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8日 星期三
操練身體,益處還少?
提前4:8-9: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
最近最熱門的事幾乎就是體育運動,有倫敦奧運又碰到林書豪回台,特別是林來瘋在台灣的行動被每家電視臺跟蹤,都是用雙畫面來報導,也就是不管是播報什麼新聞總會有一個子畫面來追蹤林書豪的一舉一動,這是重大事件才會有的做法,像選舉、颱風等重要新聞,可見大家都瘋了。當這些運動員,或說是體育明星所帶來的社會效應就是價高如雲,當運動員待遇好高,都是天文數字,所以不需要唸太多的書,只要會打球就可以了,不管是什麼球,只需一樣精通就夠了。所以像林書豪又會唸書又會打球的人出現,馬上成為媒體爭相報導的人,因為顛覆了正常的邏輯,因為一般人只會一樣,他卻會兩樣,加上他表現出另一種特質,就是他的信仰,他在球場的言語與動作在在告訴大家他不僅是基督徒,而且是跟他打球有關,他能打贏球都是耶穌的保守和祝福,當然他的球技很好,彈性很夠,與隊友默契夠強,常常協助隊友得分,所以他的這些與一般人不同的特質出來了,就變成了偶像,不管是王建民、陳偉殷、曾雅妮…. 都是我們台灣人在世界體育舞台上出色的明星,
也是我們夢想被實現的象徵。但是運動員不會永遠在高峰在贏球,若輸了? 或受傷了,很快的另一位強者會來取他,這就是現實社會,若果我們只是為了自己,或只是強調身體的極限,那真的在走下坡時什麼都沒有了,但若是有其他更高的因素,像為了社會公益、社會公義….那就會不一樣,像林書豪,很高興能看到在台面上的風雲人物可以在媒體前為主作見証,這些影響力不可小看。
聖經裡提到運動的經文不多,我們較熟悉的是提摩太前書四章八至九節:「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因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這話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操練身體就是運動,有益處卻比敬虔低,唯有敬虔,益處多多,而且帶著今生和來生的應許,並且這些話是值得相信的。是不是如此,基督徒就不太需要運動,反正選擇上好的就夠了,像耶穌稱讚馬利亞選擇最好的就是坐在耶穌面前聽他講道,而馬大選擇煮飯又愛包怨是比不上最好的,但馬利亞聽久了可能會肚子餓,肚子一空就不能專心聽講,所以當馬大也是有需要的。這些教導並不是要我們不運動不吃飯,而且要是我們懂得事情有輕重,那些重要,那些不重要,這就是重要秩序,在碰到衝突時如何做抉擇。
運動與信仰幾乎看起來無關,運動就是動動身體,讓身體活絡活絡,流身大汗,促進新陳代謝,能跟好朋友一起競賽也真的是件愉悅的事。但什麼時侯開始,運動從單純競賽變成賭博,現在則是商業化,主辦運動的國家或地區會有達到商業有效發展。而運動員代言各種產品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反映,所以運動商業化的積極意義在於能促進競技體育水平的提高,能促進與競技運動有關的產業,如體育器材、設備、服裝的發展等。
有很多企業機構出資支持運動隊,他們代表企業參加各種比賽,提高企業知名度,為其產品開創銷路。但消極方面是有當大企業、廠家出資球隊就是體育的社會化趨勢,也就是運動得靠金錢維持,所以才會有運動道德的事件發生,打假球, 放水的事件層出不窮,甚至連倫敦奧運也有如此不符合運動倫理的事件。
主辦運動比賽的單位將運動的所有權如轉播、商標、和運動員有關之商品,球衣、球鞋、帽子...等相關文物之權力授權出售給做營利,就是商業化運動。現在要看到純粹無商業行為的的體育活動了已經很少了。
