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3日 星期五

降臨與修復

         你們從前遠離神的人,如今卻在基督耶穌裏,靠著他的血,已經得親近了。因他使我們和睦,將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而且以自己的身體廢掉冤仇,就是那記在律法上的規條,為要將兩下藉著自己造成一個新人,如此便成就了和睦。(2:13-15)
今天是聖誕節,教會昨天應該是一年中最忙碌的一天,大家都有很多的活動,義賣、表演、聚餐、崇拜….,都在用不同的方法來慶祝耶穌的降生。今年聖誕節剛好在星期六,加上碰到剛在轉冷的季節,比較有過節的氣氛。記得第一次過「冷」的聖誕節,就是到台灣後的第4個月,在東海大學,深深體味出經常在書報雜誌看到的身穿大衣漂著雪花過聖誕節情景。當時好冷,東海的人很多,教堂擠不進去,很多教室都在辦舞會,當時的我還沒信主,也從來沒過過聖誕節,用局外人的眼睛冷眼旁觀一群基督徒在過節,那時的我只知道聖誕節就是慶祝耶穌的降生,並不曉得耶穌為什麼要降生,那年18歲的我沒有聯結上耶穌,東海的路思義教堂過門不入,冷風吹得我趕緊回到宿舍。
沒想到第二年的聖誕節我已用慕道友的身分坐在教堂裡跟著大夥在慶祝聖誕節了,但還是懞懞懂懂,不太清楚聖誕節的意義;第三年的聖誕節我已是初信的基督徒,當然在教堂跟著大家在過節,到第四年的聖誕節我已站在詩班席上,一起獻唱韓德爾的彌賽亞,很難唱的曲子,花很多時間練習,但很有成就感,也對耶穌降生有了一些概念,原來耶穌來就是要拯救我們這些失喪的人,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19:10) 。這個對耶穌來到世界的概念就一直停留在我腦中。
今年已是我數不清楚是第幾個聖誕節了,進進出出台灣、也換了幾個教會,應該也有二三十個在東海過的聖誕節,特別是這幾年回到東海教會聚會,東海的聖誕節仍然精采,節目越來越多,人也是越來越多,以前只有一堂子夜崇拜,現在是四埸,還有SNG車現場轉播,教堂也同樣要擠也擠不進去,現在在教堂外邊草坪上也有同步直播,甚至將教堂的雙曲面牆當銀幕,直接投影上去。東海今年的聖誕節主題是「聖誕解密」,美術、工設和景觀三個系的同學也配合此主題設計了好些裝置藝術來裝飾校園,學校從十二月的笫一週就開始有節目,就是在主日崇拜點燃了第一根蠟燭,宣告了聖誕節的序幕,接下來有音樂會、報佳音、座談會或專題,熱鬧非常,也有點喧嘩,當然,昨晚才是高潮,人山人海,甚至台中市政府交通局規定24日晚上8時以後,台中市354路公車不進出校園,「東海路思義教堂站」調整為「台中榮總」,以前是東海自己管,現在是交通局管。大家都知道東海有最聖誕的聖誕夜,但大家來的目的卻不是尋找耶穌,而是來東海尋歡作樂,很多系都開收費舞會,趁著聖誕節狂歡,在東海可以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景象,一群人要擠進教堂,另一群人趕著去跳舞尋樂,他們有差別嗎? 可惜的就是擠進教堂的這一群幾乎也是看熱鬧的,他們坐下去又出來,站在門外的人又進來,進進出出,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設計了一堆活動,大家忙成一團,但當第四根蠟燭點燃時,有沒有讓來到東海的人群看到黑暗已被照亮?
這是耶穌要來的重要原因,我們有太多黑暗,看到台灣最近那麼多人走上街,勞假團體、護家聯盟、多元成家、教改團隊...看到一堆一堆的紛爭,各說各話,每個隊伍都嘖嘖有詞,都指向執政單位或對方的不是,彼此不信任,我們幾乎看到有一團黑暗勢力籠𦋐,社會被撕裂,從族群到藍綠、政府與公民、富有與貧窮、豪宅與社會住宅、國家與國家...耶穌又怎樣看這些事呢?
兩千零一十六年前,耶穌降生,為什麼? 因為我們破壞了上帝的計劃,從始祖亞當夏娃犯罪開始,一連串的罪行注定了我們漸漸的離開了上帝。第一個人與蛇之間的詐騙案,接著該隱亞伯的第一個謀殺案,這都只是個人行為,跟著就是集體犯罪所導致成的挪亞方舟的事件,上帝說:人既屬乎血氣,我的靈就不永遠住在他裏面….耶和華見人在地上罪惡很大,終日所思想的盡都是惡(6:3-5) ,接著挪亞家族發生倫理敗壞事件,跟著一群人計劃與上帝比大的巴別塔事件而導致了現今世界的語言隔閡,人與人之間合作受限…. 數不盡的罪行讓我們掉入了罪惡的深淵,上帝也用盡了各種的方法,賜下了先知、士師等要拯救我們,但我們還是我行我素,結果神將猶太百性交給別國統治殖民,那是一種國家滅亡的絕望之痛,國家沒了,成為二等公民,那是深沉的傷痛,有一首歌曲寫到:沒有國那裡會有家,是千古流傳的話,多少歷史的教訓證明,失去國家多可怕……結果上帝用滅國方式懲罰祂的百性,但祂也計劃好讓祂的獨身兒子耶穌來拯救我們脫離這黑暗的權勢,因此我們可以重新回到上帝那裡,恢復起初上帝創造我們時的美好關係,這就是聖誕節耶穌降生的意義。也就是耶穌來就是要修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因為重修舊好,我們心中就有平安。
但我們現在不太習慣將壞掉的東西修好再用,東西壞了就換新的,甚至沒壞,只要舊了也要換新的,不會去愛惜東西,因為現在的消費文化就是更換,車子的門被撞凹陷,或保險桿被撞壞,不再板金而是換個新門或新的保險桿,電腦舊了也不會更新硬體或軟體,而是買一台新的,更何況鞋子衣服,當然還沒等破就換新的了。所以曾幾何時,角落的補鞋阿伯不見了,修理紗窗的叫聲不再出現,現在的東西還堪用就淘汰,就去買新的。這種不修補及要換新的觀念也影響到現代的社會:朋友交惡、放棄,老板不對眼、走人;配偶不和、離婚、再換一個;這種人與人關係的取捨就像消費性習慣,不喜歡就換一個,就像衣服,不喜歡了就買一件新的,但人與人的交往,聖經卻有清楚的教導:在祭壇上獻禮物的時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懷怨,就把禮物留在壇前,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後來獻禮物 (5:23-24) ,聖經提醒我們與弟兄和好比向上帝獻禮物還要優先。
    和好或修復並不是件容易的事,也許要更花時間與代價,上帝為了修復我們與祂的關係,祂花了幾千年來做計劃,更犧牲了祂的獨生兒子,這代價是很高的,是因為祂看我們為至寶,是用重價把我們買來的(林前620)。這是我們的榜樣,我們要更努力的去修復被我們破壞的關係,不僅是人,也包括環境、物件。
        人與神的關係被破壞是人不順服,不是上帝的問題,但上帝採取主動的方式去修復。我們也常認為錯不在我,在等待另一方面來修復,但可能另一方面也同樣認為錯不在他? 我們只看到別人眼中有刺,卻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7:3-5) 這也是聖經的提醒。所以神要主動修好,我們也要從自己做起。所以修復關係是我們事法上帝的最好方法。
        我們在人際溝通課程中有一章是「關係的修復」,有原則性的具體步驟:1.首先:我感謝或欣賞你對我經常的關心……2.描述事件的情境:當時我告訴你小明高升了……3.以情感詞彙標明感受:你的回應讓我很受傷,你說小明很優秀,那感覺好像我很糟糕……4.我所需要的是:得到你的安慰….5.下次希望你可以說:下次升官就是你了……或小明這副德性也能升官哦…..6.我需要你幫助我的是得到你的鼓勵與肯定…..
         修復關係需要時間,就像上帝花了很長的時間完成救贖的計劃,我們又如何花時間來迎接耶穌的誕生呢? 前兩天我問了東海教會的主任牧師,有什麼需要代禱? 他竟然回答說:希望耶穌能順服誕生! 可見在喧嘩熱鬧取代了安靜的聖誕節後,耶穌能在人山人海的東海找得到降生的地方嗎? 我們甚至聽不到天使的報佳音,也找不到耶穌出生的地方。
在歐洲,很多國家會過降臨節,英文叫Advent,原出於拉丁文,意思是「來臨」,就是等待耶穌基督的再度降臨,一方面紀念祂曾降臨,一方面則期待祂二次降臨。降臨節包括了四個禮拜,就是聖誕節的前四個禮拜。所以一般來說都是從十一月最後的那個主日開始算起,持續四個主日,直到聖誕節達到節慶高潮。
從教會歷史來看,降臨節從第四世紀的末期開始,被稱為「聖誕節前的準備期」,當時的基督徒以40天的靈修、禁食禱告來預備迎接救主的誕生,到了第七世紀時才縮減成四個主日。為何是有四個主日呢? 這四個主日代表了四個意義:紀念主的道成肉身、主的死、耶路撒冷的毀壞,以及基督即將再來的審判。而東海教會就一直遵守降臨節的點燭,就是花圈和五支蠟燭所組成的降臨環,每週主日點燃一支蠟燭,大部分是用紫色的蠟燭,因為紫色代表莊嚴與尊貴,直到聖誕節點燃中間的白色蠟燭。前四支蠟燭代表的分別是希望、信心、喜樂、和仁愛,而白色蠟燭則代表基督是世界的光。這是一個等待的過程,預備好我們的心,等待耶穌降生,我們就可以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了。
         
