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要推行住宿學習,計劃有十個主題住宿村落要成立,據說已開始培訓棟長,改善硬體,設計軟件,下學校將會實地操作,東海的住宿文化將會有重大的變化。
學校的計劃詳細內容我並不清楚,而博雅的住宿學習一直沒法有效實施出來,學校不給空間,大二以上就沒法住校,大一也分散居住,加上東海宿舍只是個純睡覺的地方,沒有太多的公共空間可以提供活動,一直到幾年前學務處才釋放一些宿舍空間改做廚房與交誼廳,效果不錯,尤其是廚房的使用狀況絡繹不絕。但住宿學習就只要有廚房嗎? 當然不是,我們還需要有配套的策略。其實書院有不少的住宿學習計劃,書院二年確定大二沒法住在學校宿舍,我們也努力的到東別尋找可能代替宿舍的住宿空間,除了能夠滿足兩屆的學生人數,我們更希望能有足夠的公共空間,也就是有廚房可煮飯,有交誼廳可辦活動,有展覽走廊可以呈現學生學習成果,有唱歌的地方,也有可以三三兩兩聊天的角落空間,若能夠有完整設備的工作室更理想,但後來因找不到全然合法的大樓而作罷。
博雅的生活學習委員也嘗試過推動爭取19及20棟宿舍,因為只需在習齋後面坡嵌上設一支樓梯下到習齋,就可以將住宿、活動、辦公及學齋連成一條帶狀的生活線,書院鼓勵學生自主提案,知性的讀書會、有趣的共食、快樂的同樂會、有深度的夜談、臉紅的睡衣趴,或走出校園服務社區的小博、動力…. 重點是一群人自動自發的去做一些「好」事。住宿學習是如何讓宿舍成為沃土,因為一棵樹栽在溪水旁,就會按時候結果子,葉子也不枯乾…. 所以住宿學習並不僅是生活在一起,提供不同的活動空間就足夠,住宿學習是一種需要時間經營的生活文化,包含軟硬體、遠高的眼光,及投入金錢和人力的事業。
也許我們可以談一下東海早期一些與生活學習有關的例子。東海大學1954年7月的校園配置草圖是將教職員宿舍設在文理大道西邊相思林方向,也就是與東海別墅相鄰的地方,但在1954年11月新的校園配置圖教職員宿舍已改放在目前的位置,也就是在校園的東邊,為什麼短短5個月就有這麼大的改變? 有兩個原因,其一是水壓問題,因為整個學校的主要儲水塔也設在西邊,教職員宿舍與水塔距離太近會有水壓太低的供水問題;另一原因就是下課後老師與學生回家的路就會分道揚鑣,老師往西走,學生往東走,這就沒辦法有效的生活學習了。所以現在的情況是下課後,老師與學生邊走邊聊的一起從文理大道下來,穿越教堂,到活動中心收信、吃飯,接著男生往左(北) 回男生宿舍,女生往右(南) 回女生宿舍,老師則繼續往下走(東) 回老師宿舍,就是為了要一起走路回家。聽起來好像很浪漫,但這就是當時強調生活學習的一個重點:老師與學生生活在一起,所以東海大學的校園空間價值不會只是一棟美麗的建築,東海是一個社群的營造,提出是一種新生活的模式,是居住者透過社區的互動來學習,所以教職員宿舍的客廳都比較大,也就是鼓勵老師可以在家裡上課,週末學生可以到老師家聚餐或辦活動,從很多早期校友的回憶錄中最常記憶猶新的就是在師母的菜肴、蛋糕、點心…與老師一起除草、油漆、打球….所以生活在一起不是只有學生而己,校園的一人一物都彼此影響。