奧林匹克運動會,有分冬季與夏季,都是四年一次,相互交叉就是每兩年會有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起源,根據希臘神話,西元前9世紀的艾里都國(Elidos) 爆發內戰,國王艾非托斯於是詢問女祭司,如何才能使他的人民免於戰亂之中。女祭司告訴他必須要為眾神舉辦運動會。國王於是決定每四年舉辦一次運動會,而交戰的各方基於天神的份上同意在運動會期間停止戰鬥,並且把運動會命名為「奧林匹克」,傳說希臘的奧林匹斯山是眾神聚集之地。所以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奧運會於主前776年舉行,但是我們可以確定在之前奧運會就已經存在了。當時只有短跑一個項目,長度約為192.27公尺,因為根據傳說這是海克里斯神腳長的六百倍。後來其他項目逐漸加入到奧運會中,有拳擊、摔角、搏擊和田徑,包括賽跑、跳遠、標槍和鐵餅等。新項目的加入使得運動會的長度從一天延長到五天,其中三天有比賽,其他兩天則從事宗教活動。最後一天所有的參賽選手都可以參加一場盛宴,享用在比賽第一天時供奉給宙斯的一百頭牛。奧運會項目獲勝者的獎品是橄欖枝編成的花環以及莫大的榮譽。雕塑家們還為獲勝者雕刻人像。因他們約定奧運會舉行期間,各城邦互不交戰,久而久之,橄欖枝就成了和平的象徵。但在393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廢除奧運會,認為這是一項「異教徒的活動」,因為那時羅馬已是基督教國家了。
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所要展現的是人類最基本的理念:「美」,古希臘人要把「美」敬奉為神,認為「美」應當是屬於神的,而人的身體最能表現美,特別是在人體的肌肉處於緊張狀態時,肌肉結構就會顯得粗壯、結實,若再加某些身體姿勢而更能產生出力道,這就是希臘美學。而裸體時,身體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將人體肌肉中的力道完全展現出來,所以當時的運動員都是裸體的。當猶太人看到希臘人的運動會時,簡直大開眼界,也直接認為是褻瀆上帝了。
奧運從此停辦了近兩千年,直到1892年由法國的顧拜旦男爵公開提出恢復奧運會,並把範圍擴大到全世界,他也是位敬虔的基督徒,所以停止與復始都是基督徒。顧拜旦男爵重新訂定奧運的精神:更快、更高、更強。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終於在希臘雅典正式舉行,會期以不超過16天為限。有三屆 (6,12,13) 因戰爭的原因沒有舉行,但是屆數仍然按照順序排列。而現今的奧運則強調:「重要的是參與,不是勝利」,所以「團結、和平、友誼與進步」是現今奧運的精神。
1896年奧運只有14個國家241名運動員參加,金牌43面;而倫敦奧運有205個國家地區,參賽運動員有10500名,共有302面金牌。
上一屆的北京奧運,華麗、熱鬧、奢侈,我們看到偉大的建築,震撼人心的開幕式,中國掘起,這在當時是全世界都感覺得出來的,而身為華人也是與有榮焉,我們終於可以出頭天了。但我們看到的卻是彰顯人的能力,人海戰術、超高科技,所以人可勝天的宣言很清楚,中國終於結束了東亞病夫的時代而成為亞洲巨人。我們看到北京奧運是人的榮耀,是國的威武,上帝在那裡? 倫敦奧運的總召認為以後再也沒有奧運可以超越北京奧運,因為那是金錢與權力的呈現,中國也藉此機會向世界宣告他的地位,而錢與權就是他們所能表現的。加上奧運早就籠罩在政治與經濟的陰影下,信仰在體育界是被忽略了。
聖經啟示錄18:2有提到有關鳥巢的事,有人以此來提醒我們要為中國迫切禱告:「他大聲喊著說: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成了鬼魔的住處和各樣污穢之靈的巢穴,並各樣污穢可憎之雀鳥的巢穴。」因為北京奧運的主題館就是叫「鳥巢」。
今年倫敦奧運開幕式中,卻是驚喜的看到有回歸基督教信仰的特質。當我們在看電視轉播時,倫敦奧運以《耶路撒冷》為開始曲,以《與主同行》為結束曲。讓我想到英國終於想起自己是基督教國家。上帝曾給英國很多的祝福,曾經成為日不落帝國,但幾何時,強大的權力讓英國墮落,加上殖民主義式微,英國漸漸在世界舞台上淡化,而工業革命也帶給英國結構性的改變,國家變強了,家庭卻變弱了,信仰更是可有可無,因靠機器可以勝過一切。其實英國曾經是宣教士重要的出口國,特別在十九世紀到廿世紀,很多著民的宣教士像新樓醫院的馬雅各醫生、台南神學院的巴克禮做牧師、盲人教育的甘為霖牧師都是英國人。
理論上奧運始於希臘,但倫敦奧運的開幕曲卻是《耶路撒冷》,是基督教信仰的起源地,而結束曲是《與主同行》,這意謂著英國已回歸基督信仰,而奧運也從異教到基督教,這是一段感人的信仰歷程。
我們看到開幕式上的基督教文化的呈現,但這些意念如何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上呢?
