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日 星期一

凡事都是虛空?

凡事都是虛空?
傳道書 1:2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


所羅門王在年老的時候在傳道書中講了這句話:凡事都是虛空!以他身居高位,享盡榮華富貴的一國之君,理當像很多名人所說: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提摩太後書 4:7)。而是一聲嘆虛。究竟發生什麼事情讓所羅門那麼無奈?

所羅門王的政績很多,雖然以前沒有民調,相信一定很好,他17歲時繼承了王位,向神求智慧來判斷國民與

能辨別是非而蒙神喜悅,神因所羅門王不為自己求壽、求富,也不求滅絕你仇敵的性命,單求智慧可以聽訟,就應允所羅門王所求的,賜於聰明智慧,是以前沒有,以後也沒有的。神也賜給他富足、尊榮,在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的;但唯一的條件是要效法父親大衛遵行神的道與謹守律例、誡命,就必長壽。」(列王紀上3:11-15)

他也是以色列國歷史上最富裕的國王,他統治以色列國四十年,在政治、經濟、外交及軍事各方面的成就,比父親大衛在位時期更輝煌,他即位後迅速以富有智慧的鐵腕消滅了政敵,由於沒有株連家人,所以舉國信服,此時期可以說是以色列民族統一王國存在年代中無可比擬的黃金時代。

政治聯姻
為了與強大的鄰國埃及和平共存,所羅門王和埃及公主結婚,在埃及的合作下把國家建立得非常強大。他也將以色列國推到頂峰,是古代以色列王國最強盛的時期。

內政
所羅門王繼承了父親大衛的廣闊土地版圖,東北到幼發拉底河,東南至紅海灣,西南延至埃及邊界,是以色列所得到神應許的最大區域。所羅門王野心勃勃,是一位精力充沛的行政官,他有很好的管理學概念,在內政上,他把以色列原有的12支派重新劃分為12個行政區,每一個區任命一名總督統治,12名總督受一位大總督管制,並在其上設置首相、都總管、家宰、徭役總監各一人,再增設各種官職,以便於行政統治和收取中央賦稅。

福利制度
以色列有優厚的社會福利制度,所羅門王在建造聖殿時,用了三倍於所需要的人力,讓他們離家工作一個月,可待兩個月在家裡(列王紀上五13-14)。也同開放外籍勞工擔當各項建設工程以降低成本。

擴大公共工程
所羅門王還加強首都耶路撒冷的防禦建設,擴展耶路撒冷城牆,並在耶路撒冷之外建立了六座設防城邑。並修建積貨城、車輛庫、戰馬場等。

外交
在外交事務上,所羅門發展海上貿易,他的貿易船隊航行於紅海、地中海,遠達非洲、印度等地,他所建立的貿易網路成為猶太人在外聚居的核心,也開始了以色列國在海外的影響力。

經濟掛帥
所羅門帝國以商業為主,一切政府機構都為貿易服務,他在首都耶路撒冷周圍給駐以色列的主要外國貿易使團修築館舍。聖經提到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他們各帶貢物,就是金器、銀器、衣服、軍械、香料、騾馬,每年有一定之例(列王紀上10:24-25)。像聞名的示巴女王(阿拉伯半島最南端,今為葉門)也率大批
官員前來訪問,所羅門宮室的華美與所羅門王智慧的問答,使女王「詫異得神不守舍」(列王紀上10:5)。

國防
在國防上,所羅門王有套車的馬四萬,還有馬兵一萬二千名,戰車一千四百輛,武力堅強,國力強大,以優越的戰力來維持國家的版圖。並修建積貨城、車輛庫、戰馬場等。

智慧事蹟
所羅門被記載的事蹟也有很多,舊約聖經中所羅門智慧的判斷案件就是經典久之一:兩個女人抱著一個男嬰來到所羅門王跟前,要求他評判到底誰是真的母親。所羅門王見她們爭執不下,便喝令侍衛拿一把劍來,要把孩子劈成兩半,一個母親一半。這時其中一個女人說:「大王,不要殺死孩子。把孩子給她吧,我不和她爭了」。所羅門王聽了卻說:「這個女人才是真的母親,把孩子給她(列王紀上3:16-28)。

文藝復興
所羅門還以賢明著稱,他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寫過箴言三千句,詩歌一千零五首(列王紀上4:32),舊約聖經中的「雅歌」、「箴言」、「傳道書」和部分「詩篇」為其所作,除此之外,還有很多民間流傳的著作。



建造聖殿與王宮

所羅門王最重要功的業是建造聖殿與王宮,他完成了當年他父親大衛未能完成的建殿大業,建造聖殿費時七年。列王紀上第6章和歷代志下第3章詳細記載建殿的經過與宏大的規模。此外,所羅門王又以十三年的功夫,建造華麗的王宮和其它建築,包括法老女兒宮、利巴嫩林宮、圓柱長廊、寶座廳等。所羅門王最大的功勳是修建聖殿,在其中安放上帝透過摩西和以色列人立約的約櫃,使之成為以色列人的朝拜中心。所羅門聖殿在後來的歷史中多次重建、屢次被毀,如今在原址上是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山丘下殘留著聖殿的一段城牆,被稱為「哭牆」。



建設過當.經濟困境

所羅門為聖殿與王宮工程的建設,與腓尼基的推羅王希蘭訂立施工合同,由推羅供應建築材料和施工人員,為此所羅門將加利利的二十座城邑作為代價付給推羅(列王紀上9:10-11)。這也漸漸反應出國家財務出了問題,必須要用國土來抵帳。國家盲目建設,導致財務失衡,後來必須要加稅處理而引發民怨,在所羅門王逝世後,國家一分為二,雖然聖經認為以色列國分裂甚至亡國是因為所羅門王以降的國王都去拜偶像,然而經濟的因素也是重要的導火線。



聯姻外交

但最讓人詬病的就是所羅門王的聯姻外交,他透過聯姻手段加強和周邊國家的聯絡,於是邊各國國君紛紛將自己的姐妹和女兒嫁給所羅門王作王妃,他也樂於全部接受,他一開始就與埃及王法老結親,娶了法老的女兒為妻,接她進入大衛城,種下了他奢靡無度的後宮生活。聖經記載所羅門有妃七百,都是公主,還有嬪三百(列王紀上11:3)。這些嬪妃都為外國公主,包括法老的女兒和示巴女王,他還寵愛許多外邦女子,就是摩押女子、亞捫女子、以東女子、西頓女子、赫人女子(列王紀上11:1)。而這些妻子被聖經描述為誘惑所羅門遠離以色列的神而轉向偶像崇拜的主因。



所羅門王年老

這讓所羅門王陷入困境,因為神曾多次警戒以色列人不可與外邦女人往來相通,因為以色列民必被她們誘惑去隨從她們的神。但所羅門王卻戀愛這些女子,而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所羅門王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上梁不正下梁歪,以致於悲劇收場。



戰爭多起

在所羅門王年老時,國中就接二連三的發生許多戰爭,讓他傷透腦筋。首先,以東人哈達和亞蘭王利遜為了報仇,時常侵犯以色列地,給所羅門王帶來不少的麻煩,更糟糕的是所羅門王的臣僕耶羅波安,也起來反抗他。

  所羅門王見耶羅波安是殷勤又大有才能的人,就派他監管及修築城牆的一切工程。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他漸漸了解到以色列人的苦情,也得到百姓們的愛戴。有一天,耶羅波安從耶路撒冷出來辦事,在路上看到一位先知亞西雅,身上穿著一件新衣服,在四周都沒有人的田野等他,當他看到耶羅波安,就將自己身上的衣服脫下,撕成十二片,對耶羅波安說:「你可以拿十片,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說:我必將國從所羅門手裏奪回,將十個支派賜給你,至於剩下的兩個支派,是留給大衛的子孫治理。因為所羅門王離棄我,拜偶像行了大惡,不像他爸爸大衛那麼專心的跟從我。你若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命令,我就和你同在。」(列王紀上11:29-37)於是耶羅波安來不及等候神的時候,就憑著自己的勢力先發動攻擊,準備篡奪王位,這件事被所羅門王知道以後,一心想殺掉他,耶羅波安知道所羅門王的軍隊強大,是不可能留在以色列國了,就逃到埃及去,要求埃及王保護他。這樣,他在埃及一直等到所羅門王死了以後才回國。



所羅門王逝世

  所羅門王死後,他的兒子羅波安接替他做王。在就職典禮的那一天,住在北邊十個支派的以色列人,就請耶羅波安和一些代表在示劍向新王提出要求:你父親所羅門在世的時候,叫我們做很多苦工,又抽很重的稅。現在我們請求您減輕我們的負擔,讓我們輕鬆一點,這樣我們就繼續擁護你做王。」(列王紀上12:4)羅波安一下子不知道怎麼回答他們才好,想了一下才說:「你們先回去,三天後我再答覆你們。」原來所羅門王建造聖殿以後,還為自己和那些妃嬪們蓋宮殿;又修築城牆以便抵抗敵人,所以命令百姓做苦工,還要他們繳重稅。羅波安等眾人回去後,就召集宮中的謀士和臣子來商量,當中有一些曾經幫助過所羅門王的大臣,他們年紀大,經驗豐富,知道羅波安如果不答應百姓的要求,他們一定會造反,到時候連王位也保不住了,如果答應他們的要求,一定可以挽回老百姓的心,所以對王說:「王啊,你如果對他們好,答應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服從你,聽從你的命令。」老年人到底是經驗多,知識豐富,考慮事情比較周到。可是年輕的臣子呢?他們的想法就不同了,覺得百姓的要求不合理,如果答應他們的請求,百姓得到好處以後,一定會得寸進尺,提出更多的要求,不如現在採取強硬的手段,先給他們一點教訓,所以就對王說:「王要對百姓說:我的小拇指比我父親所羅門的腰還粗,所以我父親叫你們做苦工,我要叫你們做更多的苦工;我父親用鞭子打你們,我要用有刺的鞭子打你們。」



富二代

  三天以後,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百姓,照著約定的時間來見王,羅波安就照著那些年輕臣子的主意回答他們;以色列百姓聽了氣忿忿的對羅波安說:你既然這麼不講理,從今以後我們不再服事你了,我們還是回家去,另外立一個新國王,你自己管你自己吧!只有猶大和便雅憫兩個支派,還願意繼續擁護羅波安做王。

