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秋季大學入門專題
房子要蓋在磐石上
有一首童歌叫「蓋房子」,歌詞是:「那聰明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堅固的磐石上、雨水降下河水上漲、房子不會倒下來。那愚笨人把房子蓋起來、蓋在鬆鬆的沙土上、雨水降下河水上漲、房子就要垮下來。」大家都明白房子要蓋在堅固的磐石上,但磐石是什麼?我們如何確定房子是否真的是蓋在堅固的磐石上而不是鬆軟的沙土上?
我們常會看到漂亮的建築物,像台中市的市政府、最近快要完成的大都會歌劇院,美倫美渙;著名的七期重劃有很多聳高的豪門大宅,富麗堂皇,總是被人羡慕。從衙門到民宅,台灣各大都市所呈現出來的都是眼睛可以看到的一面,也就是浮在地表面上的,但地下面呢?
那更是應該花錢花心機經營的部分,更是都市基本運作與安全的所在。優良的設計與施工讓我們有安全的道路、便利的公共設備,衛生的給排水和高品質的設施,但這些都是隱藏在地下的,所以很多縣市政府都不喜歡花錢在做,既使做也是隨便做,能用就好,因為選民看不到,但這卻是最重要的,關係著我們的生命。所以在高雄市氣爆發生後,就有電視台用「醜陋的地下」來形容我們的都市。
都市如此,建築也一樣。我們看到這些高大的建築物只是他們華麗的外表,但支撐著整棟建築安全的卻是看不到的基礎與結構體,這些建築有著深入岩盤的基礎與地樁,也有著強大抵抗拉應力的鋼筋混凝土。但當房子蓋好之後,這些龐大的內部工程卻是看不到的,因為都隱藏在裡面了。這些看不到也不易被檢驗到的部分卻是最重要,也是因為看不到,就很容易被忽略,也就是偷工減料,反正不會那麼倒霉發生事情。921地震就發生很多房子倒塌是因為施工不確實,也就是偷工而導致受到強大壓力時結構體的破裂。
所以建築工程中最基本也是很重要的就是那些在表面上看不到的部位。我們如何去面對這些隱藏卻是很重要的東西呢?因為是隱藏的,所以就敷衍而過?
還是用心做好? 對很多人來講,反正看不到,就可能會隨便一點。再舉一個例子:建築的牆壁也是如此!我們常發現牆壁有油漆剝落的現象,這就是因為牆壁在砌磚時的馬虎,磚與磚之間的縫隙沒有確實塡滿沙漿,特別是垂直縫隙幾乎是不塡,因為磚牆最後會用水泥在外邊粉刷一次,而粉刷過的水泥牆則可能還會再貼上磁磚或油漆,所以內部就隨便做。若雨多下幾天,水就會從沒有水泥沙漿的縫隙間滲透進去,水一直累積,牆就會潮濕,油漆也就會剝落,久而久之就成了壁癌。一個隱藏的細節沒有做好,結果是很可怕的。
如何確定我的房子是蓋在磐石上?現代科技可以清楚的告訴我們,我們房子下面的土壤是什麼樣的成份,多深之下有岩磐,我們就可以詳細的計算建築的重量,需要多少的支撐結構。在之前沒有數理運算,則用經驗法則,房子蓋好了,堆放有重量的物件,像大米、大麥、石頭、磚塊,過了一段時間沒倒塌就可以入住了。這過程不能隨便,要詳細執行,因為事關生命,我們一定會知道有多少人會居住,因此會以物件代替人的重量,並要超過;而且最好要碰到風雨,才能知道會不會漏水。其實講究的工程都會在小細節上用心。像衛浴與屋頂必須要泡水測試一週,不會滲漏才得過關。所以在施工時就要實在,防水層該做到那裡就得要做到那裡,每個步驟都不能省略,也不能隨便。