耶穌降臨,修復了我們與上帝的關係,就像福音橋所描述的,上帝給了我們每人一個美好的計劃,他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10:10)!但人卻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 (6:23),於是人偏行己路,背向真神,以致與神隔絕,而罪的工價乃是死(6:23)。因此上帝安排了耶穌,在我們還作罪人的時候為我們死,神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現了(5:8) 。這還不夠,要接待他,信他名的,他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1:12) 也就是上帝對我有美好計劃,我卻因罪與上帝隔絕,上帝叫他愛子耶穌來拯救我,我要相信他,接受祂是我的救主。

2016年10月21日 星期五

當達文西遇到陳其寬


  東海在舊藝術中心執行的達文西山丘計劃,掀起一陣洶湧波瀾。一群畢業校友認為校方不愛惜歷史建築,反彈激烈,執行單位則再三表示,此計劃以修復古蹟的方式進行,但校外大佬卻深深不以為然,校內高層只能感嘆,原本等待翻轉東海近年來士氣不振的盼望被搞砸了。引發這樣衝突的意見,究竟問題在那?
  達文西山丘計劃,其實需要一個很大的工作室,它是廿四小時川流不息的創造手作與討論平台,裡頭有傳統的工具機器,也有新穎的三D列印、雷切等現代設備,很多追夢者會在這裡築夢,很多故事也會在這裡發生。這原初是一個美麗的計劃,提供學子完善的學習設備與環境。以此觀之,適合達文西計劃的空間就是一個大通舖,說穿了就是一間工廠。但一開始卻是被選定落腳在男白宮,一棟以承重牆分割成很多小房間的建築,而且又是長條型的配置,和達文西的空間需求難以配對,若要強硬配置,勢必要打掉很多承重牆,將會影響到建築的結構。還好後來被改變執行地點,卻被選定在舊藝術中心執行,還是發生同樣的空間不登對的問題。舊藝術中心所能供給的最大空間,是階梯式的表演廳,其他的空間並不大,所以也勢必要有大的拆除動作,才能放入新的達文西空間。這就是將抉擇「尊重現有空間來調整新的需求」,還是「去修改原有空間來配合新的需求」?顯然大部分思慮未全者,會選擇較易執行的後項,可惜的是,舊藝術中心也走上這條路!而此事件的發生,也引發出校方以怎樣的眼光,選擇如何分配空間的問題。

  校內幾乎每個單位都會覺得空間不足,這可說是台灣普遍常見的問題,總是感覺「少一個房間」,也因此才會有那麼多的違建。所以,可以想見很多單位都會向學校要空間,然而,從很多現有的例子,可以看到校方只會由表面上面積的配比,決定空間的分配,而不是先行思考空間對應該需求是否妥適,是否能與使用狀況登對,再作分配的決策。以致有些單位空間鬆散,有些卻使用密度很高,最糟的就是亂點鴛鴦譜,才會出現將舊藝術中心被分配給達文西計劃,活動中心空間被分配給國際處的怪現象。
  空間的分配決策已產生具體可見的問題,加上東海沒有一套整體建築興建或整建的準則,導致東海建築五花八門,百花齊放,最明顯的就是工工系將舊建築系館改得面目全非,音美系館和新學生宿舍建築,華麗動人卻與環境毫無關係且功能性極差。先前因爲工程都靜靜悄悄的變動,最終在未引發注目中,草草了事,現在的達文西計劃卻是高調宣告,加上舊藝術中心又是有文資在身的敏感建築,才會引起關注。兩年前原女白宮衛理樓整建,也是陳其寛老師的經典作品,總務處因為有人總價捐贈採取低調進行,也沒有引起任何的注意,可見主事者深具政治手腕,一樣沒有公告、沒有溝通,事情完成了才宣告開張,生米早已煮成飯了,奈他如何?東海還有許多深具文資價值的建築,若學校再不重視,歷史還會重演!詳細觀察總務處對於處理建築的做法─局部醫治法,於是漏水補洞,破牆填磚,一棟具近代建築史價值的建築,與鐵皮工寮的受到的待遇沒什麼差別,這樣錯誤的診治,正在剝蝕東海的歷史,極度堪憂。我們迫切需要一套適用於新舊建築的設計準則,東海應具的美麗容顏才不會變成大花臉,更不會成為難以復返的遺憾。
  最近學校委託國際知名的規劃公司替東海做整體規劃,被委託單位一再強調東海的舊建築,是學校最大的資產,因為這些建築再也無法被重新建蓋。眾所周知,東海校園具備了改變人性的特質,應證了邱吉爾所說人造環境、環境造人的理論。東海需要的是具高瞻遠矚的整體規劃,就像六十多年前貝聿銘、陳其寬和張肇康為東海所設計出來的校園藍圖,時至今日,這些建築仍然是台灣校園的典範!但得看學校的高層有沒有這樣的高度,還是仍然選擇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或只是一味的蓋新房子,而不去修復或更新我們的舊建築,任憑歷史走向殘敗流失。我們有全台灣密度最低的學生宿舍,也是最配合地形、空間變化最多的宿舍,然而目前卻破舊不堪,陽春的傢具和讓人只想趕快出來的破廁所,我們的更新機制在那裡?讓人深憂。
  達文西山丘的計劃已經浮上台面,因還不具文資條件,學校可以強硬處理,趕在十一月二日校慶前完工開幕,但輿論不會放過這樣荒誕的處理方式,若要按步就班,也要等待多時,可能會影響到達文西計劃執行的整體進度。其實達文西計劃的空間需求很容易解決,有夠大的空間,夠炫的裝潢,夠冷的空調,夠亮的照明就夠了,然而它更是一個生產的場所,是個喧嘩的地方,會帶出粉塵與噪音,顯然與舊藝術中心的體質難以相應。二校區的錯誤決策,已經讓東海付出了很多代價。讓空間配置適得其所,乃至因地制宜,涵養東海的老傳統,是我們的共業,我們還要迷失多久,才能學會功課?

