用這麼多的話來分析解釋這幾種土壤, 祂的目的是什麼? 他希望門徒聽清楚, 有反應, 可以檢視自己是那一種土壤, 而我有沒預備好自己的土壤, 準備讓神的種子發芽長大? 這四個階段, 可能是我們與主關係的過程階段, 也有可能是我們一輩子的寫照. 但重點是聽, 我們有專心聽嗎? 有聽明白嗎? 有心神領會了嗎?
而耶穌的心聲就是: 好土何處尋?
農夫盼好土, 這的確是每一位農夫的心聲, 聰明的農夫一定要先從土壤下手, 沒有好土, 他的工就白作了.
主耶穌所說的第四種土是好土, 不管黑土白土到大度山的紅土, 能結果實的就是好土, 能結果實的好土屬靈意義是指: 聽道能明白的人, 而聽道明白的具體表現就是結果實.
好土能結果實, 壞土不能結果實, 它們之間的差別在哪裡? 最容易看出來的差別就是好土軟, 壞土硬, 因為好土很軟, 所以根才可以札得深, 根札得深是能結果實的條件. 這軟硬之差同樣表現在人心, 心裡柔軟的人比較容易謙卑在神的話面前, 神的話比較容易在他的心中札根, 心硬則反之.
那麼, 壞土能不能變成好土呢? 能否土質改良呢?
蓋房子的土質改良和耕種的土質改良是相反的, 蓋房子的土質改良是把軟的土變硬, 而耕種的土質改良反而是要把硬的土變軟, 把土裡面妨礙生長的東西除去, 成為鬆軟的好土. 現在農耕的技術很發達, 很多以前不能耕種的地方現在都可以耕種了. 農夫盼好土的意思就是耶穌期盼人心對神話語的態度是柔軟的, 希望神的道能夠札進每個人的心裡越深越好. 不過土質改良和人心的改造有一個重要的區別, 那就是土壤沒有自由意志, 人心卻有自由意志. 農夫要怎麼去改造土壤, 基本上土壤不會有意見, 但是每個人在自己內心改造上面有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那麼好土的特徵在人心裡面是什麼意思?
馬可福音4:20那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 又領受, 並且結實, 有三十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一百倍的.
1.哥林多後書6:8-10似乎是誘惑人的,卻是誠實的;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2.在猶太人中彌賽亞與君主,救世主同義,每當猶太人受到本族或異族的統治者的壓迫和欺淩,生活痛苦無法忍受時,就會有一位猶太人宣佈自己就是眾所期待的彌賽亞,而生活的痛苦也使民眾相信,這就是世界末日前那個最黑暗的時候,救世主馬上就要降臨了,但該運動從人的角度來看都失敗了,包括耶穌案例.
3.馬可福音3:14-15他就設立十二個人,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馬太福音10:1耶穌叫了十二個門徒來,給他們權柄,能趕逐污鬼,並醫治各樣的病症.
4.普遍使用農藥與化學肥料的農作物耕種方式,也就是傳統農法.
5.哥林多後書1:5-6我們既多受基督的苦楚,就靠基督多得安慰.我們受患難哩,是為叫你們得安慰,得拯救;我們得安慰哩,也是為叫你們得安慰,這安慰能叫你們忍受我們所受的那樣苦楚.
6.馬太福音6:25-29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生命不勝於飲食嗎?身體不勝於衣裳嗎?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也不種,也不收,也不積蓄在倉裏,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你們哪一個能用思慮使壽數多加一刻呢?何必為衣裳憂慮呢?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它也不勞苦,也不紡線;然而我告訴你們,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他所穿戴的,還不如這花一朵哩!
2011年12月4日 星期日
2011年11月11日 星期五
在巴比倫河邊
River Of Babylon 在巴比倫河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huLGsajp-o&feature=results_main&playnext=1&list=PL0DFB5CCB2FFA3330
By the rivers of Babylon 在巴比倫的河邊
where he sat down 當我坐下
and there he wept 就哭了
when we remembered Zion 當我們想起了家鄉錫安
*from the wickedness 是兇狠的敵人
Carried us away captivity 擄掠我們
Requiring from us a song 要我們唱錫安的歌
how can we singing out lord song in the strange land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so let the words of our mouth 口中的隻字片語
and the meditations of our heart內省我們的心
Be acceptable in thy sight over tonight 今晚要相信你所看見的神蹟
詩篇137:1-9
我們曾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一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把琴掛在那裏的柳樹上; 因為在那裏, 擄掠我們的要我們唱歌, 搶奪我們的要我們作樂, 說, 給我們唱一首錫安歌吧! 我們怎能在外邦唱耶和華的歌呢?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耶路撒冷遭難的日子, 以東人說,拆毀, 拆毀, 直拆到根基! 耶和華啊, 求你記念這仇. 將要被滅的巴比倫城啊, 報復你像你待我們的, 那人便為有福! 拿你的嬰孩摔在磐石上的, 那人便為有福!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 他們一想起故鄉便禁不住要哭了, 但俘擄他們的外邦人還要戲笑和折磨他們, 還要他們唱家鄉的歌來娛樂大家, 他們傷心到不能彈琴不能歌唱, 他們後悔無助的落入痛苦的深淵中. 詩篇末後三節, 突然變成家仇國恨的怒氣, 甚至要摔死敵人之嬰孩來洩憤, 聖經怎麼會出現血債血償的心理呢? 詩人在數算以東人和巴比倫人的不是時, 求上帝為國家民族報仇, 從當時「以牙還牙」的文化背景來看, 毫不遮掩的仇恨是可以理解的, 相對於新約, 耶穌基督強調彼此寬恕與愛人如已的觀念, 早就推翻舊約的復仇心態, 然而說是容易, 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 才能夠看到基督信仰的深化.
這是聖經詩篇作者對家鄉故國的追念, 一想起錫安就哭了. 英國19世紀初期的浪漫主義詩人拜倫(1788—1824)也以此詩篇為基礎, 改寫成一首有名的詩: 「在巴比倫的河邊我們坐下來哭泣」, 同樣深憾人心.
在巴比倫的河邊我們坐下來 , 悲痛地哭泣, 我們想到那一天, 我們的敵人如何在屠殺叫喊中, 焚毀了撒冷的高聳的神殿: 而你們, 呵, 她淒涼的女兒! 你們都號哭著四散逃散.
當我們憂鬱地坐在河邊, 看著腳下的河水自由地奔流, 他們命令我們歌唱; 呵, 絕不! 我們絕不在這事情上低頭! 寧可讓這只右手永遠枯瘦, 但我們的聖琴絕不為異族彈奏!
我把那豎琴懸掛在柳梢頭, 噢, 撒冷! 它的歌聲該是自由的; 想到你的光榮喪盡的那一刻, 卻把你的這遺物留在我這裡: 呵, 我絕不使它優美的音調和暴虐者的聲音混在一起!
這首詩篇也是「流放文學」的代表作, 聖經有許多流放的例子, 從創世記一二章之後, 流放事件就開始, 始祖亞當夏娃的墮落, 該隱與亞伯的第一宗謀殺, 寧錄的巴別塔事件, 挪亞的洪水…..人類從神面前, 從家庭, 從社區, 甚至在語言上遭流放, 亞伯拉罕, 雅各, 約瑟, 摩西, 路得, 但以理和以斯帖……還有其他許多人, 都過著流放的一生. 耶穌出生和最後一被釘都是流放, 逃到埃及, 最後在十字架上大聲喊道: 以利! 以利! 拉馬撒巴各大尼!──我的神, 我的神, 為什麼離棄我?1 這就是最痛苦的一次流放經驗- 被神離棄. 所以「流放」根植於基督教文化背景中, 也因此舊約有六座城逃城, 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2.
當巴比倫佔領了以色列, 擄掠了部份的以色列人, 成群地被迫遷居到巴比倫, 這是一種殖民策略, 將殖民地人民大量外遷, 也將佔領國的人民有計劃的移到殖民國, 像台灣日據時代就有48萬日本人滯留, 一方面可以同化, 一方面也可以減低殖民地的人口, 還有他們在當地的關係與勢力. 當這些被擄的猶太人, 他們經過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 進入巴比倫的邊界之後, 他們將成為奴隸, 當一個人即將成為奴隸, 還有什麼好誇耀的? 當一個人被擄, 還有什麼心情欣賞風景呢? 雖然他們將被帶到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 幼發拉底河浩浩蕩蕩地在他們身邊奔流, 勝過以色列的任何江河, 巴比倫雄偉的大城矗立在他們面前, 城邑高聳入雲, 城牆寬大壯觀, 還有數不勝數的風景名勝, 空中花園, 但他們也只是長歎了一聲: 別轉過頭去,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在這群猶太人馬上要踏入未知之地, 而且是被強迫移民遠方, 他們非常悲傷, 他們認罪悔改, 但為時已晚, 其中有一個人被上帝感動, 寫下這首詩篇: 「我們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追想錫安就哭了. 我們將琴掛在那裡的柳樹上….」, 他深感悲哀, 回想到耶路撒冷所在的錫安山, 那是他的家園, 是上帝賜給他的, 也是他們敬拜上帝的地方, 但卻因為他們轉去拜偶像, 忘記上帝與他們的約定, 犯下罪惡與淫亂, 結果上帝安排了巴比倫的軍隊侵入, 毀去一切, 猶太人從此流離失所, 到處流浪, 一直到1948年才復國. 他是個善於彈琴的人, 他看到河邊的柳樹, 可能就想到以前歡樂地在聖殿敬拜, 並舉著河旁的柳枝 , 大家一起歌唱, 奏琴, 跳舞, 讚美上帝. 但他現在卻在付上犯罪的代價, 他反省他所做的, 他說: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於是, 他將琴掛在柳樹上3, 將喜樂留在邊境, 琴不過河. 柳樹可以承受琴的重量嗎? 詩人可能將琴掛在垂柳的主幹, 而非掛在軟弱的枝條上.
當年亞伯拉罕離開吾珥建立了猶太國度, 摩西歷經寄居埃及與在曠野流浪, 終於在迦南建立了統一的聯合王國, 由掃羅王任第一位國王, 再由大衛王, 所羅門王分別治理合約120年, 最終分裂為南北兩國, 後由亞述與巴比倫攻佔而亡國, 雖有多次回歸與復國, 但都是短暫的, 曇花一現, 所以猶太人的歷史就有如一部人類流放的故事, 從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 人類就從此進入不斷遭受流放的狀態. 流放, 是犯錯後的代價, 離開伊甸園, 或離開居住的城鎮, 或逃到逃城, 這都是懲罰的方式, 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 也是被上帝懲罰, 所以他們就一心想要歸回, 要回到上帝所賜給他們的地方, 於是所羅巴伯, 尼希米, 以斯拉等都曾帶隊回歸家鄉, 所羅巴伯重建聖殿, 尼希米重建聖城圍牆, 而以斯拉則恢復敬虔聖潔的生活及敬拜, 帶領百姓施行宗教改革, 這都是著名的回歸事件.
在一般認知上, 家鄉故土很重要, 很多人不願客死他鄉, 而要復歸故里, 落葉歸根, 特別是華人更是要死在自己家鄉或家裡, 在舊約也是同樣道理, 大家都要歸回.
在歷史當中, 遷移是很重要的一個過程, 猶太人遷移到巴比倫是被逼迫, 但亞伯拉罕遷移到迦南卻是神的計劃, 是依計行事, 為要擴展版圖, 是要建立國家. 但也有的遷移是為生活或避難, 耶穌小時遷移到埃及是避難, 以掃帶著族人遷移到埃及是為生存. 很多華人遷移也是為生活, 到海外去是當外籍勞工, 原本都是短期打工, 賺夠錢就回家鄉去, 在近代史中很多華人出來了卻回不去, 是因為中共取得政權後, 很多華人就不敢回去而在當地落地生根, 歸化為當地人. 我們家族就是如此, 因此取得當地身份而定居下來, 我是第3代, 在當地出生, 受當地文化與教育影響, 早就對當地認同, 認定是當地的人, 而當地政府也不允許我們自稱「中國人」, 我們是「華人」, 是華裔馬來西亞人, 雖然在台灣住了三十年, 我還是對我出生的國家認同, 生我養我育我, 就像母親一樣, 不管親生或領養, 養我育我就是認同的條件. 但我已移居台灣, 會不會要回馬來西亞死? 我想我不會, 因在新約時代有不同的教導.
1949年有200萬人從中國逃難到台灣, 或說是大撤退, 當時台灣有600萬人口 (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資料), 這與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不一樣, 但都是不幸的事, 因此造成的家破人亡, 骨肉離散, 歷時60年都還沒撫平, 這些當時跟著國民政府逃到台灣來的, 直到1987年, 政府開放返鄉探親, 很多老兵回到家鄉, 卻也有很多是黯然回台, 40年在異鄉的生活早就習慣, 朋友, 飲食, 氣候, 環境……怎麼樣能馬上翻新? 加上家鄉也在改變, 也許桃樹依舊, 但人事已非, 崔護的七言絕句「題都城南莊: 去年今日此門中, 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 桃花依舊笑春風 」, 也不過分別了一年, 如今是40年, 早就落地深根, 成家立業, 娶妻生子了, 早把異鄉視為家鄉. 因為40年已是人生一大半歲月, 那就接受第二故鄉的事實, 所以也不算客死他鄉.
除了被迫離開鄉土, 以往遷移都是因本地生活辛苦, 為了能賺到錢滿載而歸, 好在家鄉改建房子做個小生意, 而且家鄉還有年邁的父母, 好儘孝道. 但近幾十年, 移民變成時毫的事情, 而且都是知識分子, 與之前的低知識低成就是不同的, 特別在台灣, 移民到較先進國家大都基於對台灣沒安全感, 加上對政治與教育制度不滿, 還有一些是到先進國家留學而在當地就業滯留不回的, 這等人大概就不會回到故鄉, 因為他們選擇了更好的生活.
詩篇137篇講出了對故鄉的懷念, 孔子離鄉18年回到魯國時跪在城牆外親吻土地, 五百哩路的曲子道出遠征越南的美國大兵的無奈: 如今我衣衫襤褸, 一文不名, 上帝, 我怎能如此回到家鄉…., 歌手文章的「故鄉的雲」也是遊子在思念家鄉: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 它不停的向我召喚,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 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我已是滿懷疲憊, 眼裡是酸楚的淚,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 為我抹去創痕, 我曾經豪情萬丈, 歸來卻空空的行囊, 那故鄉的風, 和故鄉的雲為我撫平創傷……這些思念故鄉的歌曲也常是在北美的各種僑社在辦活動時聽到的曲子.
然而現在我們遠離家鄉大都是自願, 是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或是工作, 若是不錯, 就會選擇留下, 地球村的概念就此產生了, 那裡都是一樣, 就像那一天都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 所以看到新約聖經時代, 除了耶穌從埃及回來, 很多門徒都是四方奔跑, 到處傳福音, 耶穌說我們要在耶路撒冷, 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 直到地極, 作主的見證…4 , 保羅最終也是客死他鄉, 死在羅馬.
對故鄉的觀念已在改變, 對空間的情感也不一樣, 以前我們放不掉記憶, 願意付很大的代價來保存記憶, 王者天下, Kingdom of Heaven的電影打破了我們傳統的觀念. 回教領袖薩拉丁圍困耶路撒冷城十三天, 而死守耶路撒冷城的基督徒卻出現不同的聲音, 宗教領袖要戰到一兵一卒都要守住上帝的聖城, 而另一位平民領袖貝里昂則要投降, 願意用耶路撒冷城來換取百姓的生命與自由, 之間產生很多爭執, 最後大家讚成保命, 在薩拉丁勝利的走進耶路撒冷城時, 貝里昂問他, 耶路撒冷有何價值? 薩拉丁一開始說: 沒有價值, 但想了想, 卻說: 也有無盡價值. 耶路撒冷何以如此重要, 兩方人馬只為一座被稱為聖地的城堡殺個你死我活, 一方奉基督之名, 另一方則是奉阿拉之名, 到現在還在爭執, 然而貝里選擇了保全人民的生命, 這也是上帝最看重的.
遠離家鄉, 在巴比倫的河邊坐下, 悲痛地哭泣…… 是猶太人犯罪被懲罰的結果, 然而我們也豈是常常被擄, 常常被罪帶到陌生之地, 帶進黑暗當中?
「耶路撒冷啊, 我若忘記你, 情願我的右手忘記技巧! 我若不記念你, 若不看耶路撒冷過於我所最喜樂的, 情願我的舌頭貼於上膛」! 他們在外邦地, 因為悲傷過度, 忘了彈奏和唱歌的技巧, 以致於不能彈琴不能唱歌, 失去從神而得的恩賜能力, 我們在安逸的日子, 也可能會失去神所賜的恩賜, 因為我們遠離了神, 恩賜不再為神所用, 便不再是恩賜, 我們的才幹和本事, 若不奉獻給神便會失去永恆的意義. 詩篇的作者提醒我們, 珍惜我們的恩賜, 樂意為神所用, 就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彈奏和唱歌是恩賜, 也是表達讚美和感恩的美好技巧, 詩人在逆境中無法彈奏和唱出讚美之曲, 也是一種屬靈光景的淍謝, 主耶穌在走向十字架前夕, 在最後晚餐之後和門徒一起唱詩歌, 使徒保羅和西拉在獄中唱詩讚美神, 他們在逆境中也可以唱出歌來, 因為他們感覺有神的同在, 在逆境中仍有喜樂和盼望. 我們若像詩篇的作者那樣, 只看眼前的磨難, 自然就彈不出曲子, 也唱不出歌來, 在逆境中譜出新歌固然不易, 但在安逸中說句讚美的話, 對我們可能也一樣不容易.
現在我們基督徒沒有猶人的歷史包袱和亡國的痛苦, 但我們仍然可能會自我放逐而遠離上帝, 而我們可能還多一種危機, 就是欠缺認知和懊悔的心, 我們生活過得好好的, 不會想到屬靈的危機. 我們對罪時常不夠敏感, 事情發生了還不一定會感覺出來, 特別在最熟悉的環境中, 像家裡, 我們不大在意, 因為我們很容易同化於屬世的文化洪流中.
