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1日 星期一

遲到的聖誕禮物

馬太福音廿五章35-40

因為我餓了, 你們給我吃;渴了, 你們給我喝; 我作客旅, 你們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 你們給我穿; 我病了, 你們看顧我; 我在監裏, 你們來看我. 義人就回答說: 主啊, 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 給你吃; 渴了, 給你喝? 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 留你住? 或是赤身露體, 給你穿? 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 或是在監裏, 來看你呢? 王要回答說: 我實在告訴你們, 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 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聖誕節已成為了交換禮物的一個重要節日, 在歐美更是一個經濟消費力的指標, 大家都利用這段假日回家團圓, 帶著大大小小的禮物, 通常都是個人禮物, 他們會很花心機的列出送禮名單, 再用心思想接受禮物的人需要什麼? 或什麼樣的禮物是讓他感到興奮的. 我們過年過節也有送禮, 只是我們較不會送禮給個人, 而是一個家族或一個團隊, 在企業界也是送來送去, 沒任何個人色彩的節慶禮盒就是我們的特色, 百貨公司與量販店, 甚至便利商店都可以看到各種應景禮盒, 像洋洒啊! 茶葉啊! 雞精啊! 這+年來,聖誕節的個人送禮也流行到台灣, 成為一種消費文化, 年輕人也趨之若鶩, 交換禮物的派對也多了, 無論是教會, 社團, 學生, 家庭都有類似活動, 熱熱鬧鬧, 大家都期待能收到一份貴重的禮物, 或是一份自己想要的禮物.

記得孩子還小時, 我們都會為他們準備一個大襪子掛在客廳裡, 告訴他們聖誕老人會在聖誕夜晚上送禮物給他們, 所以孩子們都帶著盼望入睡, 第二天起床時也都會收到禮物, 孩子小時的禮物都是玩具, 我也忘了什麼時候開始, 孩子知道聖誕老人不會來了, 我們就沒有再玩這樣的遊戲, 而直接送禮物. 現在孩子不在身邊了,禮物也省了. 孩子小時我們甚至還預備了25份小禮物, 每天問他一個問題, 問題答案就是放禮物的地方, 121日開始每天都有一個驚喜, 一方面討孩子的喜歡, 一方面增加親子關係, 很有趣, 但還是蠻累的.

你曾收到過最貴重的禮物是什麼? 有一個人說他收到一份價值55仟美元的禮物, 大小很高爾夫球一樣, 在亞馬遜買不到, 也沒有蘋果的標誌, 所以不必排隊, 這份禮物也讓他有兩個月的假期, 什麼事都不必做, 接到很多過去很少聯絡的親朋好友的電話, 吃不完的健康食物, 收不完的信件與美麗的花, 但最重要的是他重新了解生命的意義, 生活的重心, 重新認識自己的身體, 自己的家人, 也重新體會到什麼是挑戰, 快樂, 謙卑, 軟弱與有限, 這份禮物改變了他腦瘤, 當意外臨到, 將他看成是禮物, 你會因此改變.

有部短片, 叫「第四個博士」, 片子描述我們所熟悉的三位博士之外的另一位博士的故事, 他叫阿塔班, 他是一位住在東方的王子, 也是因為觀看星象知道人類的救主降臨而與其他三位博士一起結伴到以色列去尋找救世主. 他預備三顆寶石( 藍寶石, 紅寶石, 珍珠) 要送給耶穌, 而其他三位博士則分別帶著黃金, 乳香, 沒藥作為賀禮.

一開始時阿塔班就在路上見到一位受傷流血的老人躺在路旁, 無人拯救, 於是他將他帶到旅館, 為了代付旅館費與醫藥費, 他只好將「藍寶石」給了旅館主人, 為了拯救受傷的老人, 他也錯過了與其他三為博士會合的行程, 也因此錯過了耶穌降生的時刻, 但他仍然前往伯利恆城要去找耶穌.

當他帶著僅存的兩個寶石到達伯利恆時, 因當時的希律王下令屠殺城中兩歲以下的嬰兒, 約瑟正帶著馬利亞和耶穌逃到埃及去了. 而阿塔班卻在軍隊搜查嬰兒時因為要拯救一個男嬰免於被殺, 將他手中的「紅寶石」給了兵丁, 為了拯救這一個孩子的性命, 他再失去了一份禮物, 他也再次錯過了見到耶穌的時機.

阿塔班跟著到了埃及, 到處尋找那位新生王耶穌, 卻尋找不著, 途中經過一個痳瘋病人聚居的村落, 他停下來醫治一個接一個的病人, 又教導痊癒的人耕種和其他知識, 讓他們能夠自力更生. 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 一星期, 一個月, 一年….他甚至忘記了自己怎樣來到這裡? 他如此在埃及地過了三十年, 有一天, 一個自稱見過拿撒勒人耶穌的男子來到村裡, 告訴他耶穌在耶路撒冷, 於是阿塔班馬上拖著老邁的身體, 動身前往耶路撒冷, 要去見耶穌一面, 雖然禮物已經剩下一份, 而且已經遲到, 但他仍堅持要親自將那顆僅存的寶物「珍珠」呈獻給耶穌.