2016年10月8日 星期六

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箴言25:11)

    有一天,阿強看到報紙有一篇有關說話統計的報導,他興奮地把這篇研究報告大聲地唸出來給妻子聽:「男人一天說15,000 個字,而女人則說了30,000 個字……」。阿強的意思是要證明他長久以來指責妻子是很嘮叨很多話是對的。妻子聽完之後,冷冷的回了一句話:「這是因為我們女人總是必須重複一次我們所講過的話。」阿強問:「為什麼?」妻子說:「因為你們都聽不清楚」。

    從統計來看,女人在講話的能力比男人高明很多。歷史告訴我們,以前用武力爭奪權力的時代,男人擔當了所有重要的工作,像日據時代,小學老師大部分都是男老師,現在剛好相反,小學幾乎清一色都是女老師,甚至國高中,現在大學也是如此。以前理工科系都是男老師男學生為主,女學生只是點綴的少數,現在都是一半。自從年考多元入學後,有超過一半以上的學生來自甄試,甄試有一個口試的關卡,很明顯的結果就是錄取了大部分的女生,因為女生都很大方的侃侃而談,說表情有表情,說內容有內容,說應對有應對;男同學卻是摸著衣角,玩著手指,頭都不敢抬的問一句答一句:為什麼選建築系喜歡為什麼喜歡興趣你怎麼培養建築的興趣….. 電視多說一點日本日本?全能住宅改造王真的唔唔!所以很多需要靠語言表達的工作漸漸被女人取代:老師、律師、業務、主播、政治人物、立委、總統…. 這都是需要很強的語言表達,但卻不代表他們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因為很會說話不等於很會溝通,我們從電視中的政論節目就看的出來,名嘴都是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為什麼現今女生會這麼強?全世界已經有20位女元首1,還不包括一些重要國際機構的女首長,像國際貨幣基金會組織(IMF)的女總裁法國財長拉加德。因為現在比大不再靠武力了,而是靠嘴巴,上星期看到川普和希拉蕊辯論,川普只能一句一句的答腔:nowrongmistake…。可以看出講話真的不是男人的強項。

    聖經沒有比較男女誰比較會說話,因為說話不是多少的問題,反而上帝要我們說合宜的話:「一句話說得合宜,就如金蘋果在銀網子裏」。這是一節不容易解釋的經節,所羅門王看見了一件用貴重金屬所造出來的工藝品,就是一個銀做的網子,上面放有金色的蘋果,使人賞心悅目,十分享受,就像現在的高級手機,金色機身加上銀色邊很美麗也很高貴,顏色配得很好,讓人愛不離手。所以就以此來比喻人在說話方面的美德,同樣能使聽者動容與感動,並滿心喜悅地享受金玉良言。昨晚上課時做了個統計,我們有五種愛的語言,也就是用什麼來表達我們的愛?有五個選項:1.高品質的相處、2.精心的禮物、3.服務的行動、4.身體的接觸、5.肯定的言語,結果肯定的言語與高品質的相處是最多人選的。哈佛大學花了76年做了一個美好生活的研究,「溫暖親密的關係」是最重要,要有高品質的生活,好的溝通就是關鍵。生命如此短暫,我們沒有時間去互相爭吵、道歉、發洩、責備,時間只夠用來去愛,可它又只有一瞬,令人惋惜!

    一位母親在兒子上幼稚園後,第一次參加家長會時,老師對她說:「妳的兒子是過動兒,連三分鐘都坐不住,妳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在回家的路上,母親心情沉重,因為全班三十位小朋友,唯有兒子表現最差;天真的兒子問媽媽:「老師說了些什麼?」母親摸著兒子的頭說:「老師說你好棒,以前你在位子上坐不了一分鐘,現在能坐三分鐘了,其他的媽媽都非常羨慕我,因為全班只有你有進步。」那天晚上他的兒子破天荒地自己吃了兩碗飯,並且沒有離開餐桌。後來兒子上小學了。在家長會上,老師對這位母親說:這次數學考試全班同學幾乎全對,唯有你兒子錯得一榻糊塗,我懷疑他智力上有障礙,您最好能帶他去醫院檢查一下。母親聽到老師的批評心裡非常難過。然而,當她回到家裡卻對兒子說:「老師說你並不笨,只要能細心些,下次考試一定會更好。」說這話時,母親發現兒子黯淡的眼神頓時發出光芒。第二天上學時,去得比平時都要早。孩子上了國中,又一次家長會。她坐在兒子的座位上,等著老師點她兒子的名字,因為每次家長會,她兒子的名字總是被列在問題學生的行列中。然而,這次直到結束,都沒聽到老師的批評,她有些不習慣。因此,她主動向老師詢問兒子的狀況?老師只告訴她:「按妳兒子現在的成績,考高中有點危險。」聽完老師的回答,她懷著滿足且驚喜的心情回家,並鼓勵兒子:「老師對你非常滿意,他說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高中。」最後,這個孩子不僅高中畢業了,還考取第一志願進入大學。這位母親給孩子的都是金蘋果,但在現在社會的價值觀卻喜歡送給人「爛蘋果」。送人「金蘋果」不僅省錢又實惠,而且絕對是雙贏。因為適時的一句鼓勵、安慰、讚美所帶出的果效絕對是無窮盡的祝福。

    科學家透過實驗,證明行為經過即時的鼓勵,會有進步的現象。他們在一個實驗班內,將學生分為三組, 每組二十人,給予連續五天的數學測驗。老師對其中的一組不斷的鼓勵與稱讚;對另一組則不斷的加以挑剔批評;對第三組則是完全的不理不睬。實驗的結果是不斷被稱讚的一組進步最快,被挑剔的一組稍有進步。不理不睬的那組則完全沒有進步。所以鼓勵及讚美會幫助我們努力學習。

    吳念真最近拍了一部短片:「Be A Giver」,成為施者,推動「讓我們開始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吳念真小時是被選出來替村民寫信的繼承人,其中有一段記錄他看到他的老師條春伯如何寫信的過程:他幫人家寫信時,很優雅地坐下來,很注意形象,毛巾雪白的,頭髮亮亮的,拿出一支很舊的派克筆,然後問人家要寫什麼。村裡的媽媽說話很粗魯:「你跟我那個在台北的死小孩講,他自己在台北逍遙沒關係,全家都快餓死了。他弟弟妹妹的學校要註冊,如果錢再不寄回來,全家上吊,我真的死給他看。」他聽完就開始寫,寫完後還會念給人家聽,說你看我這樣寫對不對。他寫道:「吾兒,最近家中有一點困難,如果有一點餘錢就寄回來,弟妹也要念書要註冊。都是父母無能才造成今天這樣的。祝平安,身體要保重。」然後問媽媽,這樣寫對不對。媽媽回答:「對」。原本是充滿謾罵、咒詛的言語,竟能在條春伯的筆下,變成充滿溫暖的詞語。

    吳念真印象深刻的說,某年暑假,條春伯召集村裡的小孩,連他在內,要他們寫信給遠在他鄉的親人,結果是他寫的最好,條春伯見他有文字天份,擔心自己若不在世上,無人幫村民寫信,於是教他學習寫信,且送他一本《尺牘》的書,讓他知道詞語表達的知識。

    隔壁家的阿秀姊因為生活困苦,沒念什麼書就要到外地洒家工作掙錢養家,幫忙負擔家中經濟。有一次她帶個外省男人回來說要結婚,但阿秀姐的阿母卻私下拜託她再等等,因為家裡還有很多需要。幾天後阿秀姐的母親收到一封信,是那位外省男人寫來的。由於條春伯去礦坑工作不在家,阿秀姐的母親就來找吳念真念信;當他照著信念出來…..虎再毒,也不會吃自己的小孩!結果讓阿秀姐的母親哭著去撞牆。直到條春伯回來了,重新向她轉述信的內容,大家才得知這名外省男人了解阿秀家計困難,還願意等待。吳念真聽了之後很生氣,因為他覺得自己沒有看錯,也確實將信中的意思告訴大家。吳念真覺得自己背了黑鍋,一連好幾天都以沉默抗議,直到條春伯主動來找他,告訴他:「同樣一句話,可以有不同的說法;如果看見『刺眼』的字,就要把它轉過來。」
    這就是金蘋果在銀網子裏。