所以這篇詩篇題醒我們, 要學會對罪敏感, 要懂得反省, 在逆境中要剛強, 要善用神所賜的恩賜, 因為巴比倫早已消失, 但猶太國度仍然存在. 這世界非我家, 我們只是寄居, 不管流放, 受壓, 失望, 無奈….. 回歸家鄉是撫平創傷的不錯方法, 但這不是唯一的方法, 主耶穌要我們積極的向前看, 往前行, 因為保羅說: 務要傳道, 無論得時不得時……5.
流放, 是每個基督徒生命歷程的一部分, 也是基督信仰的重要課題, 與信心, 勇氣, 受苦和堅忍息息相關. 流放不是籠統地泛指離開或疏遠, 或是孤立, 而是上帝的提醒: 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他必指引你的路6, 並瞭解我們終究要回歸天家.
1馬太福音27:46約在申初, 耶穌大聲喊著說:以利! 以利! 拉馬撒巴各大尼! 就是說: 我的神!我的神!為甚麼離棄我?
2民數記35:15這六座城要給以色列人和他們中間的外人並寄居的,作為逃城,使誤殺人的都可以逃到那裏.
3利未記23:40第一日要拿美好樹上的果子和棕樹上的枝子,與茂密樹的枝條,並河旁的柳枝,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歡樂七日.
4使徒行傳1:8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5提摩太後書4:2務要傳道, 無論得時不得時, 總要專心; 並用百般的忍耐, 各樣的教訓責備人, 警戒人, 勸勉人.
6箴言3:5-6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 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 在你一切所行的事上都要認定他, 他必指引你的路.
2011年11月5日 星期六
凡夫俗子的精采人生
耶利米哀歌3.23 每早晨, 這都是新的, 你的誠實極其廣大.
每天的生活開始變得規律, 所做的事情逐漸成為習慣, 幾乎到達一成不變, 上班做同樣的事, 太太煮的飯已吃二三十年, 聊的話題都是那些, 電視節目也都差不多, 甚至星期天牧師講道好像幾乎都聽過……., 我們忘記了起初所求的不就是過一個舒適的生活, 有住有食就當知足? 現在生活不錯了, 卻開始覺得無聊, 無趣, 就會包怨, 為甚麼生活那麼單調, 索然無味?
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俗子, 活得平凡, 生活上沒什麼驚喜, 可能有的驚喜是某些紀念日? 得到某些禮物? 打球贏了? 小孩考試滿分? 或工作成交了某件業務? 其他, 很平常, 也很平凡, 近乎無聊!
如何活得有趣精采, 求神讓我們試著從學習從每件小事上找到上帝的恩典與作為.
有一個泰國的廣告, 短短一分鐘講了三件小題大作的事, 最讓我動容的就是找停車位, 車中的一群人在東轉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停車位, 他們跪下來親吻停車位, 痛哭流涕, 真是誇張的讓人噴飯, 這些例子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映, 但會有多人會將這些瑣碎的事帶到上帝的面前? 廣告雖然誇張, 但對我非常親切, 我也常為停車位禱告, 孩子還小時, 每當外出找停車位都是全家人一起禱告, 而也真是屢試不爽, 都能很快找到停車位. 若我們能將日常瑣事都看成是感恩的事, 那是多麼美妙的事.
我們來看看耶穌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過的?
馬可福音6:2-3到了安息日, 他在會堂裏教訓人, 眾人聽見就甚希奇, 說: 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這不是那木匠嗎? 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 約西, 猶大, 西門的長兄嗎? 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
他有媽媽, 兄弟姐妹 ……與我們一樣.
他是木匠, 所以他在他的工作上有忠心, 他繼承了父親約瑟的木工工作室.
只是他在猶太會堂裡的表現超出了他的角色, 幾乎與他的身份不符, 也超過了街坊鄰里對他的傳統印象, 才會引來注目-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而他們對耶穌的還是只停留在-不是那木匠嗎?
這不是那木匠嗎?
已經是老子號了, 從約瑟到耶穌……兩代了, 在這鎮上也建立了信用, 手工不錯, 剛修好的屋頂不再漏水!我訂做的椅子很堅固, 不會搖搖擺擺!
但為甚麼耶穌還會其他的, 他什麼時侯受到神學的訓練? 還有醫學的訓練?
馬太可福音13:55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 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 約西, 西門, 猶大嗎……
路加福音4:16-22 耶穌來到拿撒勒, 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 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 站起來要念聖經,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 他就打開, 找到一處寫著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於是把書捲起來, 交還執事, 就坐下 ,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 耶穌對他們說: 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眾人都稱讚他, 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 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約翰福音6:41-42猶太人因為耶穌說: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就私下議論他, 說: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 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
耶穌的生活精采嗎? 其實耶穌早期的生活也是普通, 平凡, 有一份職業, 名片不會很特別, 大概只印了店的名字與聯絡的方式, 不像一些名人的名片用好幾摺的, 但他卻從這樣平凡的生活去預備將要發生的大事-他要顛覆世界, 我們的耶穌在他的平凡的工作中去體會大道理:
1.馬太福音7: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這是耶穌工作中的經驗, 木工總是會碰到木刺刺入手中, 要用針去挑出來, 雖然很小, 甚至肉眼看不到, 但卻很痛, 有時會越挖越深, 沒弄出來會在肉中腫起來. 所以眼中有刺那就更痛了. 現在在做木作時要有護目鏡, 以防木屑跑到眼瞳裡, 但耶穌時代沒有護目鏡, 所以耶穌知道木屑跑到眼睛裡會很難受, 何況眼睛中有染木, 那得要開刀, 耶穌用此來比喻不要以為看別人不順眼, 別人也會看我們不順眼, 甚至我們比別人更不順眼. 我們用手指指著別人時, 也同時會有三隻手指指著自己.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段對話:
佛印與蘇東坡兩人是好朋友, 有一次,兩人正在打坐時, 蘇東坡忽然問佛印說: 佛印佛印, 你覺得我看起來像什麼? 佛印回答說: 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接著蘇東坡又問佛印說: 那麼, 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嗎? 佛印回答說不知道, 蘇東坡很高興地說: 哈哈! 我看你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心裡很得意, 以為他這一回總算贏了佛印. 因此他回家之後立刻把這事情的經過告訴蘇小妹, 有智慧的蘇小妹聽了之後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哥哥蘇東坡: 其實, 真正輸的人是你啊! 因為佛印 心中有佛, 所以看你就像是一尊佛; 而你心中只有牛糞, 才會看佛印 像一堆牛糞啊!
2.馬太福音11: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 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軛是在牛背上的一個木架, 由木工師父製作, 使牛可以被控制, 並且能有效的工作, 也能有好的工作成果, 田中的泥土會被翻鬆, 稻米會吸受到泥土的養份, 這是牛與主人同工, 同得美好的果效, 所以提摩太前書5:18說: 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 不可籠住牠的嘴…., 好的軛會讓牛不會痛也不會重, 耕起田來較有效率. 但牛自己是不會負軛的, 乃是主人給牠負的軛, 所以主對我們說: 當負我的軛, 這軛是神所分派給我們的, 我負了, 我就與主同工, 也能與主同得美好的果效. 我們有幸能負主所賜的軛, 這軛多重, 耶穌說是輕省的, 是我們可以承受的, 這是很榮譽的, 是被主看得起, 才有機會與主同工, 所以要珍惜.
3.馬太福音7:24 -27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 好比一個聰明人, 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 好比一個無知的人, 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就倒塌了, 並且倒塌很大.
耶穌的職業是木工, 除了製作傢俱, 他也是建築師, 要替別人蓋房子修屋子, 所以他經常能在他在工作中體驗到大道理. 大家都知道房子要蓋在磐石上, 而且不偷工減料, 因為當房子蓋起來後, 這些都看不見的, 因為都是隱藏住的, 我們看不見房子的基礎有沒深入岩磐上, 我們也看不到柱梁牆板內的鋼筋與混凝土的質量如何? 以前耶穌蓋木造房子, 木頭不能打在地基上, 因為木頭與泥土接觸容易腐蝕, 與水接觸容易被虫蛀, 所以一定要立在堅固的石座上. 耶穌深懂此理, 這是職業道德, 也是處世待人之道, 但因為是看不到的工程, 很多人就會隨便做, 但這卻是工程中最花錢也是最重要的. 房子蓋在沙土上, 沒有被風吹雨淋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風吹雨淋也不會立即有危險, 但沙土會慢慢被沖刷, 掏空, 時間一到, 房子就會倒塌了.
我們的生活散漫, 不努力累集生命的資源, 平常過活不會有問題, 若碰到困難與麻煩, 我們所累集的智慧與能力, 我們的社會資料能否可以有效幫助我經得起挫折與打擊?
一個醫生的養成時間很長, 7年醫學院, 3年住院醫師, 3年的總醫師, 才能成為主治醫師, 還要經過層層的考試, 但這13年還不一定能確保這位醫生的醫術, 而有了醫術, 也還不能保証他的醫德. 耶穌用30年的養成建造自己, 雖然他不需要如此, 因他是神, 但他也是人, 道成肉身, 所以他的成長也是用人的方式: 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 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 都一齊增長. 就是如此意義.
當了建築師30年, 我從我的職業中得到的是什麼? 錢? 身份? 社會角色? 還是從職業生涯中得到人生道理? 或當了30年老師, 我的投資在那裡? 時間換取金錢? 還是力量換取智慧, 或是陶塑學生成為好的器皿, 貴重的器皿?
所以耶穌的生活是精采豐富的, 他除了工作6天, 安息日到會堂教訓人, 平常的日子他一定是整理生活日記, 勤讀聖經, 安息日才有東西分享. 馬太福音登山寶訓也就是耶穌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大道理的精華.
耶穌除了他熟悉的木工經驗, 其他的生活他也很有經驗, 他也了解其他的領域, 因這也會拉近與其他人的關係, 所以耶穌博學多聞, 才會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
1.他看到大家(基督徒)生活的很無奈, 沒有生活目標, 沒有好見証, 也沒有什麼影響力, 於是提醒他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以後無用, 不過丟在外面, 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5:13). 耶穌可能也進廚房, 幫助母親做飯, 了解到鹽對食物的重要性, 他能觀察到細微的事情, 燒菜加鹽理所當然, 耶穌卻能領悟到大道理, 我們基督徒是世上的鹽, 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怎麼樣能再影響到別人呢? 鹽能調味, 將淡而無味的菜郩變得美味豐富, 我們的生命也能像鹽一樣去調和生活中的單調與無奈, 或說像鹽能防腐, 我們能促使生活不被社會的變相價值觀所扭曲. 有人吃飽隔天拉掉什麼都沒留下, 有些人吃飽卻寫下了很多精采的食譜或介紹美食書籍.
2.他看到大家為生活操心, 擔心東擔心西, 於是他說-所以我告訴你們,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 喝甚麼, 為身體憂慮穿什麼; 生命不勝於飲食嗎? 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 也不種, 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馬太福音6:25-26). 接下去,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 它也不勞苦, 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哩!(馬太福音6:28-29).
耶穌平常帶著門徒叭叭走, 除了上課, 也醫病趕鬼, 當然他的細心也讓我們驚嘆, 他竟然在忙碌的行程中觀察到天上與飛鳥與地上的野花, 而且還可以講出大道理. 有一位學生的作業讓我感動, 他用一片每天都會經過的樹林來解說他的創作概念, 他每天經過, 卻視不不見, 樹上的葉子轉紅或變綠, 地上的草坪乾了或青翠…. 他都看不到, 當有一天他慢下腳步, 卻發現有一棵樹很像他小時侯父親為他在家門的樹下所做的鞦韆, 還有他母親在樹下為他講故事, 他想到親人的關係因為太習以為常了, 反而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親情.
台大張文亮老師的《帶著蝸牛去散步》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 我唬牠. 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 我扯牠, 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 牠流著汗, 喘著氣, 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 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 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 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耶穌也懂農業與漁業, 當時是農業社會, 務農及補魚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工作, 所以耶穌要去了解這些狀況, 才能有效與他們接觸, 去影響他們. 耶穌了解的農業也是很細微的觀察, 他對種子特別的熟悉, 於是他講了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4-8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 有落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 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 就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馬太福音13:18-23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 那惡者就來, 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 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逼迫, 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荊棘裏的,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這種撒種子的例子每天都有可能發生, 種菜就是短期農作, 撒種子與稻田的插秧不同, 秧是一株一株的插, 種子是一把一把的撒, 所以種子會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耶穌觀察到有四種現象, 有撒在路旁的, 有撒在石頭地上的, 有撒在荊棘裏的, 也有撒在好土上的, 種子的命運也因所散落的地點而有不同, 撒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就像聽見天國道理卻不明白的, 魔鬼來了就把所撒在他心耶穌的奪了去; 撒在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但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迫, 立刻就跌倒了. 有撒在荊棘裏的,當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有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當耶穌用撒種的比喻來向農夫解釋救恩時, 農夫就很容易明白, 因撒種是他們日常的生活.
補魚也是, 耶穌不是漁夫, 卻招收這麼多漁夫來跟隨他, 他在馬可福音1:17對門徒說: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結果有四位漁夫捨了網與船來跟隨耶穌, 是因為耶穌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招募他們. 得人是猶太人從小的教導, 是他們最想做的工作, 就是當拉比, 猶太教的老師, 也是猶太人在世上最高的境界; 得魚是人生存的依靠, 是用漁網般的數量, 當然值得門徒投資.
所以耶穌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理的比喻.
我們怎樣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呢? 怎樣將小故事變成大道理?
其實耶穌的道與保羅的道相比, 耶穌顯然是在講生活小故事, 而保羅講的則比較深, 比較神學, 是理論性的.
有人說: 聰明的人會因為吸收消化一個小故事而得到啟發; 愚笨的人只會跟著小故事裡的「很有道理」而被敲昏頭而瞎起鬨,搞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什麼收穫.
聖經告訴我們,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箴言1:7); 聖經也說: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詩篇1:2-3). 所以:
1.花時間讀經
2.留心我的環境周圍有沒有看到神的作為-這要很用心看, 聽, 想.
我們可以在生活的三個領域裡為主活出好的見証, 領他們信主, 幫助他們成長, 再透過他們去影響他們所接觸到的別人的生命.
1.我們的親人
2.我們的朋友-同學, 鄰居, 社群…我們的生活圈.
3.我們的同事-工作場所.
其實我們並不平凡, 也不是沒有價值. 耶穌為什麼死? 是為了我們! 我們是耶穌用重價買來的. 所以要在我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6:20).
耶穌為什麼不求天父讓他在拿撒勒過完他平凡的一生, 發展木工或建築事業? 也許也能影響很多人……
他將生命投資在12個門徒上, 兩千年後, 耶穌的策略被証明是可行的, 他顛覆了世界,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基督徒.
所以不要自怨尤人, 要知道我在主裡有無限的價值, 是非常的重要……
每天的生活開始變得規律, 所做的事情逐漸成為習慣, 幾乎到達一成不變, 上班做同樣的事, 太太煮的飯已吃二三十年, 聊的話題都是那些, 電視節目也都差不多, 甚至星期天牧師講道好像幾乎都聽過……., 我們忘記了起初所求的不就是過一個舒適的生活, 有住有食就當知足? 現在生活不錯了, 卻開始覺得無聊, 無趣, 就會包怨, 為甚麼生活那麼單調, 索然無味?
其實我們都是凡夫俗子, 活得平凡, 生活上沒什麼驚喜, 可能有的驚喜是某些紀念日? 得到某些禮物? 打球贏了? 小孩考試滿分? 或工作成交了某件業務? 其他, 很平常, 也很平凡, 近乎無聊!
如何活得有趣精采, 求神讓我們試著從學習從每件小事上找到上帝的恩典與作為.
有一個泰國的廣告, 短短一分鐘講了三件小題大作的事, 最讓我動容的就是找停車位, 車中的一群人在東轉西找終於找到了一個停車位, 他們跪下來親吻停車位, 痛哭流涕, 真是誇張的讓人噴飯, 這些例子每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映, 但會有多人會將這些瑣碎的事帶到上帝的面前? 廣告雖然誇張, 但對我非常親切, 我也常為停車位禱告, 孩子還小時, 每當外出找停車位都是全家人一起禱告, 而也真是屢試不爽, 都能很快找到停車位. 若我們能將日常瑣事都看成是感恩的事, 那是多麼美妙的事.
我們來看看耶穌的日常生活是如何過的?
馬可福音6:2-3到了安息日, 他在會堂裏教訓人, 眾人聽見就甚希奇, 說: 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這不是那木匠嗎? 不是馬利亞的兒子雅各, 約西, 猶大, 西門的長兄嗎? 他妹妹們不也是在我們這裏嗎?
他有媽媽, 兄弟姐妹 ……與我們一樣.
他是木匠, 所以他在他的工作上有忠心, 他繼承了父親約瑟的木工工作室.
只是他在猶太會堂裡的表現超出了他的角色, 幾乎與他的身份不符, 也超過了街坊鄰里對他的傳統印象, 才會引來注目-這人從哪裏有這些事呢? 所賜給他的是甚麼智慧? 他手所作的是何等的異能呢? 而他們對耶穌的還是只停留在-不是那木匠嗎?
這不是那木匠嗎?
已經是老子號了, 從約瑟到耶穌……兩代了, 在這鎮上也建立了信用, 手工不錯, 剛修好的屋頂不再漏水!我訂做的椅子很堅固, 不會搖搖擺擺!
但為甚麼耶穌還會其他的, 他什麼時侯受到神學的訓練? 還有醫學的訓練?
馬太可福音13:55這不是木匠的兒子嗎? 他母親不是叫馬利亞嗎? 他弟兄們不是叫雅各, 約西, 西門, 猶大嗎……
路加福音4:16-22 耶穌來到拿撒勒, 就是他長大的地方.在安息日, 照他平常的規矩進了會堂, 站起來要念聖經, 有人把先知以賽亞的書交給他; 他就打開, 找到一處寫著說: 主的靈在我身上, 因為他用膏膏我, 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差遣我報告: 被擄的得釋放, 瞎眼的得看見, 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 於是把書捲起來, 交還執事, 就坐下 ,會堂裏的人都定睛看他. 耶穌對他們說: 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 眾人都稱讚他, 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 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約翰福音6:41-42猶太人因為耶穌說: 我是從天上降下來的糧, 就私下議論他, 說: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耶穌嗎? 他的父母我們豈不認得嗎?
