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大溪行走
東海大學有條著名的文理大道,也就是人車分道的綠色步道,也稱綠帶,但東海校園內也有四條藍帶,就是進學校大門右邊的約農溪、流經路思義教堂前到舊藝術中心(舊音樂系館)、再流向南邊與工業區相隔的東大溪;還有貫穿校園學生活動中心的中央水圳,及在校園東北向管理學院前的普濟溪。
約農溪是舊的灌溉溝渠,叫大社支線,為從豐原葫蘆墩引大甲溪水源五大汴灌溉系統的其中-支,除源頭外,路經中科園區的已經全面水溝化了,到東海才又恢復了原來灌溉溝渠的樣貌。
與工業區相隔的東大溪和穿越校園的中央水圳均為南邊溪的支流,也是俗稱的野溪,除雨季外平日並沒有什麼水。但東大溪卻有很大的水量,來源都是東海別墅的生活廢水和東海夜市所產生的污水,帶給東海極大的困擾,就是難聞的臭味。東大溪沿著往東海別墅的小徑,經過化材系館、生科系館,科學基礎大樓,女生宿舍和教職員宿舍,延續約三公里,影響範圍很廣。但東大溪非屬東海土地,東海沒有主權處理,所以在2015年市政府因東海師生多次的抗議而增建了兩千頓的礫間淨化場,但污水處理量僅為15%,問題並沒有解決。
台中市2018年的區域計畫定位筏子溪為「生態迎賓河道」及第四次通盤檢討計劃筏子溪為「生態景觀廊道」,並提供民眾休閒遊憩及兼具生態觀察空間,將上游東大溪列為污染程度最嚴重者,因南邊溪收納東大溪後,再流入筏子溪。計劃中有一項重要指標為公民參與,所以台中市政府排除了柳川和綠川的純工程作業,而導向民眾參與的必要性。經東海相關領域校友牽線,2019年1月11日台中市政府顧問李鴻源教授到東大溪現勘,並與總務處討論合作可能性,並於2019年3月25日簽定合作意向書,展開東大溪整治計劃的序幕。
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好像天上掉下來的禮物,不僅可以解決長期困擾我們污染與臭味的問題,也可以將原本雜草叢生的岸坡環境整理好,更重要的是經費由政府出。但東大溪整治要用到東海870坪土地,而提供出來的土地大部分都是不能使用的岸坡。政府也相對需提供公有土地2300多坪。市府的重要工程都在土裡,並將礫間淨化場的處理量增加到一萬頓,並增加除油水質淨化系統,一併進行鄰近區域環境改善,提升水環境品質。同時也提供截油器給賣食物的商家,將收集的汙油做成肥皂。
這些計劃要面對的是要通過行政、校務會議及董事會同意,最後還得報請教育部同意才能執行。雖然過程碰到很多阻礙與抗議,經過多次會議溝通協調,終於在2020年2月14日動工。而台中市政府也順利取得「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全國水環境改善計畫」三億經費,能夠在一年左右就通過這麼大的工程計劃,也是產官學通力合作的成果。
2021年12月25日聖誕節當天東大溪完工啓用,台中市政府將繼續爭取前瞻計畫經費來完成東大溪後續的部分,也就是從東海總圖到工業區工業一路台灣銀行這段最具原始風貌的部分,因為接下來部分就是因開發工業區而被整治到已全部水泥化的大排水溝了。
東海大學在1955年建校,之前東大溪已經存在,水量雖然不多,卻是清澈見底。有兩件環境事件讓東大溪改變了命運!就是1975東海別墅的興建和1980台中工業區的開發,當時東海別墅是台北北屋建設的一個跨區域銷售的案子,也是東海第一個靠得最近的鄰居,其位置是台中縣市相接的三不管地帶,為非都市計劃區,共有四百戶的高級別墅群,幾乎非常符合東海大學的私立大學的身份。於是,吸引很多台北人來買房子以便日後出租給東海的師生們,其間還舉辦過全國第一次的室內設計實屋展,轟動全台,是當時非常成功的預售案。相對在1979由台南幫遠太企業開發的遠東城與國際城共1954戶,卻是以透天厝與四樓公寓的低價傳統房舍為主,銷售對象主要為退伍的老兵,但銷售效果不佳,三棟一百萬都乏人問津。直到1986年由東海建築畢業系的白錫旼先生以都市更新方式全面改建,並改名理想國,價格翻一倍,藉著包裝一條藝術街,請了很多藝術家和文人到此開店,提供社區拍電影,塑造出高級社區的質感。沒想到幾十年之後,東海別墅淪為夜市,交通紊亂,理想國則成為為高級住宅區,交通井然有序!