    上帝要我們怎麼樣面對語言?「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若再多說,就是出於那惡者」(馬太福音5:37)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要說「誠實話」。但很多人以為誠實話是有話就說,有什麼說什麼,結果卻是亂箭傷人。所以才有「惟用愛心說誠實話」(4:15),是要用愛心說。若說「是或不是」都會傷到人,我們可以選擇「不說」,因為詩篇39:1說:「我要謹慎我的言行,免得我舌頭犯罪;惡人在我面前的時候,我要用嚼環勒住我的口。」安靜是聖經強調的美德:明哲人卻靜默不言(1112)言語多,就顯出愚昧 (傳道書5:3) 、多言多語難免有過;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箴言10:19)

    所以安靜、不說話、少說話都是需要學習的。如何在適當的場合講適合的話,就是上帝要我們學習的。上帝賜給我們五官,眼眉鼻耳口,除了口,其他都是成雙的,所以要用心看,用心聽,用心聞,但卻要小心說。詩篇147:1說:「你們要讚美耶和華!因歌頌我們的神為善為美;讚美的話是合宜的」,所以嘴巴最重要的功能就是讚美神,我用嘴唇傳揚上帝口中的一切典章 (119:13) 。然後就是要給人祝福,創世紀12:1-3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

    上帝不僅要讓我們因著認識祂得著滿滿的祝福,而且要讓我們成為一個祝福別人的人,別人也會因你得福。雅各善於抓住機會,更善於欺騙,但上帝改了他的名字叫以色列,也改變了他的一生,提升他的生命,成為。原本被咒詛,失去了所有,但上帝憐憫他。後來變成一個祝福別人的人。哥哥以掃見面相擁對泣,冰釋前嫌。素質改變了,在異國他鄉竟然給埃及法老祝福!風度都改變了!年老時為兒孫祝福,長幼順序完全按照上帝的旨意!命運都改變了!不用欺騙,他真從神得着長子的福分,成為萬國之福。上帝被稱為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又對摩西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耶和華你們祖宗的神,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打發我到你們這裏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這也是我的記念,直到萬代。出3:15)

    原本的祭司是用言語祝福人,但「大祭司」耶穌卻用自己的生命來祝福我們。當我們盼望祝福不再只是口頭上的形式,就需要學習耶穌基督,讓自己成為福音的活祭,帶領人來到神面前,使他們也得到生命真正的祝福。

    一個走投無路的年輕人,聖誕節那天,在快餐店對面的樹下站了一個下午,抽掉了整整兩包香煙。準備在快餐店打洋時去搶劫。就在準備走向前時,旁邊卻突然走出一個小女孩,捲捲的頭髮,紅紅的臉頰,天真快樂的笑容,手裡抱著一個芭比娃娃,蹦蹦跳跳跑到年輕人面前,他有些意外,停住了腳步,小女孩仰著頭甜甜地說:「叔叔,聖誕快樂!」他猛地一愣,也許他想到聖誕節早就把他給忘記了,也很久沒有人送他聖誕節的祝福了。「你好,聖誕節快樂!」他勉強的笑著說。「你能給我的娃娃一份禮物嗎?」小女孩兒指了指手中的芭比娃娃。「好的,可是.....可是我甚麼也沒有....」他感到難為情,身上一無所有。「你可以給她一個吻啊!」於是他吻了她的娃娃,也在小女孩的臉上留下深深的一吻。小女孩顯得很快樂,對他說:「謝謝你,叔叔,聖誕快樂!上帝愛你,上帝祝福你。」他看著小女孩唱著歌遠去,對著她的背影口中喃喃自語:「是的,上帝愛我,上帝祝福我!」於是他離開了那個地方。現在他在中國的一所大學裡教英語,有了一個溫暖的家,有一個活潑健康的女孩。

    小女孩就像是小天使一樣,他的一句祝福:上帝愛你,上帝祝福你。改變了一個人的一生和命運,所以一個祝福的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所以,我們不要吝嗇祝福,哪怕只是對一個陌生人,或許你我無意間送出的祝福將會帶給別人一生的溫暖和幸福。






1.20位世界女元首的國籍:牙買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巴西、智利、阿根廷、利比里亞、中非共和國、挪威、蘇格蘭、丹麥、德國、克羅地亞、馬耳他、波蘭、科索沃、拉脫維亞、立陶宛、孟加拉國、韓國、台灣。

2016年8月26日 星期五

重返東海

       最近因同工回東海當校長,激起了一股倍加也要重返校園的計劃,因為倍加事工曾在1980年代在東海寫下光榮的一頁。當時超過兩百位學生分別在六個團契小組裡聚會,舉辦了數不清的訓練會與工作營,官方的學生團契也黯然失色。這期間事工如日中天,倍加門徒幾乎宣告出是一種可以真正實行的模式。當時配合著事工發展,登記法人,設置辦事處,出版事工材料,相關書籍,倍加成為品牌。

但好景不常,東海的倍加事工只是曇花一現,後繼無力,只有十多年光景,幾乎在校園消失,不再聽到倍加的聲音。是倍加退出校園嗎? 還是倍加關門大吉? 或是轉換跑道? 當然原因很多,但倍加也不是全然消失,還在東海工作或任教的同工,仍然在校園或教會中持續事工。所以東海的倍加事工並沒有停止。這群存留的餘種在校園裡或自己的教會關心人服事神,只是沒有大張旗鼓。倍加的事工導向也開始轉成局內人事工,事工方式也變得內斂與低調,關心周遭的朋友,甚至在家成立教會,不參與其他教會,事工型態不再是以往的喧嘩與看重事工導向,而導向以人為主。

倍加事工哲學的轉換,不僅台灣,而是國際導航會的策略,也深觸到東海倍加的痛點。也就是之前的學生事工大部分是由一群沒有學校身分角色的同工來擔任,他們與學校的關係頂多只是畢業生,但東海有快二十萬個畢業生,學校為了安全不可能讓我們隨意進入學校的一些重要空間,像女生宿舍、圖書館等。當時因為倍加團契與學校團契有很好的合作,老李還擔任校牧團一職,我們可以自由進出校園、出入宿舍,但這些方便幾乎與事工的成敗無關。漸漸的校園安全日趨看重,這種自由也受到限制,但若有參加東海教會,也能申請通行證,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學校超越三分之二的學生住校外,所以當時我們基地也因老李搬到東別而移到東別,整個倍加活動幾乎都離開了校園,也漸漸與校園脫勾。

所以非從事局內人事工是很重要消耗我們體力與鬥志的原本回想自己當時在台中市的一間公司上班,晚上卻要在東海校園裡做福音事工,這是兩個完全沒有關係的事情,不同的場域,不同的人群,我深知自己的重點是事工而不是工作,所以下班後都匆匆忙忙趕回東海,也因此對同事是陌生的、對工作場所也是不熟悉的。每天忙碌的奔波兩地,兩邊都不討好。工作需要被要求花很多時間,而事工花很多精神卻不一定會有果效,加上家庭也得花時間,三頭同燒,實在是無力感,直到最後一位同工畢業了,事工感到後繼無人、也後繼無力,因此東海的事工也漸漸的停下來了。剛巧當時教會有一位弟兄接了小組長,希望我能在聖經上幫助他,我就說若能多幾個人一起,效果會更好。於是教會的弟兄查經班開始,後來演變成弟兄會,每週有三個弟兄查經班,事工開始移轉空間,換湯不換藥,倍加的觀念沒有改變。但社會事工談何容易,一方面要配合教會策略,一方面大家都在打拼事業,又有妻小要照顧,能參加聚會已經很了不起了。老李每次回台都問:倍加沒? 實在不知怎麼樣回答。