耶穌的生活精采嗎? 其實耶穌早期的生活也是普通, 平凡, 有一份職業, 名片不會很特別, 大概只印了店的名字與聯絡的方式, 不像一些名人的名片用好幾摺的, 但他卻從這樣平凡的生活去預備將要發生的大事-他要顛覆世界, 我們的耶穌在他的平凡的工作中去體會大道理:
1.馬太福音7:3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 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這是耶穌工作中的經驗, 木工總是會碰到木刺刺入手中, 要用針去挑出來, 雖然很小, 甚至肉眼看不到, 但卻很痛, 有時會越挖越深, 沒弄出來會在肉中腫起來. 所以眼中有刺那就更痛了. 現在在做木作時要有護目鏡, 以防木屑跑到眼瞳裡, 但耶穌時代沒有護目鏡, 所以耶穌知道木屑跑到眼睛裡會很難受, 何況眼睛中有染木, 那得要開刀, 耶穌用此來比喻不要以為看別人不順眼, 別人也會看我們不順眼, 甚至我們比別人更不順眼. 我們用手指指著別人時, 也同時會有三隻手指指著自己.
蘇東坡與佛印禪師有一段對話:
佛印與蘇東坡兩人是好朋友, 有一次,兩人正在打坐時, 蘇東坡忽然問佛印說: 佛印佛印, 你覺得我看起來像什麼? 佛印回答說: 我看施主像一尊佛. 接著蘇東坡又問佛印說: 那麼, 你知道我看你像什麼嗎? 佛印回答說不知道, 蘇東坡很高興地說: 哈哈! 我看你像一堆牛糞. 蘇東坡心裡很得意, 以為他這一回總算贏了佛印. 因此他回家之後立刻把這事情的經過告訴蘇小妹, 有智慧的蘇小妹聽了之後卻語重心長地告訴哥哥蘇東坡: 其實, 真正輸的人是你啊! 因為佛印 心中有佛, 所以看你就像是一尊佛; 而你心中只有牛糞, 才會看佛印 像一堆牛糞啊!
2.馬太福音11:30 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 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軛是在牛背上的一個木架, 由木工師父製作, 使牛可以被控制, 並且能有效的工作, 也能有好的工作成果, 田中的泥土會被翻鬆, 稻米會吸受到泥土的養份, 這是牛與主人同工, 同得美好的果效, 所以提摩太前書5:18說: 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 不可籠住牠的嘴…., 好的軛會讓牛不會痛也不會重, 耕起田來較有效率. 但牛自己是不會負軛的, 乃是主人給牠負的軛, 所以主對我們說: 當負我的軛, 這軛是神所分派給我們的, 我負了, 我就與主同工, 也能與主同得美好的果效. 我們有幸能負主所賜的軛, 這軛多重, 耶穌說是輕省的, 是我們可以承受的, 這是很榮譽的, 是被主看得起, 才有機會與主同工, 所以要珍惜.
3.馬太福音7:24 -27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 好比一個聰明人, 把房子蓋在磐石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 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 好比一個無知的人, 把房子蓋在沙土上; 雨淋, 水沖, 風吹, 撞著那房子, 房子就倒塌了, 並且倒塌很大.
耶穌的職業是木工, 除了製作傢俱, 他也是建築師, 要替別人蓋房子修屋子, 所以他經常能在他在工作中體驗到大道理. 大家都知道房子要蓋在磐石上, 而且不偷工減料, 因為當房子蓋起來後, 這些都看不見的, 因為都是隱藏住的, 我們看不見房子的基礎有沒深入岩磐上, 我們也看不到柱梁牆板內的鋼筋與混凝土的質量如何? 以前耶穌蓋木造房子, 木頭不能打在地基上, 因為木頭與泥土接觸容易腐蝕, 與水接觸容易被虫蛀, 所以一定要立在堅固的石座上. 耶穌深懂此理, 這是職業道德, 也是處世待人之道, 但因為是看不到的工程, 很多人就會隨便做, 但這卻是工程中最花錢也是最重要的. 房子蓋在沙土上, 沒有被風吹雨淋是不會有問題的, 而風吹雨淋也不會立即有危險, 但沙土會慢慢被沖刷, 掏空, 時間一到, 房子就會倒塌了.
我們的生活散漫, 不努力累集生命的資源, 平常過活不會有問題, 若碰到困難與麻煩, 我們所累集的智慧與能力, 我們的社會資料能否可以有效幫助我經得起挫折與打擊?
一個醫生的養成時間很長, 7年醫學院, 3年住院醫師, 3年的總醫師, 才能成為主治醫師, 還要經過層層的考試, 但這13年還不一定能確保這位醫生的醫術, 而有了醫術, 也還不能保証他的醫德. 耶穌用30年的養成建造自己, 雖然他不需要如此, 因他是神, 但他也是人, 道成肉身, 所以他的成長也是用人的方式: 路加福音2:52耶穌的智慧和身量, 並神和人喜愛他的心, 都一齊增長. 就是如此意義.
當了建築師30年, 我從我的職業中得到的是什麼? 錢? 身份? 社會角色? 還是從職業生涯中得到人生道理? 或當了30年老師, 我的投資在那裡? 時間換取金錢? 還是力量換取智慧, 或是陶塑學生成為好的器皿, 貴重的器皿?
所以耶穌的生活是精采豐富的, 他除了工作6天, 安息日到會堂教訓人, 平常的日子他一定是整理生活日記, 勤讀聖經, 安息日才有東西分享. 馬太福音登山寶訓也就是耶穌的生活經驗轉換成大道理的精華.
耶穌除了他熟悉的木工經驗, 其他的生活他也很有經驗, 他也了解其他的領域, 因這也會拉近與其他人的關係, 所以耶穌博學多聞, 才會吸引那麼多人跟隨他.
1.他看到大家(基督徒)生活的很無奈, 沒有生活目標, 沒有好見証, 也沒有什麼影響力, 於是提醒他們-你們是世上的鹽,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以後無用, 不過丟在外面, 被人踐踏了. (馬太福音5:13). 耶穌可能也進廚房, 幫助母親做飯, 了解到鹽對食物的重要性, 他能觀察到細微的事情, 燒菜加鹽理所當然, 耶穌卻能領悟到大道理, 我們基督徒是世上的鹽, 鹽若失了味, 怎能叫它再鹹呢? 怎麼樣能再影響到別人呢? 鹽能調味, 將淡而無味的菜郩變得美味豐富, 我們的生命也能像鹽一樣去調和生活中的單調與無奈, 或說像鹽能防腐, 我們能促使生活不被社會的變相價值觀所扭曲. 有人吃飽隔天拉掉什麼都沒留下, 有些人吃飽卻寫下了很多精采的食譜或介紹美食書籍.
2.他看到大家為生活操心, 擔心東擔心西, 於是他說-所以我告訴你們, 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 喝甚麼, 為身體憂慮穿什麼; 生命不勝於飲食嗎? 身體不勝於衣裳嗎? 你們看那天上的飛鳥, 也不種, 也不收, 也不積蓄在倉裏, 你們的天父尚且養活牠, 你們不比飛鳥貴重得多嗎? (馬太福音6:25-26). 接下去, 何必為衣裳憂慮呢? 你想野地裏的百合花怎麼長起來, 它也不勞苦, 也不紡線; 然而我告訴你們, 就是所羅門極榮華的時候, 他所穿戴的, 還不如這花一朵哩!(馬太福音6:28-29).
耶穌平常帶著門徒叭叭走, 除了上課, 也醫病趕鬼, 當然他的細心也讓我們驚嘆, 他竟然在忙碌的行程中觀察到天上與飛鳥與地上的野花, 而且還可以講出大道理. 有一位學生的作業讓我感動, 他用一片每天都會經過的樹林來解說他的創作概念, 他每天經過, 卻視不不見, 樹上的葉子轉紅或變綠, 地上的草坪乾了或青翠…. 他都看不到, 當有一天他慢下腳步, 卻發現有一棵樹很像他小時侯父親為他在家門的樹下所做的鞦韆, 還有他母親在樹下為他講故事, 他想到親人的關係因為太習以為常了, 反而也最容易被忽略的親情.
台大張文亮老師的《帶著蝸牛去散步》提醒我們要放慢腳步: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 蝸牛已經盡力爬,
每次總是挪那麼一點點.
我催牠. 我唬牠. 我責備牠.
蝸牛用抱歉的眼光看著我.
彷彿說: 人家已經盡了全力!
我拉牠, 我扯牠, 我甚至想踢牠,
蝸牛受了傷, 牠流著汗, 喘著氣, 往前爬.
真奇怪, 為什麼上帝叫我牽一隻蝸牛去散步?
上帝啊!為什麼?
天上一片安靜.
唉!也許上帝去抓蝸牛!
好吧!鬆手吧!反正上帝不管了, 我還管什麼?
任蝸牛往前爬, 我在後面生悶氣.
咦?我聞到花香, 原來這邊有個花園.
我感到微風吹來, 原來夜裡的風這麼溫柔.
慢著!我聽到鳥叫, 我聽到蟲鳴, 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
咦? 以前怎麼沒有這些體會?
我忽然想起來, 莫非是我弄錯了!
原來上帝叫蝸牛牽我去散步.
耶穌也懂農業與漁業, 當時是農業社會, 務農及補魚是當地居民主要的工作, 所以耶穌要去了解這些狀況, 才能有效與他們接觸, 去影響他們. 耶穌了解的農業也是很細微的觀察, 他對種子特別的熟悉, 於是他講了個撒種的比喻.
馬太福音13:4-8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 撒的時候, 有落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有落在荊棘裏的, 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 就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馬太福音13:18-23你們當聽這撒種的比喻: 凡聽見天國道理不明白的, 那惡者就來, 把所撒在他心裏的奪了去, 這就是撒在路旁的了. 撒在石頭地上的,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逼迫, 立刻就跌倒了. 撒在荊棘裏的,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這種撒種子的例子每天都有可能發生, 種菜就是短期農作, 撒種子與稻田的插秧不同, 秧是一株一株的插, 種子是一把一把的撒, 所以種子會散落在不同的地方, 耶穌觀察到有四種現象, 有撒在路旁的, 有撒在石頭地上的, 有撒在荊棘裏的, 也有撒在好土上的, 種子的命運也因所散落的地點而有不同, 撒在路旁的, 飛鳥來吃盡了, 就像聽見天國道理卻不明白的, 魔鬼來了就把所撒在他心耶穌的奪了去; 撒在石頭地上的, 土既不深,發苗最快, 但日頭出來一曬, 因為沒有根, 就枯乾了, 就是人聽了道, 當下歡喜領受, 只因心裏沒有根, 不過是暫時的, 及至為道遭了患難, 或是受了迫, 立刻就跌倒了. 有撒在荊棘裏的,當荊棘長起來, 把它擠住了, 就是人聽了道, 後來有世上的思慮, 錢財的迷惑把道擠住了, 不能結實; 有撒在好地上的, 就是人聽道明白了後來結實, 有一百倍的, 有六十倍的, 有三十倍的.
當耶穌用撒種的比喻來向農夫解釋救恩時, 農夫就很容易明白, 因撒種是他們日常的生活.
補魚也是, 耶穌不是漁夫, 卻招收這麼多漁夫來跟隨他, 他在馬可福音1:17對門徒說: 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 結果有四位漁夫捨了網與船來跟隨耶穌, 是因為耶穌用他們聽得懂的語言來招募他們. 得人是猶太人從小的教導, 是他們最想做的工作, 就是當拉比, 猶太教的老師, 也是猶太人在世上最高的境界; 得魚是人生存的依靠, 是用漁網般的數量, 當然值得門徒投資.
所以耶穌總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真理的比喻.
我們怎樣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不平凡呢? 怎樣將小故事變成大道理?
其實耶穌的道與保羅的道相比, 耶穌顯然是在講生活小故事, 而保羅講的則比較深, 比較神學, 是理論性的.
有人說: 聰明的人會因為吸收消化一個小故事而得到啟發; 愚笨的人只會跟著小故事裡的「很有道理」而被敲昏頭而瞎起鬨,搞了半天也不知道自己得到什麼收穫.
聖經告訴我們, 敬畏耶和華是知識的開端, (箴言1:7); 聖經也說: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詩篇1:2-3). 所以:
1.花時間讀經
2.留心我的環境周圍有沒有看到神的作為-這要很用心看, 聽, 想.
我們可以在生活的三個領域裡為主活出好的見証, 領他們信主, 幫助他們成長, 再透過他們去影響他們所接觸到的別人的生命.
1.我們的親人
2.我們的朋友-同學, 鄰居, 社群…我們的生活圈.
3.我們的同事-工作場所.
其實我們並不平凡, 也不是沒有價值. 耶穌為什麼死? 是為了我們! 我們是耶穌用重價買來的. 所以要在我們的身子上榮耀神. (哥林多前書6:20).
耶穌為什麼不求天父讓他在拿撒勒過完他平凡的一生, 發展木工或建築事業? 也許也能影響很多人……
他將生命投資在12個門徒上, 兩千年後, 耶穌的策略被証明是可行的, 他顛覆了世界, 世界上有三分之一人口是基督徒.
所以不要自怨尤人, 要知道我在主裡有無限的價值, 是非常的重要……
2011年10月1日 星期六
五千里路
詩篇第一篇第二及三節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這個暑假有機會自行開車旅行, 十多天走了五千多里路, 六個州, 四個國家公園, 無數的小城, 讓我體會到自助旅行的意義, 也讓我看到上帝創造的豐富與美麗, 這是任何人造藝術都比不上的.
四個國家公園是在懷俄明州的黃石公園和大提頓國家公園(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在猶他州的錫安國家公園 (Zion National Park), 還有離家只有一小時多車程的優詩美地國家公園,在 加州中部, 已是第六次造訪, 但秋季還是第一回. 原本就有計劃去黃石公園, 因為電影中明年(2012) 的世界末日從黃石公園開始, 總要在末日前去看看, 但怎麼樣去? 路途遙遠, 參加旅行團? 坐飛機到鹽湖城再租車? 正在苦惱時, 剛好有一家朋友也有此計劃, 經討論後, 決定兩家同行, 全程租車, 所以就開始進行旅行計劃, 除了國家公園, 也計劃去一些著名的城市, 像鹽湖城, 拉斯維加斯, 牛仔城jackson hole和coty等, 也為了節省, 儘量找一些小城來住, 反而更能體會美國的鄉間風味.
走了五千里路, 遊了四個國家公園, 每天美景當頭, 驚嘆上帝創造之偉大, 詩篇很多篇幅談到大地之美, 甚至宇宙穹蒼之偉大, 詩人為甚麼要讚美這些浩瀚美景? 因為這些都是上帝所創造的, 是值得我們書寫與讚美, 我們禱告的手五支手脂, 讚美, 感謝, 認罪, 代求及祈求, 排在最前頭的就是讚美, 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項, 但很多時候我們不曉得如何讚美, 我們很會感謝與認罪, 但卻不太會讚美, 是因為我們很少走出去, 很少去看看上帝所創造的, 也許台灣太小, 太人工化, 跑去登山健行, 卻傳來陣陣的卡拉ok歌聲及叫賣聲, 又怎能叫人安靜欣賞與聆聽大自然的聲音. 我常去台中的都會公園走路, 有很多人邊走邊聽隨身聽, 而且是擴音的, 還有人在練小喇叭, 薩克斯風, 反而讓人不得安寧. 有一位朋友在清境農場開民宿, 請我們住一晚, 到了清境, 吃完午餐就受不了, 跑到合歡山去了. 在清境農場, 我們會有一股時空錯亂的感覺, 身在鄉間還是都市? 而且有世界各地的縮影, 比佛利, 普羅旺斯, 加拿大, 英格蘭…車潮, 人潮, 噪音…. 看到的都是人工的, 我們要看上帝的創造, 像看到峰鳥在吃適合牠尖嘴形狀的喇叭花時, 或看到松鼠在松木林中追逐, 我們就能體味到聖經上說的: 各從其類,上帝造了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球, 並且將衪所造的放在適合的位置.
所以我們要向上帝感謝, 感謝祂賜給我們的世界, 爲了我們, 祂預備了很多適合我們居住的環境與使用的東西, 只是我們已習以爲常, 不覺得寶貴, 像空氣, 陽光與水. 其實這缺一不可, 我們是靠這些因素活命的. 若有爬過高山的經驗, 我們這些平地人不習慣高地氣壓, 呼吸困難, 這是缺氧現象, 所以都是走幾步, 停下來調整呼吸, 休息比走路的時間更長, 這時才知道空氣的重要.
這次旅行, 讓我重新認識上帝, 是因為當我走出去體驗上帝的創作時, 更能體驗到上帝的作為, 為甚麼之前比較少出去? 教會沒有野外崇拜, 一年一次的退修會雖走出去卻是從早到晚都要上課, 我們關在房子裡體驗上帝, 這也很好, 若換個場景, 而且出外景, 相信效果會更好, 這次的經驗讓我更想走出去體驗上帝.
上帝所創造的都是美好的, 創世記上帝創造天地時有六次說到: 神看著是好的, 最後一次是: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 (創1:31) 所以上帝所造的任何地方, 環境氣候條件不同, 但各有優點, 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氣候,住在那裡的人會習慣那裡的天候, 我活到現在換了三個地方居住, 每次落地都要習應一陣子. 但每個地方都有特色, 美國太乾, 皮膚首當其衝, 因為很乾, 所以北方人皮膚很粗糙, 嘴唇很容易乾裂, 睡覺要用增水器加濕, 不然會很不舒服 ,需要用很多乳液來保養. 也因乾燥, 不太會流汗, 衣服可以穿很多天, 食物不必放冰箱也不太會壞. 我們住在中加洲, 白天37-38度, 晚上卻只有17-18度左右, 很舒服. 在台灣天氣很濕, 夏天很熱, 很會流汗, 一天要洗好幾次澡, 全身是油, 但這卻是上帝給的保濕液, 我們的皮膚也不會乾燥; 而在馬來西亞天氣更熱, 沒有冬天, 但午後幾乎都有一場雨, 所以才有四季如夏, 一雨成秋的成語. 這些都是上帝的作為, 熱天有雨, 冷天有太陽.