記得在東海唸書時常有機會到老師家上課與吃飯,但真正吸引我的是看到他們的家庭,讓人羨慕的家庭是為人師表很重要的見證,也影響到以後要建立一個什麼樣家庭的想法,生命影響生命不是言語、課程、空間,而是真實的生活。
另一件事發生在1955年學校工程在趕工,計劃九月準時開學,但因工程延宕,眼看開學在即,進度告急,為了確保按時上課,於是台中市政府建議暫借大同國小15間教室當作校舍,西安國小教室8間當男生宿舍、3間女生宿舍,大禮堂為餐廳,而老師則安排住在附近旅館,但經過校務委員會討論後,認為沒法達到共同住宿學習而婉拒了。所以學校因此而改變施工策略,集中力氣將男生宿舍1-8棟完工,十月三十一正式開學。一整年中,8棟男生宿舍因為它的彈性模矩,可以分割出不同的使用空間,所以校長辦公室、行政辦公室、教室、餐廳、教職員和學生宿舍都在這個模矩系統上被分割使用,也這就是東海舊宿舍的設計精髓。(當時同時間完工的還有兩棟女生宿舍、兩棟教職員宿舍。)
從空間配置的角度看東海舊男女宿舍,有全台最低的居住密度,最有彈性的空間使用,最多的高低樓層變化,最尊重地形的環保設計,最多植物圍繞的景觀,還有考慮女學生安全而設計了變化多端的漏牆、一樓留空、一字樓梯等。但因年久失修,或用最簡單的方式維修,宿舍的價值就沒有被看到與彰顯出來。問題就是主事者不看重維護及更新,一味只想到蓋新宿舍來取代舊宿舍,舊宿舍好像就被判了死刑,沒救了,像現在的社會價值,東西搞壞了就換新的,修復是件麻煩又沒效率的事。
舊的學生宿舍需要澈底變裝,外觀不變,但室內空間要高標準的改善,六十年前四人一房是當時高級的宿舍,有抽水馬桶是最現代化的設備(和成衛浴公司在創校同年才生產抽水馬桶),現在仍然沒變,東海的空間卻沒有進步,傢俱陳舊沒有設計感、衛浴沒法讓人久留,沒有科技的洗衣房設備,也缺乏舒適的交誼空間……有一位哈佛的交換生如此看待台灣的宿舍:「這是我難以想像的住宿常態,非常少單人房,許多學生四個人住一間,這樣不是很互相干擾嗎? 根本沒有隱私可言。而且四人房的空間還是非常狹窄,這樣的空間要住四個成人,真是不可思議,很難想像是什麼樣的生活品質。而且宿舍中完全沒有廚房,學生根本不可能烤個蛋糕、煮些食物一起分享。也沒看到冰箱,那麼連買袋水果吃幾天都很困難。也許在這樣的環境之中,可以學習到刻苦耐勞吧! 如果大學的住宿環境,只是讓學生學習忍耐不舒適的環境,那麼也許錯失了機會學習其他更有價值的事情吧。」
所以舊宿舍需要重新檢討空間與生活的定義,只有一套完整的制度是不夠的,學校住服組只會用管理的方法來控制宿舍,他們只負責有水有電,馬桶不塞,不冒火災…但共同住宿是個生活場域,最容易產生友誼也是最容易發生衝突的地方。不只是空間有人住就可以達到果效,住宿學習必須跟學校其他政策一起被思考,好比每年換宿舍位置就很難有空間的認同,用分區來區隔男女居住距離也許是民族性及安全考慮,但卻失去男女差異的學習,而原來的宿舍配置也不是以簇群來界定的;學長姐的關係建立也是需要長時間被建構。現有的宿舍維護只是漏水補洞,破牆填磚,細毫無視它在台灣建築文化上所彰顯出新的戰後生活社群模式價值。
東海最近幾年有釋放出私空間出來建立了一些公共領域,成為好的交流埸域,廚房、lounge、soar的價值是應該被有效發揮出來,這些空間代表著分享、自主、獨立、榮譽….