後來有機會回東海任教,教會事工沒法停止,而教書工作壓力也很大, 研究、教學、服務加上輔導幾乎將人壓倒,又有限時升等要求,又怎能加上一個新的事工呢? 就像摩西說:我獨自一人怎能擔當得起呢? 但回東海還是得配合校園事工,也因為不住校園,於是就配搭其他老師一起帶團契小組,一瞬間就十年過去。最近幾年,我重新思考局內人事工的意義,我在東海專任教職,局內人事工應該就在東海,責無旁貸。我也搞不清楚東海的倍加事工還有沒有?或什麼時候停止? 我不是一個喜歡翻箱倒櫃的人,我開始尋找還在東海的倍加人。感謝主,既然有十二位舊日的同工分散在東海不同的單位 (也許不只十二位),兩位老師與十位職員。於是辦了一個聚餐,希望凝結大家力量,計劃如何東山再起,但可惜只有三位到場。發現每位昔日同工都早有不同的服事事工,已經沒有多餘的時間了。

剛巧有一次跟一位大一的基督徒學生聊天,告訴他能否找到一些人查經,沒想到我們就開始了查經,學期結束,有兩人受洗,但過了一個暑假,六人的查經班回來的只有兩位,於是又補了兩位,完全不能控制的局面,無論如何,靠著神,我們開始了一個局內人事工-一個沒有時間表的計劃。這段時間,我們雖然沒有在官方登錄或報告事工,並不代表沒有事工,也許事工好像看不出什麼果效,也並不代表沒有果效,導航會不是早就不高舉數字化的事工導向而轉為以人為導向嗎?我們仍然每星期有不同的查經班,各種聚餐、聚會、出遊,都是為主而做,也許可以說不是為「倍加」或「導航會」而做,我們被倍加吸引,服事用倍加方法,但是是為榮耀主的名,不是單位更不是機構。

一直到二月在校長公館聚會後,我們開始大聲的討論並積極的要安排重返校園展開倍加事工的計劃,也有不少在台中植堂建立教會的同工要共襄盛舉,也多次邀請校牧一起討論。當時就有同工反應,我們對校牧有太多的要求而顯得不很得體。我們好像要高調回東海? 捨我其誰? 我們憑什麼? 我們有做得很好嗎? 我不承認倍加在東海消失,只是事工萎縮,我承認之前的事工是失敗的。但因為我們關心人大於關心事工,所以所關心的人才能在各地開枝散葉,這是上帝的憐憫,更是上帝的祝福。所以我們是否應該低調一點,等待有一天有兩百位同學一起查經聚會時才大聲說話吧!能高調回東海做事工的應該是東海靈糧堂,他們有很具體的果效。倍加行嗎?東海現在一直自我陶醉的就是過去的豐功偉業,真怕陪加也是如此。我們憑什麼高調? 我們除了一頭白髮,什麼都沒有。我真擔心若我們高調回東海,兩三年後一無所成,此不丟人? 事工不是靠人力或嘴巴說說,而是靠神的力量,不是我們用功就會有果效,我們要與神同工。(你被人請去赴婚姻的筵席,不要坐在首位上…. 路加福音14:8)

我歸納了五點倍加在東海不振的問題,先說明這不是官方資料。1.非局內人事工、2.同工畢業轉換服事場域、3.事工導向導致身心俱疲、4.總部策略改變、5.全時間同工減少。

上星期我到一間資源很少的教會講道,電腦老到我的3.0 USB都讀不到,投影機也會突然暗下來…. 我就鼓勵他們,耶穌當時也是什麼都沒有,沒有麥克風、喇叭、電腦…..政府不要說配合了,還要追殺他們,但他們卻有效將福音傳開了,是人的因素,不是設備有多好、有多方便或有足夠的關係。現在傳福音做倍加的方式雖然更為多元,像寶可夢已經從二度到三度到現今的真實場域,坐著玩到站著玩到走著玩,虛擬變成具象我們不能默守成規,倍加精神不會改變,對上帝的信靠更需要堅定。

以前服事都是事工導向,年歲增長,我漸漸以人為導向,這是老李的榜樣,更是耶穌的教導。倍加在東海如何展開? 每個教會或每個人的做法都不一樣,成立社團或配合在校師生,不管用任何方式進行,我相信上帝是不會受到限制的。反而大家要定期一起禱告,彼此了解,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事工的結果就交在主手中。

歌羅西書1:28我們傳揚他,是用諸般的智慧,勸戒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地引到神面前。
倍加在東海,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


博雅教育的迷思

博雅教育的迷思

澳門大學的兩岸四地書院教育第四屆研討會,台灣也包含在內,主辦單位為高校書院教育組織,成員有八所大學,有兩間是台灣的清華與政大。所以在談書院教育時,台灣已顯然成為中國的一部分了,而之前東海完全不曉得有此組織,怎麼樣做個領頭羊?兩岸四地的書院教育幾乎是同步進行,但卻各說各話,百花齊放。據統計兩岸四地共有三十九所大學一百多個書院。但已準備就緒、蓄勢待發的還很多,已成教育界的流行文化,沒有書院就落伍了! 
   
但書院是什麼?參加的大學幾乎都是在一般綜合大學裡做書院教育,只有少數大學如澳門大學是全校規定師生都要參與書院,看起來是好像比較有機會達到書院教育的理想,並且澳大校園的全數校舍工程是一次到胃的完成,十個書院長中有五位曾當過大學校長,如此堅強陣容,真如政大某教授說的「有夠霸氣」,這種以財務換取時間的做法是否能奏效? 無論如何,教育本來就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計劃,想要走捷徑,那就得有十八般武藝了。現在看起來是萬備俱全,有地有房,有將有兵,但軍官呢?
                
美國的人文學院(liberal arts college),不需要強化書院教育,學生在選擇學校時已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什麼? 因為進入這些人文大學需要的成績門檻都很高,能進去的也能進入其他著名的綜合大學。不像台灣很多尾段大學都相繼成立書院,曾在美國西方書院 (Occidental college)教書的季淳老師說過教育部曾希望他能協助台灣的尾段大學轉形成書院 ,那怎麼樣可能!教育不是短線集利,更不是救火大隊。現在看到的幾乎都要在綜合大學裡執行書院教育訓練,兩個平行系統,如何交集? 東海博雅書院成立之初,高承受教授就比喻為一國兩治,始終會存在衝突與矛盾。所以研討會中很多文章都在討論學院 (大學)與書院的關係和互動,若以此模式來看書院教育,將會是一埸很長的教學實驗,會不會產生效果及清楚的結論? 那還是得用時間來證明了。
 
那書院教育是什麼? 在一個大家熱烈追求的流行教育模式當然是各說各話,每個書院都覺得自己的書院是與眾不同的,所以就顯得很多元。但大致都是為彌補大學作為專業教育所導致缺乏人文及領導方面的訓練,比如品格教育、團隊精神與人際溝通等。專業的訓練是符合業界的需求下產生的教學內容,現在反而認為有問題,太專業的訓練成為只懂專業而其他都不懂,就有研究發現專業容易產生人際溝通的困難,也因此導致很難團隊合作。專業強調獨立領域的專精,也就是容易培養出自我感覺良好的個性,所以書院教育可以彌補這方面的缺失,應該有很理想的互補性。但對大多數的書院生來說,就等於雙主修一樣,功課加重,活動變多,碰到瓶頸,當然會優先選擇專業,因為他是為此而來。雖然東海大學有統計書院生中專業課程成績有百分八十在前百分之二十的前段生中,是用所有的書院生還是只有從書院畢業的書院生為分母? 若是後者,只是去蕪存菁、碩果僅存,那就是為什麼畢業生只有百分之三十了。