  羅波安看情況不對,就馬上派總工頭亞多蘭,去鎮壓他們,表示他說到就必做到,絶對不會讓步,沒想到亞多蘭竟然被激動的百姓,用石頭活活的打死。羅波安王知道後,慌張的逃回耶路撒冷去。以色列人就請耶羅波安作他們的王,管理他們。



國家分裂

  從此以後,所羅門的王國就這樣分裂成南北兩國,在北邊的十個支派是以色列國,南邊是猶大國。羅波安沒有仔細比較這兩種意見,就隨便聽從年輕人的話,以致王國分裂,喪失民心又丟了一大片國土,實在很可惜。

列王紀上十一4-6描述所羅門年老時的情況:所羅門年老的時候,他的妃嬪誘惑他的心去隨從別神,不效法他父親大衛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因為所羅門隨從西頓人的女神亞斯她錄和亞捫人可憎的神米勒公。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不效法他父親大衛專心順從耶和華。這真是遺憾的事。

一位帶領以色列國邁向富強的所羅門王卻也帶領以色列國走向分裂,他智慧無限,反成為陷阱,似乎豐富恩典成為絆腳石,一路建造的國度最後歸回原點,這真是虛空。

所羅門王的一生輝煌歷史無人能比,所羅門王的財寶與智慧勝過天下的列王:普天下的王都求見所羅門,要聽神賜給他智慧的話。他們各帶貢物,就是金器、銀器、衣服、軍械、香料、騾馬,每年有一定之例。(列王紀上10:24-25)。所羅門王的事蹟概略如下:

1.從小深得父母親對他的愛,少年即登基為王。

2.他在年少時就得神喜愛,並得神賜福得智慧。

3.擁有卓越的智慧、學識:

4.以神的智慧斷案,嬴得眾人敬畏。

5.他在年輕時就寫下了箴言、詩歌,並無數的著作,並編入聖經。

7.人民生活富足、各國進貢、四境平安,風調雨順。

8.有優厚的社會福利制度。

9.大興工程,建造王宮、建築、船隻。

10.擁有強大的軍隊。

11.建造並奉獻耶和華的聖殿。

12.智慧學識吸引各國人的覲見,外交成果優異。

13所羅門擁有非凡的富貴財寶,富足尊榮勝過列王。

14.所羅門擁有愛情、上千的妃嬪,寫下雅歌。

15.帶領國家走上顛峰。

雖然豐功偉業一堆,一生叱吒風雲,但所羅門王在晚年所寫的傳道書中說到: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一2)

  所羅門王在世上的一切,就是人類在世間的終極願望,是世人之間不可能達到的祝福——智慧、容貌、權柄、金錢、地位、名譽….所羅門王卻為什麼不快樂:虛空的虛空,一切都是虛空。



變本加厲

因為所羅門王縱使有千萬家產,卻要留給不孝的兒子,還有一大群亂七八糟的嬪妃,舊約聖經列王紀上14章提到: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作猶大王,他登基的時候年四十一歲,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七年。羅波安的母親名叫拿瑪,是亞捫人。猶大人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犯罪觸動他的憤恨,比他們列祖更甚;因為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國中也有孌童。猶大人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惡的事….羅波安與耶羅波安時常爭戰。而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歷代志下12:14)

日光底下,豈有新事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在這世間,只為肉體的欲望,人人都是一樣,我們所做的,前人也都做過,我們十年前在做的,今天仍然在做,每一天周而復始,從早晨睜開眼睛,到不知不覺夜晚降臨,耗費心力,究竟為何呢?擁有超人的智慧,判斷的不過是名利二字,「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上帝賜超人智慧,只為判斷這些是嗎?

縱然容貌俊偉,阻擋不了歲月老去,看那無名的花木,也是盛極而衰,在永恆世間的絢麗一撇,不過是虛空一場,在時候到來的時候,一陣小風吹來,就可將其輕輕掠去。

權柄再大、都是一生,錢財再多、食不過八兩,身體健壯、睡不過五尺,我們在世間存活的歲月,不過只是南柯一夢。

  我們快樂嗎?

我們每天所想的是怎樣得到更多,每天擔心的是得到的如何不失去,積攢財富,會擔心竊賊,積攢糧食,會擔心老鼠,積攢權勢,會擔心敵人,今天擁有,會擔心明天沒有,每一天不滿足,每一天都在擔心、恐懼和彷徨,這樣的人生,快樂嗎?

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甚麼益處呢?(傳道書1:3)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神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傳道書5:18)

我見「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傳道書1:14)

其實所羅門王是有找到他人生的答案:唯有認識神、並過一個有神的人生,我們才能在生活、工作中找到一個討神喜悅、並遵行神旨意的人生,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人生,也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傳道書12:13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快樂的起源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系教授Paul Bloom在TED的專題分享「快樂的起源」中提到我們會對某些人事物感覺到快樂的原因是因為對事物的本質、來源、材質與潛在特性等產生了反應。也就是說一個包包,上面有裝上一個他認識的名牌牌子,他就會覺得很快樂。或要說服偏食的小孩享用健康的紅蘿蔔與牛奶,就告訴他們這兩樣東西都是麥當勞買來的,因為他們相信麥當勞的東西比較美味。一套美國前總統甘迺迪用過的高爾夫球具價值不菲,大家爭相珍藏,小甜甜布蘭妮嚼過的泡泡糖也有人出高價收藏,一雙布鞋在布希造訪伊拉克的記者會上擊中布希的那雙鞋由一個石油巨子高價標到。三者看來都極為普通,對你我來說,也可能根本沒有什麼用處。不過,知道它們來歷後,可能讓你大為改觀,而得到的人覺得很快樂,因為他們認為很有價值。所以快樂取決於心的方向,Paul Bloom認為快樂在心理上的轉變其實是深層的,詩人John Milton曾寫下一段詩句:心有它自己的地方,而他本身可以把地獄看成天堂,或天堂看作地獄。

如何衡量人生

另一位哈佛商學院企管系的教授Clayton Christensen,被譽為當今商業界最具影響力的50位人物之一。他也在一次在TED的演講「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指出什麼事讓我們活得有價值? 他說為何許多公司在風光一時後都會走上失敗?是誰做了錯誤的決定使公司每況愈下?他不認為有人犯了錯,甚至該說每個人都做了最正確的決定,但正因如此,這些公司才註定會滅亡。因為是每位員工都在努力創造最大利潤,因此整間公司都在追求短期就能見到成果的專案或企劃,而不是做長期的投資規劃。

Christensen 以自己的經驗為例說到在大學畢業五年後的同學會上,大部分的同學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不是事業有成,就是婚姻美滿,甚至不少人已經有了孩子。然而在畢業十年、二十年後的同學會上,情景卻十分不同,不但離婚的離婚、失業的失業,還有許多人與自己的配偶及孩子十分疏遠,悲慘又孤單地過著生活。

就如同企業絕不會故意走向倒閉,沒有人會故意計畫讓自己走向這樣的人生。因此到底為何追求成就的人,到頭來幾乎都不快樂?他們的¬人生規劃哪裡出了問題?為什麼他們所做的人生投資到頭來變成這樣?他們所追求的成就卻無法為他們帶來持久的幸福。他認為這些功利導向的短期回饋不是人生中真正有價值、更不會讓人感到快樂幸福的事物。

Christensen以聖經寫根據提到最值得投資的是家庭。雖然投資精神與時間在家庭上要花好多年才能看見成果,卻是一生中最值得的投資,也會是生命中快樂的主要來源。例如將小孩拉拔至成人可能需要好十幾年,與配偶經營和睦的婚姻可能甚至需要數十年的經營,但你卻可以驕傲地說「我們養出了優秀的下一代」,以及與另一伴長相廝守,幸福到老。

這些東西不像銀行帳戶裡的數字可以明顯看到增長變動,甚至可能短時間內都看不到¬任何成就,卻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同樣地,許多企業常忽略這種短時間看不到成果的投資,但這些卻是直接關係到企業能否長久經營下去的關鍵。

由於人類的智慧非常有限,因此為了認識這個世界,我們常利用統計與比較數字的方式來認知情況,例如我們會比較今年與去年同一月份的氣溫高低差異,或是比較公司於不同季的營運狀況。然而,以數字來認識世界的結果,就會產生階級觀念,我們以地位與收入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價值:大公司的員工比雜貨店的員工有價值、老闆比員工有價值等。

但當我們過世時,到了上帝的面前,祂並不會以數字來衡量我這一生的價值。人類仰賴統計,但上帝不需要會計師。祂不會以我的職業、位階、年收入來衡量我這一生是否過得有價值,而是會問我曾幫助過多少人、是否有善用祂所賜與我的恩賜來幫助別人過更好的生活。

上帝衡量人生,不是用數字、金錢、年收入,而是人與人的愛、聯繫與互助;這些才是衡量人生否有價值時最重要的標準。



哥林多後書6:9-10提到使徒保羅的處境:似乎不為人所知,卻是人所共知的;似乎要死,卻是活著的;似乎受責罰,卻是不至喪命的;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保羅什麼都沒有, 但他覺得他什麼都不缺, 所羅門王什麼都有,卻都是虛空。

2013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在基督裏的自由

在基督裏的自由 加5:1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信耶穌得自由還是不自由?有人說信了耶穌就沒有自由去吸菸喝酒,也沒有自由星期天不能睡到自然醒,但他沒有想到當他吸菸上癮時他沒法不吸菸,沒法早起會漸漸失去自律神經的控制。信了耶穌我們是自由的,什麼自由呢?就是不再被罪捆綁,這裡提到的奴僕就是過去我們當罪的奴僕,凡事被罪約束,就沒有自由,但信了耶穌就能脫離罪,但卻要站立得穩,因為罪還是會回來找我們,我們還是會再一次被罪捆綁。)

(保羅為什麼要寫信給加拉太眾教會?)保羅在寫給加拉太教會的書信中提醒加拉太教會不要受到異端的影響,就是是否要持守摩西律法的問題,而且措辭嚴厲,毫不客氣,在加拉太書曾多次提到「就應當被咒詛」 (4次)和「恨不得那攪亂你們的人,把自己割絕了!」 。咒詛與閹割都是很重的警告,保羅毫不妥協,力辯到底。

