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9日 星期日
感恩的季節
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著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裏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 (腓四6-7)
感恩節已過,但感恩的心不能停止,關係到我們對生命的態度。特別是在年底,更是我們數算神恩典的時刻。
16世紀末到17世紀,英國清教徒1發起了宗教改革運動,也就是所謂的「分離主義」,他們宣佈脫離英國國教,組成了一個與上帝立約的子民的團體,另立教會,主張清除英國基督教聖公會的腐敗。到17世紀中葉時,英國保皇議會通過了「信奉國教法」,這群背叛英國國教的清教徒開始遭到政府和教會勢力的殘酷迫害,1609年,他們只得在遷往荷蘭避難。但荷蘭的世俗化,加上寄人籬下,在荷蘭的清教徒不僅沒能逃脫宗教迫害,而因遠在異國他鄉,孩子們受不到英國式的教育,為了徹底逃脫宗教迫害,為下一代保留住祖國的語言和傳統,他們想到了大遷徒-就是前往哥倫布在100多年前發現的新大陸,那裡地域遼闊,物產富饒,而且沒有國王、議會、教會。於是,清教徒領袖布萊福特(William Bradford)召集了44名清教徒,加上58名陌生同伴共102人,在1620年9月6日,登上了長30公尺的木帆船-五月花號,從荷蘭出發,開始冒險航行。他們選擇的日子乃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渡洋季節,加上船隻太小,在狂風暴雨中的航行了65天,在11月10日抵達美國麻塞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港,途中有一人死亡。
大約有一個月的時間,移民們不敢貿然靠岸,仍然以船為家。在此期間,他們派出了偵察隊,乘坐小船在科德角灣沿線尋找定居地。他們發現了一個適合他們們居住的地方、就是今天的普利茅斯港(Plymouth),這是一個天然的海港,非常適合船停泊。港口附近有一個優良的漁場,有大量的海產。不遠處有一片連綿起伏的小山,就像一道天然屏障,把這塊土地環繞起來。其間有一條小溪,可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淡水;也有開墾過的肥沃農田,一塊一塊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除此之外,他們還看到了一群雖然殘破,卻足以遮風避雨,幫助他們度過嚴冬的房屋。唯一令他們感到迷惘的是,這塊到處都有人類生活遺跡的土地,竟然看不到一個人影。後來才知道,這裏原來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印第安村落,幾年前天花流行,全村無一人倖免,這才成了這群異國漂泊者的最佳避難所。
不過對這些渴望幸福的移民來說,第一個冬天並不好過。從大西洋上吹來的凜冽寒風,漫天的冰雪,簡陋的房舍,在冰天雪地裏,缺少必要的裝備,也缺乏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經驗。不少人累倒或病倒,惡劣的飲食,難以忍受的嚴寒,一個冬天過去,102名移民,只剩下了不到50個。每個人的心頭,都被一種空前絕望的氣氛所籠罩。一個剛剛開始的美夢,就這樣被打破了嗎?