一開始兒童唱詩班唱《耶路撒冷》,基督教信仰的起源地,影響著倫敦、英國、美國以及全世界。第二幕《黑暗的撒旦磨坊》,用來比喻英國的工業革命,整個場館從英國淳樸的鄉村轉換到工業革命時期的景象,表演者也從農夫化身為紡織工人,礦工,鋼鐵廠工人還有工程師,帶領觀眾們回到工業革命時期被譽為「世界工廠 」的英國。這些曲子都是在英國家喻戶曉,是各大正式場合必演的曲目之一。
接下來兒童唱詩班演唱英國國歌《上帝保佑女王》,唱詩班裡有殘障、失聰的孩子,他們引吭高歌,激勵人心,這也彰顯基督教精神,在主裡任何人都是寶貝。(馬太福音10:42…..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
接著「豆豆先生」以英國式的幽默用單指彈奏電影《火戰車》,帶觀眾溫習了英國經典奧運的經驗,這是一部基督教電影的主題曲,獲第54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主角是一位真實的奧運金牌得主李愛銳,奪冠後卻到中國傳教,最後死在山東。
這是一段淒美的故事,一個可以藉著金牌名利雙收的年輕人,竟然放棄榮華富貴,到遙遠的中國宣教,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他如此抉擇,就是他的基督信仰。
李愛銳雖然是英國人,卻出生在中國的天津,因為他的父母是前往到中國的傳教士,也因此他從小便接受到良好的基督教教育,有十分堅定的信仰。李愛銳5歲時,隨父母休假回國,隨後就讀於倫敦中學,這間學校就讀的學生幾乎都是傳教士的孩子,都在具有基督信仰的家庭中長大。李愛銳在學校時,他在短跑方面的天賦就已經展露無遺。
1924年,他被英國選為奧運國家代表隊的一百公尺短跑的選手,當他知道這個消息後便加緊的練習,然而不管他平時練習的再怎麼累,或是時間再怎麼緊湊,禮拜天他一定會守主日去教會做禮拜,並且休息。當奧運比賽的行程表公佈後,他所參加的一百公尺短跑項目是在星期天早上舉行,得知消息後,心裡非常掙扎,因為他深知星期天是敬拜上帝的時間,沒有什麼比這還要重要。但他是當時獲取金牌呼聲最高的選手,若是不去比賽,等於是將垂手可得的金牌拱手讓人。因此很多人勸告他說,若是拿到金牌,不僅可以榮耀國家,更可以榮耀上帝,甚至是當時的英國王子也來勸他參加比賽,甚至有「叛國」的指責,但是,他心意已決,毫不猶豫地做出了放棄比賽的決定,當時與他一起參賽的另一位英國選手尼爾坎帕貝爾說:「『李岱爾只說,我不在星期天參賽。』(英文原名Eric Liddell,李愛銳是中文名字),一切都顯得非常平靜」。由此我們可以看到他真的是一位敬畏上帝的人,不受任何的權勢影響,他相信上帝一定會與他同在。而他的決定很快便成為舉世矚目的焦點。
當事態陷入僵局,另一位英國運動員林賽爵士將自己7月11日星期五400公尺的參賽資格轉讓給了李愛銳。李愛銳也欣然接受,在最短的時間內刻苦訓練,雖然這不是他擅長的中長距離。比賽當天,他的表現令全世界震驚,他不僅奪得400公尺的冠軍,還以47秒6的成績打破世界紀錄。當時他年僅22歲。後來他在分享時說道,他得勝的秘訣是,前兩百公尺要用最快的速度以及最大的力氣來跑,後面的兩百公尺,就完全交給上帝了,奇怪的是反而跑得更快。當時他的心中感受到的是:「上帝說,尊重我的,我要看重他。」因此,雖然沒得到一百公尺的金牌,上帝卻也賞賜他另外一面更得來不易的金牌。(李愛銳還得到兩百公尺銅牌)
