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博雅教育的迷思

博雅教育的迷思

澳門大學的兩岸四地書院教育第四屆研討會,台灣也包含在內,主辦單位為高校書院教育組織,成員有八所大學,有兩間是台灣的清華與政大。所以在談書院教育時,台灣已顯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了,而之前東海完全不曉得有此組織,怎麼樣做個領頭羊?兩岸四地的書院教育幾乎是同步進行,但卻各說各話,百花齊放。據統計兩岸四地共有三十九所大學一百多個書院。但已準備就緒、蓄勢待發的還很多,已成教育界的流行文化,沒有書院就落伍了! 
   
但書院是什麼?參加的大學幾乎都是在一般綜合大學裡做書院教育,只有少數大學如澳門大學是全校規定師生都要參與書院,看起來是好像比較有機會達到書院教育的理想,並且澳大校園的全數校舍工程是一次到胃的完成,十個書院長中有五位曾當過大學校長,如此堅強陣容,真如政大某教授說的「有夠霸氣」,這種以財務換取時間的做法是否能奏效? 無論如何,教育本來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計劃,想要走捷徑,那就得有十八般武藝了。現在看起來是萬備俱全,有地有房,有將有兵,但軍官呢?
                
美國的人文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不需要強化書院教育,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已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因為進入這些人文大學需要的成績門檻都很高,能進去的也能進入其他著名的綜合大學。不像台灣很多尾段大學都相繼成立書院,曾在美國西方書院 (Occidental college)教書的季淳老師說過教育部曾希望他能協助台灣的尾段大學轉形成書院 ,那怎麼樣可能!教育不是短線集利,更不是救火大隊。現在看到的幾乎都要在綜合大學裡執行書院教育訓練,兩個平行系統,如何交集? 東海博雅書院成立之初,高承受教授就比喻為一國兩治,始終會存在衝突與矛盾。所以研討會中很多文章都在討論學院 (大學)與書院的關係和互動,若以此模式來看書院教育,將會是一埸很長的教學實驗,會不會產生效果及清楚的結論? 那還是得用時間來證明了。
 
那書院教育是什麼? 在一個大家熱烈追求的流行教育模式當然是各說各話,每個書院都覺得自己的書院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就顯得很多元。但大致都是為彌補大學作為專業教育所導致缺乏人文及領導方面的訓練,比如品格教育、團隊精神與人際溝通等。專業的訓練是符合業界的需求下產生的教學內容,現在反而認為有問題,太專業的訓練成為只懂專業而其他都不懂,就有研究發現專業容易產生人際溝通的困難,也因此導致很難團隊合作。專業強調獨立領域的專精,也就是容易培養出自我感覺良好的個性,所以書院教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應該有很理想的互補性。但對大多數的書院生來說,就等於雙主修一樣,功課加重,活動變多,碰到瓶頸,當然會優先選擇專業,因為他是為此而來。雖然東海大學有統計書院生中專業課程成績有百分八十在前百分之二十的前段生中,是用所有的書院生還是只有從書院畢業的書院生為分母? 若是後者,只是去蕪存菁、碩果僅存,那就是為什麼畢業生只有百分之三十了。

若只是補足專業的不足,需要開天闢地的弄個會產生那麼多衝突的獨立書院來達到任務? 花錢又耗人力,還會產生很多誤會。若能讓每個科系修改課程內容,釋放某些專業課程來增加一些符合書院要求的品格或領袖課程,是否也能達到效果? 也就產生書院「有其必然性」的存在問題? 那書院教育只需用上課與學分就能滿足嗎? 從「為博雅教育辯護」[1] 一書所論述的博雅教育是訓練出會獨立思考、有跨領域的綜合能力,可以團隊合作,有好的人際關係的現代知識份子,重點是透過經過設計的教學方式:能讀() 、能寫、能講,也就是說現代的知識份子要先學會閱讀與傾聽,將思想整理就是寫下來,然後要能傳遞想法給別人,表達自我,就是能講。博雅教育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學習,並自己主動取得知識。這與東海博雅書院的院訓是符合的:知識、實踐的態度,若一門課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傳授知識 (聽讀/知識)、三分之一要專題研究(/態度) 、三分之一將專題研究具體執行出來(/實踐) 。所以書院不能只靠課程,還需要很多的配套,六十多年前草創時的東海因為要走向人文大學的模式,採取了一些其他大學沒法做到的策略,才能造就出一群傑出的早期校友,像全體師生住校的住宿學習、小班制的關懷教育、博雅的跨領域通才課程、身體力行的勞作教育、探索知識的開架式圖書館。現今很多大專院校都爭相模仿,我們現在可以做到多少? 或還能維持到多少?那些才是重點? 不要到時只剩下美麗的校園。在東海大學早期的畢業學長姐的懷念文章中常常提到與老師的互動,在老師家上課、報告被要求修改(現在只有交報告得成績),聚會聚餐,打球出遊,深受老師身教的影響,這都不完全在教室裡可以成就的,也不是全部住校園就能達到,或小班上課就等於關懷,重點是老師是否有心,除博雅、還要有愛心,愛學生愛教育。

綜觀兩岸四地的書院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中成立獨立書院,學生自行申請加入,但也有整校都是書院,從上而下要求學生老師參加,這比較不會發生學院與書院的衝突,但會影響每人有選擇自由的權力。而書院的運作也是獨立的,有些屬教學單位,有些與屬行政單位,不管身屬那裡,就是身分不易訂位,也就有所謂的非屬系所的單位出現,像體育組與通識中心。書院在學校中求生存,學生也在忙碌的兩者中做抉擇,這是過度還是常態? 幾乎還沒找到答案。

這兩天澳門大學的書院教育研討會,有點像大拜拜,各路人馬各自歌頌功德,主辦單位更是以最引以為傲的校園並高規格的方式來接待。華人社會也總是喜歡熱鬧與浮誇,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對書院教育的反思與檢討。而中國大量的重點大學都在推動書院教育,看到他們對高等教育的野心,是否要建立一套可以異於西方教育的系統? 中國在建國時雖將基督教大學連根拔起,卻是讓全部新組合的大學仍然採用西方基督教大學傳過去的教育制度,這也是一種對現代主流教育的反思? 最近習進平推動基督教中國化,也就是避免二十世紀初期基督教帶來的文化侵略,要找到屬於中國的本土化基督教信仰。如此,中國對教育的用心是很有企圖心的。




[1] Fareed Zakaria 為博雅教育辯護 第三章 學習思考 51-80頁 台北大寫出版  2015.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