第二年春天,1621年1月16日的一個早晨,一名印第安人走進了普利茅斯村,給他們送來了許多生活必需品作禮物,並指導移民們怎樣在這塊土地上生活,教他們辨識植物、捕魚、狩獵、耕作以及飼養火雞等技能。這一年,天公作美,風調雨順,再加上印第安人的指導和幫助,移民們獲得了大豐收,終於闖過了生活的難關。就在這一年秋天決定舉行盛典,感謝上帝的眷顧,這就是歷史上的第一個感恩節。他們邀請了90名印第安人前來參加節日慶典,印第安人也送來了五隻鹿作為禮物。就是11月底的一天,移民們大擺筵席,桌子上擺滿了來自山林中打來的野味和自產的玉米、南瓜、火雞等製作的佳餚。慶祝活動一共進行了3天。
在1863年,美國總統林肯,宣布每年十一月最後一個星期四為感恩節假期。今天,在美國人心目中,感恩節是比耶誕節還要重要的節日。它是一個長達4天的假期,也是傳統的家庭團聚日子。感恩節期間,散居在外地的家人都要趕回家過節,這已經成了全國性的習俗。此外,美國人一年中最重視的一餐,就是感恩節的晚宴。在美國這個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的國度裏,平日的飲食極為簡單,美國的速食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但在感恩節的夜晚,家家戶戶都大辦筵席,上至總統,下至庶民,烤火雞和南瓜派都是必備的。這兩味「珍品」體現了美國人民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拓荒精神。每年美國總統都會在白宮裡赦免一隻火雞,讓牠們在農場終老一生,這是個非常有趣的傳統。
所以感恩節是美國的節日,與台灣一點開關係都沒有,但感恩的心,卻是我們共同需要的行動。只是很可惜,感恩節漸漸成為消費性行為,吃喝玩樂、相互送禮,甚至帶著狂歡,藉機揮霍與放縱。
感恩節在感恩什麼? 從上述的史實中我們看到了移民們為三件事情感恩:1.土裡生出的土產、2.家庭得以團圓、3.分享心情與食物。對很多人來說,也許這太平凡了,我們每天都在做這些事,對現今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大概不會為吃喝存感恩之心,這也許也是我們最缺乏的,為最基本的需求與供應感恩。
但對於這群移民,卻是經歷很大的困難與危險後才能獲得這些成果,也可以說,他們獲得了重生的機會,在英國他們被唾棄,好不容易漂洋過海卻碰到寒冬與疾病,死亡慘重,所以他們珍惜這些得來不易的機會。他們的信心堅強,因為他們走一條從來沒走過的路,就像亞伯拉罕的信心,離開吾耳到迦南去 ,是往一個不知道的地方去2,他們相信神所應許的是一個天國的國度,是一塊新天新地,在他們受夠政治壓迫與流離顛沛之後,他們走上了信心之旅。
雅各說:信心需要行為 3。若果他們只有計劃而沒有行動,這事就不會被成就。他們在上船之前需要努力的準備糧食、飲水、衣物、日常用品,要滿足一百零二人、六十多天的海上生活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四百年前的航海技術絕不會像今天的進步與方便,航道、氣象、海象、導航等均是件未知數,他們需要有信心的勇氣,因為他們在冒生命的危險。
希伯來書提到:「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4」接下來就是描述一堆信心的偉人事蹟。這一群英國的清教徒移民歷史就是一件信心的事,他們要到流奶與蜜之地,就像摩西帶著60萬男丁出埃及,對他們來說,也是到一個他們未曾去過的地方;保羅的第一次佈道旅行也是走向沒去過的地方,在有策略性的計劃下,他在歐亞建立了無數的教會,奠定了異地宣教的基礎。
「等侯」就成為信心很重要的功課,這群新移民等待了11年後才由荷蘭到美國,過了一個冬天,才能得到幫助,再過一年才有豐收。好事不會馬上臨到,需要等待。