接下來的三四十年,東海別墅大部分的空間都變成商業空間,生活用水及夜市的污水就直接排向東大溪。按市府統計新庄村有七千人口,但根據社區委員說大概多十倍的人口居住在這裡。在一個完全沒有經過都市計劃而建立的社區,沒有公園,沒有緣地,沒有市場,沒有公共設施,也沒有完善與安全的交通系統,東海別墅就成了很多大專院校旁的失序的城鄉發展負面案列。
另一個影響東大溪的就是台中工業區的開發,在那個政府做事不需要讓老百姓參與的年代,也是居民在一個對空間沒有權力的一刻所發生的事。
以前的東海流傳著一個的故事,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學生取名「夢谷」,因著台中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夢谷漸漸被東海遺忘了。老作家司馬中原以東海大學工作營社團的故事,描寫以一個虛構的「啼明鳥」來喚醒世人的良知及對夢想的追求:聽說大度山上有一種神秘的小鳥,天還沒亮,牠們就在相思林裡唱著,牠們的啼聲比黃鶯還美……..,於是啼明鳥一書造就了無數青年在夢谷找尋啼明鳥的蹤跡,不僅描寫東海學子的愛情和夢想,更寫下知識份子對國家民族的責任。筆者也曾經用「夢谷啼明鳥」為名獲得文化部「藝術介入空間」專案五百萬補助款重建一條從東海別墅到工業區全長三公里的藝術生態步道,銜接過去夢谷的記憶。
當時東海人穿越舊藝術中心,跨過東大溪上的口琴橋,走向南邊的夢谷河床,帶著吉他,烤肉架,大包小包的在夢谷唱歌烤肉。快樂的、憂傷心的都會在此相遇,編織著東海的夢。
當工業區徵收夢谷之後,這樣的風潮在失去具有精神意義的場所後隨即退去,換來的卻是冷漠的工業廠房與被整治過的人工大水溝。口琴橋還在,往夢谷小路不見了;夢谷還在,卻已面目全非。
東大溪雖已啓用多時,因植被和新樹還沒長成,顯得非常乾燥。從東別到總圖被整治的這一段竟然沒有看到水? 這也是當時最讓人擔心的事,東大溪是整治水質而非規劃成水岸空間,差別在是純水利工程還是沿溪岸邊生態步道。從當時市府水利局的資料顯示東大溪有四大主題的水岸環境營造:1.水質淨化-以生態設計保護水域自然生態,增加都市環境品質;2.生態教育-結合水岸環境,並整合校園空間場域 創造親近生態環境的教育場所;3.水岸連結-社區與校園生活相互交織的 水岸休憩空間;4.水圳記憶-結合東海校園人文歷史,塑造夢谷與太陽谷的河谷記憶……..。水質淨化是花了最多經費也是主要的目標、生態教育有結合了東海生科系(生物多樣性),環科系(水質監測)、景觀系(地景植林栽)、和建築系(硬體空間)共同參與開課及舉辦多次的工作營,也有不少附近社區來參與;但水圳記憶與水岸連結除保存口琴橋外,外加一片簡單的解說牌就沒有夢谷的資料與線索,看不到如何結合水岸環境,也看不出親水的休憩空間,當然水圳記憶是空白的。
若按當時市府所給的透視模擬圖,人是走在水岸邊的,與水是近距離的接觸,但結果卻令人惋惜。原本從總圖走到東別的步道經過的斑馬門已被塗掉,筆直的步道不像原有見樹轉彎而顯得乾燥。不過在路思義教堂前的大社支線就抽取了淨化過的水從花園餐廳前的篤信路橋下冒出來往南方流回東大溪。原本計劃也要往北邊流經學生活動中心、溜冰場、衛理樓到乳品小站,最後會經由教職員宿舍區匯集回東大溪。而東大溪水文化暨環境教育館就在匠倍咖啡的二樓,這樣東海就不僅在南邊有沿著校園邊界的東大溪藍帶,還有中央水圳的水岸步道,東海的生態將更多樣豐富。但後來高層不同意而作罷,就只能期待第二期的整治可以落實東海藍帶的夢想。
東大溪階段性的完成也給東海帶來困擾,因為環境改善,人也多了,臨近的法學院和農學院裝上了鐵捲門以保護晚上還在實驗室做研究的學生。校園要不要開放在九二一之後就有很多討論,很多重建的中小學都不再有圍牆,很多大學也開放社區使用。東海以前四週都沒開發,為了安全,沿著台灣大道建了紅磚圍牆。正在施工的新學生宿舍就是第一棟嘗試打開紅磚圍牆的建築,可以直接從台灣大道進出。其實東海大到已經是四通八達了,圍牆只是象徵形式而已。
東海大學早已成為一間在森林中的大學,有山有水,就像一塊教育的沃土,將種子落在好土上一定可以長大,就像聖經詩篇說: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凡他所作的盡都順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