每一件專業都會有很多細節別人是不容易看到的,就像剛提到的建築基礎、結構與牆壁、或像彈鋼琴的指法、起先沒有弄對,之後要彈較大的曲子就沒辦法了;也像練功的要先站好馬步,免得一推就跌倒。我們必須要花很長的時間來建立一些基礎,當這些基礎被建構完整,我們認為這就是一個穩定的堅固磐石了。
這就是所謂的基本工,是不可缺的,但我們常會忽略。現在的建築界,早就全數使用電腦繪圖與數位管理,但我們還是要求學生在前兩年只能用手工繪圖及做模型,因為這是基本工,所有的電腦繪圖系統都是建構在手工繪圖的基礎上。實際上,在工地裡若發生問題需現場修改,我們一定會在工地裡找到可以手繪的地方,像未完成的牆壁,畫出草圖與工人討論,回去才會在電腦上修改建檔,若我們不會手繪表達,現場就不能解決問題,因為工地現場不一定會有電腦。
現在的大學教育已成為專業訓練,所以不管我們唸什麼科系,基本上系所已安排好四年的課程計畫,我們只要按步就班去學習就可以達到基本的水準。總是有些人會努力的去執行,甚至要五毛給一塊,他們會努力做的更多。但這些人不多,大部份都是馬馬虎虎的過了,這些人中也會有很多理由,像忙著課外活動,交男女朋友、打工賺錢,這也沒關係,就有聽過工業設計系的同學說她主修話劇社,副修設計,後來她也改行去演話劇了,還成立了表演團體,這是好的結果,因她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而原先的本系也成為她不可或缺的基礎,也是她創作的重要資源。但最糟的是書沒讀好,也沒玩到,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只要能畢業就好了。
來看一個回到家,很邋遢的樣子,表裡不一致。
但總會有一天我們會碰到需要面對的機會,可能是我們在找工作或計劃繼續升學的時侯,你發現學不夠用,或只是一知半解;我不希望大家在這個節骨眼上發生這些事,我倒希望大家是在面對自我的時候就知道這些事了,這也就是反省,這是一種態度,「吾日三省吾身」,是我們前人的智慧,是對自己有高標準的自我要求,就是在一天裡,早中晚三個時段停下來省察自己所做過的事情,看看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有過即改,有錯即悔,有功即繼,有對即進。
反省作為一種態度,一種可以改變自己的力量,甚至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所以我所要談的第一件事是基礎要打好,第二件事就是學會反思。
我要介紹一位重量級的人物讓大家認識,他是梵蒂岡的第一位教宗西門彼得(Sanctus Petrus),原名西門巴約拿,意思是小石頭,後來耶穌給他改名磯法,就是彼得,磐石的意思,小石變大石,可見耶穌要重用他。彼得為耶穌十二使徒之一,也是初期基督教教會領袖之一,是將基督教傳播到歐洲的重要人物。64歲時被倒釘十字架而死,死後被羅馬天主教追封為第一任教宗。他原本只是加利利海邊的漁夫,他的弟弟安得烈先跟從了耶穌,接著帶領他也跟從了耶穌。他原本世襲了父親約拿的捕魚業,家境不錯,但後來蒙耶穌呼召,放棄了漁網、船與家產,跟隨耶穌去了,企圖成為猶太人的拉比
(猶太教老師、是猶太人的第一志願職業)。彼得沒受過什麼教育,後來卻在上帝感動寫下了新約聖經的彼得前後書。彼得性格直爽,熱情、易衝動,講話直接,口無遮攔,所以常常因說話而被耶穌指責。
但彼得明顯被改變,他如何從一個的漁夫變成教宗?