以色列百姓被擄到巴比倫5,他們生活在艱苦與絕望中,在異地生活也面臨信仰的試探與困惑,上帝是否已經不再信實? 上帝的能力是否比不上巴比倫的神祇? 於是神藉先知以賽亞預言以色列百姓將返回猶大,重建錫安,但以色列百姓卻一等再等,等得不耐煩了,就群起包怨 。於是先知以賽亞向這些對上帝不滿、懷疑以致心灰意冷的以色列人發出呼聲說:「為何埋怨上帝,說上帝離開我們,上帝豈不看顧我們的事?」接著更提醒、鼓勵他們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要重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6 」
換句話說,人若得不著上帝的幫助,問題不在於上帝,乃在於人不肯等候上帝的緣故。
一個真正等候耶和華的人,在他身上會發現內在潛力的功效。要記取「不等候上帝」,常常是負面的例子。亞伯拉罕就是一例。亞伯拉罕眼見上帝所應許的兒子還未得著,就聽從老婆撤拉的話,納夏甲為妾,雖然因此得子以實瑪利,事實上卻是種下了後代的仇恨,直到如今,阿拉伯人與以色列人糾紛不斷,這是亞伯拉罕性急不肯「等候」上帝的時間,用了自己的方法所建構出來的禍根。所以我們不可性急,要學習耐心等候上帝的時間。
禱告不只是要向上帝說話,更是要聆聽上帝的聲音。保羅有「主對我說話」的經驗,當他為身上的一根刺,三次求上帝除去這刺時,上帝沒有同意,但是保羅卻說:「祂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7 」因此,這根刺,經過禱告之後不但沒有打擊他,反而使他信心更堅強,因為他聽見上帝的安慰。
五月花號上的英國清教徒在第二年開始了感恩的慶典,除了食物與團圓,很重要的是分享,他們將自己擁有的分享出去,包括物質的食物與精神的愉悅,當然也會分享支持他們飄洋過海的基督信仰,所以這些移民的白人不像我們在電影上看到殺害印地安人的樣子,也有很多白人致力於將福音傳給印地安人,所以在感恩之後不是事件的停止與結束,而是要將感恩的事分享出去,是獻上土產,邀請鄰人一同分享,款待的日子。
我們雖然有移民的歷史,卻沒有特別的某一天大遷移,也沒有某一天的紀念,我們的中秋節就像美國人的感恩節,在秋收之後,這時候人們渡過等待糧食的時候,有了新糧食,一定會很高興,所以要慶祝並感謝神。
聖經中有不少經歷上帝拯救與恩典之後的「感恩節」:創世記第四章該隱和亞伯的獻祭,是最早的感恩記載;挪亞一家洪水出方舟之後,是另一個感恩的時刻;以色列人出埃及,成為猶太人歷世歷代傳頌、感恩的日子,逾越節就是為紀念此事。在新約,耶穌醫好彼得岳母的熱病,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8;耶穌在大城小鎮到處佈道傳福音時,有一群被祂治好的婦女跟隨著耶穌,他們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的所需9,這都是在感恩之後為主所做的事 。這事情也告訴我們感恩之後要有行動,就是去擴張上帝的國度。
我們每天所面對的生活仍會遇到失敗、挫折與苦難,我們難免會陷入埋怨、批評的低沉當中,不容易覺得對這些逆境有什麼可以「感恩」的地方。然而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中面對這些挑戰時,與其不斷的責怪自己、他人、上帝或環境時,何不心懷感恩,那麼「感恩」就可提供我們另外一個抉擇的選項,也是扭轉我們心情的關鍵,因為「感恩」的同時,就是深深的相信天父的慈愛與信實時時刻刻同在、且永不改變。
現代的教會,我們不會將我們的土產拿到教會來表達感恩,像拿米飯、水果、蔬菜、牛羊雞鴨…到教會獻上感謝,我們改用奉獻金錢和服事來象徵我們對上帝的感謝,但我們也可以拿食物來款待朋友。在節慶中,像感恩節或聖誕節,不妨邀請不信的朋友到家裡來晚餐,趁機會分享我們的信仰。很多弟兄弟姊妹對請人吃飯會有很大的壓力,因為要整理家裡,還要有豐富的食物,我們通常太在意這些外在的因素,其實用外買的方式也可以,主要的是氣氛,提供一個優質安靜的場域(台灣的餐廳太吵了),也不會這在外國社會裡常常請客只有一道菜,他們會說這是最好的食物;但在台灣,滿桌的食物也會說「沒什麼吃的,不好意思」。這樣我們就會失去很多與朋友的機會,要知道,被請到家裡用餐的意義是被接納與尊重,是最高貴格的禮數。
準備一張感恩卡,表達對上帝的感謝,在這一年當中你最感謝上帝的是什麼事情?寫下來,全家一起分享。教會也可以準備一個地方,貼上我們的感謝,彼此分享這一年來,獻上感恩的喜悅。這也是一種回應上帝的方式。