在使徒行傳第十三章,安提阿教會因聖靈呼召保羅和巴拿巴作使徒的工作,所以就差派他們兩位就從安提阿出發,在第一次佈道遊行的時候,他們的工作大部分是集中在加拉太這個地方。加拉太在當時是羅馬的一個行省 ( 義大利境外那些必須向羅馬國家納貢的屬地),這個省分兩部分,北部和南部。而保羅和巴拿巴的工作是集中在加拉太的南部。加拉太不是一個城市的名字,而是一個很遼闊的地區名字,在地中海與黑海之中,但南北均不及海邊,是現在土耳其中部高地的一個地區,現在土耳其的首都安哥拉(Angora) 也是位於古代加拉太省份之內。歷史學家認為加拉太各教會位均分佈在南加拉太省,是在一些擁擠的城巿中,約在紀元280年前, 北歐人「高盧族」(GAULS) 佔據加拉太省北部,後來逐漸南移到了加拉太省南部地區,他們本是遊牧民族,性情浪漫、熱心、勇敢而善變,這些高盧族另外一支進駐法國地區後,便成為日後的法國人。他們在南加拉太人逐漸採用拉丁語及希臘語,與其它附庸國的國民一樣。當保羅到南加拉太傳道的時候,他們均已通曉希臘語了。

保羅和巴拿巴在第一佈道旅行時,從安提阿的教會出發,往西首先到了西流基,然後坐船到居比路,經過全島,直到居比路西南角的帕弗,再從帕弗到別加,然後從別加往北走,就到了彼西底的安提阿。在這裡,他們在安息日進猶太教的會堂傳揚主的話語,有一些猶太人和入猶太教的外邦人因此信了主。

到了第二個安息日,合城的人都要來聽保羅講道。因這個緣故,就引起了一些守舊的猶太人嫉妒,所以他們就聳動眾人,把保羅和巴拿巴從彼西底的安提阿趕出去了。所以他們就跑到安提阿南邊的以哥念,也同樣子進到猶太人的會堂講神的福音,帶了不少猶太人和希利尼人信主, 他們在那裡住了好多的日子。結果合城的人分成了兩派,有一派的人聽了使徒們的話就信了;還有一派是不順從的猶太人,就聳動外邦人,叫他們惱恨保羅他們,反對主的話。所以就有人要用石頭打使徒。結果保羅他們事先得知情報,就離開了以哥念,逃到更南的路司得。他們在路司得又繼續傳主的話語。但因當地可能沒有猶太人的會堂,所以沒有看見使徒到猶太會堂去傳道,於是他們就開始在露天場所佈道。那地有一個生來瘸腿的人,聽到主的話,保羅見他有信心,就奉主的名叫他起來,所以這個生來瘸腿的人就得了醫治,結果就轟動了全城。那個時候,丟斯廟的祭司們以為是神道成肉身顯現,他們就用花圈供給保羅和巴拿巴,要向他們獻祭。結果保羅他們把衣服撕裂,跳在眾人中間,攔住他們說:我們也是人,性情和你們一樣,是要傳一位真神的福音給你們。他們也攔住眾人不向他們獻祭。但局勢忽然改變,有些猶太人從安提阿和以哥念來,挑唆眾人,於是他們用石頭打保羅,以為已經把保羅打死了,就把他拖到城外面去。那個時候,門徒圍著保羅,忽然保羅站起來了。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神蹟。結果他們就離開了路司得,來到了更南的特庇,那裡幾乎沒有遭遇什麼反對,他們就在那裡傳揚主的話語。然後就回到了原先出來的安提阿。(使徒行傳13-14章)

保羅他們這一次的工作所到的地方幾乎都在加拉太省境內,他們撒下了福音的種子,並且在各地建立了教會。所以加拉太的眾教會就是保羅在第一佈道旅行時所初結的果子,保羅對這些教會,心裡面特別關愛。但當保羅離開那些地方之後,就有一些猶太教徒在那裡鼓吹那些信主的外邦人還是得受割禮才能真正得救,因此就引起了許多的爭執。於是保羅就寫了加拉太書提醒他們。

保羅第二次與西拉、提摩太的佈道旅行時,他又回到加拉太巡視 ,看望教會的弟兄姊妹。由於保羅的眼疾發作 ,讓他有較長的時間向他們傳講福音。在第三次旅行佈道中,保羅又在加拉太和弗呂家地方,堅固眾門徒。(徒18:23)。

保羅旅行期間在加拉太受到熱情接待,甚至有人願意將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保羅 ,可見保羅重視在加拉太所建立的教會。

加拉太教會份子也跟加拉太城市一樣的多元與多樣性,有法國移民來的高盧族外,還有本地人,如弗呂家、加帕多家、希利尼、羅馬、猶太等民族,相當複雜。所以有不少的非猶太人在加拉太的教會聚會,他們被教導不必遵守猶太教的律法,可以因信耶穌而稱義。雖然保羅在城市佈道時會先到猶太人的會堂去,因為比較方便,所以當時的基督教也被認為是猶太教的一個支派,特別是住在海外的猶太人會以同是猶太族群的態度接納他們,特別是由保羅帶隊,保羅的羅馬身份,還加上是猶太教名門正派迦瑪列門下學習的法利賽人,這些都是可以被接納的理由。

而當保羅離開加拉太,在馬其頓和哥林多時,這群猶太教徒開始作攪擾的工作,告訴已得救的外邦人若要完全得救的話,就一定要受割禮,並且要遵守摩西的律法,包括守節期與守飲食,這樣才能成全律法。結果加拉太的弟兄們受了這些人的蠱惑,就接受了這些猶太化的東西,把律法和恩典混為一談,把遵守律法和信靠主耶穌搞在一起。他們本來是靠聖靈的,但現在竟想要靠自己的肉體來成全。當這個消息傳到保羅那裡的時候,保羅無比的心痛,在無人代筆的情況下,親自寫了加拉太書信給在加拉太的眾教會,對他們加於教導,好讓他們趕快從錯誤中改正過來。

外邦人信了主以後,是否必須要遵循摩西的律法,是否他們還必須受割禮? 當時加拉太教會有三種不同的派別,其一是除了承認救恩是來自基督,卻認為必須同時遵守律法,最終能否得救,乃在乎我們的功德善行,而不是基督為我們所成就的救恩。接下來就是高舉律法主義派,就是強調要死守傳統,他們認為身為猶太人自古以來就是謹守律法,現在仍然要繼續遵守。如果有人想加入教會,他們就要一樣地守律法,如果能做足神的要求,神就一定要賜給我們永生,但這並不是耶穌基督的福音。第三種觀念則完全相反,他們認為已經得救,以後就可以隨心所欲,這種態度與今天放任的社會論調十分近似,但神的話對基督徒的行事為人,已早提出了非常明確的標準,加拉太書5章所講「情慾的事」與「聖靈所結的果子」就很清楚的指出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負面列法如姦淫、污穢、邪蕩、拜偶像、邪術、仇恨、爭競、忌恨、惱怒、結黨、紛爭、異端、嫉妒、醉酒、荒宴等類,正面列法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顯然他們卻置諸不理。

當時這些不同的論述引起了許多的爭執,在使徒行傳第十五章裡頭記載的耶路撒冷第一次的大公會議,保羅和巴拿巴就親到耶路撒冷,與使徒和長老們討論這些問題。感謝主,大公會議的結果是外邦人不必先作猶太人行割禮然後再作基督徒,他們只要信主耶穌就可以得救。另外要注意禁戒偶像的污穢和姦淫,並勒死的牲畜和血,除此之外所有的猶太律法就不必遵守了。

然而信心與行為卻一直被討論,彼得還被保羅指責因怕耶路撒冷教會來的大老雅各而不敢與外邦人一同吃飯,甚至與外邦人隔開,這種行為態度也影響到巴拿巴與其他的猶太人都一起裝假 。雅各書也提到信心要配合行為才有效: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甚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體,又缺了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用的,這有甚麼益處呢?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14-17)

這群騷動加拉太眾教會的猶太教徒知道保羅在他們心中的地位是被尊重的,所以他們所採取的策略是開始詆譭保羅,質疑他的使徒職分,認為他沒有權力與身份來扮演使徒的角色,漸漸的讓教會產生對保羅質疑,才能進一步指出他的教導有問題,是不合規定的,就像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告保羅:那攪亂天下的… 。所以保羅在加拉太書一開始就為自己辯護,他的使徒職分是直接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沒有人為因素,也沒有上耶路撒冷與總部的使徒們拉關係,強調自己花了三年時間到了一個叫亞拉伯的地方去受裝備,並透過講述自己的見證,來表明自己的生命如何得著改變,並證明確是神差派他作使徒。

保羅一直堅定地持守純正的福音立場-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並且我如今在肉身活著,是因信神的兒子而活;他是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加拉太書在快兩千年前所寫,還可以對今天的教會發出甚麼信息呢?我們在讀加拉太書時,雖然不太容易明白內容,因為當中談及很多關乎猶太人的傳統習俗。然而,加拉太書所面對的問題,對應今天的教會也是跟適當的。現在教會也常受到異端及極端教派迷惑,前一陣子有「全能神教會」,就是俗稱的東方閃電,之前有新約教會,「耶穌基督後期聖徒教會」,也就是摩門教…陳出不窮,叫人眼花撩亂,無所適從….這是外患,內憂也有不少,分門結黨、派系鬥爭,甚至弄到教會分裂。還有很多教會沒法推動靈命深造,既使有推動也沒什麼人參加,教會弟兄弟姊妹靈命不深,也許還會出席禮拜,但一週也只靠主日講堂供應,平常沒有讀經禱告習慣,更別說參加查經班了,我們對真道的認識不夠,很容易就會被迷惑,像加拉太教會一樣,大人不在,馬上被影響,就有人傳與保羅所傳不同的福音,就是須奉行割禮,遵守摩西的律法,才能得救。結果也真的有人就因此受了割禮。對保羅來說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我們是因信稱義還是靠行為得救? 割禮象徵著猶太的律法主義,是人需藉著肉體稱義。

保羅震驚是好不容易所結的果子那麼快就把持不住而被瓦解。保羅用亞伯拉罕來提醒他們─亞伯拉罕是在受割禮之前便信了神,之後他才受割禮,所以「亞伯拉罕信神,這就算為他的義」(加3:6)。在他得稱為義之後很久,神才吩咐他行割禮並頒賜律法,所以,他完全是因信稱義,這與外邦人得救是一樣的。當我們跟隨亞伯拉罕的腳蹤,因信而得著神的稱義,我們便是亞伯拉罕的真正後裔了。而且,除了因信稱義之外,便再無別的得救途徑了。