在奪金之後,李愛銳在英國如日中天。當時他也拿到了愛丁堡大學的化學學位,成為英國不少企業爭相聘請的對象。然而,他卻婉拒了所有邀請,幾乎放棄了運動生涯,懷著對中國的眷戀,在隔年1925年的夏天回到了天津,在英國倫敦會創辦的教會學校「新學中學」成為一名中學老師。有記者問他:「真的很高興將生命奉獻在現在的事業上嗎? 你難道不留戀那閃爍的鎂光燈、蜂擁的人潮、激動的觀眾、大聲的歡呼、珍貴的慶功宴嗎? 」他回答道:「當然,有時人會很自然地想到這一切,但我更喜歡我在中國所從事的工作,因為這方面的價值遠超過你所說的一切。你知道嗎,這份榮耀是一個永不朽壞的冠冕」。
1934年,李愛銳與同在中國宣教的加拿大護士佛羅倫絲結婚。1937年抗戰爆發,懷著第三胎身孕的妻子帶著兩位女兒先回加拿大避難,沒想到從此天人永隔,也來不及看到第三個孩子的一面。
1941年日本佔領天津,1943年日本人決定把在天津的敵對國僑民,囚禁到山東省濰縣的一個集中營裡作為人質。李愛銳也被列在1500名遣送人員的名單內。此後3年的囚禁生活中,李愛銳生活極端艱苦,但他還是幫助孩子們學習化學及運動,沒有教材,他就憑自己的記憶編寫。他永遠是一個深受大家歡迎的人,即便是在集中營裡,孩子們覺得他不僅是位優秀的老師,還是慈祥的長輩;和他年齡相仿的也對他敬重有加,那樣的良師益友在戰火紛飛的歲月著實罕見。載紹曾 (戴德生的第四代曾孫),也是濰縣集中營裡小難民,他對李愛銳的形容是:他真實磊落、堅持不懈、謙遜虛己、由衷關懷、是有信仰的人。
1945年2月,備受折磨的李愛銳在集中營中因患腦瘤不幸過世,年僅43歲。大家在他的墳前豎起一支簡單的十字架,由於找不到油漆,他們就用黑鞋油在十字架上寫下了「李愛銳」的名字。
在集中營最後的日子裡,他曾寫過一首詩,表述了他對人生的感慨:「每個人從出生到死亡,雖然都像是站在同一條跑道上,但每個人所做的事是不同的,因此,生命的意義也便有所不同」。他以一顆愛主的心,在自己的運動事業在顛峰之際,來到中國,飽受戰亂之苦。無神論的朋友們為他超然的運動能力和人格魅力所折服;而信仰基督的人們也對他飽含敬意,稱他為主奉獻了一生。
這真是活用了「操練身體,益處還少;惟獨敬虔,凡事都有益處」的教導。
倫敦奧運接著由著名歌手桑迪演唱了經典基督教歌曲《與主同行》,這首歌是亨利法蘭西斯在1847年在病榻上創作的。在他完成作品三個星期後他就去世了。他原本是位醫生,卻跑到一個鄉下漁村去當牧師,因環境潮溼而疾病纏身,原本計劃要到溫暖的義大利去養病,卻在出發前幾天病逝。這首曲子是彌留之際對於死亡的真誠敬畏的表達。也因為與主同行,世界才能獲得真正的和平。
接著,七名火炬手點燃主火炬。為甚麼不是奧運的五大洲,而是七,這也是七代表著完全,也是象徵上帝的神聖數字。
其實運動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沒有運動就代表我們放任自己的身體,就像我們熟悉的基督徒平衡生活-輪子生活中水平輪輻的交通與見証,我們若只看重垂直輪輻的讀經與禱告是不夠的,我們只吃飯不運動,也許一開始沒問題,但終有一天一定會發生問題,我們要進也要出,我們要過平衡的生活。
為什麼在運動員和基督徒之間就無法有神聖的關聯? 我們都有共同的敵人,可共同抵禦一些不良的品德,諸如不節制、怠慢、懶惰、遊手好閒、軟弱、放縱肉體,以及我們生活中所有的違背自然及不道德的因素。這也是很多運動員的問題,吃禁藥、上夜店、他們工作壓力很大,所以要用糜爛的生活來淹蓋自己的情緒。
基督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差別就是入世,基督徒不是超凡脫俗的神仙,也不是藏身山谷洞穴的隱士,更不是躲在寺廟裡整天朗誦經文的僧侶。我們要入世,而且是積極的入世,對於符合聖經真理的事物,我們就要支援和參與,不能視若無睹。我們決不拘泥於躲在教會裡讀經和禱告。我們的讀經和禱告,是為了我們要做世上的光和世上的鹽,要在這個塵世裡活出主的樣式來,也期許以此來影響這個世界,榮耀主的名。