詩篇第一篇描述了一種環境, 一種由上帝親自設計的環境, 在這裡我們會很有福氣,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而且凡他所作的, 盡都順利 (詩1:2-3), 為甚麼呢? 就是因為上帝把我們栽在溪水旁. 所以上帝將最合適的地球給了我們, 不管你身在何處, 你都可以從我們的四週去了解上帝在我們身上的計劃, 但除了我們知道日出在東日落在西外, 我們很少知道超過十種的樹種, 或超過十種魚類, 生在台灣非常幸運, 我們走一趟阿里山, 只花半天, 就可以看到從亞熱帶到溫帶的林相, 為甚麼有些樹適合在寒帶, 像針葉樹, 當我們有機會走出去, 開始去享受上帝為我們預備的環境時, 我才發現上帝的創造是海闊天空, 不是關在房間裡可以體會出來的. 這就是在溪水旁, 但很多人在溪水旁築了一片牆, 看不到溪水, 也阻隔溪水的滋養, 實在可惜.
有一位馬來西亞的朋友, 到香港工作, 就在住宿地方附近的一間教會聚會, 教會地處重要區位, 但人不多, 每週做禮拜的人只有三四十人, 有一天他與教會牧師聊天時才知道有登錄會籍的教友有三百多人, 但平常主日來聚會的人只有百分之十左右, 牧師也弄不清楚是什麼回事. 這位朋友就跟牧師提議要在某主日主辦一次野外崇拜, 要登山踏青, 計劃邀請教會的所有教友, 但牧師特別要求不能邀請那經常來聚會的三四十位. 在登山的那一天主日清晨六點大家在教會集合, 牧師來作出發前禱告, 結果來了快兩百人, 牧師頓時覺醒, 主日是否只能一成不變? 還是像歌羅西書一章廿八節說: 「我們傳揚他,是用諸 般的智慧, 勸戒各人, 教導各人, 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是用諸般的智慧, 結果是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耶穌最常指責的就是當時那些宗教領袖的一成不變, 只固守傳統的教條. 而使徒保羅也高呼我們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2), 聖經新譯本翻譯是: 「要藉著心意的更新而改變過來」; 天主教思高聖經翻譯: 「應以新的心思變化自己」, 也就是說要改變我們的觀念, 因此才能「察驗何為神的善良, 純全, 可喜悅的旨意」. 這個香港的教會也因此而復興, 是因為他們走出去, 進入大自然中體驗上帝.
最能體驗上帝奇妙作為的工作應是農夫, 看到栽下去的種子藉著天侯的關係而發芽成長, 真的很奇妙. 我常到野外走動, 會突然發現某一種樹會在某一天全部一起開花, 是誰招呼他們的, 那是上帝, 我們要叫班上40位學生集合總是拖拖拖拉拉, 但這些植物, 分散不同地點, 會同時開花, 雖然有地點與時間差, 但原則是不變的.
這一棵樹是被栽在溪水旁, 是有溪水灌溉, 這是上帝特別找到最好的地方所栽種的, 我們得到最好的環境被栽種, 那為甚麼我們會有此福氣? 詩篇說是因為: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 晝夜思想, 這人便為有福.」 所以是喜愛讀聖經的人, 而且是要晝夜思想, 他的福氣就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按時候結果子, 葉子也不枯乾, 並且凡他作的盡都順利. 光是喜歡大自然還不夠, 有一大堆人都喜歡親近大自然, 所以週末可以看到很多人出遊, 但他們看到大自然只是欣賞與愉悅, 他們不會將榮耀歸給上帝, 他們把大自然的奇妙當成理所當然, 馬太福音16章3節:「早晨天發紅, 又發黑, 你們就說: 今日必有風雨. 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 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在台灣很多人到戶外, 但他們不愛惜大自然環境, 亂丟垃圾, 大聲唱卡拉ok, 攤販到處亂擺, 真是讓人心痛. 在溫泉區, 看到亂接溫泉, pvc管亂接, 到處違建, 破壞景觀, 反觀黃石公園, 政府為了保護環境, 溫泉是用來看的, 只有動物有權洗溫泉.
所以當我們走出去時, 要帶著上帝的話, 要以上帝的話來讚美祂的創造, 奇妙與偉大.
如何生活在溪水旁, 就是順服神的話, 也要給自己製造一個好的環境, 就像便利商店, 製造了一個舒服的環境, 明亮, 友善, 在那裡, 你消費十元也是同樣受到禮遇, 我們就是要讓自己有一個可以親近主的環境, 大自然很好, 因為能目緒上帝的創造, 在房間裡, 也不錯, 因為房間裡的設計有提高我與上帝相交的機會, 比如貼一些經節, 種些植栽, 養些魚, 房間常保持清潔乾淨…., 也要將房間裡阻礙我們與上帝相交的東西搬走, 若是電視, 就把電視搬走, 若是床, 就搬走, 或搬遠一點.
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 這棵樹並非野樹, 是上帝手的所栽植的, 有主人的, 這樣有根基的樹, 到末日也絕不會拔出來的, 耶穌說:凡栽種的物, 若不是我天父栽種的, 必要拔出來. (太15:13)這棵樹是時時需要滋潤的, 由於他栽在溪水旁, 聖靈的恩賜就供應它一切需用. 接著是: 「按時候結果子」, 神的目的要使信他的人按時候結果子, 結果子就是與罪惡分開, 與主相交自然的果效. 而葉子也不枯乾, 可以提供乘涼的服務, 也能增加光合作用, 降低二氧化碳. 最後是:「凡他所作的, 盡都順利.」 神所賜的福氣實在寬廣, 愛主的人, 他的結果必然是好的. 我們應該把神的事擺在第一位, 以榮耀神為首要, 然後神就必使我們所作的一切, 蒙他的賜福.
現代人在假日最喜歡的活動就是去逛量販店或百貨公司, 而不是公園或郊外, 消費成為習慣, 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地方人容易緊張與防衛, 還擔心小偷, 還有擔心搶不到特價品而漏夜排隊. 想想我們一天花多少時間接觸上帝所造旳? 還是我們習慣與人造物相處, 鼓勵大家走出去, 多與大自然為伍, 透過大自然, 體驗上帝的作為, 我們就會學會欣賞, 讚美, 歉卑與感恩.
2011年9月17日 星期六
博雅實驗,另一種委身
博雅實驗,另一種委身
「東海大學 的校園建築, 體現的是一種中世紀時的修道院形式的大學傳統: 它象徵的教育精神, 是一座孤立的修道院. 老實說, 東海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座尚過得去的大學, 是修道院的影像所造成的, 它的立學宗旨中充滿了孤立的精神, 比如師生一定要住校……孤立於市塵之外, 加上生活的管理, 對於女孩子們小心翼翼的家長是一副定心劑. 因此東海大學 是一個女性味很重的學校. 」(漢寶德, 教育精神之象徵-學校建築所傳達之訊息, 大學雜誌第31期, 1970.07.)
漢寶德先生將東海形容成修道院, 因為當時 (1960-70年代) 東海與台中的距離是遠的, 東海位在大度山上, 遠離塵囂, 一群游子 (包括老師與學生) 躲在圍牆內,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就是早期東海的情況, 當時榮總連影子都沒有, 中港路也還沒開拓, 是一條兩線道的產業道路, 只有公路局的公車會經過, 班次不多, 最晚一班從台中經東海到沙鹿的公車是十點, 錯過了只有走路回東海了. 所以我們都稱到台中是「下山」, 後來碰到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 他們的形容詞更有趣, 他們到台中是叫「進城」, 可見東海是多麼的與世隔絕.
東海原本在創校計劃中的學生人數只有五六百人, 「課程不以技術性導向為主, 而著眼於寬闊的格局」, 也就是不以專業訓練為主, 而是以博古通今為重, 這就是博雅教育之精神.
1952 年, 聯合董事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向聯合董事會提出「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中提到這所新大學的構想: 「該大學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之翻版, 這是一個開始, 我們有機會去創立一個不同型態的大學. 所謂不同的形態, 包括這所大學應造就具有獨特眼光並能投入生活的人. 他不是製造白領階級的大學; 學生對其生活環境應有不斷的自覺, 以避免陷入象牙塔, 流為士大夫; 該大學應落實民主觀念, 學生需具備生活思想; 課程不須以技術性導向, 而應著眼於寬闊格局; 避免嚴格的分科, 搭配純樸而不矯飾的校舍; 以小規模大學型態, 學生人數約五百至六百人. 師生全體住校, 教職員必須全職, 並提供最佳生活條件, 且應為基督徒」. 1953年, 董事會宣示「私立東海大學設置的目的和方針」, 內容包括創造一個能自由尋求真理的學術園地; 秉持有教無類之教育原則, 以重質不重量與集體生活為辦學方針; 課程教育之外, 推行勞作教育以建立「完人」的教育訓練; 信仰上自由發展, 以培養民主與自由的精神; 尊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 並擔負溝通中西文化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 這一切的教育理想必須能體現落實到台灣社會上, 訓練青年為時代而服務, 從台灣發軔, 直至世界每一角落.( 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 2005, pg22-25)
從芳衛廉博士的備忘錄與東海設置的目標中, 東海原就是要以美國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為藍圖, 但後來因聯董會不再用經濟支援東海, 東海才不得己以增加學生人數來平衡財務, 從第18屆開始擴大招生, 到現在學生已增加至一萬七千人, 以小班制與師生關係著稱的博雅教育已悄悄的在東海消失.( 東海在1956年通過「通才教育制度」, 規定通才學分文學院佔五成, 理學院佔三成五, 工學院佔三成, 所以學生在大三時才分系修課) (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 2005, pg46-47).
當然東海精神還有很多, 它並不是大陸13間教會大學的延伸, 而是一間專為台灣人民而設計的大學, 有去中國化的概念, 而且師生要身體力行, 過集體生活.
人少與人多的差別不只是數字, 從很多次海外的校友聚會出席狀況來看, 22屆以前的畢業生總是參與者的大眾, 之後的學弟妹參與則很少, 這是一種對東海的認同, 從這些學長姊中看到他們對東海的豐富感情, 就可以感受到當時他們與學校的互動是積極的, 而且帶有一股東海人的氣質-熱誠與樂天, 執著與敏銳. 記得唸書時到台中看電影, 忘記帶學生證, 售票小姐總會說: 東海人, 下次記得帶學生證. 當時台中的大專不僅只有東海, 她們總是認得我們, 根據她們的說法: 一看就知道是東海人, 氣質不一樣.
歲月變遷, 在台灣的大學方式也在改變, 漢寶德先生對東海的看法也有了大副度的不同: 「但現在封閉式的修道院大學已經成為過去, 現代的大學要向社會開放, 以社會做為教育的實驗場所. 但同時必須避免機械式的訓練, 解除老師對學生的威權, 增加師生的共同感, 創造能讓心靈舒展的教育空間. 」(同上: 漢寶德1970)
但美國歐巴馬總統的母校occidental college, 一百多年來仍然維持1500人左右的學生, 是美國西岸著名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學校之一, 校園大小與東海相近, 在北洛杉磯的山坡上, 但教育的品質一直都沒變. 當然美國有良好的校友捐助母校制度, 所以是不以學費收入為主要財政的來源.
人多是個生存的法則, 如何在人多中恢復人少的博雅教育精神? 2009年, 在東海偏離了博雅快40年後, 博雅書院企圖拾回東海當初建校的初衷, 這是一個實驗性的教育計劃, 不是短時間能看到效果的.
其實東海也沒完全偏離當初的博雅精神, 大一英文仍然是小班制, 一些科系也仍然維持小班教學, 像音樂系, 建築系…, 東海教會仍有學生小團契, 是由學校老師所帶的基督教小組, 學生自由參加 (不限定是基督徒), 他們固定每週在老師家聚會. 只是在人數比例上比以前少很多. (筆者唸東海時人數三千, 小團契有13組, 現在人數一萬七千, 小團契也只有十組). 當時年代, 學生人數漸長, 所以我也只有接觸到東海博雅教育的尾巴, 但仍然感覺到那股自由學習與多元課程的氛圍, 還有團契家長的關懷, 輔導與協助. 當時的老師大都住校, 印象中常到老師家, 除了每週小團契聚會在家長家, 系上不少課也在老師家上, 上完課還有綠豆湯吃.
博雅的教育與我們台灣大學的專業教育有別, 特別是一些專業學位, 像醫學, 法律, 建築…. 等更是南轅北轍, 但可以相輔相成. 博雅是廣闊, 原則上在拿第二個學位時才走專業路線. 所以高承恕老師曾說過博雅在東海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做法. ( 博雅元年時博雅導師會議後在台中大度山的清泉飯店聚餐, 當時高承恕老師是桌上貴賓, 暢談博雅教育.)
而我則覺得專業的歸專業, 博雅的就歸博雅, 我們能做的就是關懷與鼓勵, 傾聽與協助.
我也曾發表過以耶穌帶門徒為例子的短文來討論教育的另類可能性, 並挑戰基督教界訓練神職人員的神學院制度. 歐美很多著名大學都是由神學院轉形, 但聖經裡耶穌並沒有成立過神學院, 而在當時, 成千上萬的人要跟隨耶穌, 要向他學習, 那為甚麼他不成立學校, 集中訓練, 一網打盡呢? 聖經告訴我們, 耶穌沒有成立真式的學校, 卻建立了一所門徒學校, 沒有教室, 沒有教科書, 沒有制服, 甚至耶穌還不認為它是間學校; 他帶著門徒在大街上上課, 碰到什麼就教什麼, 完全用機會教育的方式, 人數不多, 雖然只有12人, 但重質而不重量. 當時一定有很多人要加入, 因為耶穌的佈道大會人數動則四五千人, 但耶穌不收. 其實耶穌所用的教育方式, 就像博雅教育, 師生生活在一起, 課程輕過安排卻細毫不留痕跡的在生活中進行, 教學範圍很廣, 從猶太歷史到水變酒的化學課, 從吃飯洗手的衛生保健談到傳統的禮儀課程, 還有討論敏感的政府稅收與殖民主義等包羅萬象, 這就是博雅教育了.
耶穌沒有成立一所專業的神學院好為上帝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神國的工人, 反而採用了一套師徒制的, 看起來沒什麼效率的門訓方式, 整天帶著他的十多位學生趴趴走, 參加婚宴, 喪禮, 參加法利賽人 (猶太教宗教領袖) 的飯局, 也與稅吏並罪人一同吃流水席, 當法利賽人質疑耶穌和罪人同桌吃飯違背猶太人的信仰原則時, 耶穌在學生面前公開表達立場: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 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這些都是耶穌課程的一部分, 也是公開的課程, 其他旁邊的人都可以聽到, 是開放的, 課程內容非常具爆炸性, 也是前衛性的, 因為耶穌挑戰當時的猶太教傳統, 像與罪人吃飯, 吃飯不洗手, 還公開喝酒, 甚至還直接指出當時的宗教領袖的問題: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 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 外面好看, 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 和一切的污穢…你們這些蛇類, 毒蛇之種啊, 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馬太福音9:10-13, 馬太福音23:25-33)
也因此, 耶穌引來了殺身之禍, 因為大家都跑到耶穌那裡, 有吃有喝, 病得醫治, 污鬼離開, 特別的是有精采的言論, 而都是針對當時殖民政府與宗教高層的控訴, 附合一般中下階層老百姓的需求, 就像我們很喜歡看爭論性節目, 名嘴在罵政府一樣; 他們的生活痛苦指數很高, 卻得不到重視, 現在有人仗義直言, 還告訴他們有一條通往永生之道路, 而且完全免費, 所以有極多的人跟隨他, 因此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猶太教的宗教領袖擔心猶太人都往耶穌那裡去, 影響到自己的地位與飯碗 (奉獻變少了), 也擔心耶穌的言論與群眾聚集會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 羅馬政府可能就會將猶太人的自冶權收回, 就會影響到猶太人的權力, 他們的土地及人民的自由就會受到限制(約11:47-48).
還有一種實作課程是耶穌常用的, 就是利用某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像一次五千人的大型佈道會在結束的時候需要解決吃的問題, 耶穌先找門徒之一的腓力來處理, 但腓力沒辦法, 只能叫大師兄安得烈來協助, 安得烈果然是大卡, 他與會眾混得較熟, 他找到了一個帶著五個大麥餅及兩條魚的孩童, 因此解決了問題; 聖經裡很清楚說明這個五千人的大型佈道會是要試驗腓力, 也就是透過一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這也就是著名的五餅二魚事件. (約翰福音6:5-9) . 而在趕鬼的事上, 耶穌也要門徒親身上征, 結果有些鬼趕不出來, 耶穌就說: 至於這一類的鬼, 若不禱告, 禁食, 他就不出來…,( 馬太福音17:19-21) 所以有些課程要實作, 有些課程要上課, 耶穌的課是活潑有功效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耶穌的門徒真正受到審視的卻是在學校發生危機時, 當時校長耶穌被抓, 學生鳥獸散, 有些學生為了自身安全還否認自己的學生身份, 在一片質疑教育效果與整體局勢不看好的情況下, 耶穌的教育方式卻因為學生的反應而被重新肯定, 因為這群看起來不怎麼樣起眼的學生反而群起反彈, 化悲憤成力量, 不只勇敢面對惡劣情勢, 還持續宣講上帝的福音, 後來雖都一一殉道, 但基督教也藉此傳遍了世界.
耶穌的教育方式不只是追求知識, 而是看重品格及呼召, 這也是今日教育的問題, 我們只教專業, 不教品格,更不要說呼召了. 所謂的呼召, 就是對一件事件的委身, 是一種使命感, 就像我常對學生說學建築若只想要賺錢就不要來讀了, 因為建築師不是賺錢的行業; 若是想出名也不需要來讀, 因為出名的建築師鳳毛麟角; 而我們希望來讀建築的是會有一股使命感, 就是將改善我們居住環境成為他們一生的使命, 是熱愛生命與生活, 設計好品質的空間, 讓居住者安全, 健康和愉悅, 而不是破壞環境, 只替有錢人蓋房子的資本主義建築師….,就像學醫的, 他們需要有悲天憫人, 救貧濟弱的心懷. 新教的改革者馬丁路德說過: 不管神父或修道士的工作如何神聖與辛勞, 在神的眼光中, 農夫在田野的耕種及婦女在家裡做家事, 都是一樣的寶貴, 因為大家都是憑信心來做, 所以不要覺得你的工作瑣碎沒有意義, 因為你是被上帝呼召做你目前的工作. (Martin Luther,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 pg44, Amazon. com. ebook.). 所以呼召就是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所呈現的委身態度, 是忠誠的, 是盡力而為的, 就像婚姻, 不管對方健康或病痛, 我們都要堅持, 不能放棄.