當然他碰到一位伯樂,就是耶穌,他開啟了彼得心中的一扇窗。他讓彼得知道,人的價值是無限的,人的潛力也是無限的,人是可以被改變,甚至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彼得願意捨棄父親留下的漁業,全心全意跟隨耶穌,在耶穌的門徒學校學習。耶穌的門徒學校沒有教室, 沒有教科書,沒有制服,耶穌帶著門徒在大街上課,碰到什麼就教什麼,完全用機會教育的方式,人數不多,只有12人,但重質而不重量。當時一定有很多人想要加入,因為耶穌的佈道大會人數動則四五千人,但耶穌不收。其實耶穌所用的教育方式就是師生生活在一起,課程經過安排卻細毫不留痕跡的在生活中進行;教學範圍很廣,從猶太歷史到水變酒的化學課,從吃飯洗手的衛生保健談到傳統的禮儀課程,還有討論敏感的政府稅收與殖民主義等包羅萬象。
彼得在再教育的過程中得到改變,門徒學校採用了一套看起來沒什麼效率的訓練方式,整天帶著他學生趴趴走,參加婚宴、喪禮、受邀猶太教宗教領袖的飯局,也與不受歡迎的社會低階民眾一同吃流水席。當宗教領袖質疑耶穌和這些所謂的罪人同桌吃飯違背猶太人的信仰原則時,耶穌在學生面前公開表達立場: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這些都是耶穌課程的一部分,也是公開的課程,其他旁邊的人都可以聽到,是開放的,課程內容非常具爆炸性,也是前衛性的,因為耶穌挑戰當時的猶太教傳統, 像與罪人吃飯、吃飯不洗手、還公開喝酒,甚至還直接指出當時的宗教領袖假冒為善的行為。
彼得的用功也讓他成為耶穌最喜歡的四位門徒之一,耶穌的課程與言行深深影響他。他敏感的個性很快讓他了解耶穌不只是教育他們成為猶太教的老師,而是要他們進行社會現象的改革,所以就有人誤以為耶穌要搞猶太人獨立的革命運動,也因此耶穌引來了殺身之禍,因為大家都跑到耶穌那裡,有吃有喝、病得醫治、又有精采的言論,而都是針對當時殖民政府與宗教高層的控訴,附合一般中下階層老百姓的需求,就像我們很喜歡看的爭論性節目,名嘴在罵政府一樣;當時猶太人被羅馬殖民,生活痛苦指數很高,現在有人仗義直言,還告訴他們有一條通往永生之道路,而且完全免費,所以有極多的人跟隨耶穌。因此就引起了當局的注意,猶太教的宗教領袖擔心猶太人都跟耶穌去了,影響到自己的地位與飯碗 (猶太會堂的捐款變少了),也擔心耶穌的言論與群眾聚集容易引起羅馬政府的注意,萬一把猶太人的自冶權收回,就會影響到猶太人的權力,他們的土地及人民的自由就會受到影響。
彼得的改變並不只是在課程上,三年多的學習也讓他碰到很多的困難和爭扎,直爽與熱情易衝動的個性讓他在團體中有很多的爭議,他常搶話,喜歡動粗,耶穌也常常不滿意他的表現。在與耶穌吃最後的晚餐時,耶穌告訴他在雞叫之前會三次不承認耶穌,彼得卻很有把握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吃完晚餐,他們到餐廳旁的花園散步,接下來耶穌就被抓了。耶穌被抓後,彼得不敢靠近只能遠遠地跟著,過程中有三次被人問到是不是和耶穌是一夥的?
彼得也就三次發誓說:「我不認得那個人。」就在這時,雞就叫了,彼得想起耶穌所說的話,就出去痛哭。此刻的彼得終於發現自己的本相, 自以為比別人都強, 甚至願意為耶穌至死忠心, 但事到臨頭竟然是個貪生怕死, 心不忠實的人, 不禁又羞又愧, 放聲痛哭。讓彼得改變的是彼得的反省,他突然發現自己多麼的軟弱,竟然否定了他三年所努力的,他對不起老師,在幾小時前還信心穩穩的認為自己是不可能會變心的,不到天亮,事情卻發生了,而且下埸是眼睜睜看著被自己否認的老師被用極刑受死,可見他身心俱疲,心力焦碎。
這是反省的力量,將一個人徹底改變,彼得經歷過這次銘心之痛,個性開始改變,熱血沸騰、容易衝動的個性變成可以冷靜思考,粗枝大葉、行事莽撞,也成為細心溫柔。彼得的改變當然與這三年的學習歲月有關,但關鍵卻是信心被挫敗摧毀的時刻,很多人因此就帶著虧咎沈溣,一厥不振,但彼得卻被激動,生命得著改變。原本彼得看到大勢已去,還回去重操舊業,補魚去了,因為當時風聲鶴唳,羅馬政府要搜索耶穌的黨羽,局勢是緊張的,但彼得卻不畏強權,奮發圖強,成為當時基督教的領袖,並且成為第一任的教宗。彼得最後還是因為宗教信仰而被羅馬皇帝尼祿處死,但他自覺不配與耶穌一樣同釘十字架,而自願被倒釘十字架而死。可見他的對耶穌的虧欠,到死也都在意。