若只是補足專業的不足,需要開天闢地的弄個會產生那麼多衝突的獨立書院來達到任務? 花錢又耗人力,還會產生很多誤會。若能讓每個科系修改課程內容,釋放某些專業課程來增加一些符合書院要求的品格或領袖課程,是否也能達到效果? 也就產生書院「有其必然性」的存在問題? 那書院教育只需用上課與學分就能滿足嗎? 從「為博雅教育辯護」[1] 一書所論述的博雅教育是訓練出會獨立思考、有跨領域的綜合能力,可以團隊合作,有好的人際關係的現代知識份子,重點是透過經過設計的教學方式:能讀() 、能寫、能講,也就是說現代的知識份子要先學會閱讀與傾聽,將思想整理就是寫下來,然後要能傳遞想法給別人,表達自我,就是能講。博雅教育就是教導我們如何學習,並自己主動取得知識。這與東海博雅書院的院訓是符合的:知識、實踐的態度,若一門課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傳授知識 (聽讀/知識)、三分之一要專題研究(/態度) 、三分之一將專題研究具體執行出來(/實踐) 。所以書院不能只靠課程,還需要很多的配套,六十多年前草創時的東海因為要走向人文大學的模式,採取了一些其他大學沒法做到的策略,才能造就出一群傑出的早期校友,像全體師生住校的住宿學習、小班制的關懷教育、博雅的跨領域通才課程、身體力行的勞作教育、探索知識的開架式圖書館。現今很多大專院校都爭相模仿,我們現在可以做到多少? 或還能維持到多少?那些才是重點? 不要到時只剩下美麗的校園。在東海大學早期的畢業學長姐的懷念文章中常常提到與老師的互動,在老師家上課、報告被要求修改(現在只有交報告得成績),聚會聚餐,打球出遊,深受老師身教的影響,這都不完全在教室裡可以成就的,也不是全部住校園就能達到,或小班上課就等於關懷,重點是老師是否有心,除博雅、還要有愛心,愛學生愛教育。

綜觀兩岸四地的書院教育,大部分都是在大學中成立獨立書院,學生自行申請加入,但也有整校都是書院,從上而下要求學生老師參加,這比較不會發生學院與書院的衝突,但會影響每人有選擇自由的權力。而書院的運作也是獨立的,有些屬教學單位,有些與屬行政單位,不管身屬那裡,就是身分不易訂位,也就有所謂的非屬系所的單位出現,像體育組與通識中心。書院在學校中求生存,學生也在忙碌的兩者中做抉擇,這是過度還是常態? 幾乎還沒找到答案。

這兩天澳門大學的書院教育研討會,有點像大拜拜,各路人馬各自歌頌功德,主辦單位更是以最引以為傲的校園並高規格的方式來接待。華人社會也總是喜歡熱鬧與浮誇,除此之外,我看不到對書院教育的反思與檢討。而中國大量的重點大學都在推動書院教育,看到他們對高等教育的野心,是否要建立一套可以異於西方教育的系統? 中國在建國時雖將基督教大學連根拔起,卻是讓全部新組合的大學仍然採用西方基督教大學傳過去的教育制度,這也是一種對現代主流教育的反思? 最近習進平推動基督教中國化,也就是避免二十世紀初期基督教帶來的文化侵略,要找到屬於中國的本土化基督教信仰。如此,中國對教育的用心是很有企圖心的。




[1] Fareed Zakaria 為博雅教育辯護 第三章 學習思考 51-80頁 台北大寫出版  2015.12

2016年8月10日 星期三

你們來看

       約十三15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

       最近學校要我接待一些中國來的師生認識台中。我在台中住了四十年,但要我有系統的花三小時介紹台中可不容易,而學校希望我不要用上課的方式,而是帶著他們出去,可以配合遊覽車接送,重點是透過幾個景點來認識台中。
       我曾經有設計過一個台中舊城區的遊戲,從五權路到火車站、民權路到公園路,提供80張相片,內有25間超過四十年的小吃及55棟歷史建築,沒有付地址或名稱,學生需用五個小時尋訪並至少吃到5樣食物,每一點需用手機記錄,最後看看那一組找到最多。這活動每年都會舉行,每次參加都有五十位同學以上,分成4-5組進行,同學們透過此活動可以了解到台中舊城區的空間使用分區,棋盤狀的街廓如何規劃,綠川與柳川的功能,還有歷史建築的價值。但這次時間不允許,而且是大熱天,若採坐遊覽車就變成點的參觀。然而一個城市就是要看到空間如何被串連,其實台中市有一個計劃就是要用一條完整的步道將很多建築景點串連起來,但卻沒有全部完成,還是斷斷續續,就是原本的經國大道,後來部分稱作草悟道,從科博館的熱帶雨林館的植物園開始,經科博物館、勤美術館、市民廣場,美術館、健康公園、接中興大學到國立圖書館,刑務所、文學館、台中酒廠、台中火車站、台中公園、中山堂、中國醫藥大學,又接回科博館的植物園,是一條非常精采的林蔭大道,就像台中市的一條珍貴的翡翠項鍊,帶來的是一個綠化減碳的城市美名。另外還有一條新的步道是從秋紅谷到歌劇院,再接市政府與市議會。最後我們選了從科博館到美術館,全長3.6公里,學生在這三小時看到台中市的縮影,台中人休閒生活的方式,不是博物館的歷史文化,也不是百貨公司的商業文化、餐廳的飲食文化或旅遊景點被過度包裝的觀光文化,而是常民生活的休閒文化,也了解步道除了作為休閒逛街遊戲的場所,也扮演了都市串連、公設、防災與防疾的角色。重點是我們是親身帶他們走一回,我們看到的他們也看到,我們聽到的他們也聽到,結果是欲罷不能,明天還要再來。

       尼希米回到耶路撒冷,在那裏住了三日,他夜間起來,有幾個人也一同起來,他們一同去察看耶路撒冷的城牆,見城牆拆毀,城門被火焚燒….於是他們夜間沿溪而上,察看城牆,又轉身進入谷門,就回來了。尼希米對他們說:我們所遭的難,耶路撒冷怎樣荒涼,城門被火焚燒,你們都看見了。來吧,我們重建耶路撒冷的城牆,免得再受凌辱(尼二11-18)。尼希米要他的隨從了解耶路撒冷城牆被拆毀的情形,他是帶著他們出去的,並不是用投影片講解,而是親身帶著他們去看,這是很重要的親身示範、親身體會,不用說太多。孔夫子說:吾聽吾忘,吾見吾記,吾做吾悟。但我們現在最困難的就是太多的溝通工具,人與人的接觸卻變少了。就像孫越說:我們生產更多電腦,掌握更多資訊,複製更多拷貝,但我們的溝通卻更貧乏…..更多休閒卻更少歡樂;更多食物卻更少營養;更多雙收入家庭,但更高的離婚率;更多千萬豪宅,但卻更多破碎的家庭….

耶穌怎麼樣親身示範? 耶穌說:我給你們作了榜樣,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約十三15) 。耶穌怎麼樣作了榜樣給門徒看? 他先從禱告開始。耶穌在挑選門徒時,就是耶穌上山整夜禱告神後,到了天亮,他叫門徒來,就從他們中間挑選十二個人,稱他們為使徒…(路六12-13) 。耶穌一開始他的門徒事工,就是禱告,而且也讓門徒知道禱告的重要性,更是耶穌的生活方式。他不是上了一堂禱告課就夠了,他是親身示範,帶著他們禱告。耶穌沒有強迫門徒禱告,他只是不斷地禱告,直至門徒對禱告產生濃厚興趣,自發地要求主教他們禱告。
  
      耶穌在一個地方禱告;禱告完了,有個門徒對他說:求主教導我們禱告,像約翰教導他的門徒,接下來就是耶穌講解主禱文 (路十一1-4) ,祂逐字逐句教門徒禱告,因為耶穌深知禱告的重要,這種基本方法也最能幫助初學禱告的人。接下來也發生了門徒沒法執行醫治,他們就將生病的孩子的帶到耶穌那裡,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愈了。聖經馬太福音如是描述:耶穌和門徒到了眾人那裏,有一個人來見耶穌,跪下,說主啊,憐憫我的兒子!他害癲癇的病很苦,屢次跌在火裏,屢次跌在水裏;我帶他到你門徒那裏,他們卻不能醫治他。耶穌說:噯!這又不信、又悖謬的世代啊,我在你們這裏,要到幾時呢?我忍耐你們,要到幾時呢?把他帶到我這裏來吧!耶穌斥責那鬼,鬼就出來;從此孩子就痊愈了。門徒暗暗地到耶穌跟前,說:我們為甚麼不能趕出那鬼呢?耶穌說:是因你們的信心小;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它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至於這一類的鬼,若不禱告,禁食,他就不出來。(太十七14-21) 門徒在醫病趕鬼時碰到問題,就跑來問耶穌,耶穌先親身示範給他們看,再指出他們的問題,就是信心與禁食禱告。