然而加拉太的教會問題出在那? 保羅在希伯來書提到了問題的重點,就是原以為教會的成員已夠成熟到可以當老師了,但卻還不了解聖經基本的道理,只能算是嬰孩,只能吃奶,還不能吃乾糧… ,這也是我們的問題,我們沒有花時間研讀聖經,若我們只靠主日講道來裝備是不夠的,保羅讚賞庇哩亞教會的人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

所以查考聖經是我們從吃奶到吃飯的重要途徑。我的經驗也是如此,當我們花時間逐章逐節的一起研討聖經的時間,神也透過一起查經的弟兄弟姊妹彼此建造。有很多教會說他們沒有人可以帶查經,牧師太忙了,長老執事也沒時間,我們都覺得應該由牧師來帶查經,因為一有問題牧師馬上解答,但因此我們就失去了自己尋找真理的機會,而現在網路方便,要找資料很容易,所以只要有興趣,隨時可以開始,也因為是一群人(最理想人數是5-7人),觀點比較平衡,較不會斷章取義。我所指的不是解經的聚會,不是上課的方式,而是互動式的討論。查經班不僅可以讓我們學習及應用神的話,也能成為一個團隊,我們有一個查經班每年都有短宣,大家培養出互動默契,人數不多卻也能為人得人。

我們在查經時會碰到很多不明白的問題,就像我們的生命過程中也會有很多疑惑與困難,但卻是釐清我們信仰與讓我們明白自己屬靈光景的機會。

保羅一再強調:除了神恩典的福音以外,就別無其他福音。保羅在以弗所書二章8至9節也指出: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我們今天要打從心底感謝神,因為我們是藉著基督得蒙拯救,也是唯獨藉著信祂而得救。求神幫助我們,讓我們每天都能在聖靈裡面得享真正的自由。

信心是得救的唯一條件;基督是得救的唯一根基。

加1:8-9但無論是我們,是天上來的使者,若傳福音給你們與我們所傳給你們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我們已經說了,現在又說,若有人傳福音給你們,與你們所領受的不同,他就應當被咒詛。

加5:12我巴不得那些想使你們失足的人把自己閹割了。

義大利境外那些必須向羅馬國家納貢的屬地。

徒16:6聖靈既然禁止他們在亞西亞講道,他們就經過弗呂家、加拉太一帶地方。

加4:13你們知道我頭一次傳福音給你們,是因為身體有疾病。

加4:15你們當日所誇的福氣在哪裏呢?那時,你們若能行,就是把自己的眼睛剜出來給我,也都情願,這是我可以給你們作見證的。

加2:11-13後來,磯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責之處,我就當面抵擋他:從雅各那裏來的人未到以先,他和外邦人一同吃飯,及至他們來到,他因怕奉割禮的人,就退去與外邦人隔開了;其餘的猶太人也都隨著他裝假,甚至連巴拿巴也隨夥裝假。

徒17:6找不著他們,就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裏,喊叫說:「那攪亂天下的也到這裏來了。

來5:12-14看你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你們;並且成了那必須吃奶,不能吃乾糧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練仁義的道理,因為他是嬰孩;惟獨長大成人的才能吃乾糧,他們的心竅習練得通達,就能分辨好歹了。

徒17:10-11 弟兄們隨即在夜間,打發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這地方的人賢於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2013年8月17日 星期六

天國像在渡假?


        在我們的生命中會有很多旅行,有些地方一生只會去一次,因為我們不會花錢重遊一個地方,除非太特別了,像定情的地方,在這裡遇到我的另一半,或是意猶未盡,必須再來一次。我所指的不包括業務、導遊領隊與家鄉附近的旅行。當然也會有意外,有一個大嬸不曾出國,有次遇到朋友揪團去日本琉球群島玩,因為很近價格也便宜,於是她就跟著去見見世面,還不錯,只是很熱,行程都在玩水,大嬸不會游泳,只能撐著陽傘坐在樹下發呆。第二次又碰到廟埕有人揪團去日本那霸,沒去過,也就跟著去了。第三次社區活動中心一起去Okinawa,她沒去過,捧場去了。到第四次家屬團要去沖繩,他也跟著去了。直到第五次人家想約他出國,他拒絕了,理由是出國四次,國外怎麼都長的一模一樣,不好玩!
        琉球群島、那霸、Okinawa、沖繩都是同一個地方,只是時間、區位不一樣,那霸是首府,沖繩是縣名也是島名。
        我2009年走過河西走廊,也是從蘭州出發,有經過青海看過青海湖,流覧過蔵傳佛教的塔爾寺。上星期我又重走河西走廊,舊地重遊,記憶是否猶新? 這次純走河西,到了武威、張液、酒泉等。上次帶著休息的態度走絲路,還來不及唸中國歷史就要起程,這次更是匆匆忙忙赴會,對沒唸過中國歷史的我更是徬徨,又不想走馬看花,於是下載了很多相關資料、圖片、地圖等,在旅途中與現場同步,看與讀拼行,也還能彌補一下準備不足的缺憾。
        我們的行程從蘭州到敦煌,來回超過三千公里,比起岳飛的八千里路雲和月遜色多了,我們沒騎馬,但還是披星戴月,因為都拖時間,加上發生意外車禍,火車又誤點,只是坐冷氣巴士和硬臥火車,不是很舒適,但還可以睡得著,沒有顛簸,但位子太小,因為一部巴士坐了46個人。雖然如此,旅行還算是件愉快的事情,這次雖然掛名東海大學博雅書院的領隊,但因有蘭州大學實質帶隊,所以也沒什麼事做。一路上的活動都被安排好,這對喜歡自助旅行的我有很不一樣的體會,不必為吃住花腦筋,吃不好還可以抗議,沒水果還能要求,住的旅館也都不錯, 都有四星。這次活動由蘭州大學莘英書院舉辦,是中國政府重點訓練菁英人材的地方,全國十二個重點大學試辦,是以諾貝爾獎為目標的培訓計劃,所以經費不能少,招待更不能馬虎。這躺旅行除了路途遙遠,其實也真舒適。記得有一次到巴里島的一個渡假村去住了一星期,渡假村除了二十四小時提供豐富的食物與飲料外,每天清晨6點就開始安排各種活動並有教練指導,像網球、高爾夫球、慢跑等任君選擇,節目安排到深夜兩點,跳舞、看電影等讓你從早玩到晩,而且有很多年青的服務人員在協助你衣食住行的事,當時就有渡假像在天國生活的感覺,一切都很寫意,也很完美,可以不用去做任何事情、不用再費力去學習什麼,反正渡假像天國,只要安心渡假就好,頂多每天撥點時間去親近上帝,再也沒有什麼需要費心了!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卻提出天國不是渡假飯店的概念,他在「天國的語言:向耶穌學說話、學禱告」一書中說:生命的結束,是更豐盈的生命(而不是「渡假的生命」)。一切都會比現在更多、更精彩。我們將要去的,是一個讓人更目不暇給,讓人更需要成長,讓人的生命繼續變得更豐盛的地方。約翰福音十章十節提到: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所以到了新天新地,等著我們的是「更豐盈的生命」,也就是說,到時的我們要比現在更需要認真的過日子、要比現在更用心地生活、要比現在更關心身邊的朋友、要比現在更勇於冒險。
        之前我所謂旅行就是暫時離開工作,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去住些日子,放空自己,投入一個不需要負責的環境,可以睡到自然醒,不必看時間吃飯,不用備課、作研究、趕報告的地方…就好像到了天國一樣,對上班族來說不用再上班,對家庭主婦來說不用上市場買菜煮三餐,學生則不需去上學,計程車司機不必再開車...這就是啟示錄裡所描述的新天新地了,是一個令人羨慕前往的地方,牆是碧玉造的;城是精金的,如同明淨的玻璃(啟21:18 ),上帝也會說: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21:4)。
        所以我們都以為新天新地就是「終極的假期」,那裡不會有成績單、不會有競爭,不用上班上課的地方,所以那些我們不想學的東西、不想碰的東西,能不學就盡量不要去學,能不碰就盡量逃避,拖愈久愈好,只要等耶穌再來,所有一切便萬事太平。不過,還是說,我們可以盡快認清事實,當天國降臨,上帝把我們帶進新天新地的終極目的,是希望我們擁有更豐盈的生命,希望我們繼續成長,希望我們的生命中有更多的可能,那麼為什麼要等到那時候才去擁有、才去成長、才去面對?才去學習?用更直接的話來講,遲早都要學,何不現在就學;遲早都要處理,何不現在就處理;遲早都要碰,何不現在就去碰。現在讓我們害怕的人與事物,到了新天新地,上帝仍會要我們去面對;現在讓我們逃避的事,到了新天新地,上帝會希望我們不再逃避;現在讓我們恨之入骨的關係,到了新天新地,我們要跟上帝一起學習更多的饒恕、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接納。
        渡假等於天國、天國卻也不等於渡假,但若將學習代替休閒卻可以改變我們的態度。
        帕克‧巴默爾提出了另一個主張:行動靈修學。
        帕克‧巴默爾(Parker J. Palmer)一九三九年生於芝加哥。他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社會學博士後,投身社群組織工作,也在大學任教。後來因為在各方面感到身心俱疲,到一個貴格會的隱修中心,本想用一年時間休養生息,卻在那兒待了十一年,過著個人靜默、禱告、團體勞動生產,近乎修士般的生活,探索生命呼召問題。他曾兩度罹患憂鬱症,深刻經歷到生命的上坡與下坡,光明與黑暗。這段時期如同主耶穌在關鍵時刻退到曠野安息禱告與摩西四十年曠野牧羊安息沈澱,是開展他們日後從個人「內在生命旅程」到「外在社會行動生活」的重要基礎。
        在隱修的生活當中,巴默爾發現自己其實最適合的還是「大隱隱於市,無招勝有招」的日常生活。他發覺看似最日常普通的生活中,最常見的行動事件,像養育孩子、經營公司、操作電腦、自願志工、寫一份部落格、深入思考、哀悼追思、和平遊行等,這其中可能更是處處皆可見上帝的豐盛世界,他認為身處日常世界的我們,可以做很多事,透過這些事件,我們可以更了解上帝的愛,成為一個沒有修士袍的修士、一個看似不是高手的大師。
        行動與隱修根本是一體兩面,把行動與隱修放在對立的位置是沒必要的,不管在理論還是實踐,「隱修默觀」和「行動觀察」並非矛盾對立,相反的,兩者應該互相整合。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選擇、並且是被迫接受的生活方式,包括屬靈的標準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命呼召,只要認清自己的呼召,便不應該拘泥於某種形式、某類招式的屬靈之路,並且深具創造性張力。
        於是巴默爾轉而投入對於「行動生活」的探索,他說自己在世上該走的人生道路是「投身行動」(activism),而不是「隱修生活」(monasticism)。「教導、寫作、周遊四方,和一群分佈很廣的同行及朋友們一起開展計劃,倡導自己所關心的理想目標。」,對他來說,行動生活讓生命有可能發現自我和周遭的世界,試驗和成長自己的能力,與世界感通連接,創造一個可生活可經歷的世界。
        所以雅各說:只是你們要行道,不要單單聽道,自己欺哄自己(雅1:22),我們需要走出去,福音也會藉著我們的腳蹤傳出去,就像初期教會一樣,隨著保羅的佈道旅行福音傳遍小亞細亞。在歌羅西書2:7 保羅也提到:在他裏面生根建造,信心堅固,正如你們所領的教訓,感謝的心也更增長了。學習成長才是我們在主裡最重要的一環。所以無論在那裡,不要停止學習。
        河西走廊一遊,除了讓人驚嘆的大漠風光之外,就是洞窟的佛道文化,不談偶像崇拜而只從藝術欣賞是不夠的,因為有這麼成千上萬個被挖掘開闢成數量龐大且時間長遠的信仰遺蹟,我們可以洞見當時佛道的影響甚巨。但從洞窟的供奉者角度來看,已清楚的表現出當時信仰的世俗文化,也就是還願心態,「你給我好處,我就給你蓋廟」,這種交換式信仰的態度一直延續到現代。我們於是將行動靈修學透過旅行身歷其境的向中國萃英學院的同學們分享我們的信仰價值,也包括了我們如何在大自然的環境中找到上帝,這與建築大師Mies Von der Role所強調:在建築細部中看得到神,意義相似,因為建築在材料使用中必須要去面對大自然所給予材料的特質來設計,像有些石材含鐵質高,就得避免放在戶外以防鐵鏽外流。
        耶穌與保羅就是最典型的行動靈修學派人物,他們不被傳統所影響,他們將福音學校從建築物中搬到大街小巷、山嶺海邊,他們不僅說教更是身教,而且直接提供食物與治療,他們的身體行動不但沒影響到他們的屬靈生命,反而更具體的將信仰活出來。
        有一個小故事,是托爾斯泰所寫了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有一個鞋匠馬丁,妻子早就過世了,幾個孩子也都在嬰兒時就夭折,只留下了最小的孩子。但是這個孩子在少年時期,正好可以開始忙馬丁時,也患病過世了。馬丁受到極大打擊,天天酗酒,心中憎恨上帝,覺得上帝待他不公。有一位修士朋友勸他:你該好好想想自己活著的意義,馬丁問:我們為什麼而活?修士朋友叫他去讀聖經就會明白,於是馬丁去買了一本聖經開始閱讀。
         起初他只是想看看聖經裡說些什麼,可是不久他就愛上了閱讀聖經,並且經常在油燈熄滅後還捨不得放手。在這之前,他總是滿懷心事,沉痛上床;但是現在他的心情逐漸變得輕鬆,充滿了神同在的平安。有一天,他讀到了一個富有的法利賽人邀請主耶穌到他的家,卻沒有預備水給耶穌洗腳,倒是一個有罪的女人用香膏及淚水為耶穌洗腳,又用頭髮擦乾。馬丁就問自己:如果主耶穌到我這兒來,我會怎麼樣對待祂。
         那天晚上他快睡著時,突然聽到有聲音對他說:馬丁,馬丁,你要留意,明天你看著街上,我會來看你。
         第二天一早,馬丁就警醒地注意窗外來往的人,等了許久也不見有什麼人在探望他,這時他看到路上的清道夫,不斷抖索,馬丁本來怕他阻擋了自己的視線,看不到耶穌來。轉念一想,覺得這個清道夫看起來又冷又餓,就叫他進去,給他熱茶和麵包。下午時,有一個窮寡婦,背著一個小孩在門外經過,婦人臉色蒼白,小孩也凍得臉蛋通紅。馬丁邀請他們進來,招待他們飲食和熱水,贈送他們衣服及鞋子。
      過了一會,馬丁又看到一位賣蘋果的老婦人經過他的窗外,突然冒出了一個頭戴破帽的孩子,從籃子裡抓了一隻蘋果,馬上就想跑,但老婦人看到了,她轉過身,打掉了他的帽子,抓住了他的頭髮。馬丁匆匆忙忙地跑出了門,將他們拉開。他拉著男孩的手,說:讓他走吧!老婆婆。看在基督的份上,原諒他。老婆婆很生氣的說:我要把這無賴帶去見警察。馬丁開始懇求老婦人給年青孩子一個機會。老婦人鬆了手,男孩正想跑掉,但馬丁叫住了他說:我看見你拿了蘋果,你要請老婆婆原諒你,以後不能再這樣做了。男孩哭了起來,向老婦人請求寬恕,並還給老婦人蘋果。  
         馬丁從籃子裡拿了一個蘋果,遞給了男孩,並說道,我會付你錢的,老婆婆。
  老婦人說:你會把他們慣壞的,這些小無賴,他應該受到鞭打,才會記取教訓。
        馬丁說,這是我們一般人的做法,但上帝可不是這樣行事的。如果男孩偷了一個蘋果要受鞭打,那我們這些犯下了很多罪孽的人,該受怎樣的懲罰呢?老婦人心軟,男孩也認錯道歉,一場衝突終於化解。
         當天馬丁就寢前,耶穌仍尚未來訪。馬丁打開聖經,一段經節映入眼簾:因為我餓了,你們給我吃;渴了,你們給我喝;我作客旅,你們留我住;我赤身露體,你們給我穿;我病了,你們看顧我;我在監裏,你們來看我。義人就回答說:主啊,我們甚麼時候見你餓了,給你吃;渴了,給你喝?甚麼時候見你作客旅,留你住?或是赤身露體,給你穿?又甚麼時候見你病了,或是在監裏,來看你呢?王要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些事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太25:35-40)
         馬丁恍然大悟,這天主耶穌真的已經到他家裡來了,而他也盡力招待了。