好不容易到了耶路撒冷, 他又聽說耶穌被人帶到城外, 背著十字架前往各各他地去, 這時的阿塔班已經病重, 但他仍堅持跟隨前往, 在往各各他的路上, 他遇見一位他小女孩, 哀求著說: 救救我! 因父親欠債被殺, 她要被賣給人做奴隸償還父債. 阿塔班為了救這個小女孩, 把他手中僅有的寶物「珍珠」給了那人作為贖金, 讓那小女孩得到自由.

在這時一陣狂風刮起, 地大震動, 他遠遠的看見耶穌已經被人給釘在十字架上, 他難過地往各各他山的方向走去, 要見耶穌的最後一面, 但當他趕到時, 耶穌已經氣絕身亡, 並被人領走埋葬, 他最後依然沒有見到耶穌,只看到空空的十字架.

他傷心失望的下了山, 當時的阿塔班已經病重, 在臨終之前, 耶穌忽然在榮光中向他顯現, 他驚訝的說: 我主啊, 是你嗎? 主啊, 我找了祢好久, 求你原諒我, 我本來有貴重的寶物要獻給祢, 但現在我已經一無所有了.

耶穌對他說: 阿塔班, 你已經把禮物送給我了.

阿塔班疑惑的問主耶穌說: 主阿, 我不懂?

耶穌接著說: 因為我餓了, 你給我吃, 渴了, 你給我喝; 我作客旅, 你留我住; 我赤身露體, 你給我穿; 我病了, 你看顧我; 我在監裡, 你來看我.

阿塔班說: 沒有阿, 我的主, 我們什麼時候見你餓了, 給你吃, 渴了, 給你喝? 什麼時候見你作客旅, 留你住, 或是赤身露體, 給你穿? 又什麼時候見你病了, 或是在監裡, 來看你呢?

耶穌回答說: 凡做在最小的一個弟兄身上, 就是做在我身上了. (馬太福音廿五章35-40)

阿塔班聽了淚流滿面, 心中再也沒有任何遺憾的離開這個世界.

欣賞這位博士跟隨耶穌的執著, 也佩服他願意無悔的幫助有需要的人, 他用盡他的一生要尋找心中的救世主, 為了要奉獻寶物給他, 雖然最終已經一無所有, 但耶穌卻說: 我已經收到了禮物, 因為他為最小最卑微的人所做的, 也就是為耶穌所做的.

有時我們會發現, 我們是很容易「用嘴巴說說」的基督徒, 我們對信仰的虔誠只表現在嘴巴上面, 而無法將信仰落實在行動上. 我們只會呼口號, 唱高調, 雅各書二章15-17節說:「若是弟兄或是姊妹, 赤身露體, 又缺了日用的飲食; 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 平平安安地去吧! 願你們穿得暖, 吃得飽; 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 這有什麼益處呢? 這樣, 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唯有我們將愛心付諸於行動, 才能提供真正有幫助.

片中的阿塔班為耶穌預備了他認為是貴重的禮物, 但耶穌所認為貴重的禮物是我們有一顆幫助人的心, 也包括了堅持真理的態度. 阿塔班曾多次的被他的隨從阻止, 也曾多次的碰到困難與危險, 更是常常心灰意冷, 但堅持要將最好的禮物獻給耶穌, 並且要親自見到耶穌獻禮物給他, 這種堅持是我們要學習的.

因為最近的忙碌, 使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常常在做一些瑣事反而忽略的我所堅持的目標與理想, 雖然有這些瑣事讓我缺乏耐心, 但是阿塔班也在生活中出現了這些瑣事, 他以短暫的人生陪伴這些需要的人們, 是我們認為最沒有價值的事情, 最後竟被耶穌所肯定.

親愛的朋友, 你是否想到, 馬槽的嬰孩, 是為你而來; 親愛的朋友, 你是否了解, 最好的禮物是人子主耶穌….「一件禮物」的曲子讓我們知道耶穌是上帝給我們人類最好的禮物, 那我們給耶穌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呢?

那就是我自己.

今天是1224, 聖誕夜, 兩千多年耶穌降生的夜晚,他從那一天開始就在等待我們,不管我們是否遲到, 就像阿塔班一樣, 三+多年了, 他仍然接納.