我們經常都在碰到困難時才會反省。耶穌的門徒學校也是在學校發生危機時才受到審視。當時校長耶穌被抓,,學生鳥獸散,有學生為了自身安全否認自己的學生身份,在一片質疑教育效果與整體局勢不看好的情況下,耶穌的教育方式卻因為學生的反應而被重新肯定,因為這群看起來不怎麼樣起眼的學生反而群起反彈,化悲憤成力量, 不只勇敢面對惡劣情勢, 還持續宣講上帝的福音, 後來雖都一一殉道, 但基督教也藉此傳遍了世界。
彼得了解到我們在上帝眼中,每人都是天使,天生我材必有用。所以要珍惜我們的與眾不同,也要讓天使相信自己就是天使。
*馬校長讓我們看到每個人都是天使,我們就要幫助大家知道自己是天使。
馬校長的合唱團。http://www.youtube.com/watch?v=Skqc5aqBTEc
* Ken Robinson 也讓我們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
Ken Robinson says schools kill creativity。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pspZICNJ3I
反省不只帶來力量,也能帶來對事情不一樣的看法,所謂的一線之差,最有名就是到非洲賣鞋子的例子,兩位行銷人員卻有兩種不同的看法,第一位認為非洲人都不穿鞋子,他認為沒有市場;但另一位卻認為大家都沒有穿鞋子,所以市場潛力很大。同一件事,卻得到兩種截然不同的訊息。我們若有這樣樂觀的態度就很容易看到希望,反省可以帶來新的概念。
Brandplay,一家品牌策略公司,從1988年開始,現在已成為美國和全球知名企業,主要工作是為企業命名,並做品牌諮詢服務,服務物件包含了具識別性的大品牌及新創企業,如nike、UPS、HP、賽門鐵克、雀巢、沃爾瑪、可口可樂,百事可樂等重要企業。Brandplay的共同創辦人Stacey Kramer,在2009年,發現自己得到腦瘤,但她卻認為是一件無價的禮物,因為透過這件禮物,她擁有8週的假期,什麼事都不用做。可以吃下無數的健康食物,花束一車車的送來,見到很多久沒見面的親戚朋友…一個念頭的轉換,恐懼與痛苦轉變成祝福。
*Stacey Kramer The best gift I ever survived
第一件事是基礎要打好,第二件事就是學會反思,最後一件事就是做一件好事。在四年的大學中,除了你的專業,你能否可以去完成一件有意義的事情。博雅書院有一個自主性方案學習計劃
(Active Project Learning),簡稱APL,也叫Apple,是一個畢業門檻。博雅書院認為一位大學畢業生,必須具備有自主規劃、設計、籌備、執行專案以建立解決問題、完成目標的能力。當然東海大學很多科系都還保留著大學畢業論述的要求,像生科系有畢業論文,建築、工設、景觀等設計科系有畢業設計,音樂系有畢業音樂會,美術系有畢業展…,這也是學生一輩子難忘的經驗,可以提升學生的學術能力,並期待同學在未來職場上,也能持續運用這些方法,找出問題、解決困難。
東海大學的「騎萬里路,募萬卷書」就是一個很有意義也很成功的計劃,馬英九總統到東海參訪時還指名要見執行這計劃的同學。2012年的暑假,四名東海的同學以騎單車的方式環島一圈共二十二天,里程約一千多公里,並於環島沿途宣傳兒福聯盟募書的消息,協助兒福聯盟募書給偏遠鄉村學童。消息一出去,獲得社會大眾的認同,媒體爭相報導,全台各地各界也給予很多協助,象徵了東海大學對社會服務的傳承,及對社會的回饋。原本只是要騎單車環島的單純活動加上了為偏僻鄕鎮的孩子募書,活動就加增了意義。