         這躺蘭州行,我多認識了我的上帝的偉大,也讓旁邊的人多了解我的上帝。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親近神

親近神
詩55:17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

        上星期匆匆忙忙回馬來西亞一趟,一是突然發現護照6月14日到期, 若在台灣馬來西亞辦事處申請,因沒邦交,需三個月,那我暑修就那裡都去不了,而另外是申請到一個研究海峽殖民地建築的案子(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控制馬六甲海峽設立了海峽殖民地,有檳城、馬六甲和星加坡),也得抽空回去收集資料。原本今年寒假就得去,也是已經一延再延。所以在期末考前一週學生在準備期末發表的空檔跑了一趟檳城,待了五天,感謝主也完成了要做的事,很趕卻順利,星期一下午一點十五分去領掛號牌,不到兩點就領到護照,五;並點飛機回台灣。

       在馬來西亞五天,我很快的就回到了生活過十八年的環境,天氣很熱,鼻子過敏,熟悉的食物、以及是走在路上多元種族的擁擠。

        我星期四下午四點到檳城,星期五一大早就去移民局申辦護照,等了足足四五個小時,也包括一小時等拍照(之前在台灣拍好的沒通過檢查),這期間工作人員數次離開座位,有兩次離開時間很久,約半小時以上,我想除了中午吃飯,另一次應該就是一天五次的禱告中的一次了。回教徒每天五次禱告:天亮之前、中午、下午、日落、睡前。而且還得面朝他們的聖地麥加,為了不會搞錯方向,在很多公共場所、或旅館房間的天花板上會有方位指示,大家按指定下跪膜拜就不會弄錯。我在想:怎麼樣能在忙碌的生活中知道禱告時間到了?他們就是透過廣播器放送,每個社區都有回教堂,也都有附屬一座很高的塔,稱作拜樓,聲音就從此而出來,記得母親形容他們天還沒亮之前就吵死人,唸經好像牙痛呻吟。
 
        在移民局等待的時間我心裡是躁急的,因為我星期一就得離開,時間是抓得很緊的,而且星期五是回教徒的安息日,他們若有重要的事情需要禱告是有權可以不工作的,所以我得雙眼盯箸那位政務官員,他的一舉一動都關乎我的時間狀況。但在那等待也沒什麼事做,人多吵雜冷氣無效還沒位子做,又不能上網(雖然州政府誇口全檳城是無線網路城市、移民局不能上網也許因為是中央機構而非地方單位),又不是可以安靜看書的地方,所以就閉目養神,也偶而禱告,又不太敢隨便離開,真是難熬。其實禱告也不能專心,就想到回教徒們一天五次放下工作離開位子出去禱告,真的不是件簡單能做到的事。反觀我們,我們有如此敬虔的態度每天禱告五次嗎? 天亮之前還在睡覺、中午不趕快吃飯就得排很長的隊伍、下午腎上腺素高漲不工作可惜、日落時趕著回家路上塞車火氣很高沒法禱告、睡前已經沒力氣禱告了,只能草草結束一天的生活,勉強告訴主說:謝謝賜我這一天。但也會有例外,就是我們身陷險境,才會比較清醒禱告。

        我們也會批判回教徒的律法主義,為什麼要規定五次? 我們的信仰是自由的,不必受到限制,也就是說我們隨時可以禱告。我真希望自己可以隨時隨地禱告,但我做不到,就像門徒在客西馬尼園子東倒西歪全睡著了,當時耶穌要他們儆醒禱告,因為馬上就被抓了。

       我也不覺得回教徒對禱告的規定化是好的方法,但我欣賞他們將禱告看成串聯生活的方式,時間一到就將事情停下來先來親近神,是不錯的方式,因為禱告可以讓自己安靜下來,讓自己有機會與神對話,這是將神放在重要的位子最好的例子。

