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天國像在渡假?
在我們的生命中會有很多旅行,有些地方一生只會去一次,因為我們不會花錢重遊一個地方,除非太特別了,像定情的地方,在這裡遇到我的另一半,或是意猶未盡,必須再來一次。我所指的不包括業務、導遊領隊與家鄉附近的旅行。當然也會有意外,有一個大嬸不曾出國,有次遇到朋友揪團去日本琉球群島玩,因為很近價格也便宜,於是她就跟著去見見世面,還不錯,只是很熱,行程都在玩水,大嬸不會游泳,只能撐著陽傘坐在樹下發呆。第二次又碰到廟埕有人揪團去日本那霸,沒去過,也就跟著去了。第三次社區活動中心一起去Okinawa,她沒去過,捧場去了。到第四次家屬團要去沖繩,他也跟著去了。直到第五次人家想約他出國,他拒絕了,理由是出國四次,國外怎麼都長的一模一樣,不好玩!
琉球群島、那霸、Okinawa、沖繩都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時間、區位不一樣,那霸是首府,沖繩是縣名也是島名。
我2009年走過河西走廊,也是從蘭州出發,有經過青海看過青海湖,流覧過蔵傳佛教的塔爾寺。上星期我又重走河西走廊,舊地重遊,記憶是否猶新? 這次純走河西,到了武威、張液、酒泉等。上次帶著休息的態度走絲路,還來不及唸中國歷史就要起程,這次更是匆匆忙忙赴會,對沒唸過中國歷史的我更是徬徨,又不想走馬看花,於是下載了很多相關資料、圖片、地圖等,在旅途中與現場同步,看與讀拼行,也還能彌補一下準備不足的缺憾。
我們的行程從蘭州到敦煌,來回超過三千公里,比起岳飛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遜色多了,我們沒騎馬,但還是披星戴月,因為都拖時間,加上發生意外車禍,火車又誤點,只是坐冷氣巴士和硬臥火車,不是很舒適,但還可以睡得著,沒有顛簸,但位子太小,因為一部巴士坐了46個人。雖然如此,旅行還算是件愉快的事情,這次雖然掛名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的領隊,但因有蘭州大學實質帶隊,所以也沒什麼事做。一路上的活動都被安排好,這對喜歡自助旅行的我有很不一樣的體會,不必為吃住花腦筋,吃不好還可以抗議,沒水果還能要求,住的旅館也都不錯, 都有四星。這次活動由蘭州大學莘英書院舉辦,是中國政府重點訓練菁英人材的地方,全國十二個重點大學試辦,是以諾貝爾獎為目標的培訓計劃,所以經費不能少,招待更不能馬虎。這躺旅行除了路途遙遠,其實也真舒適。記得有一次到巴里島的一個渡假村去住了一星期,渡假村除了二十四小時提供豐富的食物與飲料外,每天清晨6點就開始安排各種活動並有教練指導,像網球、高爾夫球、慢跑等任君選擇,節目安排到深夜兩點,跳舞、看電影等讓你從早玩到晩,而且有很多年青的服務人員在協助你衣食住行的事,當時就有渡假像在天國生活的感覺,一切都很寫意,也很完美,可以不用去做任何事情、不用再費力去學習什麼,反正渡假像天國,只要安心渡假就好,頂多每天撥點時間去親近上帝,再也沒有什麼需要費心了!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卻提出天國不是渡假飯店的概念,他在「天國的語言:向耶穌學說話、學禱告」一書中說:生命的結束,是更豐盈的生命(而不是「渡假的生命」)。一切都會比現在更多、更精彩。我們將要去的,是一個讓人更目不暇給,讓人更需要成長,讓人的生命繼續變得更豐盛的地方。約翰福音十章十節提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所以到了新天新地,等著我們的是「更豐盈的生命」,也就是說,到時的我們要比現在更需要認真的過日子、要比現在更用心地生活、要比現在更關心身邊的朋友、要比現在更勇於冒險。
之前我所謂旅行就是暫時離開工作,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住些日子,放空自己,投入一個不需要負責的環境,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看時間吃飯,不用備課、作研究、趕報告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天國一樣,對上班族來說不用再上班,對家庭主婦來說不用上市場買菜煮三餐,學生則不需去上學,計程車司機不必再開車...這就是啟示錄裡所描述的新天新地了,是一個令人羨慕前往的地方,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啟21:18 ),上帝也會說: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所以我們都以為新天新地就是「終極的假期」,那裡不會有成績單、不會有競爭,不用上班上課的地方,所以那些我們不想學的東西、不想碰的東西,能不學就盡量不要去學,能不碰就盡量逃避,拖愈久愈好,只要等耶穌再來,所有一切便萬事太平。