五十多年前除了有一群有理想有遠見的教育家創辦了東海大學, 同時也呼召了一群年青的宣教師到東海來任教, 他們不只教育台灣的莘莘學子專學知識, 也開放家庭接待學生, 關心與協助他們, 讓學生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也看到專業以外的社會需要. 在2009年最後一位外國宣教師劉大衛老師離開東海時, 東海的宣教使命並沒有結束, 現在是由一群本地的台灣宣教師老師繼續, 生生不息, 帶著當時的使命, 仍然在這塊土地上貢獻.
在東海唸書時, 我是宣教師老師家的常客, 因離鄉背井到台灣升學, 能感受到家庭, 甚至像親情一樣的貼心就是在他們的宿舍裡, 在老師家學習煮飯, 打掃, 除草, 與老師討論天南地北, 關懷世界 (記得當時南越淪陷, 我們為東海的越南僑生募款…), 一起出遊, 一起參加工作營, 一起到孤兒院油漆……, 有問題就很自然的告知, 他們也會耐心的傾聽, 偶而也會提供建議與鼓勵, 或提醒與指引, 直到現在, 他們早就退休回到他們的母國去了, 但我們仍常有聯絡, 甚至每年還能見面,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雖然我們有宗教當媒介, 但這也就是博雅教育的結果.
當時這些宣教師老師到台灣, 幫助當時所謂的第三世界的年青人長大成人, 當這群年青人足以肩負管理自己國家與社會的重任時, 他們就悄悄地離開了台灣, 據我所知的有人去了尼泊爾, 香港, 中國……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這是一種呼召, 也是一種特別的看見, 有人稱之為vision, 異象或願景, 他們看到一個遙遠的需要, 他們的上帝就感動他們, 這件事就成為他們生命的責任, 於是他們離開家鄉, 來到一個陌生國度來完成他們的使命. 這種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若果東海能持續這種傳承異象, 到第三世界建立大學, 鼓勵老師走宣教之路, 幫助當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期盼將來他們可以報效自己的國家, 這才是東海創校的意義, 也是傳承與繁洐的功效.
「東海大學 的校園建築, 體現的是一種中世紀時的修道院形式的大學傳統: 它象徵的教育精神, 是一座孤立的修道院. 老實說, 東海在大家心目中是一座尚過得去的大學, 是修道院的影像所造成的, 它的立學宗旨中充滿了孤立的精神, 比如師生一定要住校……孤立於市塵之外, 加上生活的管理, 對於女孩子們小心翼翼的家長是一副定心劑. 因此東海大學 是一個女性味很重的學校. 」(漢寶德, 教育精神之象徵-學校建築所傳達之訊息, 大學雜誌第31期, 1970.07.)
漢寶德先生將東海形容成修道院, 因為當時 (1960-70年代) 東海與台中的距離是遠的, 東海位在大度山上, 遠離塵囂, 一群游子 (包括老師與學生) 躲在圍牆內, 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這就是早期東海的情況, 當時榮總連影子都沒有, 中港路也還沒開拓, 是一條兩線道的產業道路, 只有公路局的公車會經過, 班次不多, 最晚一班從台中經東海到沙鹿的公車是十點, 錯過了只有走路回東海了. 所以我們都稱到台中是「下山」, 後來碰到一些住在附近的居民, 他們的形容詞更有趣, 他們到台中是叫「進城」, 可見東海是多麼的與世隔絕.
東海原本在創校計劃中的學生人數只有五六百人, 「課程不以技術性導向為主, 而著眼於寬闊的格局」, 也就是不以專業訓練為主, 而是以博古通今為重, 這就是博雅教育之精神.
1952 年, 聯合董事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Dr. William P. Fenn)向聯合董事會提出「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形態備忘錄」中提到這所新大學的構想: 「該大學不應是大陸任何一所教會大學之翻版, 這是一個開始, 我們有機會去創立一個不同型態的大學. 所謂不同的形態, 包括這所大學應造就具有獨特眼光並能投入生活的人. 他不是製造白領階級的大學; 學生對其生活環境應有不斷的自覺, 以避免陷入象牙塔, 流為士大夫; 該大學應落實民主觀念, 學生需具備生活思想; 課程不須以技術性導向, 而應著眼於寬闊格局; 避免嚴格的分科, 搭配純樸而不矯飾的校舍; 以小規模大學型態, 學生人數約五百至六百人. 師生全體住校, 教職員必須全職, 並提供最佳生活條件, 且應為基督徒」. 1953年, 董事會宣示「私立東海大學設置的目的和方針」, 內容包括創造一個能自由尋求真理的學術園地; 秉持有教無類之教育原則, 以重質不重量與集體生活為辦學方針; 課程教育之外, 推行勞作教育以建立「完人」的教育訓練; 信仰上自由發展, 以培養民主與自由的精神; 尊重中國歷史文化傳統, 並擔負溝通中西文化的任務; 更重要的是, 這一切的教育理想必須能體現落實到台灣社會上, 訓練青年為時代而服務, 從台灣發軔, 直至世界每一角落.( 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 2005, pg22-25)
從芳衛廉博士的備忘錄與東海設置的目標中, 東海原就是要以美國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為藍圖, 但後來因聯董會不再用經濟支援東海, 東海才不得己以增加學生人數來平衡財務, 從第18屆開始擴大招生, 到現在學生已增加至一萬七千人, 以小班制與師生關係著稱的博雅教育已悄悄的在東海消失.( 東海在1956年通過「通才教育制度」, 規定通才學分文學院佔五成, 理學院佔三成五, 工學院佔三成, 所以學生在大三時才分系修課) (東海大學五十年校史, 2005, pg46-47).
當然東海精神還有很多, 它並不是大陸13間教會大學的延伸, 而是一間專為台灣人民而設計的大學, 有去中國化的概念, 而且師生要身體力行, 過集體生活.
人少與人多的差別不只是數字, 從很多次海外的校友聚會出席狀況來看, 22屆以前的畢業生總是參與者的大眾, 之後的學弟妹參與則很少, 這是一種對東海的認同, 從這些學長姊中看到他們對東海的豐富感情, 就可以感受到當時他們與學校的互動是積極的, 而且帶有一股東海人的氣質-熱誠與樂天, 執著與敏銳. 記得唸書時到台中看電影, 忘記帶學生證, 售票小姐總會說: 東海人, 下次記得帶學生證. 當時台中的大專不僅只有東海, 她們總是認得我們, 根據她們的說法: 一看就知道是東海人, 氣質不一樣.
歲月變遷, 在台灣的大學方式也在改變, 漢寶德先生對東海的看法也有了大副度的不同: 「但現在封閉式的修道院大學已經成為過去, 現代的大學要向社會開放, 以社會做為教育的實驗場所. 但同時必須避免機械式的訓練, 解除老師對學生的威權, 增加師生的共同感, 創造能讓心靈舒展的教育空間. 」(同上: 漢寶德1970)
但美國歐巴馬總統的母校occidental college, 一百多年來仍然維持1500人左右的學生, 是美國西岸著名的Liberal Arts Education學校之一, 校園大小與東海相近, 在北洛杉磯的山坡上, 但教育的品質一直都沒變. 當然美國有良好的校友捐助母校制度, 所以是不以學費收入為主要財政的來源.
人多是個生存的法則, 如何在人多中恢復人少的博雅教育精神? 2009年, 在東海偏離了博雅快40年後, 博雅書院企圖拾回東海當初建校的初衷, 這是一個實驗性的教育計劃, 不是短時間能看到效果的.
其實東海也沒完全偏離當初的博雅精神, 大一英文仍然是小班制, 一些科系也仍然維持小班教學, 像音樂系, 建築系…, 東海教會仍有學生小團契, 是由學校老師所帶的基督教小組, 學生自由參加 (不限定是基督徒), 他們固定每週在老師家聚會. 只是在人數比例上比以前少很多. (筆者唸東海時人數三千, 小團契有13組, 現在人數一萬七千, 小團契也只有十組). 當時年代, 學生人數漸長, 所以我也只有接觸到東海博雅教育的尾巴, 但仍然感覺到那股自由學習與多元課程的氛圍, 還有團契家長的關懷, 輔導與協助. 當時的老師大都住校, 印象中常到老師家, 除了每週小團契聚會在家長家, 系上不少課也在老師家上, 上完課還有綠豆湯吃.
博雅的教育與我們台灣大學的專業教育有別, 特別是一些專業學位, 像醫學, 法律, 建築…. 等更是南轅北轍, 但可以相輔相成. 博雅是廣闊, 原則上在拿第二個學位時才走專業路線. 所以高承恕老師曾說過博雅在東海是實行一國兩制的做法. ( 博雅元年時博雅導師會議後在台中大度山的清泉飯店聚餐, 當時高承恕老師是桌上貴賓, 暢談博雅教育.)
而我則覺得專業的歸專業, 博雅的就歸博雅, 我們能做的就是關懷與鼓勵, 傾聽與協助.
我也曾發表過以耶穌帶門徒為例子的短文來討論教育的另類可能性, 並挑戰基督教界訓練神職人員的神學院制度. 歐美很多著名大學都是由神學院轉形, 但聖經裡耶穌並沒有成立過神學院, 而在當時, 成千上萬的人要跟隨耶穌, 要向他學習, 那為甚麼他不成立學校, 集中訓練, 一網打盡呢? 聖經告訴我們, 耶穌沒有成立真式的學校, 卻建立了一所門徒學校, 沒有教室, 沒有教科書, 沒有制服, 甚至耶穌還不認為它是間學校; 他帶著門徒在大街上上課, 碰到什麼就教什麼, 完全用機會教育的方式, 人數不多, 雖然只有12人, 但重質而不重量. 當時一定有很多人要加入, 因為耶穌的佈道大會人數動則四五千人, 但耶穌不收. 其實耶穌所用的教育方式, 就像博雅教育, 師生生活在一起, 課程輕過安排卻細毫不留痕跡的在生活中進行, 教學範圍很廣, 從猶太歷史到水變酒的化學課, 從吃飯洗手的衛生保健談到傳統的禮儀課程, 還有討論敏感的政府稅收與殖民主義等包羅萬象, 這就是博雅教育了.
耶穌沒有成立一所專業的神學院好為上帝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神國的工人, 反而採用了一套師徒制的, 看起來沒什麼效率的門訓方式, 整天帶著他的十多位學生趴趴走, 參加婚宴, 喪禮, 參加法利賽人 (猶太教宗教領袖) 的飯局, 也與稅吏並罪人一同吃流水席, 當法利賽人質疑耶穌和罪人同桌吃飯違背猶太人的信仰原則時, 耶穌在學生面前公開表達立場: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 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這些都是耶穌課程的一部分, 也是公開的課程, 其他旁邊的人都可以聽到, 是開放的, 課程內容非常具爆炸性, 也是前衛性的, 因為耶穌挑戰當時的猶太教傳統, 像與罪人吃飯, 吃飯不洗手, 還公開喝酒, 甚至還直接指出當時的宗教領袖的問題: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 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 外面好看, 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 和一切的污穢…你們這些蛇類, 毒蛇之種啊, 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馬太福音9:10-13, 馬太福音23:25-33)
也因此, 耶穌引來了殺身之禍, 因為大家都跑到耶穌那裡, 有吃有喝, 病得醫治, 污鬼離開, 特別的是有精采的言論, 而都是針對當時殖民政府與宗教高層的控訴, 附合一般中下階層老百姓的需求, 就像我們很喜歡看爭論性節目, 名嘴在罵政府一樣; 他們的生活痛苦指數很高, 卻得不到重視, 現在有人仗義直言, 還告訴他們有一條通往永生之道路, 而且完全免費, 所以有極多的人跟隨他, 因此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猶太教的宗教領袖擔心猶太人都往耶穌那裡去, 影響到自己的地位與飯碗 (奉獻變少了), 也擔心耶穌的言論與群眾聚集會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 羅馬政府可能就會將猶太人的自冶權收回, 就會影響到猶太人的權力, 他們的土地及人民的自由就會受到限制(約11:47-48).
還有一種實作課程是耶穌常用的, 就是利用某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像一次五千人的大型佈道會在結束的時候需要解決吃的問題, 耶穌先找門徒之一的腓力來處理, 但腓力沒辦法, 只能叫大師兄安得烈來協助, 安得烈果然是大卡, 他與會眾混得較熟, 他找到了一個帶著五個大麥餅及兩條魚的孩童, 因此解決了問題; 聖經裡很清楚說明這個五千人的大型佈道會是要試驗腓力, 也就是透過一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這也就是著名的五餅二魚事件. (約翰福音6:5-9) . 而在趕鬼的事上, 耶穌也要門徒親身上征, 結果有些鬼趕不出來, 耶穌就說: 至於這一類的鬼, 若不禱告, 禁食, 他就不出來…,( 馬太福音17:19-21) 所以有些課程要實作, 有些課程要上課, 耶穌的課是活潑有功效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耶穌的門徒真正受到審視的卻是在學校發生危機時, 當時校長耶穌被抓, 學生鳥獸散, 有些學生為了自身安全還否認自己的學生身份, 在一片質疑教育效果與整體局勢不看好的情況下, 耶穌的教育方式卻因為學生的反應而被重新肯定, 因為這群看起來不怎麼樣起眼的學生反而群起反彈, 化悲憤成力量, 不只勇敢面對惡劣情勢, 還持續宣講上帝的福音, 後來雖都一一殉道, 但基督教也藉此傳遍了世界.
耶穌的教育方式不只是追求知識, 而是看重品格及呼召, 這也是今日教育的問題, 我們只教專業, 不教品格,更不要說呼召了. 所謂的呼召, 就是對一件事件的委身, 是一種使命感, 就像我常對學生說學建築若只想要賺錢就不要來讀了, 因為建築師不是賺錢的行業; 若是想出名也不需要來讀, 因為出名的建築師鳳毛麟角; 而我們希望來讀建築的是會有一股使命感, 就是將改善我們居住環境成為他們一生的使命, 是熱愛生命與生活, 設計好品質的空間, 讓居住者安全, 健康和愉悅, 而不是破壞環境, 只替有錢人蓋房子的資本主義建築師….,就像學醫的, 他們需要有悲天憫人, 救貧濟弱的心懷. 新教的改革者馬丁路德說過: 不管神父或修道士的工作如何神聖與辛勞, 在神的眼光中, 農夫在田野的耕種及婦女在家裡做家事, 都是一樣的寶貴, 因為大家都是憑信心來做, 所以不要覺得你的工作瑣碎沒有意義, 因為你是被上帝呼召做你目前的工作. (Martin Luther,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 pg44, Amazon. com. ebook.). 所以呼召就是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所呈現的委身態度, 是忠誠的, 是盡力而為的, 就像婚姻, 不管對方健康或病痛, 我們都要堅持, 不能放棄.
五十多年前除了有一群有理想有遠見的教育家創辦了東海大學, 同時也呼召了一群年青的宣教師到東海來任教, 他們不只教育台灣的莘莘學子專學知識, 也開放家庭接待學生, 關心與協助他們, 讓學生感覺到家庭的溫暖, 也看到專業以外的社會需要. 在2009年最後一位外國宣教師劉大衛老師離開東海時, 東海的宣教使命並沒有結束, 現在是由一群本地的台灣宣教師老師繼續, 生生不息, 帶著當時的使命, 仍然在這塊土地上貢獻.
在東海唸書時, 我是宣教師老師家的常客, 因離鄉背井到台灣升學, 能感受到家庭, 甚至像親情一樣的貼心就是在他們的宿舍裡, 在老師家學習煮飯, 打掃, 除草, 與老師討論天南地北, 關懷世界 (記得當時南越淪陷, 我們為東海的越南僑生募款…), 一起出遊, 一起參加工作營, 一起到孤兒院油漆……, 有問題就很自然的告知, 他們也會耐心的傾聽, 偶而也會提供建議與鼓勵, 或提醒與指引, 直到現在, 他們早就退休回到他們的母國去了, 但我們仍常有聯絡, 甚至每年還能見面,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雖然我們有宗教當媒介, 但這也就是博雅教育的結果.
當時這些宣教師老師到台灣, 幫助當時所謂的第三世界的年青人長大成人, 當這群年青人足以肩負管理自己國家與社會的重任時, 他們就悄悄地離開了台灣, 據我所知的有人去了尼泊爾, 香港, 中國……繼續未完成的工作. 這是一種呼召, 也是一種特別的看見, 有人稱之為vision, 異象或願景, 他們看到一個遙遠的需要, 他們的上帝就感動他們, 這件事就成為他們生命的責任, 於是他們離開家鄉, 來到一個陌生國度來完成他們的使命. 這種精神是令人敬佩的. 若果東海能持續這種傳承異象, 到第三世界建立大學, 鼓勵老師走宣教之路, 幫助當地青年接受高等教育, 期盼將來他們可以報效自己的國家, 這才是東海創校的意義, 也是傳承與繁洐的功效.
博雅異象
在填選大學時碰到一位東海建築畢業的長輩, 他告訴我東海建築很好, 東海學風自由, 可以選修很多其他科系的課, 他更將東海的生活形容得非常吸引人, 他說東海就像一個大家庭, 班上人數十多人, 師生全數住校, 老師跟學生打成一片, 而學生常被邀到老師家吃飯聊天, 生活起居都會被照顧到. 這些話對我父母特別具有影響力, 就是能被照顧到, 因為我第一次離家, 也是第一次出國, 需要找一個安全的場所, 所以就到了東海.
後來進入東海, 我才慢慢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 是有異於一般大學的另類教育模式, 也漸漸了解博雅的教育體制在歐美已被實踐了幾百年. 而我的一個意外的邂逅, 進入了博雅教育的範疇裡.
剛到東海發現東海已在開始招收大班, 不再是小班制而是五十多位學生, 學生總人數也從六百人增加到快三千人, 博雅體制幾乎要濒臨瓦解, 但慶幸的還可以搭上末班車, 還是有享受到被照顧到的感覺, 記得當時也常到老師家上課或吃飯, 甚至交到女朋友時也是先帶去給老師看.
當時東海就像一間躲在深山中的修道院 (中港路還沒開榮總還沒蓋), 有一群遠離塵囂的老師與學生在圍牆內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他們在那裡討論存在的價值, 也追求著生命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看到有一群從海外來的宣教師, 為了要幫助當時剛復興也是百廢待興的台灣, 他們來到東海, 將最寶貴的年歲奉獻給東海, 幫助東海的年青學子長大到夠成熟來管理自己與社會, 他們期盼第三世界的的青年人能站立起來服務國家; 這一群宣教師在台灣人接棒後就陸續離開, 這是一種偉大的情操, 他們有是一種獨特的眼光, 若按如此的異象傳接下去, 東海早就不只在台灣, 也不只有一間….