       猶太人一天禱告三次,但以理就是一例。有人要陷害但以理,規定三十日內不管任何人,若在國王以外,或向神或向人求拜甚麼,就必被扔在獅子坑中,但以理卻不理會,仍然一日三次朝向耶路撒冷禱告神 (但6:10……就到自己家裏,他樓上的窗戶開向耶路撒冷,一日三次,雙膝跪在他神面前,禱告感謝,與素常一樣。) 每天禱告三次是晚上、早晨與晌午。(詩55:17我要晚上、早晨、晌午哀聲悲歎;他也必聽我的聲音)。到了猶太人被擄七十年後回到自己的國家,祈禱增加到每天五次,除上述三次外,又加上申初與日落。五次時間:早晨日出(早上六點)、晌午午正(十二點)、申初下午(三點)、日落下午(六點)、晚上(日落後兩小時)。所以回教徒與猶太教徒被要求的是一樣的,只是早上與晚上不同:早晨日出與天亮之前,日落後兩小時與睡前,但數量是一樣的。到了新約,彼得與約翰很傳統,在申初上聖殿去禱告(徒3:1申初禱告的時候,彼得、約翰上聖殿去)。彼得也曾在午正上房頂祈禱,看見異象(徒10:9第二天,他們行路將近那城。彼得約在午正,上房頂去禱告)。但保羅卻打破傳統說:「不住的禱告」(帖前5:17不住地禱告,) 以及「隨時多方禱告祈求」(弗6:18靠著聖靈,隨時多方禱告祈求;並要在此儆醒不倦,為眾聖徒祈求),則已打破傳統的祈禱習慣,獲得禱告的自由了。所以我們是按著保羅的神學理論教導在進行,一天禱告五次或隨時禱告都各有優點。撒母耳說: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 (撒上15:22) 。所以神看重的不是禱告的次數,而是禱告的素質。

        耶穌大概也不喜歡默守成規,他一直在批判律法主義或形式主義,或自以為義的問題上,對象就是當時的宗教領袖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好比規定安息日不能洗澡、不能做生意等。所以猶太人的塔木德經典有613條規定,有一位拉比以撒說過:這就是律法主義,就像毒蛇一樣,是會使人癱瘓的毒液,這毒液不僅弄瞎我們的眼睛,鈍化我們的敏銳度,也激起我們內心的驕傲。很快地它就會帶著一長串的標準進入我們的心靈,作為我們要求別人的濾網,這時,我們的愛心就失去了光彩,便會受挫於論斷的態度和批評的眼神。
 所以耶穌要的是一個自由的態度。而禱告突顯出我們與神的親密關係。
     
       其實猶太教、回教與基督教都是同出於亞伯拉罕,猶太人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的後代。阿拉伯人是亞伯拉罕的兒子以實瑪利的後代。以實瑪利是亞伯拉罕的小老婆、使女埃及人夏甲的兒子,以撒則是神應許亞伯拉罕的兒子,是亞伯拉罕大老婆撒萊所生,他是要繼承亞伯拉罕的產業,顯然在這兩個兒子之間有了仇恨。撒拉看到以實瑪利戲笑以撒,就要亞伯拉罕逐出夏甲和以實瑪利(創世紀21:9-10當時,撒拉看見埃及人夏甲給亞伯拉罕所生的兒子戲笑,就對亞伯拉罕說:你把這使女和她兒子趕出去!因為這使女的兒子不可與我的兒子以撒一同承受產業)。這導致了以實瑪利在內心對以撒有更多不滿。而神也應許以實瑪利的後裔必成為大國(創世紀21:18…..我必使他的後裔成為大國)。這個家庭雖然得到上帝很大的祝福,但也因不夠耐心等待而因娶妾引起了很大的紛爭,一直到現在都無解,以撒繼承了猶太人的系譜,而以實瑪利則成為了阿拉伯人的始祖。原本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兄弟鬩牆永遠是一個熱門的新聞。

       中東歷史幾千年來,猶太人和阿拉伯人大致和平共處。仇恨的主要原因是在近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48年聯合國將以色列的土地劃給了猶太人,當時那裡居住的主要是阿拉伯人,也是所謂的巴勒斯坦人,於是阿拉伯人強烈抗議以色列佔有那片領土,於是阿拉伯國家聯合起來攻打以色列,試圖將他們從那塊土地上趕出去,但卻沒有得呈,反而被以色列徹底打敗。自此之後,以色列與其阿拉伯鄰國之間開始存著極大的危機,互相為敵。聖經上很清楚講明神要把以色列的土地(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子孫。

       在使徒行傳第十二章,神透過彼得被關的例子,看見靠著禱告的大能而得勝。當時希律王下手苦害教會,殺了約翰的哥哥雅各,彼得也被關,整個教會為他切切地禱告。彼得被兩條鐵鍊鎖著,睡在兩個兵丁當中,看守的人也在門外看守。忽然有一個天使拍醒了他說:快快起來!那鐵鍊就從他手上脫落下來。於是彼得就被帶了出來,通過了三層監牢與鐵門走到教會,在那裏還有好些人聚集禱告。彼得敲門,羅大出來探聽;聽得是彼得的聲音,就歡喜的顧不得開門,而跑進去告訴眾人。
       這事件看到眾信徒獲悉彼得被關在監獄裡,就開始聚集禱告!這通常不是我們的第一個念頭,我們會用盡一切方法去營救,最後真的無計可施時才會禱告。禱告不應該是窮途末路的最後一招,應該是第一要務。神是按照祂的時間表來應允禱告,彼得一直等到預定行刑前夕才被救出來的,當時教會一直在禱告,可是什麼事也沒發生,彼得還是在監牢裡,但教會沒有停止禱告,時候到了,神就應允了。我們看到教會合一的禱告大有能力。而彼得能在獄中沉睡,他的信心乃在於神,相信「神使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而非要求神用人所期待的方式來應允禱告。如果你知道自己隔天早上就要被處決,還睡得著嗎?那個晚上,全耶路撒冷城惟一睡得著的基督徒可能就是彼得!無論結局如何,他在神裡面的信心 沒有落空。

       當時希律握有生殺大權,但教會卻擁有禱告的權柄!後來希律不歸榮耀給神,神就讓他被蟲所咬死。

       我們要有效的禱告,不管是一天五次的個人禱告,或像彼得他們教會的集體禱告,相信上帝都會喜歡,只要不成為儀式或形式主義來限制或論斷就好。以前分享過禱告的手,也就是以五隻手指來提醒我們禱告的順序與內容:感謝、讚美、崇拜、認罪、代求與祈求。我們就能緊緊的抓住上帝。

        中華福音神學院專周學信老師所寫的「拉比傳奇」,有一個三個安息日的故事,也提醒我們除了內在與神的關係,也要有外顯的生活來見証我們的信仰。

       在一個小村莊裡,有三個好朋友,一個回教徒、一個猶太教徒,和一個基督徒,他們在毗鄰的田地上耕種。回教徒以星期五為安息日,猶太教徒是星期六,基督徒則是星期天。
       在秋天,一個星期五近中午的時候,這猶太教徒和基督徒剛犁完他們的田地。當基督徒坐著吃午餐的時候,他看到回教徒的朋友還沒有犁田。他心想:「如果他今天不犁田,明天如果下雨,他就不能播完種。我可以幫他犁一點,讓他的工作容易些。」於是,他就這麼做了。毗鄰的猶太教徒,懷著同樣的想法也來了。於是這兩個人沒有彼此商量,就這樣犁完他們鄰居的田地。
     
       隔天當這回教徒發現他的田地已經犁好了,他高興地說:「當我遵行神安息的日子,祂就派了天使來耕我的地」。於是他大大頌讚阿拉。
     
       幾個月以後,到了收割的時候,這三個朋友的作物都長得很茂盛。一個星期天,猶太教徒和回教徒正在收割他們的作物,而他們的基督徒兄弟則在守安息日。當猶太教徒收割完的時候,他注意到基督徒朋友的作物也可以收割了。他心想:「如果他今天不收割,晚上會有人偷,他可能會損失一部分的收成,」於是他想:「我要趁天未黑前幫他收割。」於是他就這麼做了。他完全不知道,他的回教徒兄弟也這麼想。於是,他們就把他們朋友的作物都收割了。

       星期一,當基督徒到田裡去的時候,他發現他所有的作物都收割好了。「這是神蹟,」他想。「當我休息的時候,神的天使在收割。」

       在打榖期間的某個星期六,回教徒和基督徒在田裡工作,而他們的猶太教徒朋友則待在家裡守安息日。當回教徒完成打榖工作時,他看向隔壁,心裡想:「如果我的猶太教徒鄰居今天沒有收榖,那麼雨水可能會把榖沖走,他就會有所損失。我今天下午要幫他打部分的榖。」他不曉得,他的基督徒朋友也作了同樣的決定。於是,這兩個人在不同的地方打榖、捆成束,還把所有的榖都蓋好。

        當安息日結束的時候,這個猶太教農夫發現他的榖都打好了。他舉目向天禱告:「創造宇宙的耶和華神啊,當我守你安息日的時候,你差派你的天使來到。」
     
        他們沒有高言大志,他們只是平凡的農夫,活出了信仰的真諦,就是愛,愛就是互助。

        他們各有各的信仰,他們不急著將自已的信仰強加在別人身上,但他們卻將他們的信仰活了出來,而剛巧這三位農夫都很有愛心。同樣的,我們的生活圈中也有很多不同信仰的人,我們又如何活出我們的信仰來影響別人,甚至改變別人? 那就放在禱告裡吧!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生活中遇見神

聖經裡有很多遇見神的例子,摩西在何烈山上遇見神,神要他將以色列人從埃及領出來,於是神給摩西的應許是:我必與你同在。所羅門在夜間夢中遇見神,神向所羅門說:你願我賜你甚麼?所羅門求賜智慧,可以判斷百性,能辨別是非,於是神應允了他所求,而且還加料祝福:我就應允你所求的,賜你聰明智慧,甚至在你以前沒有像你的,在你以後也沒有像你的。你所沒有求的,我也賜給你,就是富足、尊榮,使你在世的日子,列王中沒有一個能比你的。保羅在往大馬色的路上遇見神,多馬在一棟小房子多馬在一棟小房子裡遇見耶穌….