親愛的主耶穌,感謝您這一年帶領我們經過人生的每一個路程,我們為順利的情況獻上感謝,在不順利的時也學習「等候」,等候主的意思,而不是把自己的意念超過上帝的意念。求主時常提醒我們,在生活中學習等待與感恩,讓我們每一天,都是一個有力量的開始。奉主耶穌的名求,阿們。
1英國的清教徒精神,可以追溯到13世紀的威克裏夫(Wycliffe),他被稱為「宗教改革的晨星」。他從聖經汲取勇氣和靈感,並且因為敬畏上帝而不畏人間權貴,這兩點大致就是清教徒的基本特質。而丁道爾(William Tyndale)的表現則被認為是清教的精神表徵,他熱切希望一般人都能讀聖經,可是困難重重,他沒有經過主教們的同意就把聖經翻譯出版;他也未經皇上的批准,就離開了英國,前赴德國,得到路德和其他弟兄們的協助,完成了聖經翻譯出版大業。這兩件事所表明的態度都是清教徒對當權者的一貫作風,表明他們看重真理過於傳統與政權的勢力,並堅持照著自己所認定正確的方式,去自由事奉上帝。最後丁道爾被燒死在火刑柱上。他臨死時禱告說:「主啊,請你打開英格蘭國王的眼睛。」他死後的第二年,英譯本聖經(king james) 在英國全國發行,這也大大地推進了英國的宗教改革。
2創世記1:31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
3雅各書2:17這樣,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
4希伯來書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5猶大國滅亡後,以色列人被擄到巴比倫為奴七十年。波斯古列王元年,下詔准許以色列人歸回本鄉重建家園。在所羅巴伯及耶書亞率領下,約五萬人回到迦南美地。並開始重建聖殿、家園。然而,在這段期間中,當初歸回的熱情逐漸冷卻,不僅疏忽祭祀,更與外族通婚。
6以賽亞書40:28-31你豈不曾知道嗎?你豈不曾聽見嗎?永在的神耶和華,創造地極的主,並不疲乏,也不困倦;他的智慧無法測度。疲乏的,他賜能力;軟弱的,他加力量。就是少年人也要疲乏困倦;強壯的也必全然跌倒。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翅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等候有信任、倚靠、順服的意思) 。
7哥林多後書12:7-9….所以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就是撒但的差役要攻擊我,免得我過於自高。他台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8馬太福音8:14-15耶穌到了彼得家裏,見彼得的岳母害熱病躺著,耶穌把她的手一摸,熱就退了;她就起來服事耶穌。
9路加福音8:1-3過了不多日,耶穌周遊各城各鄉傳道,宣講神國的福音;和他同去的有十二個門徒,還有被惡鬼所附,被疾病所累,已經治好的幾個婦女。內中有稱為抹大拉的馬利亞(曾有七個鬼從她身上趕出來),又有希律的家宰苦撒的妻子約亞拿,並蘇撒拿,和好些別的婦女,都是用自己的財物,供給耶穌和門徒。
訂閱:
文章 (Atom)
-
東海 路思義教堂 50 週年慶 2013 年底,東海大學 路思義教堂慶祝建堂 50 週年,主題為 「 相逢路思義 」 ,就是東西方的相遇在路思義教堂 。當時有不少 曾目睹教堂從興建到現在的見證人分享半世紀來教堂的點點滴滴 。而 50 年前曾主持獻堂典禮已高齡 93 ...
-
當郵局離開奧柏林 被譽為全台灣第一家校園郵局,有 64 年歷史且最有氣質美名的東海大學郵局,已於 2020 年 11 月 2 日搬離校園。其實 19 年前,郵政總局在東海大學的西側靠東海別墅兩千坪土地上興建的「電腦備援中心」 [1] 完工啟用時,就要將郵局搬過去,但...
-
在大度山上,有著一處承載著老東海的美麗與哀愁的河谷,名喚『夢谷』. 我們用藝術換回已逝去的空間,使那原本可以成為東海與他們連接的空間再被溝通. 過去東海大學有著一條名為夢谷的休憩步道兼具生活場所,在接著的都市計畫開發後;居民與東海的生活被隔離起來,又接著工業區陸續的擴大後使夢...