沈芯菱也是大家熟悉的例子,14歲時因為看到柳丁賤價,向報社投書,最後與農委會打筆仗,並架設網站協助果農銷售水果,結果一夕暴紅,迫使政府改變立場,並推動了「全民吃柳丁運動」;15到18歲時,她將關懷的範圍擴及更多的弱勢團體、青少年、原住民和台灣媳婦;19歲,她背起了相機,深入台灣大街小巷,去捕捉社會底層勞動者的影像,最後累積了20萬張她稱為「草根台灣臉譜」的圖像,讓她跨到對岸,在北京奧運會時辦相片展覽。「讀者文摘」亞洲版稱她為「少女慈善家」,她的故事還被載入國中教科書。她的終極目的:「應該就是把發言權、詮釋權,從上位者,還給那些在太陽底下默默低頭流汗的人。對,就是讓他們的聲音被聽見!」
沈芯菱用攝影與網路改變了現況。
攝影,對我們來說真的不是新鮮事,以前旅行需帶照相機,現在不用出門也帶相機,所以才會常在臉書看到不怎麼樣的自拍與食物,因為大家的手機都有相機的功能,三合一是二十世紀的夢想
(電話、相機、pda),二十一世紀的夢想可能是N合一,以後可能什麼都能裝到手機裡:身分證、信用卡、電腦…,台北申請建築執照已全部電子化,包括文件、圖說、審查…,接下來的世界變化是很大的,這些機會與改變都掌握在你們這一代的手中。回過頭來說,現在拍相片門檻很低,大家都在拍,而且時時刻刻在拍,但卻是亂拍,我們看看一位法國先生,他怎麼用攝影改變世界?
JR,一位法國街頭攝影藝術家,他用他的相機捕捉世界真實的面貌,透過巨大人像相片呈現給,並不斷引爆藝術的力量! 2011年TED PRIZE WINNER 頒給了他,就是他的人道關懷:他的作品包含了藝術創作與社會實現,照片體現了承諾,自由,主體以及限制 (commitment, freedom,
identity and limit),而JR的得獎心願:「用藝術顛覆世界 」(Use art to turn the world inside out)。
別以為JR是出身攝影名校,他的攝影師生涯開始於在巴黎撿到的一部舊相機,於是他開始拍攝法國新移民,接下來他幾乎走遍全世界去關心各個角落所發生的問題與弱勢團體,像巴西的謀殺案,非洲的人權,柬埔寨的孤兒,中東的種族、中國的胡同等,他透過人物圖像來展現人物背後的故事,宣告著他們的存在。JR的故事讓我們知道,你需要的只是一個觀點,一個想法,透過一個簡單的工具就可以有機會改變世界。
JR有一個基金會,每年帶動上百萬人參與,是全球規模最大且持續進行中的藝術參與計畫。( insideoutproject.net)
* JR's TED Prize wish Use art to turn the world inside out http://www.youtube.com/watch?v=0PAy1zBtTbw
第一是要打好基礎 (Base),第二是要會反省 (Introspection),第三是去做一件好事 (Good deed),為了方便記得,第一個字母合起來就是BIG。
最後要大家看一部短片:Kindness Boomerang - One
Day。這是由非營利組織Life
Vest Inside (救生背心) 在2011年所製作的宣導影片。影片要傳達的訊息:把愛傳出去,善行的循環。Life Vest Inside是一個由紐約中學老師成立的組織,鼓勵人們隨時散播小小的愛心善舉,就像一件小小的救生背心,幫助保持漂浮、避免被淹沒。要讓人類生活改善、世界更美好,我們只需要從日常生活中做起,推己及人,一點點的善行,就能帶出連鎖反應,迅速成為啟動骨牌效應的第一步。
*Life Vest Inside - Kindness Boomerang - One
D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VWo890l7LpA
一開始的童歌是出之於聖經馬太福音七章24-27節:所以凡聽見我這話就去行的、好比一個聰明人、把房子蓋在磐石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總不倒塌.因為根基立在磐石上。凡聽見我這話不去行的、好比一個無知的人、把房子蓋在沙土上。雨淋、水沖、風吹、撞著那房子、房子就倒塌了.並且倒塌得很大。
各位同學,好好想想這四年如何為自己蓋一棟好房子!
祝福大家。
彭康健 東海建築/博雅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