不過,還是說,我們可以盡快認清事實,當天國降臨,上帝把我們帶進新天新地的終極目的,是希望我們擁有更豐盈的生命,希望我們繼續成長,希望我們的生命中有更多的可能,那麼為什麼要等到那時候才去擁有、才去成長、才去面對?才去學習?用更直接的話來講,遲早都要學,何不現在就學;遲早都要處理,何不現在就處理;遲早都要碰,何不現在就去碰。現在讓我們害怕的人與事物,到了新天新地,上帝仍會要我們去面對;現在讓我們逃避的事,到了新天新地,上帝會希望我們不再逃避;現在讓我們恨之入骨的關係,到了新天新地,我們要跟上帝一起學習更多的饒恕、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接納。
渡假等於天國、天國卻也不等於渡假,但若將學習代替休閒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
帕克‧巴默爾提出了另一個主張:行動靈修學。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後,投身社群組織工作,也在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在各方面感到身心俱疲,到一個貴格會的隱修中心,本想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卻在那兒待了十一年,過著個人靜默、禱告、團體勞動生產,近乎修士般的生活,探索生命呼召問題。他曾兩度罹患憂鬱症,深刻經歷到生命的上坡與下坡,光明與黑暗。這段時期如同主耶穌在關鍵時刻退到曠野安息禱告與摩西四十年曠野牧羊安息沈澱,是開展他們日後從個人「內在生命旅程」到「外在社會行動生活」的重要基礎。
在隱修的生活當中,巴默爾發現自己其實最適合的還是「大隱隱於市,無招勝有招」的日常生活。他發覺看似最日常普通的生活中,最常見的行動事件,像養育孩子、經營公司、操作電腦、自願志工、寫一份部落格、深入思考、哀悼追思、和平遊行等,這其中可能更是處處皆可見上帝的豐盛世界,他認為身處日常世界的我們,可以做很多事,透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更了解上帝的愛,成為一個沒有修士袍的修士、一個看似不是高手的大師。
行動與隱修根本是一體兩面,把行動與隱修放在對立的位置是沒必要的,不管在理論還是實踐,「隱修默觀」和「行動觀察」並非矛盾對立,相反的,兩者應該互相整合。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並且是被迫接受的生活方式,包括屬靈的標準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呼召,只要認清自己的呼召,便不應該拘泥於某種形式、某類招式的屬靈之路,並且深具創造性張力。
於是巴默爾轉而投入對於「行動生活」的探索,他說自己在世上該走的人生道路是「投身行動」(activism),而不是「隱修生活」(monasticism)。「教導、寫作、周遊四方,和一群分佈很廣的同行及朋友們一起開展計劃,倡導自己所關心的理想目標。」,對他來說,行動生活讓生命有可能發現自我和周遭的世界,試驗和成長自己的能力,與世界感通連接,創造一個可生活可經歷的世界。
所以雅各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我們需要走出去,福音也會藉著我們的腳蹤傳出去,就像初期教會一樣,隨著保羅的佈道旅行福音傳遍小亞細亞。在歌羅西書2:7 保羅也提到: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學習成長才是我們在主裡最重要的一環。所以無論在那裡,不要停止學習。
河西走廊一遊,除了讓人驚嘆的大漠風光之外,就是洞窟的佛道文化,不談偶像崇拜而只從藝術欣賞是不夠的,因為有這麼成千上萬個被挖掘開闢成數量龐大且時間長遠的信仰遺蹟,我們可以洞見當時佛道的影響甚巨。但從洞窟的供奉者角度來看,已清楚的表現出當時信仰的世俗文化,也就是還願心態,「你給我好處,我就給你蓋廟」,這種交換式信仰的態度一直延續到現代。我們於是將行動靈修學透過旅行身歷其境的向中國萃英學院的同學們分享我們的信仰價值,也包括了我們如何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找到上帝,這與建築大師Mies Von der Role所強調:在建築細部中看得到神,意義相似,因為建築在材料使用中必須要去面對大自然所給予材料的特質來設計,像有些石材含鐵質高,就得避免放在戶外以防鐵鏽外流。
耶穌與保羅就是最典型的行動靈修學派人物,他們不被傳統所影響,他們將福音學校從建築物中搬到大街小巷、山嶺海邊,他們不僅說教更是身教,而且直接提供食物與治療,他們的身體行動不但沒影響到他們的屬靈生命,反而更具體的將信仰活出來。