無論如何,耶穌堅持要門徒學會禱告的功課。
從此耶穌和門徒在生活中一直強調禱告生活的重要,並且按著他們屬靈的增長,進一步解釋禱告的意義,像醫病趕鬼、登山變像、最後晚餐、客西馬尼園都是在帶著門徒實際操練禱告,雖然門徒不夠成熟,常在禱告中睡著,但耶穌知道禱告是門徒訓練不可或缺的一環。而且在門徒學會以後,還要傳授給別人。門徒若不明白禱告的意義和學習如何恒切禱告,他們的生命改變果效就會有限,更不用說要去教導人禱告了。
        讀聖經也是一樣,耶穌在門徒眼前的另一特點,就是對聖經的重視和活用。為了使門徒明白聖經的意義,他不厭其詳地加以解釋,與他們談話的時候,又不斷引用聖經,他在與門徒的對話中,最少用了66處舊約經文,他帶著門徒去佈道,也引用的90處舊約經文。他教門徒要明白聖經、活用聖經。耶穌勤讀聖經,帶門徒到會堂參加禮拜,公開讀聖經,讓門徒耳濡目染,漸漸看到門徒不只熟練地引用舊約聖經,還遵行神的話。

        耶穌在與門徒的生活中,都是透過親身示範而傳給門徒,在召門徒時,約翰和雅各問耶穌說:拉比,在哪裏住? 耶穌說:你們來看。他們就去看他在哪裏住,這一天便與他同住….(約一38-39)。他們生活在一起,耶穌就地取材來教導,這種不著痕跡的教學方法,很多時候門徒吸收了這些方法還不知他們正在接受訓練,耶穌不愧為教學大師。他的方法就是把方法藏起來,這與今天專業化的教學技巧比較之下,真是匪夷所思。現在很多老師,少了ppt就無言以對,而今日看為傳福音必需的工具,像電腦、多媒體、麥克風、擴音機、印刷品、福音單張….當時的門徒一樣也沒有。門徒所有的只是一位以身作則的導師。他引導門徒明白各階層的人的需要,並如何以最適合的方法對待他們。門徒看著耶穌在不同的環境,向不同的人,不管富裕、貧窮、健康、病痛、軟弱、友善、仇視都樣。他的訓練不是寫在黑板上的大綱,也不是一本門徒訓練的教科書,他的辦法最實際,用起來也最自然。

       耶穌從來不會在親身示範之前,要求門徒去做任何事,他要求都是實際可行,而又與他的大使命有關連的。他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常常和門徒在一起,門徒總是在旁觀察他的言行,有任何不明白,只需求教,就能迎刃而解。有一天耶穌向一群人講了撒種的比喻之後,門徒問他這比喻是什麼意思? 耶穌詳細為他們解釋了撒種喻言的含意,從聖經篇幅來看,他向門徒解釋喻言的時間比他向群眾講比喻的時間還多三倍。他願意花時間陪門徒。

       箴言說: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你那裏若有現成的,不可對鄰舍說,去吧,明天再來,我必給你。(箴三27-28) ,耶穌也舉了個例子:你們中間誰有一個朋友,半夜到他那裏去說:朋友,請借給我三個餅,因為我有一個朋友行路,來到我這裏,我沒有甚麼給他擺上,那人在裏面回答說:不要攪擾我,門已經關閉;孩子們也同我在床上了,我不能起來給你。我告訴你們,雖不因他是朋友起來給他,但因他情詞迫切地直求,就必起來,照他所需用的給他。我又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路十一5-8)

       我最近重新檢討我的教學方式,講太多而做太少,特別是帶著學生去做。服務學習是這幾年我帶著學生到大度山的一些偏鄉的教學計劃,我們為一間小學做了12件角落空間的作品,有等待、遊戲和休息的地方;也為一個老人公園設計了五件給老人家使用的裝置,有健康步道、日光浴椅子;也有在兒童公園設計了六件孩子的遊具。帶著學生出門很麻煩,交通與施工的安全,要解決他們在施工中千奇百怪的問題,更要協助他們與當地人士溝通協調,還有時間很長…. 但經過如此方式,老師親身示範,學生學習操作,大家也都收獲很多,教學相長,成為老師與學生的共學場域。


       我們的孩子、同事、同工、朋友,會看著我們的所做所為,若要發揮影響著力,就親身示範,少說多做,也珍惜我們生活的台中市,走出去,為所有別人為我們做的感恩。

2016年6月27日 星期一

分別為聖


你們就要意念相同,愛心相同,有一樣的心思,有一樣的意念,使我的喜樂可以滿足。凡事不可結黨,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你們當以基督耶穌的心為心:腓立比書2:2-4

一群人,有一樣的目標,他們同心協力,謙卑欣賞別人,不自掃門前雪,而且有個主人,這是保羅對基督教會的理想。

有一個22人的美軍小隊在阿富汗被埋伏,很多人受傷倒地,通訊兵傳呼直升機運送傷兵,但傷兵倒臥在不同位置,其他沒受傷的也各自找掩護點保護自己。直升機到達降落,這時小隊長跑到一位傷兵旁,抬起傷兵直接衝到直升機旁,將滿身是血的傷兵送上直升機,還親吻傷兵額頭,叫他加油,轉身又跑去拯救另一位傷兵,槍林彈雨,這是一個危險的場域,除了小隊長,沒有人敢跑出去。但小隊長救了幾位傷兵後,太疲累了就倒在地上,就在這時,有一位沒受傷的兵士跑出來接續小隊長的救援工作,接著另一位兵士加入,接一連二,整個部隊從掩護點出來,一起參與救援,小隊長的英勇行動感召了其他兵士,大家一起冒著可能中彈犧牲的危險,共同將受傷的兵士都送上直升機,接送到安全的地方。此時轟炸機也加入攻擊,十位剩下的兵士也安全脫困。事後有一位兵士跑去問小隊長:「為什麼你能如此做? 小隊長回答:「我們都是同袍,我們都是一家人,難道我們會為了自身利益而放棄家人嗎?」小隊長接著說:「謝謝你們一起出來救援,團隊就是當一個人累了倒了下來,另一位馬上站起來替補,這就是團隊精神,在軍隊中,攸關生死,若不如此,怎能勝出?