往年東海大學校牧室都主辦聖誕節裝置藝術比賽, 每次的主題都是聖誕老人, 聖誕樹, 麋鹿, 雪花…. 有一年卻有兩件作品是禮物, 其中一組提到的禮物是指東海給予學生很多知識的禮物, 他們帶著感恩的心. 所以接受禮物的感恩, 給禮物的也感恩, 因為感謝別人對他的付出與關懷, 用具體的行動回應, 記得孩子小學時會送禮物給老師,是因為他對咱們孩子關心有加, 生病開刀時為了謝謝醫生救了一命也會送禮報答, 這就是授與收的關係. 我最記得的禮物是父親在我小學四年級時送我一支瑞士手錶, 我開始對時間有了自主的感覺. 而印象很深刻的是到台灣唸大學時有一位長輩送我一支派克鋼筆, 刻了我的名字, 他們沒有對我有什麼特別的要求, 我也沒有為他們做了什麼事, 他們純綷是祝福我. 耶穌為我們也是如此, 不是我們做了什麼, 而是他為我們的罪犯被獻為祭, 替我們作了贖罪祭.

2020年10月8日 星期四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被譽為全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有64年歷史且最有氣質美名的東海大學郵局,已於2020112日搬離校園。其實19年前,郵政總局在東海大學的西側靠東海別墅兩千坪土地上興建的「電腦備援中心」[1] 完工啟用時,就要將郵局搬過去,但當時學校仍然需要郵政業務,加上電子郵件才剛起步,也沒有社群網站的出現,學生還得依賴傳統信箱互通信息,這個一留就近二十年。現在郵局大部分的業務已被便利商店取代,社群網站也取代了信箱,郵局業務萎縮,在商言商,才決定搬離
        郵政總局的歷史檔案顯示東海大學郵局成立於195696日,是在東海大學成立後隔年設置,但現址的學生活動中心卻在19596月才完工,這三年期間是借用了第二棟男生宿舍一樓,現為理髮廳的空間作為臨時郵局代辦所,待學生活動中心完成後才搬過去。因為男生宿舍的建築型式也同樣是紅磚白牆灰瓦,對郵局來說都是長的很類似的建築,也就沒什麼差別了。
        那是不是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呢? 東海大學是台灣第二間大學,第一間大學是台灣大學,台大郵局成立於1958522日,而當時的臺灣省立工學院,後改制為國立成功大學,成大郵局則在19561029日開辦,均比東海晚了一點。

東校校園規劃的理想性

       東海大學在創校時的校園規劃就有一個活動行為的計劃,也就是下課後師生會一起走過文理大道,穿越教堂到達學生活動中心用餐,接著女生往右到女生宿舍,男生往左回男生宿舍,而老師則回到在男女生宿舍後面靠東邊的住家,這就是東海大學創校至今所強調的住宿學習,師生住校,走一樣的路、在一起活動,在一起生活。

       在19547月及9月份提出的校園配置圖中,教職員宿舍的位置設在西邊、靠近東海別墅的相思林間,而同年9月陳其寬的一張有著層層山巒的東海大學遠景水墨畫中也看到圖的右下角落是一群分散的小房子聚落,後來被用筆修掉,但卻留下了清楚的痕跡。到了11月份修定過的配置圖中,教職員宿舍就被移至東邊,均是經過多次討論後,除因水壓問題外,更要緊的是師生上下課行走的路線不同,學生往東邊去,老師往西邊走,就各奔東西,這就會影響到師生接觸的機會,所以後來將教職員宿舍改到東邊,也成就了「走一樣的路」的住宿學習概念。



19549月當貝聿銘要向基督教大學聯合董事會提出簡報的前一天晚上,陳其寬用水墨趕出了一張有著層層山巒的東海大學遠景水墨圖   

        所以學生活動中心的位置與定義很重要,除了位於教學與宿舍之間,東海大學的學生活動中心是台灣第一個專門為學生而設計的複合式活動場所,四棟大小不一的建築群圍塑出一個廣場空間,類合院的模式可以有效的讓學生在此聚集而產生活動。這與後來興建的藝術中心 (陳其寬. 舊音樂系館. 1962 ) 有相似的合院規劃,只是學生活動中心是開放式的合院,可以四通八達,藝術中心則是內聚式有被管制的合院。












陳其寬最早的學生活動中心設計草圖規模較大,銘賢堂前還有一座戲台,四週的檔土牆作為觀眾席,右邊郵局的位置圍塑出一個小院落,而奧柏林室則是棟二樓的建築。

        學生活動中心除了郵局,還有現為信箱間的奧柏林室,學生社團辦公室和銘賢堂四棟房舍,建築型式與學生宿舍類似,均以台灣民居建築為原型的設計手法,紅磚灰瓦白牆及大面積的玻璃門窗與鋼筋混凝土框架顯示出中國傳統建築型式的現代化構成。當時三位創校建築師 (貝聿銘、張肇康和陳其寬) 實驗性的將東西方建築作了結合,統一建築形態,也統一了構造和材料。於是校園建築以清水混凝土作為主要的結構框架來取代傳統的木構架,但在屋頂、牆壁、門窗的設計上卻仍保持傳統的樣式,而更積極的追求材料的真實性與現代化。這也成就了東海早期建築的文化資產價值。