進入博雅元年, 計劃要尋回逝去的東海價值, 開始在思索要怎麼樣和博雅生一起生活, 現在與過往已不一樣, 很多老師和學生都無法住校, 又如何去構築以前那種住在一起或常在老師家吃飯的光景? 我們該傳遞什麼信息給這些年青的學子? 在越來越講究專業學程的現代, 如何鼓勵學生修習廣泛的博雅課程? 當專業學識超過對廣博知識的追求時, 我們怎麼向博雅生解釋博雅的價值? 對我更是挑戰與徬徨, 特別是碰到一群一開始就追求專業訓練的工設系學生, 繁重的課業幾乎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又怎麼忍心去催促他們要趕快修完博雅課程?
我們可以為同學們設計很多豐富的課程, 或辦很多精采的活動, 告訴他們要關心社會服務人群, 但這些事情若不能內化, 我們所做的仍然是有限的; 那群宣教師願意花大半輩子到東方來, 是因為他們可以看到三四十年後的價值. 我深信, 只有內在力量的發酵, 才能讓我們的動力持續, 也許這才是我們要在博雅教育裡要被強化及努力的目標.
後來進入東海, 我才慢慢知道這就是所謂的博雅教育, 是有異於一般大學的另類教育模式, 也漸漸了解博雅的教育體制在歐美已被實踐了幾百年. 而我的一個意外的邂逅, 進入了博雅教育的範疇裡.
剛到東海發現東海已在開始招收大班, 不再是小班制而是五十多位學生, 學生總人數也從六百人增加到快三千人, 博雅體制幾乎要濒臨瓦解, 但慶幸的還可以搭上末班車, 還是有享受到被照顧到的感覺, 記得當時也常到老師家上課或吃飯, 甚至交到女朋友時也是先帶去給老師看.
當時東海就像一間躲在深山中的修道院 (中港路還沒開榮總還沒蓋), 有一群遠離塵囂的老師與學生在圍牆內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 他們在那裡討論存在的價值, 也追求著生命的意義…..
最讓我感動的是看到有一群從海外來的宣教師, 為了要幫助當時剛復興也是百廢待興的台灣, 他們來到東海, 將最寶貴的年歲奉獻給東海, 幫助東海的年青學子長大到夠成熟來管理自己與社會, 他們期盼第三世界的的青年人能站立起來服務國家; 這一群宣教師在台灣人接棒後就陸續離開, 這是一種偉大的情操, 他們有是一種獨特的眼光, 若按如此的異象傳接下去, 東海早就不只在台灣, 也不只有一間….
進入博雅元年, 計劃要尋回逝去的東海價值, 開始在思索要怎麼樣和博雅生一起生活, 現在與過往已不一樣, 很多老師和學生都無法住校, 又如何去構築以前那種住在一起或常在老師家吃飯的光景? 我們該傳遞什麼信息給這些年青的學子? 在越來越講究專業學程的現代, 如何鼓勵學生修習廣泛的博雅課程? 當專業學識超過對廣博知識的追求時, 我們怎麼向博雅生解釋博雅的價值? 對我更是挑戰與徬徨, 特別是碰到一群一開始就追求專業訓練的工設系學生, 繁重的課業幾乎讓他們喘不過氣來, 又怎麼忍心去催促他們要趕快修完博雅課程?
我們可以為同學們設計很多豐富的課程, 或辦很多精采的活動, 告訴他們要關心社會服務人群, 但這些事情若不能內化, 我們所做的仍然是有限的; 那群宣教師願意花大半輩子到東方來, 是因為他們可以看到三四十年後的價值. 我深信, 只有內在力量的發酵, 才能讓我們的動力持續, 也許這才是我們要在博雅教育裡要被強化及努力的目標.
2011年8月22日 星期一
尋訪黃石
尋訪黃石第一天
20110820星期六一早6點半岀發到yellowstone.
昨天下午已先去avis拿車,一部全白的道奇minivan,很新的車子,才跑四千英里,而且五門都是電動自動門.
食物準備很多,一星期的旅行帶了不少食物,有點像去遠足,有煮好的肉燥,豆干,也有很多乾糧,水果,點心,零食,還包括鍋子瓦斯爐等,將台灣要出遊的本領全數用上,不是省錢,而是感覺很特好,是豐豐富富的旅程.
這次出遊是和wilson同行,的原是他們的邀請,他們一家三口,加上我們兩人,坐上一部擠滿行李與食物的minivan, 也還真有點擠.從洛杉磯到黃石公園來回超過兩千英理(快四千公里),租車時大家都有登錄為共同駕駛人,也是較放心的做法,因路途遙遠,大家輪流開不會那麼累.
上星期回到中加州探親時也順道去了趟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已是第五次拜訪,適逢暑假,人山人海,很多都是歐洲來的旅客,雖然人多,但地也夠大,只有少數地方較擠,我們搭接駁車去走了兩條步道,但最過癮的是坐在merced river的支流岸邊,聽着流水,泡着雙腳,環視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今天要前往黃石公園,會經過錫安國家公園(zion),也會路過拉斯維加斯和鹽湖城,更是期待能一睹美國中部的風情.Wilson先行開車,一路上都是沙漠,因是夏天,草都固乾,一片片淺褐色的平原在漸漸轉熱的天候中幾乎擔心會著火起來.十點多,到拉斯維加斯,加油上厠所,馬上又得趕路.
二十前前來過拉斯維加斯,印象已不太深刻,但范求利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一書中所描述的建築與街景仍記憶鮮明,範求利試圖將被建築主流文化所唾棄的罪惡城市轉化為一種嶄新的建築語言,他不僅批判了現代主義建築的過度抽象與沉悶,而強調了商業文化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功能,更是重新定義了所謂「醜陋」建築的存在價值,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拉斯維加斯由原先的「低俗城市」一夕之間被提升到「先鋒都市」的高度,與Adolf Loos的裝飾就是罪惡相庭抗禮.今天的拉斯維加斯更是變本加厲,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商業文化在此被大量複製,無論是金字塔,凱旋門,凱撒皇宮到金銀島….都增加了燈光十色,吸引了全世界的旅人到此消費,也證實了酒色財氣的物質文化就是現代都市的縮影.
離開了拉斯維加斯,風景開始改變,乾燥的沙漠變成奇形怪狀的岩石世界,見證了上帝的鬼斧神功,石山高聳入雲,加上天空晴朗,藍天白雲成為石山的絕佳背景.大峽谷,黃石公園到洛磯山脈都是在同一個地質帶,巨大的沙岩高懸在峭壁上,透過陽光照射,偌大的陰影落在另一塊石壁上,層次分明,路康的陽光與陰影也比不過如此的展演.
十二點多到達錫安,我們的80元年度通行證發揮了很大的效用,通行無助,在停車場胡亂解決午餐,就搭接駁車到幾個景點,走馬看花,兩三個多小時就能近山靠水,也是很享受,身處環山,頓時覺身為人的微小感.想到耶穌歉卑為人,祂創造了天地山海,藉著祂的創造也好讓我們能學習更多的卑微.也想到了大學時期曾數度在台灣的中橫環山部落短宣,也同樣環山擁抱,雖有尺度之差,卻同樣感受到人的微小與上帝的偉大.
錫安指的是猶太人的天堂,但這裡和猶太文化並無關係,這裡原是印地安人的聖地,是個很有靈氣的地方.峽谷內到處可見茂密的樹林,潺潺溪流以及高山怪石,非常適合步走尋幽訪勝.
在錫安最後參觀的是博物館,下午五點多開始走20號公路往猶他州的fillmore,晚上住在此地的best western,由我開車,一路上以80英里時速奔馳,我們換成山路接15號高速公路,兩旁景色也由岩山變成翠綠,牛羊馬群分佈,偶會經過一些小鎮,傳統的美國社區最高的都是白色的教堂,十架高掛,因曾住在中加州白人小鎮,參加白人教會,雖然人數不多且會員年齡偏高,感覺沒落,但淸教徒的精神卻揚溢在每位信徒中 .
快九點到達旅館,中午加的油已快用完.旅館四週空空蕩蕩,沒有商家,還好車上食物充實,吃了碗泡麵充饑,外加各種零食水果,也夠飽了.飯後,原本要到旅館的室內游泳池泡泡水,但一群小朋友在池中咆哮,也就早早上床睡覺.
美國的傳統汽車旅館,車子停在房間前,搬運行李非常方便,房間也很大,兩大床可睡四人,設備齊全還能無線上網,卻唯獨缺牙刷牙膏.
今天走了五百多英里,跨越四個州,加州(Califonia),內華達州(Nevada),亞歷桑那州(Arizona)和猶他州(Utah).從沙漠到岩山到牧場,路途景色替換,也訴說著上帝偉大的創造.
尋訪黃石第二天
20110821星期天一早8點半岀發.
七點起床,在傳統的美式老餐廳用了免費的美式早餐,在旅館附近走走才發現旅館旁邊有一個不錯的高爾夫球場,規模不大,大概是九洞吧!怪不得旅館停了部高爾夫球車,房間裡也擺放了高爾夫球場壁畫,太晚知道,不然就早起打場球.
八點半出發,前往鹽湖城,一路風景如畫,兩旁盡都是牧場,零落的社區在後視鏡中漸漸消失,社區都不大,但綠意盎然,每個社區都有一棟高高的教堂,今天星期天,想必都到教會去做禮拜了.
十點,到鹽湖城,有一天的時間可以逛逛,我們找到一間旅館上厠所,順道拿些觀光資料,後來決定到摩門教的總部temple square和鹽湖看看.
星期天的鹽湖城很安靜,也很美麗,路旁人行道與馬路中間竟然還有人造流水地景,烈日當空,樹蔭下,流水潺潺,真是難得的都市景觀.
Temple square排列整齊,清楚的線型模式,端點是隔了一條道路的末世聖徒集會堂大建築物. Temple square整體建築很古典華麗,紀念性十足,室內也是富麗當皇,大型的宗教壁畫與雕刻到處可見,可以說是畫龍雕鳳,也可以說是彰顯出摩門教的富有.每間聚會的埸所均有超大的管風琴,絕佳的音效,舒適的座位,可惜沒碰上演出時間.
在北接待中心,有着很多別著國號的各國解說員,他們都很有禮拜,而且很有耐心的向我們解説或傳教,傾耳所聽到別人的對話都是有關與基督教與摩門的差別,對從小在教會長大的美國人來說,耶和華和耶穌之外,還多了個約瑟史密斯?一定會有很疑慮.而北接待中心所展覽的程序也突顯出他們如何與基督教結合.展覽室的空間採用螺旋式展示,一樓是耶路撒冷城的模型,每個發生在耶穌身上的故事都用按燈表示地點,也用大油畫將耶穌生平一張一張展示;二樓是舊約故事;三樓是耶穌的大型雕像,四周及天花板均是宇宙星辰,彰顯耶穌是宇宙中心.地下室則是摩門教的精華-約瑟史宻斯如何成為繼摩西與施恩洗約翰之後的先知?而其他先知如以賽亞,以利亞等的地位又如何?並沒有交代.在現埸展示的三尊雕像有趣的是摩西與施西約翰相隔的兩千年服裝沒什麼改變,而約瑟史密斯的服裝卻是近代的,從這裡看到服裝的變遷史.
在軸線的端點末世聖徒集會堂的屋頂,是一個用循環水作成的水空間,象徵活水泉源的流水直落地面層,發出落水音效,頓時將我們從都市帶進鄉間,聲音改變了我們的情緒.,
中午找了個公園野餐,發現路上停了幾百輛重型機車,還有數十部白色重型警車,可能有什麼活動吧!不過同時看到這麼多重機可不容易,還有一群打扮奇異,滿身紋身刺青的男女,這與鹽湖城這種清教徒的城市可形成強烈對比.難道鹽湖城有這麼多重機騎士?在超高道德標準的城市,也總會有一群異議份子吧!
吃完中餐開始趕路,晚上要到west yellow stone,黃石公園的西側城市,明天一早就要進黃石了.
下午開始上路時,一路上兩旁都是牧場,牛羊爲主,漸漸看到大遍的農場,光是灑水器都有五六十公尺長,一望無境的玉米田,麥田…..真的能感覺出美國是農業大國.
六點,進入蒙大拿州,空氣濕度增加,兩旁開始出現針葉林的寒帶林,漸漸擴大到一大遍,一痤山,兩座山,三座山….群山重疊,層次清楚.美國主要的生產-畜牧,農作,林業,在兩天的路程中依次出現,除了Mac,美國的農業也同樣影響全世界.
八點到west yellow stone,在旅館裡煮了白飯,拌着帶來的肉燥,在陌生的地方吃着熟悉的食物,心中很有安全感.
今天也走了五百多英里,跨過兩個州,愛達荷(Idaho)與蒙大拿(Montana).
20110820星期六一早6點半岀發到yellowstone.
昨天下午已先去avis拿車,一部全白的道奇minivan,很新的車子,才跑四千英里,而且五門都是電動自動門.
食物準備很多,一星期的旅行帶了不少食物,有點像去遠足,有煮好的肉燥,豆干,也有很多乾糧,水果,點心,零食,還包括鍋子瓦斯爐等,將台灣要出遊的本領全數用上,不是省錢,而是感覺很特好,是豐豐富富的旅程.
這次出遊是和wilson同行,的原是他們的邀請,他們一家三口,加上我們兩人,坐上一部擠滿行李與食物的minivan, 也還真有點擠.從洛杉磯到黃石公園來回超過兩千英理(快四千公里),租車時大家都有登錄為共同駕駛人,也是較放心的做法,因路途遙遠,大家輪流開不會那麼累.
上星期回到中加州探親時也順道去了趟優勝美地國家公園,已是第五次拜訪,適逢暑假,人山人海,很多都是歐洲來的旅客,雖然人多,但地也夠大,只有少數地方較擠,我們搭接駁車去走了兩條步道,但最過癮的是坐在merced river的支流岸邊,聽着流水,泡着雙腳,環視美景,真是人生一大享受.
今天要前往黃石公園,會經過錫安國家公園(zion),也會路過拉斯維加斯和鹽湖城,更是期待能一睹美國中部的風情.Wilson先行開車,一路上都是沙漠,因是夏天,草都固乾,一片片淺褐色的平原在漸漸轉熱的天候中幾乎擔心會著火起來.十點多,到拉斯維加斯,加油上厠所,馬上又得趕路.
二十前前來過拉斯維加斯,印象已不太深刻,但范求利的「向拉斯維加斯學習」一書中所描述的建築與街景仍記憶鮮明,範求利試圖將被建築主流文化所唾棄的罪惡城市轉化為一種嶄新的建築語言,他不僅批判了現代主義建築的過度抽象與沉悶,而強調了商業文化在建築設計中的重要功能,更是重新定義了所謂「醜陋」建築的存在價值,當後現代主義建築興起,拉斯維加斯由原先的「低俗城市」一夕之間被提升到「先鋒都市」的高度,與Adolf Loos的裝飾就是罪惡相庭抗禮.今天的拉斯維加斯更是變本加厲,全世界的資本主義商業文化在此被大量複製,無論是金字塔,凱旋門,凱撒皇宮到金銀島….都增加了燈光十色,吸引了全世界的旅人到此消費,也證實了酒色財氣的物質文化就是現代都市的縮影.
離開了拉斯維加斯,風景開始改變,乾燥的沙漠變成奇形怪狀的岩石世界,見證了上帝的鬼斧神功,石山高聳入雲,加上天空晴朗,藍天白雲成為石山的絕佳背景.大峽谷,黃石公園到洛磯山脈都是在同一個地質帶,巨大的沙岩高懸在峭壁上,透過陽光照射,偌大的陰影落在另一塊石壁上,層次分明,路康的陽光與陰影也比不過如此的展演.
十二點多到達錫安,我們的80元年度通行證發揮了很大的效用,通行無助,在停車場胡亂解決午餐,就搭接駁車到幾個景點,走馬看花,兩三個多小時就能近山靠水,也是很享受,身處環山,頓時覺身為人的微小感.想到耶穌歉卑為人,祂創造了天地山海,藉著祂的創造也好讓我們能學習更多的卑微.也想到了大學時期曾數度在台灣的中橫環山部落短宣,也同樣環山擁抱,雖有尺度之差,卻同樣感受到人的微小與上帝的偉大.
錫安指的是猶太人的天堂,但這裡和猶太文化並無關係,這裡原是印地安人的聖地,是個很有靈氣的地方.峽谷內到處可見茂密的樹林,潺潺溪流以及高山怪石,非常適合步走尋幽訪勝.
在錫安最後參觀的是博物館,下午五點多開始走20號公路往猶他州的fillmore,晚上住在此地的best western,由我開車,一路上以80英里時速奔馳,我們換成山路接15號高速公路,兩旁景色也由岩山變成翠綠,牛羊馬群分佈,偶會經過一些小鎮,傳統的美國社區最高的都是白色的教堂,十架高掛,因曾住在中加州白人小鎮,參加白人教會,雖然人數不多且會員年齡偏高,感覺沒落,但淸教徒的精神卻揚溢在每位信徒中 .
快九點到達旅館,中午加的油已快用完.旅館四週空空蕩蕩,沒有商家,還好車上食物充實,吃了碗泡麵充饑,外加各種零食水果,也夠飽了.飯後,原本要到旅館的室內游泳池泡泡水,但一群小朋友在池中咆哮,也就早早上床睡覺.
美國的傳統汽車旅館,車子停在房間前,搬運行李非常方便,房間也很大,兩大床可睡四人,設備齊全還能無線上網,卻唯獨缺牙刷牙膏.
今天走了五百多英里,跨越四個州,加州(Califonia),內華達州(Nevada),亞歷桑那州(Arizona)和猶他州(Utah).從沙漠到岩山到牧場,路途景色替換,也訴說著上帝偉大的創造.
尋訪黃石第二天
20110821星期天一早8點半岀發.
七點起床,在傳統的美式老餐廳用了免費的美式早餐,在旅館附近走走才發現旅館旁邊有一個不錯的高爾夫球場,規模不大,大概是九洞吧!怪不得旅館停了部高爾夫球車,房間裡也擺放了高爾夫球場壁畫,太晚知道,不然就早起打場球.