這位小隊長有高超的團隊認同感,也因他的勇敢,成為隊員的榜樣,並影響了整組隊員加入救援,成功協助部隊脫困。後來這位小隊長退伍,進入職場,發現到職場生態與軍中完全不一樣,不用對外,就是內部也是分派結黨、勾心鬥角、互搶客戶、競爭升遷所以他站了出來,先後寫了《先問,為什麼?》和《最後吃,才是真領導》等暢銷書,他就是賽門.西奈克 (Simon Sinek)

這是一個軍隊的故事,軍隊在作戰時是生死與共,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除了軍隊,我們在什麼地方也能找到如此彼此委身的團隊? 教會嗎? 羅馬書12章提到教會的原則:….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預言;或作執事,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 愛弟兄,要彼此親熱;恭敬人,要彼此推讓。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裏火熱,常常服事主。在指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聖徒缺乏要幫補,客要一味地款待。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要彼此同心,不要志氣高大,倒要俯就卑微的人。不要自以為聰明,不要以惡報惡;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若是能行,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

教會就是一個身體,每個肢體都有不同功能,也就是恩賜,彼此合作;在教會生活上要彼此相愛,彼此推讓彼此恭敬彼此幫補彼此款待….逼迫你們的,要給他們祝福;只要祝福,不可咒詛..…就是祝福,用祝福去影響我們、鄰居、環境、社會、國家。

所以教會是一個相互支持的團體,有缺乏就要幫補….眾人以為美的事,要留心去作,而且要殷勤,不可懶惰,總要盡力與眾人和睦。這是教會很重要的工作,也是一個團隊最重要的內涵,有很多社會團體,像獅子會的宗旨是關懷社會福祉,恪守道德規範,勿涉政教紛爭,不求個人利益,提升工商水準…..青商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服務人群、訓練自己…..扶輪社職志就是發動捐款,協助賑災,超我服務,服務最多,獲利最豐…. 他們都有崇高的宗旨,而且他們都先將自己從社會分別出來,再回饋社會的做法,他們也做的很成功,而且還遍佈到全世界。而很多企業也是如此,最近看了一本日本了不起的企業一書,發現世界上有很多幸福企業,他們看重員工、尊重客戶、努力研發,還熱心公益,像美國的微軟,日本的富士,除了是世界級的企業,每年還帶著員工到非洲為弱勢族群免費配眼鏡,他們也有像我們的短宣隊一樣,還獲得聯合國頒獎鼓勵。反觀教會? 我們與這些企業團體有什麼不一樣? 我們做的會比他們好嗎?

當然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我們有一位上帝,而且聖經告訴我們要「分別為聖」,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約一七19)。那什麼是「分別為聖」呢? 約瑟作埃及宰相時,把以色列全家安置在歌珊地,不但因為歌珊是一塊肥沃的土地,以色列人可以在那裏生養眾多,奠下立國基礎;更是使以色列人與埃及人分開,不致被同化。但這是舊約時代的觀點,今日的基督徒又如何「分別為聖」呢?摩西時代,神要祭司分別為聖。聖殿裡所有物件也都要分別為聖,意思不是物件為聖,而是神所專有專用而為聖。今日我們是因基督的寶血而被赦免救贖歸上帝為聖,所以是要活出與所蒙之恩相稱的見證。
    耶穌怎樣分別為聖? 1.祂接近稅史和娼妓等公認的罪人;2.祂跟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交往,到他們家裏吃飯;3.祂勇敢指出像尼哥底母那樣的長官未重生;4.他雖為神的兒子卻沒享特權,他沒有枕頭的地方,也同樣交稅;5.祂平易近人,祂不站在十字路口禱告,雖有幾萬人聚集,甚至彼此踐踏要聽耶穌開講,他卻選擇只向十二門徒說話 (12:1)

這就是耶穌的「分別為聖」,不是表面上的自我孤立,而是心態上的自我從世俗中分別出來,不同流合汙,卻關心他們,甚至還提供他們吃喝。

所以「分別為聖」是過著自己內心的聖潔的生活,因為上帝是聖潔的上帝,所以我們也要聖潔 (彼前1:16)
有一個故事:有位信主的女子,嫁給一位沒信主但卻很有才華及品德很不錯的有為青年,結婚之後兩人彼此相愛,生活非常快樂美滿。當結婚第五周年紀念日的早晨,她對丈夫說:我何幸得作你的妻子,你真是一個好丈夫。五年的婚姻生活我十分滿意。但是我要求你一件事,你若肯答應,那我就更加滿意了。」「是什麼事呢?她丈夫問。她說:我要你信耶穌作基督徒。丈夫說:不錯,你是信奉耶穌的。我要問你,你信耶穌殺人不殺人?她說:當然不殺人。丈夫說:我也不殺人。你信耶穌,放火不放火?」「你為什麼問這問題呢?我從來沒放過火。丈夫說:我也不放火。你信耶穌,偷人東西嗎?」「不!我從來沒偷過別人的東西。她回答。丈夫說:我也不偷別人的東西。你信耶穌,說假話嗎?她遲疑了片刻才回答說:說假話有時是有的,因為有時事情不好辦,臨時說一兩句就打發過去了。丈夫說:我也是這樣,有時出於不得已,只得說一兩句假話。丈夫就說:你我是一樣的:你不殺人,我也不殺人;妳不放火我也不放火,妳不偷東西我也不偷東西,妳有時說一兩句假話,我也是這樣,妳跟我有什麼分別?我又何必信耶穌她聽了這話非常難過,跑進房間把門關上,跪在主前痛哭認罪、祈禱悔改。她的丈夫以為說話得罪了她,覺得難過,也就進入房間請她原諒。她含淚傷心的說:親愛的,不是我要原諒你,乃是你要原諒我;我作你的妻子至今五年了,不能叫你看出我是基督徒來,我的行為和你毫無分別,我真是萬分慚愧,我靠主的恩典,從今天起作一個好基督徒,叫基督的生命從我身上流露出來。從今天起,你要得著一位更好的妻子!過了半年,在一個聚會中,她的丈夫站起來作見證說:我信了耶穌,因為我看出信主與不信主的分別。

   
哥林多後書 6:14-18 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要同負一軛。義和不義有甚麼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甚麼相通呢?基督和彼列 (撒但)有甚麼相和呢?信主的和不信主的有甚麼相干呢?上帝的殿和偶像有甚麼相同呢?因為我們是永生上帝的殿,就如上帝曾說:我要在他們中間居住,在他們中間來往;我要作他們的上帝;他們要作我的子民。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你們要作我的兒女。這是全能的主說的。 

我們總是以為自己身為基督徒是高人一等。但其實,我的生活跟不信的人真有分別嗎?
    除了生命的分別,生活上更需要分別,因為我們四週的人都在看著我們過生活,而工作的分別更是要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別人對基督教的看法。

    另外一個「分別為聖」的就是教會,因為這裡生活著一群君尊的祭司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前2:9),我們是特別被揀選的族類,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我們的責任就是宣揚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上帝。

    教會如何在社群中展開分別為聖的服事? 當然就像耶穌一樣走入社群影響群眾,在社區中發揮影響力。亞伯拉罕七十五歲到了迦南,蒙上帝祝福牛羊太多必須與姪兒羅得分開,亞伯拉罕很大方的讓羅得先選地方,羅得選了都是滋潤的好地。而亞伯拉罕卻只能分到較差的,但上帝卻賜福給他,讓他更加的富足,甚至還救了羅得。
    而同樣的約瑟被賣到埃及,卻在埃及蒙恩而影響到當地,最後還做宰相管理埃及,上帝讓這些流浪在外,卻分別為聖的人可以成為在當地的祝福。在六十年前,東海大學美籍宣教士老師亨德博士,因地緣關係時常接觸大肚山的村民,也親自上山調查並了解村民之苦,尤其飲水的匱乏,於是發願協助村民裝設自來水,除向各政府單位爭取經費補助,也把自己僅有的積蓄六十萬元,拿出來作為基金(當時的物價牛肉麵一碗兩塊錢)。村民及東海大學學生合力在大肚山西邊山下鑿井,深度八十公尺,口徑兩公尺,稱「龍井一號井」,用抽水機打水上山,每日出水量八百公噸,在民國五十二年四月完成自來水通水工程,那時候台中地區除了豐原和台中市外,沒有其他地方有自來水供應。連東海別墅也到1983年才有自來水供應,比大肚山居民晚了近二十年。深深的影響到村民。1999年大肚山居民設立了「亨德公園」來紀念亨德教授的這段飲水思源歷史。

        會是一個群體,與使徒行傳的團隊工作是一樣的。在團隊裡,「我」變成不重要了,因為合一才是主耶穌的禱告。在團體中,我們是一起來服事,就像一個交響樂團,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樂器,但在演奏時都把自己的主權交給指揮,不再自己來主導自己的演奏,完全地順服於指揮主權。


  我們要學習做一個「分別為聖」的基督徒,在生活上要謹慎、有規律,以免因為違反社會生活規律而導致上帝的名受損。因此,「分別為聖」也就是在現代生活中,過著有高標準要求的生活,而誠實就是開始。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