所以我們要將信仰回歸到生活,運動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在運動時將福音帶出來? 我們有歸主籃球隊, 76歲的資深體育主播傅達仁、藝人鄧志鴻、孫越、陶大偉等,平常他們會到學校和監獄,一邊打球,一邊傳福音。我可以邀請朋友一起去運動,建立友誼關係,要帶他信主就有很多機會。
運動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是以自由意志來選擇艱苦的修行式訓練。這種自我克制的能力是內在於人性,可以引發或喚醒我們的潛能以及整體的利益,幫助我們提昇並去突破限制,基督信仰也是一樣,更能喚起我們內心世界的提昇。所以運動和信仰彼此的經驗是有共通的意義。例如運動有助人宣洩內心的壓力、或給人堅定的意志去拒絕食物、或是欣賞別人的技巧、學習和隊友合作、或帶給人挑戰自身限制所得到的滿足感,這些已經可以說是喚起我們的潛能與優良的素養,用基督信仰的語言即是在靈性的增長了。就如一位有紀律、意志、專注、堅持的運動員為了鍛練自己,可以放棄睡眠而清早起跑步;一位有同樣素質的基督徒為了可慕神的話,也同樣放棄睡眠而清早起床讀經禱告,只不過是跑步與靈修在形式上的不同而已。若我們能一邊跑步一邊禱告讚美,還邀請人同行,那運動就跟信仰連接了。
所以專注於運動以求達到目標的人,就像基督徒操練靈命一般,有其超越的屬靈程度。而運動的意義,不僅只是為喚起我們優良的素質,也能幫助我們潛在的軟弱。像溜滑板、滑雪、攀岩等被視為追求刺激的極限運動,其能超越自身的恐懼及憂慮;跑步、登山、游泳等被視為有氧的健體運動,能強化耐力及意志力;高爾夫球、保齡球等休閒運動,也能培養人的專注力和技巧的精確掌握度。所以我們可以用運動來幫助我們對基督信仰達到更敬虔有效果。
大家努力去運動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東海 路思義教堂 50 週年慶 2013 年底,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慶祝建堂 50 週年,主題為 「 相逢路思義 」 ,就是東西方的相遇在路思義教堂 。當時有不少 曾目睹教堂從興建到現在的見證人分享半世紀來教堂的點點滴滴 。而 50 年前曾主持獻堂典禮已高齡 93 ...
-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被譽為全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有 64 年歷史且最有氣質美名的東海大學郵局,已於 2020 年 11 月 2 日搬離校園。其實 19 年前,郵政總局在東海大學的西側靠東海別墅兩千坪土地上興建的「電腦備援中心」 [1] 完工啟用時,就要將郵局搬過去,但...
-
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名喚『夢谷』. 我們用藝術換回已逝去的空間,使那原本可以成為東海與他們連接的空間再被溝通. 過去東海大學有著一條名為夢谷的休憩步道兼具生活場所,在接著的都市計畫開發後;居民與東海的生活被隔離起來,又接著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使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