        除郵局和奧柏林室外,另兩棟建築均有迴廊連接,學生社團辦公室空間因地形的變化下降了一層樓高度,二摟剛好和其他空間的一樓相連接,加上開放空間的比例適中,屋頂也因空間量體的大小和高度不同,形成了豐富的空間堆疊效果。每當秋天,銘賢堂前的五棵楓香將活動中心點綴著深褐的紅色,這時吹來大肚山特有的涼風,一股蕭瑟的氛圍總讓人拉高了衣領,更盼望著遠方捎來溫暖的信函。這就是當年信箱間帶來的懷念故事。

郵局與信箱間

        當時的郵局裡有出租的信箱,校史也記載著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對早期東海人的重要性:當時每一位學生都住校,唯一對外聯繫的管道就是信箱間。早期每一個同學都有屬於自己的信箱,而信箱是在郵局裡面,而郵局又是在學生活動中心裡,下課後,不管學生或老師,幾乎所有的人都會到信箱間取信,有的是家裡朋友寄來的信函,更多的是學校同學們相互傳遞的便條,在沒有手機的時代,信箱提供的就是實體簡訊,所以製造了一個彼此溝通與問候的環境,讓全校所有的同學與教職員都會碰面的埸所。

        進入郵局時左邊有一道海報牆,甚至郵局的外牆也貼滿了海報,可見活動中心也是校內主要的消息傳播站,學生與教職員在此可以知道學校發生了什麼事,甚至國家的重要事件也會在此張貼公告,比如當時的中美斷交,釣魚臺事件等。其實大部分的同學不會每天用到郵局的郵政與匯款功能,但信箱就關乎到每天的人際互動,才會在這次郵局搬遷引起那麼多的關心。

        郵局前面的七塊水泥立方體也是很重要的空間形態,在很少戶外坐椅的東海顯得特別珍貴,錯置的排列組合已經有類似公共藝術的性質,而時間的歷練也已將水泥表層磨的讓粗骨材 (石塊) 都跑出來了,多少等待與聊天的歲月在這幾個石塊上留下了記憶? 相信這是每個東海人身體觸動過的歷史。

 



                                        


郵局貼滿了海報                       






當時的海報牆

         當時信箱間扮演著師生與外界聯繫和學生間的聯絡角色外,奧柏林室與銘賢堂則為可作為出借的彈性活動空間。奧柏林室可以開班會或舞會,銘賢堂則可舉辦大型的活動像表演與書展,甚至劍道柔道社團都利用銘賢堂練習,而學生社團一樓為餐廳及福利社,二樓為學生社團空間。銘賢堂前的棋盤式廣場主要規劃概念就是避免全部水泥化而用一半的面積植草來降低硬舖面溫度,因為銘賢堂是大型集會場所,需要在換場時有等待與出場的吞吐空間,棋盤式設計可以解決腳踏穩定地坪又環保的做法。   

活動中心的歷史

當時的學生活動中心又稱作「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校史「奧柏林中心的歷史背景」專欄記載[2]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由美國奧柏林學院捐贈,原因為清末庚子事變義和團之亂在山西暴動時的一段歷史。當時被殺害的傳教士中,有一部份是奧柏林學院出身的學生,為了紀念這些罹難的學生,由住在美國俄亥俄州奧柏林市的奧柏林學院校友及學生發起成立「奧柏林山西紀念協會」。紀念協會不僅提供獎助學金給華人青年就學,亦派遣奧柏林學院畢業生到中國任教,其中包括紀念協會在山西太谷成立的銘賢學校,即是當時孔祥熙所創辦 (18801967、曾擔任民國初期南京政府行政院長及財政部長)。孔信奉基督教,在中國就與這些宣教士交情深厚,大難中不惜冒險接濟他們。事變之後,孔赴奧柏林學院留學,1907年回國後創辦了銘賢學校,藉以表彰奧柏林團隊為中國所做的貢獻與犧牲。銘賢學校的老舊校舍,就位於現今的山西農業大學之內後來中共強制關閉了所有的教會學校,奧柏林學院才改變派遣教師至印度、日本,及台灣的東海大學。社會系練馬可老師就是在1955年奧伯林學院畢業後透過紀念協會申請到台灣東海大學服務的教師之一。東海的「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以及「銘賢堂」,就是紀念這一段歷史。目前在奧柏林學院還留著因紀念庚子年義和團事件罹難的校友和眷屬的殉道者紀念碑,碑上的兩塊銅牌上刻有18位殉道者的名字。這座紀念碑落成於1903年,迄今已逾百年。傳統上每一年的畢業典禮,畢業生都要穿過這座紀念碑往前行[3]