東海創校以來有五大特色:住宿學習、小班教學、勞作教育、通材教育、開架圖書,時至今日,我們還剩下什麼? 其實都彼此有關係,小班教學、勞作教育和通材教育都是不同科系共同上課的,當時通材教育是文學院要修理學院的實驗課,理學院要修文學院的詩詞,跨科系的通材教育代表著同學們會彼此了解所學,相互支援協助,所以共同的課程是一種合作的關係,不只是為了學分而己。開架圖書館提供了一個共同討論及尋找知識的地方,在書群中探索知識,碰到問題可以直接找到相關資料是沒有網路時代的奢侈學習行為,現在圖書館的功能角色雖然不一樣了,但人與人溝通的價值不會改變。
歐美學校的學生宿舍租金很貴,所以他們的硬體設備很好,台灣剛好相反,學生宿舍設備幾乎近於陽春,要以住宿學習來吸引學生來著實不容易,很少東海學生是因為校園美麗而選擇到東海來升學的,甚至詢問已成軍十年的博雅書院的學生若博雅成為一個系所,他們會不會選擇書院,大部分的學生都說不會考慮,他們的答案也都一樣:沒有專業!雖然住宿學習也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但若將教育的重點都放在住宿,那科系的教育角色又在那? 我們很容易將教育切塊來執行,難道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是不一樣的? 教育應該是一體的。
一群來台灣交換的美國長春藤學校的學生比較了台灣與歐美大學的宿舍:
1.宿舍是學習生活品質的地方。
台灣的學生宿舍,只是提供學生睡覺與K書,歐美的學生宿舍是生活的地方。在歐美的宿舍大都四至六個學生住一間公寓,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寢室,而共用客廳、衛浴。若多付一點錢,也可以有獨立的衛浴。公寓式的宿舍大都有廚房,有瓦斯爐、烤箱、微波爐、冰箱等基本配備。在這裡學生能真正地學習生活,有陽台可以種花,有客廳可以做些擺設,有廚房可以煮食,並且一起聚會用餐。因為有自己的獨立空間,學生間的作息不會彼此干擾,不會因為一個人熬夜或晚歸影響到別人。因為有隱私的空間,學生可以從大學開始學習處理自己的空間和與同學分享同一個公共領域。反觀台灣學生在宿舍裡習慣「刻苦耐勞」,導致我們的商業產品不夠精緻,不體貼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歐美的年輕學生經營生活品質成為習慣,也就孕育了對生活品質的高度要求,所以有很好的家具、衣飾、廚具、寢具等產業,這都不是高科技,但台灣卻得從歐美進口。
2.宿舍的跨領域友誼是一輩子的無價資產。
宿舍是讓人有美好生活與美好回憶的地方,也就成為建立友誼的基地。哈佛大學全部一年級新生會住在校園核心,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之一的Harvard Yard。在二年級之後,則以亂數為主的方式,分編至13個「家族」(House),除非有極端原因,否則學生不會搬移,也不會外宿。13個家族各有家徽,各有傳統及儀式,有的家族固定每年辦音樂會,有的辦劇戲表演,有的辦學生演講。家族中幾乎每週都有活動:電影會、中國菜晚餐、科學講座…等。因為宿舍中會有各領域的學生,所以學生之間跨學科的交流、友誼、合作是求學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日後也帶到他們的專業領域之中。
宿舍是讓人有美好生活與美好回憶的地方,也就成為建立友誼的基地。哈佛大學全部一年級新生會住在校園核心,最有歷史價值的建築之一的Harvard Yard。在二年級之後,則以亂數為主的方式,分編至13個「家族」(House),除非有極端原因,否則學生不會搬移,也不會外宿。13個家族各有家徽,各有傳統及儀式,有的家族固定每年辦音樂會,有的辦劇戲表演,有的辦學生演講。家族中幾乎每週都有活動:電影會、中國菜晚餐、科學講座…等。因為宿舍中會有各領域的學生,所以學生之間跨學科的交流、友誼、合作是求學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日後也帶到他們的專業領域之中。