這些遇見神的例子,他們都向神求祝福,於是神都給與很大的祝福,就是賜下能力與同在。

我們現在來看看一個不太一樣的求祝福的例子-雅各,就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兒子、以掃的弟弟、約瑟的父親。舊約聖經對神的形容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可見雅各在聖經裡的地位崇高。

雅各有很豐富的一生,少年因得罪老哥而離家,老年最愛的兒子失蹤,接著因饑荒又再次離家到了埃及,最後客死他鄉,還得由兒子組成龐大的送喪隊伍將他送回迦南喪在列祖列宗那裡。而從雅各晚年對法老說的話可以看出他對自己一身們評價: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祖在世寄居的年日。(創47:9)

雅各最精采的一段記錄就是他當年在雅博渡口遇見上帝,雅各和上帝摔跤到黎明,後來腿瘸了,卻得到了祝福,名字也改成以色列。

創32:22-31:他夜間起來,帶著兩個妻子,兩個使女,並十一個兒子,都過了雅博渡口;先打發他們過河,又打發所有的都過去,只剩下雅各一人。有一個人來和他摔跤,直到黎明。那人見自己勝不過他,就將他的大腿窩摸了一把,雅各的大腿窩正在摔跤的時候就扭了。那人說:天黎明了,容我去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容你去。那人說:你名叫甚麼?他說:我名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我們現在來看看一個不太一樣的求祝福的例子-雅各,就是亞伯拉罕的孫子、以撒的兒子、以掃的弟弟、約瑟的父親得了勝。雅各問他說:請將你的名告訴我。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於是在那裏給雅各祝福。雅各便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神之面的思),意思說: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經過毗努伊勒,他的大腿就瘸了。



除了創世記,在何西阿書12:3-5也記載著這件事:他在腹中抓住哥哥的腳跟,壯年的時候與神較力,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在伯特利遇見耶和華。耶和華萬軍之神在那裏曉諭我們以色列人,耶和華是他可記念的名。

雅各當時遇見神是他在逃避哥哥以掃追殺而遠赴他鄉後的二十年,二十年後,他正要衣錦還鄉,帶著豐富的財物,但內心仍帶著揮不去的恐懼。雅各心中盤算著:如何可以減少損失?又聽到先遣部隊說以掃帶著四百人正迎面而來,他真的慌了。於是就把家產分成兩隊,如果失去一隊,還有另一隊可以保全,不致完全失去,雅各很聰明,懂得分攤風險,不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

當天晚上,雅各睡不好,夜間起來,先叫醒兩個妻子、兩個使女和十一個兒子,接著叫醒了所有僕人和牲畜,帶著大夥過河,這不是一部休旅車而己,卻是一大堆東西,光是送給老大以掃的牲畜就有580頭,母山羊二百隻、公山羊二十隻、母綿羊二百隻、公綿羊二十隻、正在哺乳的小駱駝三十隻、母牛四十隻、公牛十隻、母驢二十匹、驢駒十匹,而且每樣各分一群,每群中間有一段距離;這樣的漸進式送禮方式,讓以掃每得著一群牲畜,都可以感到驚奇,加增他的滿足和快樂感,雅各盼望用這些禮物贏得以掃的歡心,讓以掃願意饒恕他以往的欺詐行為。

當這些東西都過河了,在雅博渡口,只剩下雅各一人。他在這安靜的時刻,他遇見了神。

之前是忙碌的場面,人聲吵雜,加上牲畜的叫聲,當夜的雅博渡口非常熱鬧,但在喧嘩漸漸消失,突然寂靜下來,只剩雅各獨自一人站在雅博渡口那裡,聽著流水聲,還有蟲鳴蛙叫,心中五味雜陳,擔心著哥哥以掃會不會仍然懷恨在心?妻子兒女會不會有危險?對禮物滿不滿意? 雅各站在渡口,回想二十年的歲月,是否也是一聲嘆息,他的理智侵擊他的信心,而他的信心不足以勝過他的恐懼。這時的雅各情況不好,雖然當時他已是個成功的商人,擁有大家羨慕的財產,但他卻有潛在的憂鬱症,晚上不容易入眠。這時他徬徨無助,他在年少輕狂時欺騙了哥哥,良心要他回去修復關係,其實他也可以遠走他鄉不回家,就算少了這大哥吧! 但他相信神在他身上有特別的安排,他在爭扎,他正掉入毫無把握的前路時,他遇見了神。

所以說在碰到困難時,我們很容易遇見神。人的盡頭,卻是神的開始。

創世記3:24-30 說到當大夥都過了雅博渡口,只剩下雅各一人,他內心七零八落地呆在那裡,腳步有千斤重。突然有一個人來要和雅各摔跤,雅各莫名其妙的被動接招,而且一摔就摔到黎明,兩人體力都快耗盡了,那位主動要摔跤的人見自己勝不過雅各,就摸了他的大腿窩一把,當時因都在用力,腳筋緊繃,若有任何外力介入就很容易抽筋,所以雅各的大腿窩就扭傷了,但雅各卻還緊抓不放,那人就說:天快亮了,讓我走吧,請放手吧!雅各說:你不給我祝福,我就不給你走。那人就說:你叫什麼名字?雅各說:我叫雅各。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與神與人較力,都得了勝。雅各問他說:那你是誰,請告訴我名字。那人說:何必問我的名呢?那不是重點。於是那人在那裏就給雅各祝福。雅各認為這事件太重要,地點也太重要了,就給那地方起名叫毗努伊勒,就是遇見神的面了,意思是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

聖經記載來和雅各摔跤的,兩人似乎勢均力敵,不分上下,那人此時有點搞詐,出手摸了雅各的大腿窩,雅各的大腿就瘸了,因天快亮了,那人急著離開,雅各不許,要那人給我祝福。雅各的意思就是抓,抓腳跟,因為他出母腹的時候就是抓著哥哥以掃的腳跟著出來的,所以老爸以撒就給他取名叫雅各。所以雅各是很會抓住機會,很會要祝福的人。

我們都很想得到祝福,我有一些朋友天天都在追求爆炸性的祝福,他們教會的教導是非常積極的,要他們成為祝福別人的人,而除了言語的祝福,最具體的祝福就是送禮,大家經常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禮物,雖然我們不同教會,也會常常收到禮物,禮多人不怪,真的是爆炸性的祝福。

但當一個基督徒,真正蒙受上帝恩典的是如此的祝福嗎? 雅各當年也是要得到爆炸性的祝福,就是用不當的手法與不正確的途徑去奪取父親給長子的祝福,如此就種下了二十年來忐忑不安的心,相信雅各這二十年並不好過,從雅各對岳父說的話中就可了解:我這20年在你家裡,為你的兩個女兒服事你14年,為你的羊群服事你6年,你又10次改了我的工價 (創31:41);被野獸撕裂的, 我沒有帶來給你, 是我自己賠上, 無論是白日, 是黑夜, 被偷去的, 你都向我索要…(創31:39)。雅各深深知道祝福不是強求物質,真正的祝福是在困境的時候能依靠神,也更能多認識神。

雅各第二次要得祝福是在他逃離家鄉到伯特利時,夢見天梯有天使上上下下,神在夢中給他極大的應許,醒來雅各用所枕的石頭給神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並向神許願,雅各說:神若能夠讓我平安的回來,保佑我所行的,又給我吃的,還有穿的,我就為祢蓋聖殿、奉獻十分之一……1 

套用雅各的公式:你賜福給我,我就回報你。這與我們的民間信仰有什麼不一樣? 神若讓我考上理想的大學,理想的科系,我就聽祢的話,一生服事祢;神若讓那位姐妹或弟兄,成為我婚姻的伴侶,我就願意熱心服事祢;神若讓我的事業順利,大展鴻圖,我就奉獻一大筆錢給祢蓋教會;神若讓我的家庭美滿、兒女各個有成就,我就常常去教會為祢多作工…我們是不是很像雅各?神若能夠讓我有衣、有食、平安的回來…,我就為祢蓋教會、奉獻錢給祢…。雅各是很現實的生意人,對神認識不夠,認為可以跟神談條件,只要神怎樣我就怎樣。但神卻早告訴雅各: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
其實雅各不用做什麼,神的恩典、福氣,早就給他了。


雅各在舅舅拉班的家裏服事其女兒和羊群總共二十年,面對比他更狡猾的舅舅,十次改他的工價、吃盡苦頭,連被偷去的羊也要他賠。拉班曾對他說:耶和華賜福與我,是因為你的緣故 (創30:27)。雅各知道神與他同在,其實,這就是最大的祝福。

雅各第三次得祝福是在雅博渡口,當天晚上神與他摔跤到天亮,那人見自己勝不過雅各,就說:天快亮了,容我去吧。雅各纏著那人要求祝福,那人搞不過他,就給雅各一個新的名字「以色列」,就是與神、與人較力都得勝;雅各從前只會抓住別人的腳跟、靠著人為的力量,去獲取得到他所要,到可以靠主勝過自己的軟弱,這一跤,改變著實很大。

我有不少學生在大學五年中改名,原因幾乎都是要改運,建築系不易唸,成績不好卻怪罪名字不好,但改了另一個名字也不會變好到那裡,一樣被擋或被迫轉系或重考。所以大部分的人改名是為了凡事順利,再加上財源混混;但與雅各摔跤的那人說:你名叫甚麼?雅各回答:我名叫雅各。當雅各說出他自己的名字時,就直接承認了他的一生就只是在「抓」,抓住名份地位錢財……雅各承認自己的軟弱,承認自己的自私,承認自己的驕傲,承認自己的敗壞,雅各知道不能再憑藉著血氣去解決問題,雅各在承認自己的名字後,那人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

雅各原本只憑血氣爭取自己所想的未來,這是人的方法與選擇,雖然可以得利,卻是沒有平安,但雅各與神相遇之後,他開始學習選擇神的方法。

當日頭剛出來的時候,雅各離開雅博渡口時,身上多了兩個新記號,一個是他的新傷痕-他腿瘸了,走路一跛一跛的,行動不方便,何西阿書12章4節說:與天使較力,並且得勝,哭泣懇求….他懇求甚麼?懇求神的赦免;另一個是他的新名字,代表的是新的生命、被神管理的生命,有新的屬靈地位。所以雅各也給雅博渡口一個新名字「毘努伊勒」,就是「我面對面見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全。」

所以這是他一生最大的轉捩點,沒有這個轉折點,雅各還是雅各!這個轉捩點帶給他的是一個新的人生!我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神的爆炸性祝福不在身體,而在心靈,也不在物質,是在靈命裡。

我們如何能更深的遇見主?得到主最大的祝福?是我們在順境的時候,我們求加倍的祝福,還是我們在面對苦難、禍患、不順、或怨恨時,學習順順服接受主的安排?我們也像雅各在與神摔跤時,要求得到的祝福是能面對面見到神,能多認識神,能在屬靈生命中更成熟,苦難和不順的環境就不能成為我們的阻欄。我們的神確實是位雪中送炭的神。