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是陳其寬先生設計,19596月完工使用。這四棟建築群所圍塑出來的室內外空間提供全校師生一個豐富的課外活動場所,是早期東海人匯集與聚會的地方,也是公路局台中到東海線的終點站,當時東海人要到台中市區都會在此等候公車,所以算是全校的中心地段。

學生活動中心的改變

一直到1972年學校開始擴大招生,活動中心空間已不符使用,1974年加建了花園餐廳 (建築系洪文雄教授設計)1982年郵局將信箱間搬到奧伯林室,由原本的九百個信箱增加到兩千個;1986年在原有的學生社團辦公室東北角增建了學生社團空間 (李祖原、姚嘉志建築師設計) 1992年銘賢堂因學校缺少大型階梯教室而改成可供兩百多人上課的階梯教室;在2006年國教室辦公室遷移至舊有的學生社團空間;2019年衛生與諮商中心也搬到此辦公,從此學生活動中心起了很大的變化,因為大部分的空間是辦公與上課使用,在下班後是不開燈也沒有人使用,加上學生已不再用信箱間,於是活動中心沒有了活動,晚上變成黑暗的地方。

原本屬於學生的活動中心因行政與教學功能介入,活動空間被壓縮,現在只有東北角靠溜冰場的社團空間還有學生在活動,棋盤廣場和楓香廣場在夜間則顯得冷清多了。







舊福音中心

在學校活動中心旁有一棟容易被忽視的建築,就是舊的福音中心,基本上它也是活動中心的一環,提供了基督教學校宗教性活動的場所。1963年春天動工,當年112日與路思義教堂同時啟用,是做為彌補教堂空間的不足,像主日學、婦女會,以及其他基督教活動之用,建築費用由路思義基金會捐贈。由當時的建築系系主任陳其寬先生指定系上助教蕭梅女士設計,為了配合校園的建築風格,這棟建築也採用了紅磚灰瓦白牆及大面積玻璃的風貌,跟東海其他的房子類似。西邊接道路的一線天牆,除了精緻的磚工與收邊,更讓室內的空間可以從線縫中觀察到室外的狀況。而特別的是大斜屋頂的屋椽壓的很低,尺度也因此顯得親切,簡潔的空間卻因地形的高低樓層而產生有了變化,一樓的入口沿著迥廊走到盡頭既然變成在二樓,可以居高臨下將陽光草坪的美麗景色一覽無餘。樓下接臨陽光草坪的OS House 原本部分是沒牆的半戶外空間,與草坪連在一起,和女生宿舍底層挑高一樣。而類似舊音樂系館擋土牆設計以卵石砌的階梯界定著空間的不同定位,頗具現代主義建築的手法。這棟建築呼應學生活動中心的建築形式,也融合在活動中心內,成為活動中心的延伸。

 


 



舊福音中心的一線窗牆,有效的減弱了量體對道路的壓迫








OS house,原為無牆的半戶外空間

郵局因為業務萎縮必須離開也許是一個機會讓活動中心空間還給學生。郵局和奧柏林室可以回復當初的樣貌。郵局是個被懷念的地標,郵局的功能可由e-post來取代,目前學校以代辦郵局作為過渡,因為行政單位的收發及信箱的使用都需持續。而東海郵局是否可以單純成為一個讓人坐下來寫張明信片的地方? 過去的郵局是喧嘩熱鬧,現在的郵局應該是靜謐回味,思念著當時在東海的成長歲月的空間。

奧柏林室與銘賢堂

奧柏林室因為花園餐廳的成立,成為花園廣場與棋盤廣場的連接點,之前的信箱間只開西邊,所以兩個廣場不通。去年在信箱間設置了i郵箱,開始打通了兩邊廣場,可以成為一個連接兩個大空間的過度場域,它可以是人流通過獲得訊息的空間,或是可以停下來喝杯咖啡,坐下來聊聊天的地方,連接與打通應該就是它的特性。

銘賢堂若能恢復平面空間、東西面大型落地門窗及南邊開門,以增加使用彈性,將會帶來便多的學生使用機率。有一位傑出校友曾經說過銘賢堂可以作為一間沒有指名功能的空間,是一間通風採光良好的場地,由學生們去譜出屬於他們年輕歲月的活動。

從建築的角度來看銘賢堂,它的特點是由鋼筋混凝土三鉸拱構造的建築(東海的男生餐廳及體育館均為鋼筋混凝土三鉸拱構造的建築),是利用山型屋頂組成三點支撐的拱架結構,三點就是屋頂頂端與兩組接地拱架腳連接基礎,它的優點是用料比傳統梁節省而自重較輕,所以適合跨矩較大的空間。而紅磚牆本身雖不是結構體,但分割成六段的法國式清水磚牆及大斜屋頂將建築龐大的量體減弱。同樣的設計手法也用在學校的體育館,為了要降低大量體的壓迫感而挖了大量的土方將一樓降到地下,這種與環境協調及收斂不誇大的空間概念與時下建築強調雄偉高大的精神是相悖的。這就是東海深富人文氣質的空間態度。