八點半出發,前往鹽湖城,一路風景如畫,兩旁盡都是牧場,零落的社區在後視鏡中漸漸消失,社區都不大,但綠意盎然,每個社區都有一棟高高的教堂,今天星期天,想必都到教會去做禮拜了.
十點,到鹽湖城,有一天的時間可以逛逛,我們找到一間旅館上厠所,順道拿些觀光資料,後來決定到摩門教的總部temple square和鹽湖看看.
星期天的鹽湖城很安靜,也很美麗,路旁人行道與馬路中間竟然還有人造流水地景,烈日當空,樹蔭下,流水潺潺,真是難得的都市景觀.
Temple square排列整齊,清楚的線型模式,端點是隔了一條道路的末世聖徒集會堂大建築物. Temple square整體建築很古典華麗,紀念性十足,室內也是富麗當皇,大型的宗教壁畫與雕刻到處可見,可以說是畫龍雕鳳,也可以說是彰顯出摩門教的富有.每間聚會的埸所均有超大的管風琴,絕佳的音效,舒適的座位,可惜沒碰上演出時間.
在北接待中心,有着很多別著國號的各國解說員,他們都很有禮拜,而且很有耐心的向我們解説或傳教,傾耳所聽到別人的對話都是有關與基督教與摩門的差別,對從小在教會長大的美國人來說,耶和華和耶穌之外,還多了個約瑟史密斯?一定會有很疑慮.而北接待中心所展覽的程序也突顯出他們如何與基督教結合.展覽室的空間採用螺旋式展示,一樓是耶路撒冷城的模型,每個發生在耶穌身上的故事都用按燈表示地點,也用大油畫將耶穌生平一張一張展示;二樓是舊約故事;三樓是耶穌的大型雕像,四周及天花板均是宇宙星辰,彰顯耶穌是宇宙中心.地下室則是摩門教的精華-約瑟史宻斯如何成為繼摩西與施恩洗約翰之後的先知?而其他先知如以賽亞,以利亞等的地位又如何?並沒有交代.在現埸展示的三尊雕像有趣的是摩西與施西約翰相隔的兩千年服裝沒什麼改變,而約瑟史密斯的服裝卻是近代的,從這裡看到服裝的變遷史.
在軸線的端點末世聖徒集會堂的屋頂,是一個用循環水作成的水空間,象徵活水泉源的流水直落地面層,發出落水音效,頓時將我們從都市帶進鄉間,聲音改變了我們的情緒.,
中午找了個公園野餐,發現路上停了幾百輛重型機車,還有數十部白色重型警車,可能有什麼活動吧!不過同時看到這麼多重機可不容易,還有一群打扮奇異,滿身紋身刺青的男女,這與鹽湖城這種清教徒的城市可形成強烈對比.難道鹽湖城有這麼多重機騎士?在超高道德標準的城市,也總會有一群異議份子吧!
吃完中餐開始趕路,晚上要到west yellow stone,黃石公園的西側城市,明天一早就要進黃石了.
下午開始上路時,一路上兩旁都是牧場,牛羊爲主,漸漸看到大遍的農場,光是灑水器都有五六十公尺長,一望無境的玉米田,麥田…..真的能感覺出美國是農業大國.
六點,進入蒙大拿州,空氣濕度增加,兩旁開始出現針葉林的寒帶林,漸漸擴大到一大遍,一痤山,兩座山,三座山….群山重疊,層次清楚.美國主要的生產-畜牧,農作,林業,在兩天的路程中依次出現,除了Mac,美國的農業也同樣影響全世界.
八點到west yellow stone,在旅館裡煮了白飯,拌着帶來的肉燥,在陌生的地方吃着熟悉的食物,心中很有安全感.
今天也走了五百多英里,跨過兩個州,愛達荷(Idaho)與蒙大拿(Montana).
2011年7月8日 星期五
耶穌的門徒學校
耶穌的門徒學校
在學生事工中, 每逢期中期末考聚會都會暫停, 考試很重要, 一學期的努力就看這一兩次的考試, 以前高中考大學一試定終身, 現在已沒這麼嚴重, 但還是一試定一學期, 老師也不會看學生的學習過程, 完全結果論.
在大學教書, 有一次期末考結束時, 整理完學生所交的考卷, 正要離開教室時, 發現到處都是我的講義, 散落在桌上椅子甚至地上, 心中百感交集, 怎麼樣回事, 考完試, 連講義都不要了, 唸熟我的講義高考此課及格沒問題, 他們意然表現出考完試就斷絕關係. 學生只看重成績, 而我們只有考試, 這之間沒有連接, 也就是考的好或不好都會有成績的結果, 但學不學到東西則跟考試卻沒啥關係. 我當天就做了個實驗, 在考完試後三小時,我碰到一位上午考過我的期末考的學生, 也是班上前百分之十的學生, 我問了一題在期末考出過的題目, 要他用口頭回答, 他知道上午考過, 但答案已忘記. 從那一天開始, 我再也不考試了.
不考試如何知道學生的程度? 問題是考了試, 學生程度也沒變好, 所以就採用過各種方式去測試學生程度,像交報告最簡單, 作簡報或口試學生最緊張, 但老師很累, 因時間會拖很久; 甚至作模型, 到工地去實習, 都是可以得到成績的方式.
孔子學校72個學生, 孔子不必考試, 因為日夜相隨, 他們有幾兩重孔子都能摸得很清楚; 同樣的, 耶穌學校12個門徒也不用考試, 耶穌也知道他們的重量. 重點是常與他們在一起, 這才是教育的關鍵.
耶穌的門徒學校沒有教室, 沒有教科書, 沒有制服, 甚至耶穌還不認為它是間學校; 他帶著門徒在大街上上課, 碰到什麼就教什麼, 完全用機會教育的方式, 人數不多, 雖然只有12人, 重質而不重量, 有很多人要加入, 但耶穌不收1 .
耶穌沒有成立一所專業的神學院, 好為上帝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神國的工人, 反而採用了一套師徒制的, 看起來沒什麼效率的門訓方式, 整天帶著他的十多位學生趴趴走; 參加迦拿的婚宴以水變酒來談上帝所賜豐富的生命2 ; 參加法利賽人的飯局, 因飯前不洗手而討論潔淨的意義3 ; 與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 被法利賽人質疑耶穌的信仰原則4 , 耶穌也趁機表達立場: 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 有病的人才用得著. 這些都是耶穌課程的一部分,也是公開的課程, 其他旁邊的人都可以聽到, 是開放的, 課程內容卻是非常具爆炸性, 也是前衛性的, 因為耶穌挑戰當時的猶太教傳統, 像與罪人吃飯, 吃飯不洗手, 還公開喝酒, 甚至還直接指出當時的宗教領袖的問題: 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 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 外面好看, 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 和一切的污穢…5. 你們這些蛇類, 毒蛇之種啊, 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也因此, 耶穌引來了殺身之禍, 因為大家都跑到耶穌那裡, 有吃有喝, 病得醫治, 污鬼離開, 特別的是有精采的言論, 而都是針對當時殖民政府與宗教高層的控訴, 附合一般中下階層老百姓的需求, 就像我們很喜歡看爭論性節目, 名嘴在罵政府一樣; 他們的生活痛苦指數很高, 卻得不到重視, 現在有人仗義直言, 還告訴他們有一條通往永生之道路, 而且完全免費, 所以有極多的人跟隨他6 , 因此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猶太教的宗教領袖擔心猶太人都往耶穌那裡去, 影響到自己的地位與飯碗(奉獻變少了), 也擔心耶穌的言論與群眾聚集會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 羅馬政府可能就會將猶太人的自冶權收回, 就會影響到猶太人的權力, 他們的土地及人民的自由就會受到限制7 .
耶穌除了公開的課程, 也有更多的課程是比較封閉式的, 是關在屋子裡, 只有門徒才能上的課, 像在討論政府稅收的問題, 他們是進入了屋子裡才談8 ; 像吃飯洗手的課程, 在耶穌離開眾人, 進了屋子後, 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9, 這是進深課程, 也包括了耶穌問門徒他是誰10 這樣深奧的神學課程?
還有一種實作課程是耶穌常用的, 就是利用某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像五餅二魚, 耶穌先找腓力來解決吃的問題, 但腓力沒辦法, 只能叫安得烈來協助, 安得烈果然是大師兄, 他與會眾混得較熟, 他找到了一個帶著五個大麥餅及兩條魚的孩童, 因此解決了問題11; 聖經裡很清楚說明這個五千人的大型佈道會是要試驗腓力, 也就是透過一些活動來訓練門徒 . 而在趕鬼的服事上, 耶穌也要門徒親身上征, 結果有些鬼趕不出來, 耶穌就說: 至於這一類的鬼, 若不禱告,禁食, 他就不出來…12. 所以有些課程要實作, 有些公開上課, 有些是關起門來上課, 耶穌的課是活潑有功效的, 不是一成不變的.
但耶穌的門徒真正受到審視的卻是在學校發生危機時, 當時校長被抓, 學生鳥獸散, 有些學生為了自身安全還否認自己的學生身份, 在一片質疑教育效果與整體局勢不看好的情況下, 耶穌的教育方式卻因為學生的反應而被重新肯定, 因為這群看起來不怎麼樣起眼的學生反而群起反彈, 化悲憤成力量, 不只勇敢面對惡劣情勢, 還持續宣講神的道13 .
耶穌的教育方式不只是追求知識, 而是看重品格及呼召, 這也是今日教育的問題, 我們只教專業, 不教品格,更不要說呼召了. 所謂的呼召, 就是對一件事件的委身, 是一種使命感, 就像我常對學生說學建築若只想要賺錢就不要來讀了, 因為建築師不是賺錢的行業; 若是想出名也不需要來讀, 因為出名的建築師鳳毛麟角; 而我們希望來讀建築的是會有一股使命感, 就是將改善我們居住環境成為他一生的使命, 是熱愛生命與生活, 設計好品質的空間, 讓居住者安全, 健康和愉悅, 而不是破壞環境, 只替有錢人蓋房子的資本主義建築師….,就像學醫的,他需要有悲天憫人, 救貧濟弱的心懷. 馬丁路德說過: 不管神父或修道士的工作如何神聖與辛勞, 在神的眼光中,農夫在田野的耕種及婦女在家裡做家事, 都是一樣的寶貴, 因為大家都是憑信心來做, 所以不要覺得你的工作瑣碎沒有意義, 因為你是被神呼召做你目前的工作 14. 所以呼召就是我們在各行各業中所呈現的委身態度, 是忠誠的, 是盡力而為的, 就像婚姻, 不管對方健康或病痛, 我們都要堅持, 不能放棄.
現在的教育太偏重於專業, 但在耶穌的教學裡, 品格重於專業, 而呼召更重於品格, 因為呼召是支持我們勇往直前的力量.
在耶穌的門徒學校裡, 12位學生有1位失敗, 其他11位都是傑出的傳道人, 還有一位後來當了第一任的梵蒂岡的主教, 就是西門彼得. 他的出生只是一位在加利利海邊的漁夫, 他若不將生命交給耶穌, 他頂多只是個補魚達人, 最了不起的可能還開了間生意不錯, 甚至遠近馳名的生魚片專賣店, 但他沒辦法影響這個世界. 這些門徒後來都殉道了, 在他們當學生時, 耶穌就灌輸犧牲的觀念--若有人要跟從我, 就當捨己, 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15. 這群學生的執著與堅持應證了耶穌的教學方式是對的, 也是有效的, 但為甚麼我們還維持著傳統的上課方式? 是上一些深奧的神學課程? 還是像耶穌一樣, 邊走邊教, 完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後記
基督教倍加學院是一所專門為全世界願意事奉神的基督徒所預備的學院, 為要在神的國度中興起更多有大使命及倍加異象的工人, 以諸般的智慧, 勸戒各人, 教導各人, 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西1:28).
學院的目的就是在失喪者中, 活出基督, 倍加門徒, 推展天國福音, 使萬民得福.
基督教倍加學院的課程都是基督教導航會數十年在世界各國的服事中整理出來最重要的課題, 雖然有區域差異, 但我們所蒐集的都是普世性的需求, 也就是神的工人最基夲的裝備. 我們沒有將大部分神學院的神學課程納入, 一方面是重複性太高, 若有需要可以跨校修習, 一方面我們也發現我們需要的大多是在人格與靈命的成熟和事工技巧上的造就. 所以我們以耶穌門徒學校與保羅佈道團的內容為主, 將他們的教導轉換成課程, 他們的言論编辑成筆記, 也可以說我們回到原起點接受装備.
若有興趣, 歡迎聯絡.
1路8:38鬼所離開的那人懇求和耶穌同在,耶穌卻打發他回去.
2約2:1-11第三日,在加利利的迦拿有娶親的筵席,耶穌的母親在那裏,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酒用盡了,耶穌的母親對他說:他們沒有酒了.耶穌說:母親,我與你有甚麼相干?我的時候還沒有到.他母親對用人說:他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作甚麼.照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有六口石缸擺在那裏,每口可以盛兩三桶水,耶穌對用人說:把缸倒滿了水.他們就倒滿了,直到缸口.耶穌又說: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他們就送了去.管筵席的嘗了那水變的酒,並不知道是哪裏來的,只有舀水的用人知道.管筵席的便叫新郎來,對他說:人都是先擺上好酒,等客喝足了,才擺上次的,你倒把好酒留到如今!這是耶穌所行的頭一件神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行的,顯出他的榮耀來,他的門徒就信他了.
3路11:37-39說話的時候,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同他吃飯,耶穌就進去坐席.這法利賽人看見耶穌飯前不洗手,便詫異;主對他說:如今你們法利賽人洗淨杯盤的外面,你們裏面卻滿了勒索和邪惡.
4太9:10-13耶穌在屋裏坐席的時候,有好些稅吏和罪人來,與耶穌和他的門徒一同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耶穌的門徒說:你們的先生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吃飯呢?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5太23:25-33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洗淨杯盤的外面,裏面卻盛滿了勒索和放蕩;你這瞎眼的法利賽人,先洗淨杯盤的裏面,好叫外面也乾淨了.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好像粉飾的墳墓,外面好看,裏面卻裝滿了死人的骨頭,和一切的污穢;你們也是如此,在人前外面顯出公義來,裏面卻裝滿了假善和不法的事.你們這假冒為善的文士和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建造先知的墳,修飾義人的墓,說:若是我們在我們祖宗的時候,必不和他們同流先知的血.這就是你們自己證明,是殺害先知者的子孫了,你們去充滿你們祖宗的惡貫吧!你們這些蛇類,毒蛇之種啊,怎能逃脫地獄的刑罰呢?
6太20 :29他們出耶利哥的時候,有極多的人跟隨他.
7約11:47-53祭司長和法利賽人聚集公會說:這人行好些神蹟,我們怎麼辦呢?若這樣由著他,人人都要信他,羅馬人也要來奪我們的地土和我們的百姓…..從那日起,他們就商議要殺耶穌.
羅馬政府給於猶太人有很大的自冶權力,可以有自己的信仰,會堂,自己的土地,語言,但要求的繳稅,聽話,不干涉政治.
8太17:24-27 到了迦百農,有收丁稅的人來見彼得說:你們的先生不納丁稅嗎?彼得說:納.他進了屋子,耶穌先向他說:西門,你的意思如何?世上的君王向誰征收關稅,丁稅?是向自己的兒子呢?是向外人呢?彼得說:是向外人.耶穌說:既然如此,兒子就可以免稅了;但恐怕觸犯他們,你且往海邊去釣魚.把先釣上來的魚拿起來,開了牠的口,必得一塊錢;可以拿去給他們,作你我的稅銀.
9可7:17耶穌離開眾人,進了屋子,門徒就問他這比喻的意思.
10路9:18耶穌自己禱告的時候,門徒也同他在那裏.耶穌問他們說:眾人說我是誰?
11約6:5-9耶穌舉目看見許多人來,就對腓力說:我們從哪裏買餅,叫這些人吃呢?他說這話,是要試驗腓力,他自己原知道要怎樣行.腓力回答說:就是二十兩銀子的餅,叫他們各人吃一點,也是不夠的!有一個門徒,就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得烈,對耶穌說:在這裏有一個孩童,帶著五個大麥餅,兩條魚,只是分給這許多人,還算甚麼呢?
12太17:19-21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
13可16: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
14Martin Luther ,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 (1520), pg44, Amazon. com. ebook.
15約11:16多馬,就對那同作門徒的說:我們也去,和他同死吧!可8:31-34從此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長老,祭司長和文士棄絕,並且被殺,過三天復活.耶穌明明地說這話,彼得就拉著他,勸他;耶穌轉過來,看著門徒,就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於是叫眾人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
2011年7月5日 星期二
耶穌的教會
耶穌為甚麼不成立一所神學院,為上帝有計劃有系統的培養神國的工人, 反而採用了一套師徒制的, 看起來沒什麼效率的門訓方式, 沒有教室, 沒有教科書, 沒有制服, 到最後連校長也被抓, 學生鳥獸散, 有些學生為了自身安全還否認自己的學生身份, 在一片質疑教育效果與整體局勢不看好的情況下, 也就是在學校發生危機時, 耶穌的教育方式卻因為學生的反應而被重新肯定, 因為這群看起來不怎麼樣起眼的學生反而群起反彈, 化悲憤成力量, 不只勇敢面對惡劣情勢, 還持續宣講神的道, 馬可福音描述道: 他們就出去, 到處宣傳福音, 神也和他們同工, 用神蹟隨著他們, 證實所傳的道1.