保羅說:似乎憂愁、卻是常常快樂的.似乎貧窮、卻是叫許多人富足的.似乎一無所有、卻是樣樣都有的。 林後 6:10

讚美中遇見你
我知道主祢在這裏 我渴望親眼看見祢
因祢以讚美為寶座 故我來讚美祢
讚美中渴望遇見祢 渴望摸著祢心意
讚美中世界都褪色 榮耀單單歸祢

1.創28:10-22雅各出了別是巴,向哈蘭走去;到了一個地方,因為太陽落了,就在那裏住宿,便拾起那地方的一塊石頭枕在頭下,在那裏躺臥睡了;夢見一個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頭頂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來。耶和華站在梯子以上,說:我是耶和華你祖亞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將你現在所躺臥之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你的後裔必像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必向東西南北開展;地上萬族必因你和你的後裔得福,我也與你同在。你無論往哪裏去,我必保佑你,領你歸回這地,總不離棄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應許的。雅各睡醒了,說:耶和華真在這裏,我竟不知道!就懼怕,說:這地方何等可畏,這不是別的,乃是神的殿,也是天的門。雅各清早起來,把所枕的石頭立作柱子,澆油在上面,他就給那地方起名叫 伯特利(神殿的意思),但那地方起先名叫路斯。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使我平平安安地回到我父親的家,我就必以耶和華為我的神;我所立為柱子的石頭,也必作神的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2013年2月12日 星期二

失而復得


路十五:11-32 耶穌又說: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對父親說:父親,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裏任意放蕩,浪費貲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他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也沒有人給他。他醒悟過來,就說: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口糧有餘,我倒在這裏餓死嗎?我要起來,到我父親那裏去,向他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吧!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相離還遠,他父親看見,就動了慈心,跑去抱著他的頸項,連連與他親嘴。兒子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父親卻吩咐僕人說:把那上好的袍子快拿出來,給他穿;把戒指戴在他指頭上,把鞋穿在他腳上,把那肥牛犢牽來,宰了,我們可以吃喝快樂; 因為我這個兒子,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他們就快樂起來。那時,大兒子正在田裏;他回來,離家不遠,聽見作樂跳舞的聲音,便叫過一個僕人來,問是甚麼事。僕人說:你兄弟來了,你父親因為得他無災無病地回來,把肥牛犢宰了。大兒子卻生氣,不肯進去,他父親就出來勸他。他對父親說:我服事你這多年,從來沒有違背過你的命,你並沒有給我一隻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樂;但你這個兒子,和娼妓吞盡了你的產業,他一來了,你倒為他宰了肥牛犢!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年前和妻子到大賣場辦年貨,結帳時妻子發現掛在肩上的包包拉鍊被打開,裡面小皮夾不見了,錢包被小偷扒走了! 這是當時的直覺,連收銀台和站在出口的保全都跑來關心,這事關嚴重,因為錢包裡還有各種證件,之前也曾發生在台北車站,報警掛失重辦證件等搞了好久才弄好,所以東西也不結帳了,馬上趕回家要電話聯絡各相關單位,當然還有一個可能,錢包是否留在家裡? 在車上兩人沒有說話,妻子在寫下要聯絡的各單位,警局、銀行…. ,她也為小偷禱告,求主讓小偷只拿了錢證件丟在賣場…. 我則一直為錢包留在家裡禱告…. 兩顆忐忑不安的心終於到家了, 我還在停車, 妻子就跑上樓去,車剛停好,妻子就走下樓,高興的告知:錢包乖乖地躺在鋼琴上。失而復得的心情讓我們那天都很愉快,也一直感謝神的安慰與提醒,真的要小心錢包。回到賣場,收銀和保全的也都來關心是否找到,當他們得悉沒事,也都為我們高興。接下來我們完成了採買,那一天,很高興愉快。

列王紀下6:1-7節也有一個失而復得的故事:先知門徒對以利沙說:看哪,我們同你所住的地方過於窄小,

求你容我們往約但河去,各人從那裏取一根木料建造房屋居住。他說:你們去吧。有一人說:求你與僕人同去。回答說:我可以去。於是以利沙與他們同去,到了約但河,就砍伐樹木。有一人砍樹的時候,斧頭掉在水裏,他就呼叫說:哀哉,我主啊,這斧子是借的!神人問說:掉在哪裏了?他將那地方指給以利沙看。以利沙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裏,斧頭就漂上來了。以利沙說:拿起來吧。那人就伸手拿起來了。

事件背景是當時以利沙因為醫治好亞蘭國的元師乃曼的大麻瘋而名揚大振,許多年青人都到他所辦的先知學校就讀,人太多了,原來的宿舍不夠用。就有一個學生發動全體學生到約但河去取木料、每人取一根,好回去增建校舍,誰知正在任務快要完成時,有一個學生驚叫起來,因為他的斧頭掉到水裏去了,以利沙就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斧頭落水的地方,奇跡發生了,斧頭從水裏漂上來了,以利沙就吩咐那學生拿起來,那學生很高興,斧頭能失而復得,因為它是借來的。

這件失而復得的事件讓我們看到在屬神的事上,學生為了擴建神學院而去自立造屋,他們不僅發動全校學生總動員,也請校長同意,並且要校長同去,所以在遭遇意外時,校長就可以伸手幫忙。這比喻以利沙就是他們的主,他們對主的敬重。也因為主與他們同行,在遭遇特別困難時得到幫助。他們碰到意外,沒有發怨言,沒有責難別人和環境,而是向主禱告。以利沙問學生:「掉在那裡了。」他沒有問為什麼會掉下去,也沒有責備他們不小心,於是他就砍了一根木頭,拋在水裏斧頭掉下去的地方,斧頭就漂上來了。主今天也要對我們說,在什麼地方軟弱跌倒的,指給他看,他必會幫助我們。我們失去的、在主那裏可以復得。

再回來看新約的例子,失羊、失錢與浪子回頭的故事耳熟能詳,從牧場、房子到一個家庭,看到失而復得的高興,聖經上的形容詞是:歡歡喜喜、一同歡喜、為他歡喜、歡喜更大、快樂起來、一同快樂、歡喜快樂….這些詞語都是三個比喻裏所共有的。上帝為了我們的得救而快樂,因為上帝「不願有一人沉淪,乃願人人都悔改。」(彼後3:9)。小兒子他失去了他一切所有的,最後連食物都沒有,他是物質上的失去;大兒子看起來幾乎沒失去什麼,父親、僕人、財產…都在,也許只失去一個他不太在乎的弟弟,但他是貧乏的,他不知道自己擁有的多寶貴,他輕視了他身旁的所有事情,這對我們基督徒來說,不要以為自己已經脫離「浪子」一族,其實我們很多人也正落入大兒子另類「浪子」一族中,不懂得上帝的恩典。

小兒子在回家時,要把準備好的稿子念出來,但父親似乎不在乎他的話,只吩咐僕人預備上好的東西慶祝他的回家。天父上帝就是這樣的歡喜快樂,看到一個罪人悔改,歸向耶穌基督。對慈父來說,浪子回頭金不換,兒子過去所做的,都被一筆勾銷。大兒子是指是當時的猶太人,他們本是上帝所揀選的子民,卻背叛上帝,對救恩臨到外邦人是無法理解的。他身在福中不知福,父親對他說:兒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

在慕迪的佈道旅途上,有一位老人家總是請求慕迪讓他可以在聚會中說一句話。每次他都在臺上聲音顫動地說:「我的孩子啊,你在這裏嗎?我的孩子喬治(George),你在嗎?如果你在,請你上來,不見到你,我死不瞑目。」一個晚上,有個年青人來到慕迪下榻的旅店找慕迪,他說自己就是喬治。當慕迪問他何以如此忽略了慈父的時候,他說:「不錯我是忘記了父親,但一直以來,我在各地都盡力地做善事。」這就是一個在遠方自以為義的浪子一族,他樂善好施,但他在外頭的每一刻,都叫父親的心傷透不絕。

我們在一生中會失去很多東西,失去親人、失去健康、失去財富,失去家庭、失學、失業、失去朋友、失去寵物…. 舊約的約伯失去七個兒子三個女兒和所有的財產:七千隻羊、三千駱駝、五百對牛、五百母驢、並許多僕婢…,還失去身體的健康,他真的很了不起,一身所努力的,莫不過家庭孩子與財產,全都沒了,而且是意外,一夕之間全毀了,換成我一定自殺算了。

在我這個年齡,體力是最明顯的每況愈下,職業也是等待中將會在不多的日子中失去,這階段也是失去父母的時侯;孩子也漸長大了,出外工作、論及婚嫁,是他們離開家庭的時候了,所以被稱作「空巢期」,意謂著手中的東西開始漸漸的失去。有一位退休的將領抱怨他唯一能控制的只剩下車子的方向盤,而只有在妻子不在旁邊的時候。

這些失去的東西大部分都是可以復得,像健康,未雨綢繆,可以努力運動,控制飲食,恢復體能;錢財也可以再賺,工作可以再找,證件文件可以補發,婚姻可以修復,友誼也能重修舊好,學業也可以重來,活到老學到老;失去的親人若是在主裡,不是失去,而只是暫時分離,可以重逢。在香港有個社區有個留言版,分成長短兩個主題,有個學生寫下:上課的時間很長,休息的時間很短;有位家庭主婦寫下:煮飯洗衣的時間很長,打麻將的時間很短;有位老人家寫下:活著的時間很短,死亡的時間卻很長。這是未信主的人所寫的,我們信主的,是活著的時候很短,復活後卻是很長,而且是永恆。

這個永恆的生命就是主給我們的,我們就是主所失而復得的那個。「死而復活,失而復得」在這段經文中父親說了兩次,在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可以檢視自己與上帝的關係,是否再次迷失?讓主耶穌為我們擔擾,像小兒子一樣,離家出走很久了;或像大兒子,雖然仍在家裡,仍與父親同住,但卻不了解父親,不清楚自己在家裡的角色,懞懞懂懂的過生活,完全不知道在主裡的豐富,也不在乎他的弟兄在那裡? 其實這兩個兒子完全不

懂得珍惜慈父的愛和家的溫馨,慈父的心是何等的受創傷。

我們彼此勉勵,要持續做個失而復得的自己,就是常在主裡。

過年,我們可以做什麼? 可以在此時刻省視曾失去了什麼? 什麼是可以失而復得的。在華人的社會裡,吃團圓飯是很重要,代表著一家人的接納與體恤,當大家還在的時候一起團聚吃飯,是人類重要的美德與傳統,美國的感恩節也是趕回家過節,不要等到人都失去了。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生命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