 







銘賢堂東西向原本是一排的落地門窗                                         











銘賢堂南向的門

恢復學生活動中心的能量

    東海的學生活動中心應該也是台灣第一個有整體規劃的學生活動空間,比王大閎建築師在1961年完成的第一學生活動中心還要早,規模更完整。學生活動中心是學校很重要的單位,英文稱作Student Union,也就是學生會,是與教師會相等的組織,也跟芳衛廉博士對東海大學的十四項創校備忘錄中第六項中所提到的吻合:….民主的觀念在行政上以及師生關係間都應有實際的表現,全體教職員都應投入。這意指學生儘管有成熟度的限制,但仍可決定他們自己的活動並在教育上參與行政與學術事務的討論……

學生活動中心不能只靠單一空間或單一活動就可支撐起來,而必須由多種功能集中才能成為「活」的活動中心。創校初期學校早就了解到學生活動中心的位置及空間需要:男女生宿舍、教職員甚至校長宿舍、兼任教授的招待所均在附近,走路可及,這是區位的重要性;餐廳、福利社 (就像現在的便利商店)、可彈性使用的大小活動場地、夠大可辦活動的廣場與草坪 (陽光草坪/月光草坪)、社團空間、郵局、海報牆 (現在的電子看板)…….,銀行、書房、理容、烘焙、洗衣、咖啡、可坐下聊天的角落空間…. 這就是學生活動中心。

重整學生活動中心

四年前學校委託AECOM做的校園規劃案中提出東海藍帶的概念,也就是將學生活動中心北側的中央水圳設為可以親水的空間,但水從那裡來? 中央水圳只是一條乾固的野溪,除非暴雨才會有大量的水,平常堆積土石及垃圾,也成為蚊虫的溫床。正在工程中的南邊東大溪整治將會使東海別墅的生活廢水處理乾淨後部分會抽到教堂前的大社支線舊灌溉溝渠,離中央水圳只是一「路」之遙,若能成功將乾淨的水引進,學生活動中心的空間領域及活動方式將會有很大的改變,加上新的綜合活動大樓明年將動工,完整的體育園區將成形,住在女生宿舍的女同學將會穿越活動中心及藍帶水域去上體育課或運動,所以學生活動中心不只要恢復能量,更需求重新規劃將會產生的空間改變及複雜的動線系統,這將會是台灣校園空間中的最豐富的活動埸域。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會回來嗎? 

(2020年晚秋)


[1] 1979年郵政總局與東海大學商定以「交互贈與」方式,由東海大學贈與郵政總局西側兩千坪土地興建「電腦備援中心」,郵政總局則贈與東海大學四千萬元,做為東海當時興建圖書館的基金,並於1983年完成「交互贈與」手續。1997年動工,2001完工。

[2]奧柏林學生活動中心-銘賢堂. 梁碧峰. 細說東海早期風華. 2016 194-197

[3]奧柏林庚子紀念碑https://www.cosmiccare.org/Article/Detail/88597005-2036-498b-b56e-ad3debf1d78c

 

2020年2月20日 星期四

潔淨與清潔

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3:17)( 清潔原文hagnos, Pure單純, chaste貞潔, clean乾淨)
 
         最近防疫大作戰,讓我重新思考上帝對疾病的看法。
        病從口入是我們常聽到的,但這次新冠肺炎卻不只是從嘴巴進出,也從我們的手接觸,甚至從空氣中感染,所以政府一直宣導我們要勤洗手,幾乎細菌會停留在任何手所接觸到的地方,所以用肥皂洗手一直被國際公認是除了注射疫苗之外,最有效、也最省錢的傳染病防治方式。 有專家說:洗手是最好的自保,比酒精、乾洗手消毒更有用。而洗完手後最好自備手帕、衛生紙,或紙巾來弄乾手,都比使用烘手機來得安全。(使用強風烘手機時,空氣中的細菌比傳統烘手機高出4.5倍、比使用擦手紙的檢測數高出27倍。) 這也提醒我這從小就被告知的衛生行為-勤洗手。通常我們會在上完廁所或手弄髒時才會洗手,有時在外吃飯也不會先洗手,所以這次防疫重新讓我注意自己的衛生習慣。

        我發現我們並不是看重衛生的民族,不像日本人,光是看他們的公共廁所就知道他們多愛乾淨。在教會我們也不會特別強調衛生,甚至之前待過有四分之一是醫護人員的教會也沒有特別看重,除非發生事情,像17年前的非典(SARS)停止聚會。反而回教信仰很看重清淨,清真寺裡設有大量的衛生設備像浴室及清潔洗台。穆斯林進入禮拜殿要求大淨與小淨,大淨就因為身體不潔淨,生理期、房事、分娩等,全身都要洗到,包括鼻子和漱口,常保大淨是一個穆斯林追求的。小淨是有如廁、流血、嘔吐、吃藥等狀況,就是洗臉、洗手到肘、抹頭、洗腳等。完成後才能禮拜,而且進入清真寺要脫鞋。這有點像我們的認罪禱告,要求主赦免,潔淨了才可以親近神。若有去過中國,中國的衛生習慣不好,特別是他們的廁所,但若到回教的區域就不一樣了,像蘭州。