學校平時的訓練在危機發生時就需要被應驗是否有效果, 從門徒的表現我們看到耶穌的教學是有果效的, 這也提醒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培養神國的工人是好的, 是有效的? 是上課的方式? 是上一些深奧的神學課程?還是像耶穌一樣, 邊走邊教, 完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當時是耶穌的學校碰到危機, 若是耶穌的教會碰到危機又該怎麼辦? 四福音中沒有提到耶穌有成立了教會,當時耶穌遊走在各猶太教會堂, 在那裡講解舊約聖經2 ,也有到一些外邦人的城鎮傳講福音, 像格拉森3 , 他一直沒有為自己建立教會, 反而叫彼得建立教會4 . 為甚麼耶穌不成立教會? 這與他的目的不符合, 因耶穌要在很短的時間將神國的福音宣揚出去, 他是要周遊各城各鄉傳道, 宣講神國的福音, 不是只在一個定點5 , 所以耶穌會沒有建立, 但耶穌卻帶著門徒過他認為類似教會的生活, 這種類教會, 耶穌如何定義? 這點與我們現今的教會定義不太一樣, 馬太福音18章就有很多相關的描述:
當時門徒進前來, 問耶穌說: 天國裏誰是最大的? 門徒所提的天國是指還沒有來到的國度, 當時門徒在彼此爭論誰為大, 他們希望耶穌在得國的時候能分到一杯羹6 , 但他們大概也搞不懂耶穌會得到的是什麼國? 是推翻殖民政府革命成功的猶太國, 還是屬於末世上帝完全掌權的天國? 不管情況如何, 反正他們已經進入分贓階段, 大家都期待耶穌在有所成就時能分到好處. 而耶穌回答他們所謂的天國卻是有兩個不同的層次, 現在式與未來式: 我實在告訴你們,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斷不得進天國……耶穌要他們現在就回到小孩子的單純, 才有機會將來進入天國, 這裡的天國有兩個層次, 一是指已經顯明在人世間的天國, 是隨著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 也隨著耶穌釘死, 復活展開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更隨著人類接受救贖福音, 建立教會, 隨著基督權能彰顯在個人與世界中, 於是天國也建立在人類歷史中的, 耶穌說: 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 醫治那城裏的病人……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7 ; 另一層次是將來耶穌再臨的新天新地, 是完全由上帝掌權的國度. 而另一個天國的層次是指個人心靈裡的天國, 當人接受基督的救恩, 聖靈內住在個人心靈中, 上帝在個人生命裡掌王權, 天國就在他生命裡. 耶穌說: 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8 !
所以天國可以區分成三個層次: 在我們心靈裡的天國; 在教會裡的天國與未來在新天新地裡的天國. 而天國與教會是「不可分割的關連」, 天國與教會幾乎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耶穌用天國來比喻成教會.
耶穌在開始就談到要謙卑像這小孩子, 而且還叫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 非常俱體的解說在教會裡謙卑是首要的品格, 在教會裡, 有各行各業, 臥虎藏龍, 所以世界的身份就不必要帶進教會, 在這裡大家都是一樣,而且要像小孩一樣, 單純, 可慕, 學習…., 而且還要接待小孩, 因為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主了, 而若絆倒這樣一個小子的, 這人就有禍了. 所以我們在教會裡是要能造就人, 是作踏腳石, 而不能作絆腳石, 一切使別人靈性跌倒的, 都要砍下來, 或把它剜出來, 丟掉, 因為你缺一隻手, 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 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裏, 同樣的, 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 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裏. 所以生存在世而使別人靈性跌倒, 後果極其嚴重, 倒不如自己肉身被處決. 同樣, 任何足以使自己絆倒的事物, 都須嚴加對付. 所以耶穌提醒我們要小心, 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 因為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9 .
在教會中要彼此歉卑, 因為耶穌也降卑為人, 作了我們的榜樣; 所以只要存心謙卑,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10 .
接下來, 耶穌認為在教會中, 就是要去尋找那些迷路的羊, 因為這是天上的父的作風, 就是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 但耶穌也提出了教會發生糾紛的處理原則: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 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 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 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但是他若不聽, 第二步驟就是你去帶一兩個人同去, 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 句句都可定準, 但是若他還是不聽, 就要告訴教會, 若他連教會都不聽, 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這是三個步驟的原則, 但最好不要在教會發生, 但真的發生了, 就放在禱告裡, 因為伸冤在我, 我必報應, 主要審判他的百姓…..11 , 我們沒有權柄來定人的罪, 但主可以. 而我們可以繼續做的, 就是為這些失落的羊禱告, 只要有一天他願意認罪悔改, 天父一定會歡迎他回來, 因為耶穌來是要不是召義人, 乃是召罪人12 .而且罪在那裏顯多, 恩典就更顯多了13 .
這一段的重點是彰顯上帝的愛, 在他的教會中, 一個都不願意失掉, 因為都是一家人; 還有在他的教會中, 和睦是重要的工作, 他要他的教會中的弟兄姊妹意念相同, 愛心相同, 有一樣的心思, 有一樣的意念14 , 這樣就能讓神的喜樂可以滿足.
馬太福音18章19-20節是教會的定義: 我又告訴你們, 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 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裏, 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 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教會是什麼? 不是一棟建築物, 也不是一星期才去一次的空間, 而是一群蒙召得救的人, 在一起生活, 敬拜上帝, 彼此相顧, 激發愛心, 勉勵行善15 . 這就是一個教會的構成, 那教會有什麼功能, 初代教會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榜樣:
1.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洗禮.
2.門徒約添了三千人-有佈道工作. (主將得救的人, 天天加給他們)
3.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有教導
4.彼此交接-有聚會
5.擘餅-有聚餐及紀念主(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 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6.祈禱
7.許多奇事神蹟
8.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9.並且賣了田產,家業,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財產共享.
10.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同工.16
有一些教會沒有自己的空間, 沒有牧師, 沒有地址, 卻仍時常聚會, 且人數增長, 重點是他們了解教會不是依靠實質的東西, 而是看重人的價值. 所以上帝也祝福他們.
美國加州橙縣著名的水晶教會也因教會領袖的財務問題而宣佈破產19, 但教會沒有結束, 仍然繼續聚會, 他們將危機化為轉機, 也以彼此饒恕來重新獲得上帝的祝福.
所以初代教會的危機處理是很特別的, 耶穌沒有委託律師上訴, 家人及門徒也沒有申請平反, 他們也沒有鼓動同黨反擊打游擊戰, 也沒有派突擊手謀殺猶大或彼拉多, 他們不往後看, 他們只往前看, 他們一心只想將福音傳出去, 他們知道只有前進才能改變劣勢, 緬懷過去或埋怨憤怒不能成就事情, 因為舊事已過, 都變成新的了20 . 愛心與公義, 如何取捨? 兩者最好不街衝突, 若衡突, 相信耶穌會用愛心, 因為耶穌對那些要殺他的人說: 父啊! 赦免他們, 因為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21 .
主禱文: 太6:12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1可16: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2太4: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7:28-29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3可5:1-2他們來到海那邊格拉森人的地方,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從墳塋裏出來迎著他….
4太16: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5路8:1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
6太20:20-21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7太12:28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10:9要醫治那城裏的病人,對他們說:神的國臨近你們了!
8路17:20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17:21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
9太18:10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
10腓2:3-4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11來10:30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12太9:12-13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13羅5:20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裏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14腓2: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15來10:24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16徒2:41-47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19水晶大教堂位於美國加州橘縣,由電視佈道家羅伯特舒勒(Robert H. Schuller)所創辦,有超過一萬會友,電視節目〈權能時間〉在全球150個地區, 每週超過150萬人在觀賞,不過卻在2010年10月18日申請破產,面臨5,500萬美金的債務.主要原因是奉獻減少,很多不明支出.
20林後5:17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21路23:34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
現在看起來好像是危機, 但也是成長的關鍵時機, 耶穌被殺, 門徒被追, 但此危機讓教會疆界擴大, 初代教會也是被逼迫, 門徒卻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18 , 福音終於廣傳出去了.
學校平時的訓練在危機發生時就需要被應驗是否有效果, 從門徒的表現我們看到耶穌的教學是有果效的, 這也提醒我們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培養神國的工人是好的, 是有效的? 是上課的方式? 是上一些深奧的神學課程?還是像耶穌一樣, 邊走邊教, 完全生活化的教育方式?
當時是耶穌的學校碰到危機, 若是耶穌的教會碰到危機又該怎麼辦? 四福音中沒有提到耶穌有成立了教會,當時耶穌遊走在各猶太教會堂, 在那裡講解舊約聖經2 ,也有到一些外邦人的城鎮傳講福音, 像格拉森3 , 他一直沒有為自己建立教會, 反而叫彼得建立教會4 . 為甚麼耶穌不成立教會? 這與他的目的不符合, 因耶穌要在很短的時間將神國的福音宣揚出去, 他是要周遊各城各鄉傳道, 宣講神國的福音, 不是只在一個定點5 , 所以耶穌會沒有建立, 但耶穌卻帶著門徒過他認為類似教會的生活, 這種類教會, 耶穌如何定義? 這點與我們現今的教會定義不太一樣, 馬太福音18章就有很多相關的描述:
當時門徒進前來, 問耶穌說: 天國裏誰是最大的? 門徒所提的天國是指還沒有來到的國度, 當時門徒在彼此爭論誰為大, 他們希望耶穌在得國的時候能分到一杯羹6 , 但他們大概也搞不懂耶穌會得到的是什麼國? 是推翻殖民政府革命成功的猶太國, 還是屬於末世上帝完全掌權的天國? 不管情況如何, 反正他們已經進入分贓階段, 大家都期待耶穌在有所成就時能分到好處. 而耶穌回答他們所謂的天國卻是有兩個不同的層次, 現在式與未來式: 我實在告訴你們, 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 斷不得進天國……耶穌要他們現在就回到小孩子的單純, 才有機會將來進入天國, 這裡的天國有兩個層次, 一是指已經顯明在人世間的天國, 是隨著耶穌道成肉身進入人類歷史; 也隨著耶穌釘死, 復活展開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更隨著人類接受救贖福音, 建立教會, 隨著基督權能彰顯在個人與世界中, 於是天國也建立在人類歷史中的, 耶穌說: 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 醫治那城裏的病人……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7 ; 另一層次是將來耶穌再臨的新天新地, 是完全由上帝掌權的國度. 而另一個天國的層次是指個人心靈裡的天國, 當人接受基督的救恩, 聖靈內住在個人心靈中, 上帝在個人生命裡掌王權, 天國就在他生命裡. 耶穌說: 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8 !
所以天國可以區分成三個層次: 在我們心靈裡的天國; 在教會裡的天國與未來在新天新地裡的天國. 而天國與教會是「不可分割的關連」, 天國與教會幾乎是一體的兩面. 所以耶穌用天國來比喻成教會.
耶穌在開始就談到要謙卑像這小孩子, 而且還叫一個小孩子來站在他們當中, 非常俱體的解說在教會裡謙卑是首要的品格, 在教會裡, 有各行各業, 臥虎藏龍, 所以世界的身份就不必要帶進教會, 在這裡大家都是一樣,而且要像小孩一樣, 單純, 可慕, 學習…., 而且還要接待小孩, 因為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主了, 而若絆倒這樣一個小子的, 這人就有禍了. 所以我們在教會裡是要能造就人, 是作踏腳石, 而不能作絆腳石, 一切使別人靈性跌倒的, 都要砍下來, 或把它剜出來, 丟掉, 因為你缺一隻手, 或是一隻腳進入永生, 強如有兩手兩腳被丟在永火裏, 同樣的, 只有一隻眼進入永生, 強如有兩隻眼被丟在地獄的火裏. 所以生存在世而使別人靈性跌倒, 後果極其嚴重, 倒不如自己肉身被處決. 同樣, 任何足以使自己絆倒的事物, 都須嚴加對付. 所以耶穌提醒我們要小心, 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 因為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9 .
在教會中要彼此歉卑, 因為耶穌也降卑為人, 作了我們的榜樣; 所以只要存心謙卑, 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也要顧別人的事10 .
接下來, 耶穌認為在教會中, 就是要去尋找那些迷路的羊, 因為這是天上的父的作風, 就是不願意這小子裏失喪一個, 但耶穌也提出了教會發生糾紛的處理原則: 倘若你的弟兄得罪你, 你就去,趁著只有他和你在一處的時候, 指出他的錯來,他若聽你, 你便得了你的弟兄, 但是他若不聽, 第二步驟就是你去帶一兩個人同去, 要憑兩三個人的口作見證, 句句都可定準, 但是若他還是不聽, 就要告訴教會, 若他連教會都不聽, 就看他像外邦人和稅吏一樣. 這是三個步驟的原則, 但最好不要在教會發生, 但真的發生了, 就放在禱告裡, 因為伸冤在我, 我必報應, 主要審判他的百姓…..11 , 我們沒有權柄來定人的罪, 但主可以. 而我們可以繼續做的, 就是為這些失落的羊禱告, 只要有一天他願意認罪悔改, 天父一定會歡迎他回來, 因為耶穌來是要不是召義人, 乃是召罪人12 .而且罪在那裏顯多, 恩典就更顯多了13 .
這一段的重點是彰顯上帝的愛, 在他的教會中, 一個都不願意失掉, 因為都是一家人; 還有在他的教會中, 和睦是重要的工作, 他要他的教會中的弟兄姊妹意念相同, 愛心相同, 有一樣的心思, 有一樣的意念14 , 這樣就能讓神的喜樂可以滿足.
馬太福音18章19-20節是教會的定義: 我又告訴你們, 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 在地上同心合意地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 因為無論在哪裏, 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 那裏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教會是什麼? 不是一棟建築物, 也不是一星期才去一次的空間, 而是一群蒙召得救的人, 在一起生活, 敬拜上帝, 彼此相顧, 激發愛心, 勉勵行善15 . 這就是一個教會的構成, 那教會有什麼功能, 初代教會給了我們很好的學習榜樣:
1.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洗禮.
2.門徒約添了三千人-有佈道工作. (主將得救的人, 天天加給他們)
3.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有教導
4.彼此交接-有聚會
5.擘餅-有聚餐及紀念主(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 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6.祈禱
7.許多奇事神蹟
8.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9.並且賣了田產,家業, 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財產共享.
10.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同工.16
有一些教會沒有自己的空間, 沒有牧師, 沒有地址, 卻仍時常聚會, 且人數增長, 重點是他們了解教會不是依靠實質的東西, 而是看重人的價值. 所以上帝也祝福他們.
而教會不是只有在星期天有主日崇拜, 教會應還有其他更多的功能, 禱告會, 查經班, 團契, 這些功能彼此扶持支援, 共同建造基督的身體, 輪子生活17就是最好的教會生活了.
美國加州橙縣著名的水晶教會也因教會領袖的財務問題而宣佈破產19, 但教會沒有結束, 仍然繼續聚會, 他們將危機化為轉機, 也以彼此饒恕來重新獲得上帝的祝福.
所以初代教會的危機處理是很特別的, 耶穌沒有委託律師上訴, 家人及門徒也沒有申請平反, 他們也沒有鼓動同黨反擊打游擊戰, 也沒有派突擊手謀殺猶大或彼拉多, 他們不往後看, 他們只往前看, 他們一心只想將福音傳出去, 他們知道只有前進才能改變劣勢, 緬懷過去或埋怨憤怒不能成就事情, 因為舊事已過, 都變成新的了20 . 愛心與公義, 如何取捨? 兩者最好不街衝突, 若衡突, 相信耶穌會用愛心, 因為耶穌對那些要殺他的人說: 父啊! 赦免他們, 因為他們所作的, 他們不曉得21 .
主禱文: 太6:12免我們的債, 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
1可16:20門徒出去,到處宣傳福音.主和他們同工,用神蹟隨著,證實所傳的道.阿們.
2太4:23耶穌走遍加利利,在各會堂裏教訓人,傳天國的福音,醫治百姓各樣的病症…..7:28-29耶穌講完了這些話,眾人都希奇他的教訓;因為他教訓他們,正像有權柄的人,不像他們的文士.
3可5:1-2他們來到海那邊格拉森人的地方,耶穌一下船,就有一個被污鬼附著的人,從墳塋裏出來迎著他….
4太16:18我還告訴你,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
5路8:1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
6太20:20-21那時,西庇太兒子的母親同她兩個兒子,上前來拜耶穌,求他一件事.耶穌說:你要甚麼呢?她說:願你叫我這兩個兒子在你國裏,一個坐在你右邊,一個坐在你左邊.
7太12:28耶穌說:我若靠著神的靈趕鬼,這就是神的國臨到你們了.路10:9要醫治那城裏的病人,對他們說:神的國臨近你們了!
8路17:20法利賽人問: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說:神的國來到,不是眼所能見的;17:21人也不得說:看哪,在這裏!看哪,在那裏!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裏!
9太18:10你們要小心,不可輕看這小子裏的一個,我告訴你們,他們的使者在天上,常見我天父的面,人子來為要拯救失喪的人.
10腓2:3-4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11來10:30因為我們知道誰說:伸冤在我,我必報應.又說:主要審判他的百姓.
12太9:12-13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13羅5:20律法本是外添的,叫過犯顯多,只是罪在哪裏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
14腓2:2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
15來10:24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
16徒2:41-47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17輪子生活是基督教導航會用來檢視自己與上帝關係的一個工具,必須達到平衡的狀況才能維持與上帝有好的關係,輪中心是以基督為中心,輪外框是順服基督,垂直的輪輻是與上帝的關係-讀經與禱告,水平的輪輻是與人的關係-交通與見証.
18徒8:1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19水晶大教堂位於美國加州橘縣,由電視佈道家羅伯特舒勒(Robert H. Schuller)所創辦,有超過一萬會友,電視節目〈權能時間〉在全球150個地區, 每週超過150萬人在觀賞,不過卻在2010年10月18日申請破產,面臨5,500萬美金的債務.主要原因是奉獻減少,很多不明支出.
20林後5:17若有人在基督裏,他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
21路23:34當下耶穌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
現在看起來好像是危機, 但也是成長的關鍵時機, 耶穌被殺, 門徒被追, 但此危機讓教會疆界擴大, 初代教會也是被逼迫, 門徒卻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18 , 福音終於廣傳出去了.
訂閱:
文章 (Atom)
-
東海 路思義教堂 50 週年慶 2013 年底,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慶祝建堂 50 週年,主題為 「 相逢路思義 」 ,就是東西方的相遇在路思義教堂 。當時有不少 曾目睹教堂從興建到現在的見證人分享半世紀來教堂的點點滴滴 。而 50 年前曾主持獻堂典禮已高齡 93 ...
-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被譽為全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有 64 年歷史且最有氣質美名的東海大學郵局,已於 2020 年 11 月 2 日搬離校園。其實 19 年前,郵政總局在東海大學的西側靠東海別墅兩千坪土地上興建的「電腦備援中心」 [1] 完工啟用時,就要將郵局搬過去,但...
-
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名喚『夢谷』. 我們用藝術換回已逝去的空間,使那原本可以成為東海與他們連接的空間再被溝通. 過去東海大學有著一條名為夢谷的休憩步道兼具生活場所,在接著的都市計畫開發後;居民與東海的生活被隔離起來,又接著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使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