有一個小故事,是托爾斯泰所寫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一個鞋匠馬丁,妻子早就過世了,幾個孩子也都在嬰兒時就夭折,只留下了最小的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在少年時期,正好可以開始忙馬丁時,也患病過世了。馬丁受到極大打擊,天天酗酒,心中憎恨上帝,覺得上帝待他不公。有一位修士朋友勸他:你該好好想想自己活著的意義,馬丁問:我們為什麼而活?修士朋友叫他去讀聖經就會明白,於是馬丁去買了一本聖經開始閱讀。
起初他只是想看看聖經裡說些什麼,可是不久他就愛上了閱讀聖經,並且經常在油燈熄滅後還捨不得放手。在這之前,他總是滿懷心事,沉痛上床;但是現在他的心情逐漸變得輕鬆,充滿了神同在的平安。有一天,他讀到了一個富有的法利賽人邀請主耶穌到他的家,卻沒有預備水給耶穌洗腳,倒是一個有罪的女人用香膏及淚水為耶穌洗腳,又用頭髮擦乾。馬丁就問自己:如果主耶穌到我這兒來,我會怎麼樣對待祂。
那天晚上他快睡著時,突然聽到有聲音對他說:馬丁,馬丁,你要留意,明天你看著街上,我會來看你。
第二天一早,馬丁就警醒地注意窗外來往的人,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什麼人在探望他,這時他看到路上的清道夫,不斷抖索,馬丁本來怕他阻擋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耶穌來。轉念一想,覺得這個清道夫看起來又冷又餓,就叫他進去,給他熱茶和麵包。下午時,有一個窮寡婦,背著一個小孩在門外經過,婦人臉色蒼白,小孩也凍得臉蛋通紅。馬丁邀請他們進來,招待他們飲食和熱水,贈送他們衣服及鞋子。
過了一會,馬丁又看到一位賣蘋果的老婦人經過他的窗外,突然冒出了一個頭戴破帽的孩子,從籃子裡抓了一隻蘋果,馬上就想跑,但老婦人看到了,她轉過身,打掉了他的帽子,抓住了他的頭髮。馬丁匆匆忙忙地跑出了門,將他們拉開。他拉著男孩的手,說:讓他走吧!老婆婆。看在基督的份上,原諒他。老婆婆很生氣的說:我要把這無賴帶去見警察。馬丁開始懇求老婦人給年青孩子一個機會。老婦人鬆了手,男孩正想跑掉,但馬丁叫住了他說:我看見你拿了蘋果,你要請老婆婆原諒你,以後不能再這樣做了。男孩哭了起來,向老婦人請求寬恕,並還給老婦人蘋果。
馬丁從籃子裡拿了一個蘋果,遞給了男孩,並說道,我會付你錢的,老婆婆。 老婦人說:你會把他們慣壞的,這些小無賴,他應該受到鞭打,才會記取教訓。
馬丁說,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做法,但上帝可不是這樣行事的。如果男孩偷了一個蘋果要受鞭打,那我們這些犯下了很多罪孽的人,該受怎樣的懲罰呢?老婦人心軟,男孩也認錯道歉,一場衝突終於化解。
當天馬丁就寢前,耶穌仍尚未來訪。馬丁打開聖經,一段經節映入眼簾: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5-40)
馬丁恍然大悟,這天主耶穌真的已經到他家裡來了,而他也盡力招待了。
這躺蘭州行,我多認識了我的上帝的偉大,也讓旁邊的人多了解我的上帝。
訂閱:
文章 (Atom)
-
東海 路思義教堂 50 週年慶 2013 年底,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慶祝建堂 50 週年,主題為 「 相逢路思義 」 ,就是東西方的相遇在路思義教堂 。當時有不少 曾目睹教堂從興建到現在的見證人分享半世紀來教堂的點點滴滴 。而 50 年前曾主持獻堂典禮已高齡 93 ...
-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被譽為全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有 64 年歷史且最有氣質美名的東海大學郵局,已於 2020 年 11 月 2 日搬離校園。其實 19 年前,郵政總局在東海大學的西側靠東海別墅兩千坪土地上興建的「電腦備援中心」 [1] 完工啟用時,就要將郵局搬過去,但...
-
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名喚『夢谷』. 我們用藝術換回已逝去的空間,使那原本可以成為東海與他們連接的空間再被溝通. 過去東海大學有著一條名為夢谷的休憩步道兼具生活場所,在接著的都市計畫開發後;居民與東海的生活被隔離起來,又接著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使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