18世紀,歐洲的衛生情況非常惡劣,當時的傳教士向人宣傳「衛生教條」。這個教條是把身體污穢和罪相提並論,強調人保持潔淨才可以親近上帝。「清潔僅次對神的虔敬」成為當時很重要的口號,雖不是出自聖經,而聖經沒有把敬虔與洗潔乾淨的皮膚相比,卻提醒是以敬虔與清潔的心相比。

救世軍也很認同這個看法 (救世軍於1865年由卜維廉夫婦在英國倫敦成立的慈善公益組織,以軍隊形式作為其架構,並以基督信仰作根基,以街頭布道和慈善活動、社會服務,「以愛心代替槍炮的軍隊」自稱。) 而早期的救世軍口號:「贈肥皂、施熱湯、傳救恩」。後來,通過醫學實驗證明,疾病跟細菌有直接關係。也因此影響整體的公共衛生。當時與公共衛生有關的即時措施包括證人在法庭上作證時,不再需要輕吻聖經;學校和火車站不再設有公用水杯;甚至在宗教儀式中,公用聖餐杯也取消了,改用私人聖餐杯。早期倡導衛生的人,致力改變人們對衛生的看法。人們變得很重視衛生。但企業家很快就把普通的肥皂改頭換面,成為美容產品。現在的廣告也巧妙地令消費者相信,使用某些個人衛生產品,可以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但電影電視很少看到那些俊男美女打掃居室、灑掃庭園、清理廢物,或處理貓、狗的排泄物。

有人認為,出外工作可以掙錢養家,在家裡打掃和料理家務,沒有什麼經濟效益。既然沒有金錢回報,又為什麼要關心環境衛生? 有些人認為,只要注重個人衛生,就已經是潔淨了。

早期提倡保持清潔的人,大大改善了生活環境。他們這樣做是合乎正道的,因為耶和華是聖潔的上帝,所以我們也要聖潔。(彼得前書1:15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我們談到聖潔,通常是指思想與道德上的聖潔:人應當潔淨像神的聖潔一樣,不在別人的罪人有份,清潔無暇….於是聖潔就成了基督徒一種必然的德行。 保羅提醒提摩太,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輕,總要在言語、行為、愛心、信心、清潔上,都作信徒的榜樣。(提前4:12)提摩太雖然年輕,但要保持這種純潔清白的德行,就會受教會人士所尊重。 

        上帝創造的地球,設計的生態循環系統,具有微妙的自潔能力。只有一位思想清潔的設計者,才能設計出這麼潔淨的工程。(不可因食物毀壞神的工程,凡物固然潔淨,但有人因食物叫人跌倒,就是他的罪了。羅14:20)
    許多環境潔淨的方式,都令人嘆為觀止。例如深海有許多火山,不斷的噴出有毒的硫化氫。水中一點點的硫化氫,就可以讓魚類、貝類、藻類等死亡殆盡。但是長期以來,為何海洋一直沒有受到海底火山氣體的毒害?近代科學才發現,原來在海底火山區附近,長滿了許多硫化菌,將硫化氫轉換成硫酸鹽,硫酸鹽提供海中所有生物所需的營養份。這是潔淨的奇妙,不只去除毒害,而且轉換為對生命有益的食物。  
還有山上的溪流,常有落葉飄過水面,卻少有落葉自溪流流出,這些落葉到那裡去了?近代的科學才發現溪流水位有深、有淺,水流有快、有慢,溪底石頭有大、有小,這使得水流多變,將水面的落葉吸入水底,讓葉子於石頭的底部或間隙停滯,石縫中的蝦子、螃蟹、螺類來攝食腐葉,細菌又快速分解所剩下的殘片,使得溪流上游的落葉很少沖到下游。這種淨化方式,使溪流總有乾淨的水;現代工程發現最好的過濾水質的方法就是用大小不同的石頭來過濾,也就是我們小學所學的礫石處理。所以基督徒應該學習上帝的潔淨作為,在生活上的每一方面都保持潔淨。
人也有自己清潔的方式,不同的東西,有不同的清潔用品。抹布髒了,可以用粗糙的肥皂洗;手髒了,用一般的肥皂洗;臉髒了,就用較好的肥皂洗;手機髒了,要用特殊的溶劑噴洗,還要用極軟的絨布擦拭,以免破壞玻璃。那麼,人的心更寶貴,若是髒了,要用什麼清潔劑來洗,才能洗得乾淨?
真正的心靈清潔劑在哪裡呢?當然就是耶穌基督被釘十架,為我們所流的寶血。