3.宿舍中的分享傳承,輔導學生生涯前瞻。
宿舍是生活的地方,可以建構認同感,協助展望人生的下一步。歐美宿舍中,都有專職的院長以及完整的團隊,負責經營家族的生活,關心學生、陪伴學生成長,家族關係是大學重要的傳承與認同,即使在畢業多年後仍然應該是強而有力的情誼連結。在家族中,高年級學長生可以輔導修課、加退選、發展生涯,每個家族之中還有研究生或導師,更能提供生涯前瞻的建議,如升學、留學、就業、考試…等。在職涯之外,家族中還會有各種人生課題顧問,例如感情、財務、人權、法律、健康顧問等。每個家族都能將宿舍營造成一個可以探索生命和事業的環境。
宿舍是生活的地方,可以建構認同感,協助展望人生的下一步。歐美宿舍中,都有專職的院長以及完整的團隊,負責經營家族的生活,關心學生、陪伴學生成長,家族關係是大學重要的傳承與認同,即使在畢業多年後仍然應該是強而有力的情誼連結。在家族中,高年級學長生可以輔導修課、加退選、發展生涯,每個家族之中還有研究生或導師,更能提供生涯前瞻的建議,如升學、留學、就業、考試…等。在職涯之外,家族中還會有各種人生課題顧問,例如感情、財務、人權、法律、健康顧問等。每個家族都能將宿舍營造成一個可以探索生命和事業的環境。
4.在宿舍學習管理、服務和領導
在歐美很多大學都會任用高年級學生擔任舍監,給予住宿費用減免,讓學生從中學習管理、處理生活紛爭。東海也有同樣的制度招募棟長。所以招募成績達到一定標準的高年級學生,由學校提供住宿,甚至免費餐券,工作內容就是替自己負責樓層的學生處理疑難雜症,像半夜在房間大聲播放音樂,都可以要求舍監出面干涉,就算是單純和室友處不好,也可以請舍監調停。
對於需要省錢的學生來說,擔任舍監往往可以減少許多開支,所以他們會全力爭取,如果爭取到了,也會全力以赴,在宿舍辦活動、強化宿舍認同感、服務宿舍中的同學。在服務的同時,他們也在學習管理和領導。
所以要判斷一個學校有多重視學生,看宿舍就知道了。重視學生的學校,會用各種方法,讓學生深刻地學習到那些課堂上不教的東西,包括以上所述的…而宿舍是重要的教育場所,會讓學生感到宿舍中有家族一般的溫暖,畢業後能以自己的宿舍為榮。重視學生的住宿,生活的隱私,生活的品質和生活的美感,學生自然就會對學校有認同感。
經營住宿學習最重要的就是人,從早期學長姐的見證看出東海當時的住宿學習是成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環境,漢寶德先生將當時的東海比喻成在山上的修道院,也就是當時的東海是一個遠離塵囂的孤立大學,學生沒有地方可去,能夠到老師家吃飯聊天就是所期盼的活動,一來可建立好的師生關係,二來可窺視老師的神祕居家生活,加上當時很多老師都有宣教師的身分,樂於接近學生,願意開放家庭,自然也影響到其他本地的老師們的仿效。當時老師開放家庭不是一學期一次,而是每週,這絕不是件簡單的事。所以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不僅學生,還要有清楚異象的老師,知道要帶學生到那裡去? 不然就會變成有很多活動,成為老師與學生的重擔。
一次要成就十個主題村落不是件容易的事,有異象的老師那裡找? 學生如何加入? 政大曾將大一新生全數納為書院生,很多學生根本搞不清楚什麼一回事,甚至不知道自己是書院生。希望這些亂象不會在東海發生。計劃好了就要執行,我們有一位一直看顧東海的上帝,交在祂手中,相信一切都會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