        在福音書中,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只在外表上遵守摩西律法,只「洗淨杯盤的外面」,其實內心裡充滿惡毒。所以不要單單注重洗乾淨手,而當洗乾淨心。惟有心裡清潔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神。
        
主耶穌又與罪人稅吏同席,也醫治撒瑪利亞人。他完全拆除了猶太傳統中以罪人稅吏和外邦人為不潔淨的偏見,建立了在律法以上的「清潔」的信念。律法是按著禮儀來潔淨人的外表,雅各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2:7)

聖經中提醒我們要在三方面保持潔淨。
1.身體衛生
聖經說聖潔跟身體潔淨有密切關係。保羅說:親愛的弟兄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淨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污穢,敬畏神,得以成聖。(林後7:1)基督徒要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清潔整齊,衣著得體。
注意身體潔淨的人不會抽煙、酗酒和吸毒。這些惡習不但弄髒身體,也會損害健康。留意個人衛生是很有力的見證,這樣身邊的人就不會因為我們體臭難聞而感到不悅。若我們對身體潔淨過度關注,就會走向極端,成為有潔癖的人,不但失去生活樂趣,也浪費寶貴的時間,所以要平衡。而且生病不外出,不得己要出去就是載口罩。

2.環境乾淨
    保持居室和四週環境乾淨,是家中人人都有責任。保持整潔就是把各種物件放在適當的地方。骯髒的衣服不該放在床上或沙發上、玩具和工具隨處亂放可能會造成意外。
房子骯髒,窗戶沙窗窗簾有沒定時更換或清潔?床單沙發有沒經常吸塵與更換?牆壁地板有沒清掃與清洗?浴室有沒保持乾燥?廚房油污有沒清除?台灣沒有維護房子的習慣,通常發生問題才會去也維修,如此也會增加維修的費用。
家裡雜物太多,容易藏污納垢,打掃起來就很困難。簡潔的居室,清潔起來就會省時省力。聖經鼓勵人過簡樸的生活:「只要有衣有食,就該知足。(提前6:8)
保持清潔是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先知以賽亞把敬虔的生活方式比作「聖潔之路」,他說:「不潔的人不能走這條路。」(賽35:8在那裏必有一條大道,稱為聖路,污穢人不得經過,必專為贖民行走;行路的人雖愚昧,也不致失迷。)培養良好的習慣,保持清潔,注重衛生,充分表明我們對上帝的應許有信心。

3.屬靈潔淨
保持屬靈潔淨是最重要的。其中就是遠離各種錯誤的宗教,使徒保羅說:「耶和華說:所以,你們要從他們當中出來,離開他們,不要接觸不潔淨的東西….」(林後6:17又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淨的物,我就收納你們)。其二就是遠離邪惡,弗4:17-19所以我說,且在主裏確實地說,你們行事不要再像外邦人,存虛妄的心行事。他們心地昏昧,與神所賜的生命隔絕了,都因自己無知,心裏剛硬;良心既然喪盡,就放縱私慾,貪行種種的污穢。就是行為要謹慎,對得起那召我們的主,因此基督徒要避免讓不潔的思想玷污自己。

        在舊約聖經記載不少的瘟疫,最著名的一次應該是摩西要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前的最後第十災:滅命的天使擊殺埃及境內所有頭生的人與牲畜。而凡是門楣與門框上有塗上羔羊血的,無論是否以色列人家都平安無事」(出12:21-29)。另一次就是因為大衛王出於驕傲而數點自己的百姓,遭致三天的瘟疫,民間死了七萬人(撒下24:10-13(三樣災禍選擇,國中有七年的饑荒呢? 在敵人面前逃跑,被追趕三個月呢?在你國中有三日的瘟疫呢?) 其實聖經早已預言末日將有瘟疫:我就觀看,見有一匹灰色馬;騎在馬上的,名字叫作死,陰府也隨著他;有權柄賜給他們,可以用刀劍、饑荒、瘟疫、野獸,殺害地上四分之一的人。(啟6:8

        所以我們不僅要小心遵守良好的衛生習慣,隨時注意自身、自家人、自家環境、社區公共衛生,還要避免無必要的外出,少到公共場所或人多的地方。與親人、朋友、買賣、社交盡量以電話或網路進行。感冒與年老體弱者少出門,若必須到人多處或醫院診所必定要戴口罩。
        要用肥皂勤洗手、必要時戴口罩、避免食用生肉及生蛋、少去人多的場所、避免接觸禽畜類動物!
        在家勤讀聖經、常禱告,多唱或多聽聖樂,讓喜樂的靈,充滿我們的心。因為神祝福祂的百姓說: 我要論到耶和華說,他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神,是我所倚靠的。他必救你脫離捕鳥人的網羅和毒害的瘟疫…..(19:2-3)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